医学遗传学期末论文

医学遗传学期末论文
医学遗传学期末论文

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遗传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Hereditary Corneal Dystrophy

作者:XXX

Author:XXX

【摘要】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随着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引起各

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确定了部分角膜营养不良的相关遗传基因和突变点。角膜营养不良是各种眼遗传性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都具有特异质性的特点。综述了各种相对多见的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对此进行较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Abstract】corneal dystrophy is a hereditary disease, with genet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o cause all kinds of causes of corneal dystrophy ha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relevant genetic corneal dystrophy genes and mutations. Corneal dystrophy is a hereditary disease in a variety of ocular higher incidence of a class, its mode of inheritance and clinical phenotypes have idiosyncratic characteristics. Overview of various relatively common hereditary corneal dystrophy pathogenesis of this in the newer studies were reviewed.

【关键词】角膜营养不良;遗传学;基因;研究进展

【Key Words 】corneal dystrophy; genetics; gene; Progress

前言:角膜营养不良(corneal dystrophy, CD)是一组少见的遗传性、双眼性、原发性并具有

病理组织特征改变的疾病,与原来的角膜组织炎症或系统性疾病无关。可根据其遗传模式、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等的不同而分类,其中解剖部位分类法最常用。一般根据受累角膜层次而分为角膜前部、实质部及后部角膜营养不良三类,研究发现这3种类型的ECD都由神经脊终末分化异常所引起[1],且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如: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及形态异常、后弹力层后部可见由角膜内皮细胞分泌的异常胶原等。由于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众多学者早就开始对其遗传方式进行大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期分子遗传学理论及实验方法飞跃性的发展以及全世界科学家联合开展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包括角膜营养不良在内的遗传性眼病及其它组织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确定的与角膜营养不良相关的染色体有[2]:1、5、9、10、12、16、17、20、21和X染色体已经确定的角膜营养不良基因有[2]:BIGH3、CHST6、K3、K12、M1S1、GSN等,此为遗传咨询、基因诊断、指导治疗奠定了基础。

1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

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表现为角膜上皮内出现散在的细小圆形囊泡,破裂后可引起疼痛、流泪和畏光。大部分患者视力不受影响。如反复发生上皮糜烂,可形成角膜瘢痕使视力中度减退。

K12,K3基因与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中间体细丝作为上皮细胞的一类细胞骨架系

统,在抵抗外来损伤、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在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中,各由一种特定的酸性角蛋白(Ⅰ型)和一种特定的碱性或中性角蛋白(Ⅱ型)成对共同表达形成一个二聚体构成中间体细丝,其中在角膜前部上皮表达的主要为K12和K3角蛋白,且这一对角蛋白仅表达于角膜组织中,K5和K14在角膜上皮中亦有表达,但不占主要地位。由于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主要影响角膜前部上皮,因此,Irvine等[2]通过研究认为K12和K3角蛋白的编码基因突变可能引起了此病,并将K1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K3基因定位于12q13。随后,Nishida等[3]成功得到了K12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并将其定位于染色体17q12。目前已发现的K12基因突变位点有:R135T, V143L, Y429D, R135G, R135I, L140R,I426V, Q130P, M129T, K3的基因突变位点有E509K。上述突变发生于角蛋白螺旋结构起始和末端的高度保守区。突变导致氨基酸类型和性质改变,导致功能性角蛋白细胞骨架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了上皮细胞和组织的机械弹性[2,4,5],受到轻度外力即可能导致上皮细胞的破裂。

2BIGH3基因与染色体5q31相关角膜营养不良

BIGH3基因,亦称为TGFBI基因。Skonier[4]首先从经过TGF-β治疗后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中分离得到BIGH3基因,并得到其cDNA序列,随后将此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5q31[4]。BIGH3基因表达所得产物被称为KE蛋白、beta-ig-h3等,其包含683个氨基酸,有一个氨基端的分泌信号羧氨酸和一个基端RGD序列,内部有4个140个氨基酸内部重复区。RGD序列存在于许多细胞外基质蛋白,它可调节细胞的连接和作为多种整合素的配体识别区。KE蛋白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在眼部它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的外表。在兔眼的上皮细胞和基质内角膜细胞中均有所表达[5]。但目前对KE蛋白的具体功能还不清楚。BIGH3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角膜营养不良有[5]: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Ⅰ型、Ⅱ型、Ⅲ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Ⅰ型,ⅢA型,Ⅳ型,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上述角膜营养不良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1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CDⅠ型,童年发病。裂隙灯检查发现在前弹力层下有细小白点状混浊,边缘清晰,呈面包屑样,点状混浊间及角膜周边部保持清亮。电镜检查发现,细胞外的沉积物富含蛋白质,呈分散的圆点或不等边四边形。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沉积物与beta-ig-h3的抗体起反应[5,6]。目前发现的BIGH3基因的突变位点有:R555W[7]。GCDⅡ型,又称Avellino 角膜营养不良、混合性格子-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与BIGH3基因R124H突变相关的Avellino 角膜营养不良是日本最常见的角膜基质营养不良[9]。裂隙灯检查发现,基质内环状、盘状、星形、雪花状混浊。还有线形混浊,但与LCD相比不典型。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基质中有圆点状结晶体聚集,并有淀粉样物质存在。目前发现的BIGH3基因的突变位点有:R124H[8]。GCD Ⅲ型,又称为“真正的”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Bowman层营养不良Ⅰ型、地图状角膜营养不良。临床典型表现为混浊仅限于上皮层或上皮下。圆点状混盘状混浊,逐渐发展为中央环形或地图状。有时在深部基质可存在卫星灶。目前发现的BIGH 3基因的突变位点有:R124L[10,11]、R555Q[8]、G623D。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又称为蜂窝状角膜营养不良、Bowman层营养不良Ⅱ型。临床表现为位于前弹力层的蜂窝状混浊。对于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与Reie-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是否为两种不同疾病,尚有争论。Küchle[12]认为CDB 存在两种亚型:CDBⅠ和CDBⅡ。CDBⅠ为“真正的”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CDBⅡ为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目前在CDTB中所发现的BIGH3基因的突变位点为R555Q。

2.2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Ⅰ型,临床表现为:基质内线形混浊,呈网格状。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目前发现的BIGH3基因的突变位点有:R124C、A546D[、P551Q、L518P[13]。LCDⅢ型和ⅢA型,发病较LCDⅠ型晚。这两型疾病临床检查可发现基质内线形混浊较LCDⅠ型明显浓厚。LCDⅢ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淀粉样沉积物种类和致病基因目前尚未确定。LCDⅢA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为BIGH3基因。除遗传方式不同外,LCDⅢA型还具有复发性上皮损害,而LCDⅢ型却不存在此种临床表现。在

LCDⅢA型中目前所发现的BIGH3基因突变位点有:P501T[14]、N622H[15]、H626R[15]、A546T[16]。LCDⅣ型,也是一种不典型的LCD。临床检查可见混浊位于深部基质。目前所发现的BIGH3基因突变位点为:L527R[18]。在LCDⅠ、ⅢA、Ⅳ型中,BIGH3基因突变可导致淀粉样物质在基质内沉积,但在除角膜以外的其它组织均无此种病理改变。

3 Fuchs角膜营养不良

3.1 迟发性FECD迟发性FEC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角膜内皮功能紊乱,最初由Fuchs[18]在1910年报道并详细描述。研究认为迟发性FECD是一种典型的FECD,且与遗传、性别、环境等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迟发性FECD具有家族遗传倾向,Rosenblum等[19]对25个家系临床资料研究分析认为其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女性发病率明显大于男性,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然而相关的基因位点仍未完全明确。Sundin等[9]对一个迟发性FECD家系(17例患者,3位正常人)进行连锁分析将迟发性FECD基因座连锁定位于13pTel-13q12.13,这段26.4-MB区域包含了13号染色体的核仁形成区(RNR1)、着丝点以及44个未被标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但是对这些基因的外显子进行PCR产物测序,均未找到突变。随后Sundin等[10]对3个迟发性FECD家系(43例患者, 33位正常人)进行连锁分析,并将迟发性FECD第2个基因座连锁定位于18q21.2-q21.32。虽然目前将迟发性FECD致病基因座连锁定位于13pTel-13q12.13和18q21.2-q21.32但是在这些基因座上还没有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Sundin认为有3种可能的原因:(1)迟发性FECD为显性遗传,而且具有迟发性特征;(2)这种缺陷可能位于非编码区域的启动子区;(3)迟发性FECD基因突变是一种基因的缺失,这种基因的缺失通过单倍剂量不足引起显性遗传方式并伴随着一种潜在的致病性的纯合子表现型,而传统的外显子筛选方式通常不能检测出整个外显子或整个基因的缺失。

3.2 早发性FECD Magovern等[20]在1979年报道了一种罕见的FECD。其报道的一个四代遗传家系中4例患者发病年龄在12岁以下,与迟发性FECD发病年龄不同,而且患者中男女所占比例一样。随访检查发现这些患者在20~30岁时出现弥漫性角膜水肿和角膜混浊。2001年Biswas等对一早发性FECD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微卫星标记物连锁分析发现D1S2830两点优势对数评分最高,为3.72(θmax=0.00),全基因扫描将该病基因座连锁定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7cM区域(1p3

4.3-p32),并发现该区域中编码Ⅷ胶原纤维的COL8A2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候选基因。对COL8A2所有外显子进行筛查发现一个错义突变(Gln455Lys),且与疾病表现型共分离。Gottsch等[21]对Magovern在1979年所报道的早发性FECD家系分析,同样将该病的基因座连锁定位于1p34. 3-p32,对该区域的COL8A2基因筛查发现一个新的突变(Leu450Trp)。随后Mok等[21], Liskova等[22]也在早发性FECD家系COL8A2基因中发现突变。进一步证实COL8A2是引起早发性FECD的重要致病基因。1991年Muragaki利用杂交技术将COL8A2定位于1号染色体,并证实位于这个关键区域。COL8A2含有两个外显子,编码Ⅷ胶原纤维。Ⅷ胶原纤维是一种含703个氨基酸的短链胶原,是角膜后弹力层的重要组成部分。Ⅷ胶原纤维是后弹力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编码该胶原的COL8A2基因突变是否会引起迟发性FECD,Biswas等[22]在典型的迟发性FECD患者中发现了3个突变(Arg155Gln, Arg304Gln, Arg434His)。Arg155Gln突变出现在1个家系(3例患者), 2个散发病例中, Arg304Gln,Arg434His只出现在散发病例中,而对照组中150位正常人没有出现以上3个突变,因此Biswas认为这3个突变都是致病性突变。Kobayashi等[23]研究发现:15例患者中3例出现Arg155Gln突变,但是正常对照组中也有6.9%出现该突变。因此认为Arg155Gln突变不是迟发性FECD的致病基因,而是一种多态现象。此外在Biswas等[22]研究中, 115例患者只有1例出现Arg304Gln突变,而在Gottsch等[24]及Kobayashi等[25]所研究的迟发性FECD患者中并没有出现该突变,因此Arg304Gln突变最有可能是一种罕见的多态现象。Anthony等[26]在2例患者中发现了Arg434His突变,但是这种突变体等位基因是遗传于正常的父母,Arg434His 突变同样可能是一种非致病性的多态现象。关于COL8A2是否是迟发性FECD的致病基因,

仍需要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目前对于COL8A2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Gottsch等[27]认为:在细胞外基质中,COL8A2突变体蛋白与其它分子发生异常的相互作用,导致后弹力层结构紊乱并挤压异常的胶原引起角膜滴状赘疣的形成。而不规则的基底膜分割和延伸内皮细胞,影响内皮细胞转运电解质的功能破坏角膜的透明性。

4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亦称Groenouw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0岁前即可发病,早期表现为角膜中央前实质层边界不清的浅灰色斑块状致密混浊。此后逐渐向周边及实质深层扩展,且其间角膜基质渐呈云雾状混浊。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丧失、畏光和眼表不适感,最终需要角膜移植。

CHST6基因与MCD一些蛋白聚糖通过结合于角膜实质层胶原纤维上的特殊位点,使胶原纤维能够规则地排列。这些蛋白聚糖的糖胺聚糖部分(硫酸角质素或硫酸软骨-皮肤素)被认为对胶原纤维的空间排列起了关键作用。Lewis等通过透射电镜下对MCDⅠ型和正常角膜中KCS的免疫组化定量分析后认为KCS链的未硫酸化是导致角膜出现混浊的根本原因。Plaas等[27]用荧光辅助糖类电泳法对正常角膜和MCDⅠ、Ⅱ型病变角膜进行了KCS、C/DS分子结构和含量的分析,发现角膜细胞特异性的大范围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重构发生于MCD角膜实质层基质中,认为其中C/DS和透明质酸的异常累积是对细胞外基质中KCS 不足的代谢反应,因此角膜浑浊可能不仅仅由于KCS的不足,推测其他GAGs的异常沉积亦可能干扰胶原纤维的正常排列。MCD角膜中N-乙酰葡萄糖胺-6-转磺酶活性降低[18,19]。该酶催化角膜中KCS的硫酸化。位于染色体16q22上的CHST6基因编码这一酶。在MCDⅠ和Ⅰa 中,错义、缺失、插入、移码突变发生于CHST6的编码区,导致合成的产物酶失活。在MCD Ⅱ型中,大片的缺失和(或)同源重排突变发生于CHST6的上游调控序列[20,21],影响其转录,从而使CHST6基因角膜中表达缺失。硫酸化的减少使KCS链转录提前终止。亦有报道未发现MCDⅡ中CHST6上游序列的大片缺失或重排突变,而仅发现类似于MCDⅠ型编码区的基因突变[22,23]。目前国外已报道有近百种不同的MCD患者CHST6基因突变方式,体现了其突变的高度异质性[24,25]。其中报道相对较多的突变类型有:L200R[18,21,22], R211W, R211Q, R140X[18,23],C102G等。MCDⅠ型与Ⅱ型可发生于同一家系中。

5 其它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央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又称Schnyder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此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6-34·1[28],在DIS2663与DIS228之间。目前,此病基因尚未找到,B120基因是侯选基因,其表达产物与脂类的运输和代谢有关[29]。

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型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在出生头两年里可出现畏光、流泪。常染色体隐性型在出生时或出生短时间后临床表现明显,病情无进行性发展[30]。CHED2有眼球震颤,而CHED1无此临床表现。CHED1致病基因定位于第20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周围区(20p11·2-q11·2)[31],这一区域与后部多形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发生重叠。CHED2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的端粒区。

后部多形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致病基因被定位于20号染色体的着丝点周围区(20q11),此区域与CHED1致病基因相同[51];同时,与PPCD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发现了CHED1,这说明这两种疾病存在相关性。

6 前景和展望

关于角膜营养不良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且处于不断进步中。对于其基因的研究不仅是诊治的需要,而且对于了解正常的角膜发育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更多类型的角膜营养不良及其它遗传性眼病的致病基因将会被确定。以往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

现、裂隙灯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而随着角膜营养不良等遗传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将会成为常规的检查方法,这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

更为精确的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可明确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并可通过产前检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指导优生优育。

今后将进一步对角膜营养不良的完整发病机理和各类基因突变的确定以及对基因表达产物功能的研究,人们可从分子遗传学本质了解引起此类疾病的机制,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也成为可能,这使临床医生在手术治疗之外有了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Cuen det JF, Beuret-Niedzielsky A, Zografos L. Heredity of granularcorneal dyst rophy ( Groenouw I) [ J ] . Ophtalmologie,2011 , 3 ( 4) :265-266.

[2]李凤呜, 主编. 中华眼科学[ 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53-1254.

[3]金涛, 邹留河, 杨凌, 等. 两种角膜营养不良的BIGH3 基因突变研究[ J]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4, 21( 1) : 32-34.

[4]M un ier FL, Korvat ska E, Djem ai A, et al. Kerat o-epithelin mut ationsin four 5q31-linked corn eal dyst rophies[ J] . Nature genet ics, 2010, 15( 3) : 247-251.

[5]Kiratli H, Irk ec M, Ozgul K, et al. T he phenot ype of arg555t rp mut ation in

a large Turk ish family with corneal granular dyst rophy[ J ] .Eur J Ophthalmol, 2001, 11( 4) : 333-337.

[6]Eiberg H, Moller HU , Berendt I, et al. Assignm ent of granularcorneal dyst rophy Groen ouw t ype I ( CDGG1) t o chromosome 5q[ J] . Eur J Hum Gen et , 2011, 2( 2) : 132-138.

[7]Moller HU. Int er-f amilial variability and int ra-f amilial sim ilarities ofgranular corneal dyst roph y Groenouw t ype I w ith respect t o biomicroscopicalappearance an d sym pt omat ology [ J ] . Act a Ophthalmol( Copenh) , 2012, 67( 6) : 669-677.

[8]Leopardi S, Cucinot t a A, Chetri A, et al. Hist ochem istry and

electron-microscopic observat ion in two cases of granular dyst roph y ofthe cornea[ J] . Ophthalm ologica, 1991, 203( 4) : 164-167.

[9]Moller HU, Bojsen -Moller M, S chroder HD, et al. Immunoglobulinsin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Groenouw t ype I[ J] . Act a Ophthalmol( Copenh) , 2012, 71( 4) : 548-551.

[10]Korvatska E,Henry H,Mashima Y,Yamada M,BachmannC,Munier FL,et al. Amyloid and non-amyloid forms of5q31-linked corneal dystrophy resulting from kerato-ep-ithelin mutations at Arg-124ar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turnover of the protein[J].J Biol Chem2000;275(15):11465-11469.

[11]Hedegaard CJ, Thogersen IB, Enghild JJ, KlintworthGK,Moller-Pedersen

T.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induced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 type III (Reis-Bucklers dystrophy). Identificationby mass spectrometry in15year old two-dimensional pro-tein gels[J].Mol Vis2003;9:355-359.

[12]Warren JF,Abbott RL,Yoon MK,Crawford JB,SpencerWH,Margolis TP,et al. A new mutation (Leu569Arg)within exon13of the TGFBI (BIGH3) gene causes latticecorneal dystrophy type I[J].Am J Ophthalmol2003;136(5):872-878.

[13]Tian X,Fujiki K,Wang W,Murakami A,Xie P,Kanai A,etal.Novel mutation (V505D) of the TGFBI gene found in aChinese family with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type I[J].Jpn

J Ophthalmol2005;49(2):84-88.

[14]Klintworth GK,Bao W,Afshari NA.Two mutations in theTGFBI (BIGH3) gene associated with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in an extensively studied

famil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5):1382-1388.

[15]Kawasaki S,Nishida K,Quantock AJ,Dota A,Bennett K,Kinoshita S.Amyloid and Pro501Thr-mutated (beta)ig-h3gene product colocalize in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typeIIIA[J].Am J Ophthalmol1999;127(4):456-458.

[16]Dighiero P,Drunat S,Ellies P,D’Hermies F,SavoldelliM,Legeais JM,et al.A new mutation (A546T) of the be-taig-h3gene responsible for a French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type IIIA[J].Am J Ophthalmol2012;129(3):248-251.

[17]Stix B,Leber M,Bingemer P,Gross C,Ruschoff J,Fan-drich M,et al.Hereditary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is as-sociated with corneal amyloid deposits enclosing C-termi-nal fragments of keratoepithelin[J].Invest OphthalmolVis

Sci2005;46(4):1133-1139.

[18]Liskova P, TuftSJ, Gwilliam R,etal. Novelmutations in the ZEB1gene identified in Czech and British patientswith posterior

polymorphouscornealdystrophy.HumMutat2007;28(6):63826W illiamsTM, Moolten D, Burlein 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zincfingerprotein that inhibits IL-2 gene expression.Science1991; 254 (5039):1791-1794

[19] Liu Y, Peng X, Tan J,et al. Zeb1 mutantmice as a model ofposterior cornealdystrophy.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8;49(5):1843-1849

[20]MaumeneeAE.Congenitalhereditary cornealdystrophy.Am JOphthalmol2011;50: 1114-1124

[21]Ehlers N, Módis L, Mφller-Pedersen T. A morphological andfunctional study ofCongenitalHereditary

EndothelialDystrophy.ActaOphthalmolScand1998;76(3):314-318

[22]严密等.《眼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1

[23]Klintworth GK.Am J Ophthalmol,2010;128:747

[24]Skonier J et al.DNA Cell Biol,1992;11:511

[25]Skonier J et al.DNA Cell Biol,1994;13:571

[26]Escribano J et al.J Cell Physiol,1994;160:511

[27]Klintworth GK et al.Am J Pathol,1998;152:743

[28]Streeten BW et al.Arch Ophthalmol,1999;117:67

[29]Munier FL et al.Nat Genet,1997;15:247

[30]Chau HM,Ha NT,Cung LX,Thanh TK,Fujiki K,Muraka-mi A,et al.H626R and R124C mutations of the TGFBI(BIGH3) gene caused lattice corneal dystrophy in Viet-namese people[J].Br J Ophthalmol2003;87(6):686-689.

[31]Aldave AJ,Gutmark JG,Yellore VS,Affeldt JA,MealletMA,Udar 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418296.html,ttice corneal dystrophy associatedwith the Ala546Asp and Pro551Gln missense changes inthe TGFBI gene[J].Am J Ophthalmol2004;138(5):772-781.

医学遗传学

论文综述

论文题目:遗传性角膜营养不良遗传学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Hereditary Corneal

Dystrophy

专业:XXXXX

学号:XXXXX

姓名:XXXXX

完成时间:XXXXXX

本科医学遗传学复习题答案复习课程

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核型:一个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 染色体显带:通过现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的碱基组成或顺序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并且常能导致表型的改变。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bp左右,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使转录开始的DNA 序列。 系谱:指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绘制成的简图。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男想X染色体(及其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并且必定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的这种遗传方式。 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 嵌合体: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系的个体。 易患性:一个个体在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患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 遗传度:人体性状或者疾病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二、问题 1.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答:遗传病一般具有先天性、家族性、垂直传递等特点,在家族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比例;部分遗传病也可能因感染而发生。①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②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Hutington舞蹈病患者往往具有阳性家族史。③垂直传递:具有亲代向子代垂直传递的特点,但不是所有遗传病的家系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有的患者是家系中的首例,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未活到生育年龄或未育。 分类:单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 危害:①遗传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约40%是由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所致,遗传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之一,而且有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遗传病。 ②遗传病总数占人类疾病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很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一部分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与遗传病有关。 ③遗传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同时也给家庭及其他成员带来许多精神和经济负担,既影响家庭幸福,又给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 简述基因概念的沿革,基因的现代概念。 答:①.19世纪:生物性状——遗传因子 ②.20世纪初:染色体学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功能单位、突变单位、交换单位 ③.20世纪中:基因是有遗传功能单位的DNA片段,由“一个基因,一种酶”发展到“一

专升本医学遗传学练习题(A)

专升本《医学遗传学》练习题(A)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 1. 最常见的染色体三体综合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18号三体 B. 13号三体 C. 9号三体 D. 21号三体 2. 200个初级母细胞最终形成的卵子数是___________; A. 800; B. 600; C. 400; D. 200;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家系中,患者双亲__________; A.都是携带者;B. 都是患者; C. 有一个患者; D. 没有患者; 4. 镰状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β链第6位谷氨酸被____________所取代; A. 胱氨酸; B. 缬氨酸; C. 亮氨酸; D. 赖氨酸; 5. 下面__________疾病不属于多基因疾病; A. 高血压; B. 糖尿病; C. 先天性幽门狭窄; D. 毛细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6. 嵌合型克氏综合征的核型为_____________; A. 46, XY/47, XXY; B. 46, XX/47, XXX; C. 46, XY/47, XYY; D. 46, XX/47, XYY; 7. 如果一种多基因病,其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则其后代复发风险是 A. 男性高于女性; B. 男女相同; C. 女性高于男性; D. 与双亲发病无关; 8. 一患者核型为难47,XXY, 在细胞分裂间期,其性染色质组成为:_______ A. 1个X染色质,1个Y染色质; B. 2个X染色质,1个Y染色质; C. 1个X染色质, 无Y染色质; D. 2个X染色质,1个Y染色质; 10. 一个个体核型为: 46,XY,-14,+t(14q21q), 该个体是___________; A. 正常人; B. 先天愚型患者; C. 平衡易位携带者 D. 以上都不对; 11. 下列疾病除______________外都是多基因病. A. 原发性高血压; B. 精神分裂症;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血友病. 12. 一对夫妇已生出两个苯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这对夫妇再生育 时,生出不患病婴儿的概率是:_______ A. 0; B. 25%; C. 100%; D. 75%;

医学遗传学期末试题单选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 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B.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D.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 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Mendel B. Morgan C.Garrod D.Hardy.Wenberg E.Watson,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 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B.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A.细胞遗传学B.体细胞遗传学 C. 细胞病理学D.细胞形态学E.细胞生理学6.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 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 人类细胞遗传学B.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 医学分子遗传学E.医学生物化学 7.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 8.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9.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10.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Paullng E.Boveri,Sutton *11.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Morgan C.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Avery E.Garrod 12.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A.McKusick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 *13.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 D.家族性疾病 E.后天性疾病 15.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7.遗传病特指: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三)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遗传学》 1. DNA 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哪些? 答:(1)光复活修复又称光逆转。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 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 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 (2)切除修复。在 DNA 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 链为模板合成新的 DNA 单链片断进行修复。 (3)重组修复。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 原来母链中的缺口可以通过DNA 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 成单链DNA 片断来填补进行修复。 (4)SOS 修复。DNA 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 诱导反应。 2. 下图为某个遗传病的系谱,根据系谱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先证者的基因型。 答: 此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a 。 2)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答: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 Ⅰ Ⅱ Ⅲ

3)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 概率为多少? 答: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概率为1/100*1/2*2/3*1/2=1/600。 3.简述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和遗传特点。 答:(1)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 ①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基因,但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②不同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隐形之分,都是共显性; ③每对基因对性状所起的左右都很微小,但是具有累加效应; ④数量性状的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作用。 (2)多基因遗传特点: ①两个极端变异个体杂交后,子1代都是中间类型,也有一定变异范围;②两个子1代个体杂交后,子2代大部分也是中间类型,将形成更广范围的变异③在随机杂交群体中变异范围广泛,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类型,极端变异个体很少。 4.请写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的核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答:(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其核型为45,XO。 (2)主要临床表现:表型为女性,身材较矮小,智力正常或稍低,原发闭经,后发际低,患者有颈蹼;二,患者具有女性的生殖系统,

医学遗传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 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以成对的方式存在, 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并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2. 显性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 3. 隐性基因:在二倍体的生物中,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4.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5. 迟发性遗传病:一般在成年或中年以后才发病的遗传病。 6. 遗传早现:遗传病的发病年龄逐代提前。 7. 染色体病:由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染色体病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智力低下和发育畸形。 8. 单基因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9. 遗传异质性:是指表现型一致的个体或同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10. 先证者(proband):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发现的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某种信息的成员。 11. 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使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的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发生的原因是由基因突变导致非酶蛋白分子的缺陷。 12. 先天性代谢缺陷:先天性代谢缺陷是由于编码酶蛋白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而带来酶蛋白的结构异常;或者由于基因的调控系统异常而带来酶分子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紊乱。 13. 罗氏易位:两条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而短臂丢失的一种特殊的相互易位。 14. 嵌合体: 具有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胞的个体。 15.动态突变:基因组内一些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每次减数分裂或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16.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某位点插入或者缺失的碱基数目为非3的倍数,造成该点之后的蛋白质三联体密码子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使一系列基因编码序列产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移码突变。 17. 遗传度: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 18. 单拷贝顺序:核苷酸序列只出现一次或几次,即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包括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19.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20.肿瘤抑制基因:它们的正常的功能是抑制细胞的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 21.遗传咨询:医生通过询问和检查收集有关的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并加以分析,然后回答患者或询问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22. 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的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为基因缺陷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从广义上讲,基因治疗还可以包括所有在DNA 水平上的治疗措施和技术(化学药物,反义技术等)。 22. 直接基因诊断: 直接检查致病基因本身的异常,它适用基因异常的已知疾病。

04期末卷医学遗传学

新乡医学院04级临床等专业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医学遗传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30分) 1.某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两个X染色质且Y染色质阳性,其性染色体组成是: A.XXXB.XXYYC.XXYD.XXXYE.XXXXY 2.关于先天愚型患者的体征,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特殊痴呆面容B.生长发育迟缓C.特异性皮肤纹理异常、小指弯曲D.皮肤略厚,似黏液水肿E.智力发育障碍 3.下列哪个核型不是先天愚型患者的核型? A.45,XX,—14,—21,+t(14q21q)B.47,XY,+21 —14,+t(14q21q)E.46,XY,—G,+t(GqGq) 4.下列哪个核型不是Turner综合症的核型?

A.46,X,del(Xp)B.46,X,del(Xp)C.45,XC.46,XY/47,XY,+21D.46, D.45,X/46,XX/47,XXX E.45,XX,—21 5.白化病是由于细胞中缺乏下列哪一种酶? A.色氨酸羟化酶B.酪氨酸羟化酶C.苯丙氨酸羟化酶D.脯氨酸羟化酶E.酪氨酸转位酶6.一个并指(AD)的人与一表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了一个手指正常的白化病(AR)患儿,他A.1/2B.1/4C.3/4D.1/8E.3/8 7.先天性聋哑为一种AR病,当父母全为先天性聋哑时,其孩子并不聋哑,其可能的原因是: A.遗传异质性B.外显不全C.完全显性遗传D.表现度不一致 E.基因的多效性 8.高度近视是一种AR病,某人视力正常,但其父为高度近视,其爱人视力正常,其岳母为高度A.1/4B.1/2C.1/8D.1/16E.1/32 9.某人的同父异母弟弟患先天性聋哑(AR),她与其姨表兄(弟)结婚,所生子女为先天性聋哑A.1/16B.1/24C.1/36D.1/48E.1/64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细胞周期中进行大量DNA合成的时期为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E. G0期 正确答案:B 2.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为 A. 47,XXX B. 47,XYY C. 47,XXY D. 46,XX/47,XYY E. 46,XX/47,XXX 正确答案:C 3. 限制酶切割不同来源DNA时,能产生具有相同序列的突出末端的不同片段可能方式是 A. 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B. 用识别相同靶序列的不同限制酶切割

C. 用识别不同序列但可产生一致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切割 D. A和B E. A、B和C 正确答案:E 4. 减数分裂I 的前期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为 A. 细线期 B. 偶线期 C. 粗线期 D. 双线期 E. 终变期 正确答案:C 5. 父亲并指(AD),母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白化病(AR)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孩子手指和肤色都正常的概率是 A. 1/2 B. 1/4 C. 3/4 D. 1/8 E. 3/8 正确答案:E 6. 下列哪一项不是XR特点 A. 交叉遗传 B. 系谱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C. 系谱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E.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是从母亲遗传而来

正确答案:C 7. 癌家族通常符合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连锁隐性遗传 D. X连锁显性遗传 E. Y连锁遗传 正确答案:B 8. 脆性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位于 A. Xq24.3 B. Xq25.3 C. Xq26.1 D. Xq27.3 E. Xq29.3 正确答案:D 9. 癌基因erb产物是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传递因子 D. 核内转录因子 E.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正确答案:B 10. 在研究尿黑酸尿症的基础上,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是 A. Morgan

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题包括答案.docx

《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不规则显性:P582.分子病: P94 3.移码突变:P18 4 .近婚系数: P86 5.罗伯逊易位:P436.遗传咨询: P127 7 .交叉遗传:P63 8.非整倍体:P47 9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P23 10.易患性: P100 11.亲缘系数: P86 12.遗传性酶病: P1OO13.核型:P31 14.断裂基因: P13 15.遗传异质性: P63 16.遗传率: P63 17.嵌合体: P47 18.外显率和表现度:P63 ( 以上均为学习指导的页码) 二、填空题 1. 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2.具有 XY的男性个体,其Y 染色体上没有与 X 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则该男性个体称为半合子。 3.凡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若干对等位基因,彼此间互相连锁,构成一个连锁群。 4.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5.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彼此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6.血红蛋白病中,由于珠蛋白结构异常引起的是异常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链合成量异常引起的是地中海贫血。 7.“中心法则”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或流动规律。 8.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大类。 9.群体的遗传结构是指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种类及频率。 10.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11.苯丙酮尿症患者肝细胞的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遗传性缺陷,该病的遗传方式为染色体隐性遗传。12.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可有单体型和多体型两种类型。 13.在真核生物中,一个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其上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一个基因组。 14.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类。 15.分子病是指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蛋白质异常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16.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中所表现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17.一个体的某种性状是受一对相同的基因控制,则对这种性状而言,该个体为单基因遗传。如控制性状的基因为一对相对基因,则该个体称为多基因遗传。18 .基因频率等于相应重合基因型的频率加上 1/2 杂合基因型的频率。 19.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人类初级精母细胞前期Ⅰ粗线期中,每个二价体具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20.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在胎儿出生前诊断其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叫做产前诊断。 21. 45, X 和 47, XXX的女性个体的间期细胞核 中具有 0 个和 2 个 X 染色质。 22.表型正常但带有致病遗传物质的个体称为携带者。他可以将这一有害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23.倒位染色体的携带者在进行减数分裂联会时,其体内的倒位染色体通常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即倒位环。 24.一个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称为显性遗传,与此性状相关的遗传组成称为显性基因。 25.在早期卵裂过程中若发生染色体丢失或染色体不分离,可造成嵌合体。26 .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7.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柄部次缢痕与核仁形成有关,称为核仁形成区。 28.近亲的两个个体的亲缘程度用亲缘系数表示,近亲婚配后代基因纯合的可能性用近婚系数表示。29.血红蛋白病分为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两类。 30. Xq27 代表 X 染色体长臂 2 区 7 带。核型为46, XX, del ( 2)( q35 )的个体表明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 了缺失 31.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质发生结构或数量变化。 32.细胞分裂早中期、前中期、晚前期或更早时期染色体的带纹,称为高分辨带 33.染色体数目畸变包括整倍和非整倍的变化。 34. a 地中海贫血是因 a 珠蛋白基因异常或缺失,使 a 珠蛋白链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5.在基因的置换突变中同类碱基(嘧啶与嘧啶、嘌呤与嘌呤)的替换称为转换。不同类型碱基(嘧啶与嘌呤) 间的替换称为颠换。 36.如果一条X 染色体 Xq27-Xq28 之间呈细丝样结构,并使其所连接的长臂末端形似随体,则这条 体被称为脆性染色体 37.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与家庭中患者人数以及病情呈正相关。 X 染色三、选择题 1.下列碱基中不是胸腺嘧啶DNA成分的为(E)。 A E 尿嘧啶 腺嘌呤 B 鸟嘌呤 C 胞嘧啶D

《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2.与苯丙酮尿症不符的临床特征是(1)。 A 患者尿液有大量的苯丙氨酸 B 患者尿液有苯丙酮酸 C 患者尿液和汗液有特殊臭味 D 患者智力发育低下 E 患者的毛发和肤色较浅 3.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经过一个复制周期,制片后经特殊染色的中期染色体()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均深染 4.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5.HbH病患者的可能基因型是(5)。 A ――/―― B -a/-a C ――/aa D -a/aa E aacs/―― 6.下列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的是(4)。 A.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B.系谱中看不到连续遗传现象,常为散发 C.患者的双亲往往是携带者 D.近亲婚配与随机婚配的发病率均等 E.患者的同胞中,是患者的概率为1/4,正常个体的概率约为3/4 7.人类a珠蛋白基因簇定位于(5)。 A 11p13 B 11p15 C 11q15 D 16q15 E 16p13 8.四倍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3)。

A 双雄受精 B 双雌受精 C 核内复制 D 不等交换 E 部分重复9.在蛋白质合成中,mRNA的功能是(3)。 A 串联核糖体 B 激活tRNA C 合成模板 D 识别氨基酸 E 延伸肽链10.在一个群体中,BB为64%,Bb为32%,bb为4%,B基因的频率为(4)。 A B C D E 11.一个个体中含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三种细胞系,这种情况称为(3)。 A 多倍体 B 非整倍体 C 嵌合体 D 三倍体 E 三体型 12.某基因表达的多肽中,发现一个氨基酸异常,该基因突变的方式是(5)。 A 移码突变 B 整码突变 C 无义突变 D 同义突变 E 错义突变13.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的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相距越近(1)。 A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高,群体发病率也越高 B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也越低 C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高,群体发病率越低 D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迅速降低 E 群体易患性平均值越低,群体发病率越高 1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4)。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90201

5.高血压就是___B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6、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就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7.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就是_____D___。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hnRNA 8、双亲的血型分别为A型与B型,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就是___E_____。 A型、O型B、B型、O型C、AB型、O型 D、AB型、A型 E、A型、B型、AB型、O型 9、对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发病率等于____C____。 A、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B、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 C、致病基因频率 D、致病基因频率的1/2 E、致病基因频率的开平方 10、从致病基因传递的角度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病典型的传递方式为___E_____。 A、男性→男性→男性 B、男性→女性→男性 C、女性→女性→女性 D、男性→女性→女性 E、女性→男性→女性 11、遗传病中,当父亲就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就是否有病,她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就是____C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12、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是___A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分离率 B、自由组合率 C、连锁互换率 D、遗传平衡定律 13.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一个生物细胞中, 这就是___D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互换率 B、分离率 C、连锁定律 D、自由组合率 14、当一种疾病的传递方式为男性→男性→男性时,这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___C____。 A、从性遗传 B、限性遗传 C、Y连锁遗传病 D、X连锁显性遗传病 E、共显性遗传 15、一对糖原沉淀病Ⅰ型携带者夫妇结婚后,其子女中可能患病的几率就是___D_____。 A、1 B、1/2 C、1/3 D、1/4 E、0 D22 16、由于近亲婚配可以导致何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最明显__B______。 A、AD B. AR C、XD D、XR E、以上均正确 17.父母都就是A血型,生育了一个O血型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育孩子的血型可能就是

医学遗传学试题

医学遗传学试题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河南科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正考)试卷 夜大学()脱产班()函授()闭卷()开卷() 课程医学遗传学 年级专业 姓名班级函授站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核型: 2.断裂基因: 3.遗传异质性: 4.遗传率: 5.嵌合体; 6.外显率和表现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柄部次缢痕与形成有关,称为。 2.近亲的两个个体的亲缘程度用表示,近亲婚配后代基因纯合的可能性用表示。 3.血红蛋白病分为和两类。4.Xq27代表。核型为46,XX, deL(2)(q35)的个体表明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了。 5.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质发生或变化。6.细胞分裂早中期、前中期、晚前期或更早时期染色体的带纹,称为。7.染色体数日畸变包括和的变化。8.分子病是指由于造成的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9.地中海贫血,是因异常或缺失, 使的合成受到抑制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10.在基因的置换突变中同类碱基(嘧啶与嘧啶、嘌呤与嘌呤)的替换称。 不同类型碱基(嘧啶与嘌呤)间的替换 称为。 11.如果一条X染色体XQ27一Xq28 之间呈细丝样结构,并使其所连接的 长臂末端形似随体,则这条X染色体 被称为。 12.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与家庭 中患者以及呈正相关。 三、选择题(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人类l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 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 A.O区 B.1区 C.2区 D.3区E.4区 2.DNA分于中碱基配对原则是指( ) A.A配丁,G配C B.A配G,G配T C.A配U,G配C

最新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1.遗传病特指__C______。 A.先天性疾病 B.家族性疾病 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2、___B_____于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标志分子遗传学的开始。 A. Jacob和Momod B. Watson和Crick C. Khorana和Holley D. Avery和McLeod E. Arber和Smith 3.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___B_____。 A.Huntington舞蹈病 B.蚕豆病 C.白化病 D.血友病A E.镰状细胞贫血 4.传染病发病__D______。 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5.种类最多的遗传病是___A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体细胞遗传病 6.发病率最高的遗传病是__B_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体细胞遗传病 7.最早被研究的人类遗传病是___A_____。 A.尿黑酸尿症 B.白化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镰状细胞贫血症 8.有些遗传病家系看不到垂直遗传的现象,这是因为__D______。 A. 该遗传病是体细胞遗传病 B. 该遗传病是线粒体病 C. 该遗传病是性连锁遗传病 D. 该遗传病的患者活不到生育年龄或不育 9、下列___D_____碱基不存在于DNA中。 A. 胸腺嘧啶 B. 胞嘧啶 C. 鸟嘌呤 D. 尿嘧啶 E. 腺嘌呤 10.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11、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重复单位为2~6bp的重复序列,称为:__C______。 A. tRNA B. rRNA C. 微卫星DNA D. 线粒体DNA E. 核DNA 12.基因突变对蛋白质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__E______。 A.影响活性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B. 影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C.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D. 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中心 E.影响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形成 13.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___C_____。 A.A-U,G-C B.A-G,T-C C.A-T,C-G D.A-U,T-C E.A-C,G-U 14.由于突变使编码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此突变为___B_____。 A.错义突变 B.无义突变 C. 终止密码突变 D. 移码突变 E.同义突变15.DNA复制过程中,5’→3’亲链作模板时,子链的合成方式为___B_____。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Ecxrpi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医学遗传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中央电大徐甸 (2004年12月07日) 一、名词解释 1.不规则显性: 2.分子病: 3.移码突变: 4.近婚系数: 5.罗伯逊易位: 6.遗传咨询: 7.交叉遗传: 8.非整倍体: 9.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10.易患性: 11.亲缘系数: 12.遗传性酶病: 13.核型: 14.断裂基因: 15.遗传异质性: 16.遗传率:

17.嵌合体: 18.外显率和表现度: 二、填空题 1.DNA的组成单位是。 2.具有XY的男性个体,其Y染色体上没有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则该男性个体称为。3.凡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若干对等位基因,彼此间互相连锁,构成一个。 4.基因表达包括和两个过程。 5.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构成,彼此互称 为。 6.血红蛋白病中,由于珠蛋白异常引起的是异常血红蛋白病,由于珠蛋白 异常引起的是地中海贫血。 7.“中心法则”表示生物体内的传递或流动规律。 8.染色体畸变包括和两大类。 9.群体的遗传结构是指群体中的和种类及频率。 10.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和的双重影响。 11.苯丙酮尿症患者肝细胞的酶(PAH)遗传性缺陷,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 12.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可有型和型两种类型。 13.在真核生物中,一个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 其上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一个。 14.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类。 15.分子病是指由于造成的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医学遗传学期末试题单选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就是: A、家族性 B、先天性 C、终身性 D、遗传物质的改变 E、染色体畸变 2.根据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B.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C.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 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E、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与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就是 A.Mendel B、Morgan C.Garrod D.Hardy.Wenberg E.Watson,Crick 4、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就是错误的?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 B.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 C.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受多基因病所累D、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E、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细胞遗传学 B.体细胞遗传学C、细胞病理学 D.细胞形态学 E.细胞生理学 6.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 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人类细胞遗传学 B.人类生化遗传学C、医学分子生物学 D、医学分子遗传学 E.医学生物化学 7.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就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 8.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就是遗传物质的学者就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9.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就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10.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就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Paullng E.Boveri,Sutton *11.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就是: A、Feulgen B.Morgan C.蒋有兴(JH、Tjio)与Levan D.Avery E.Garrod 12.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就是: A.McKusick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 *13.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4.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5.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6、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家族性疾病 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05级医学遗传学试卷及答案

新乡医学院05级临床等专业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遗传学考试卷(A)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A.人类细胞遗传学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医学分子生物学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2.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A .着丝粒的分裂B .遗传性状的分离C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E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3.常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中:A .螺旋化程度高,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B .螺旋化程度低,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C .螺旋化程度高,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D .螺旋化程度低,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E .螺旋化程度低,很少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4.根据ISCN ,人类C 组染色体数目为:A .7对B .6对C .7对+X 染色体D .6对+X 染色体E .以上都不是5.经检测发现,某个体的细胞核中有2个X 小体,表明该个体一个体细胞中有几个X 染色体。A .1B .2C .3D .4E .56.G 显带与Q 显带所得到的带型:A.完全无关系B .完全一致 C.正好相反D .基本相同E .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7.染色体臂上作为界标的带,在计算上属于下列哪一种叙述? A .属于后一个区(着丝粒远端的区) B .属于前一个区(着丝粒近端的区) C.分成两半,各归一个区D .不属于任何区 E.前一个区和后一个区重复计算 8.正常人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A .23 B .44 C .46 D .48 E .92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合计人分数 分数阅卷人

医学遗传学期末选择题资料

遗传精选选择题 绪论、基因突变 1、下列不属于遗传病的特征的是 A、家族性 B、先天性 C、传播方式为“水平方式” D、不累及非血缘关系者 E、患者与正常成员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2、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家庭性疾病 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既是先天的,也是家庭性的疾病 3、Down综合征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4、Leber视神经病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5、高血压是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24、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移码突变 25、可以通过分子构象改变而导致与不同碱基配对的化学物质为 A、羟胺 B、亚硝酸 C、烷化剂 D、5-溴尿嘧啶 E、焦宁类 26、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A、A和C B、A和T C、T和C D、G和T E、G和C 27、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A、G和T B、A和G C、T和C D、C和U E、T和U 28、同类碱基之间发生替换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29、基因突变的特点不包括 A、不可逆性 B、多向性 C、可重复性 D、有害性 E、稀有性 30、片段突变不包括 A、重复 B、缺失 C、碱基替换 D、重组 E、重排 31、能将紫外线诱导的突变进行稀释的DNA修复方式为 A、错配修复 B、光修复 C、切除修复 D、重组修复 E、快修复 32、不同类碱基之间发生替换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33、 DNA复制是指 A. 以DNA为模板合成DNA B.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C. 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D. 以RNA为模板合成RNA E.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34、遗传病最主要的特点是: A.先天性 B.不治之症 C.家族性 D.罕见性 E.遗传物质改变 35、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