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文档2篇

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文档2篇Summary docu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of chemistry e xperi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文档

2、篇章2: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篇章1: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文档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

“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

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

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

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

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

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

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

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篇章2: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 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

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2O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数字表示意义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