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公开课用)PPT课件

通过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方式培育公共精神,增强人们的公共意识 和责任感,促进克己复礼的实践。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
01
02
03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 和不正确的言行。
“复礼”:回归到“礼”的 规范之中。
04
2024/1/28
05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规范的 统一。
4
历史渊源
01
02
03
起源
源自先秦儒家思想,特别 是孔子的教导。
2024/1/28
发展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得到不 断阐发和深化,成为儒家 修身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28
9
勤勉力行,自强不息
勤奋努力
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学 习精神,不怕困难,勇于 挑战自我。
2024/1/28
坚持不懈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 轻易放弃。
自强不息
不断自我激励和鞭策,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 己。
10
03 复礼:传承与创 新礼仪文化
2024/1/28
2024/1/28
现代礼仪的定义与内涵
解释现代礼仪的概念,阐述其尊重、平等、宽容等核心价值。
现代礼仪的特点
分析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区别,强调现代礼仪的简洁、实用、国 际化等特点。
现代礼仪的实践意义
探讨现代礼仪在社交、商务、政务等领域的实践意义,提高个人和 组织的形象与竞争力。
13
礼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1 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克己复礼 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教案一:克己复礼的意义与价值【引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与他人相处的问题,有时会因为自私而忽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礼仪。
然而,克己复礼作为一种美德,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简单来说,就是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我克制,摒弃自私的想法和行为,然后以理解和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克己复礼的意义】1. 个人成长:克己复礼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克己,我们能够逐渐培养出自律、自制和自重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2. 人际关系:克己复礼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不仅能增进双方之间的亲近感,还能激发他人的积极性,促进更好的合作和交流。
3. 社会和谐:克己复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克己复礼的实践方法】1. 自我克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我克制,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2. 善待他人:展现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表达出真挚的问候和祝福。
3. 礼仪规范: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和社交礼仪。
4. 积极反思:实践克己复礼的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和进步。
【克己复礼的案例与讨论】1. 案例1:公共交通上的礼让描述:当公共交通车辆拥挤时,乘客们可以主动给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让座。
讨论:学生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公共交通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
如果没遇到过,可以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行动。
2. 案例2:班级守则的制定和执行描述:班级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制定一套班级守则,包括课堂纪律、关爱他人等方面,然后大家一起遵守和执行。
讨论:学生们可以一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以投票的形式确定最终的班级守则,并互相监督执行。
克己复礼孔子思想总结

克己复礼孔子思想总结克己复礼,是孔子对于修身立德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关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克己复礼中的“克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私欲和个人欲望,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整体和社会利益之上。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分追求个人享乐和私利,而是要以社会的福祉为己任。
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克己。
”只有通过克己,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行为习惯。
克己复礼中的“复礼”强调恪守社会伦理规范和传统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离不开人们对于规范的遵循和尊重。
他强调人们应该恪守道德底线,遵守礼法纪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尊重他人权益。
孔子认为,只有人人都按照礼仪做事,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伦理道德典范。
他注重行为举止的端庄和慎重,倡导“以礼待人”。
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乃义乃行。
”意思是,在面对利益和危险时,要根据道义原则去做事,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这种为人之道强调了以道德为准则来衡量和判断个人行为的标准,使行为充满了公正、诚信和责任。
克己复礼思想不仅强调个人的修养,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
他主张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养成,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
他强调了“德清而后能治”,意思是只有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品德的培养,人们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有能力去治理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克己复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首先,在一个多元化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克己复礼意味着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
它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注重道义和礼仪,遵循公平、正义和诚实的原则。
文言文克己复礼的翻译

原文:孔子曰:“克己复礼,其为人也,犹若Intl1,一与之言,再与之言,三与之言,其犹未厌也。
有礼者,敬人;无礼者,慢人。
慢人,斯贱之矣。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则称人于父,在家则称人于兄。
无怀非其类,无怨非其人。
是以君子之德,成于内外,施于四方,而人莫不敬。
”翻译:孔子言:“克制私欲,回归周礼,其为人也,犹如善者,一经交谈,再谈,三谈,尚且不知满足。
有礼之人,尊敬他人;无礼之人,轻慢他人。
轻慢他人,便是贱视之。
因此,君子先有德于己,而后方能求德于人;无德于己,而后方能指责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国中,称赞他人时以父称之;在家内,称赞他人时以兄称之。
不怀恨非己之辈,不怨恨非己之人。
因此,君子之德,内外兼修,施及四方,而人莫不敬。
”孔子此言,旨在教人克制私欲,恪守礼制,以礼待人。
礼,乃周公之制,旨在规范人伦,调节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之本,人应当以礼修身,以礼待人。
“克己”者,即克制私欲,不使私欲泛滥,干扰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克制私欲,便是修身养性的关键。
“复礼”者,即回归周礼,遵循礼制,以礼待人。
礼,既包括外在的仪节,也包括内心的敬意。
外在仪节,如揖让、拜谢、祭祀等;内心敬意,如敬人、爱人、尊贤等。
孔子认为,人应当内外兼修,内外一致,方能成为君子。
孔子又言:“有礼者,敬人;无礼者,慢人。
”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桥梁。
有礼之人,方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无礼之人,则被人轻慢,甚至贱视。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仁爱”之道。
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以礼相待,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在邦国之内,称人于父;在家室之中,称人于兄。
这是尊重长辈、尊崇亲情的表现。
孔子认为,人应当怀揣感恩之心,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总之,孔子《克己复礼》一文,教人克制私欲,回归周礼,以礼待人,以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社会。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篇第⼗⼆:克⼰复礼为仁。
12.1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说:“抑制⾃⼰,使⾔语和⾏动都⾛到礼上来,就是仁。
⼀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仁德要靠⾃⼰,难道是靠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复礼:克制⾃⼰,使⾃⼰的⾏为归到礼的⽅⾯去,即合于礼。
复礼,归于礼。
【华杉详解】颜回问⽼师,什么是仁。
孔⼦说,克⼰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招祸⾝亡时,孔⼦说:“古也有志:‘克⼰复礼,仁也。
’信善哉!”可见克⼰复礼是古成语,孔⼦引⽤的。
“克⼰”,就是克制⾃⼰,约束⾃⼰。
杨雄《法⾔》说:“胜⼰之私之谓克。
”克⼰,就是要胜过⾃⼰的私⼼。
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
“复”,是反,反⼰之⾝的反,反求诸⼰的反,就是在⾃⼰⾝上践⾏礼,遵循礼。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天能做到克⼰复礼,则天下归仁。
克⼰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
是说仁在我的⼼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复礼,则天下尽归⼊我仁⼼之中。
钱穆说,⼈⼼之仁,温然爱⼈,恪然敬⼈。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
⼼存恭敬,就不会对⼈傲慢。
⼼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
那天下之⼤,⽆不尽归于我⼼之仁也。
世界在我⼼中,我⼼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到⼤街上,看见满⼤街⾛的,都是圣⼈!因为你⾃⼰有⼀颗圣⼈的仁⼼。
所以,“为仁由⼰,⽽由⼈乎哉?”“为仁”,全在⾃⼰,跟别⼈没关系。
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先你⾃⼰去爱她!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那么请⽼师指点⼀下具体条⽬,怎么去做呢?孔⼦回答了四条⽬:“⾮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 (1)君君:君主按照君主的守则去做。前一个“君” 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 子子”用法相同。
• (2)信:如果
•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 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 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 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 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 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
•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 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 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 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孰不可忍也!”
• (1)孰:什么
•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
(1)监:通“鉴”。借鉴。从:依从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 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 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 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 见周公(1)。”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
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
克己复礼背诵内容

克己复礼背诵内容克己复礼是一种重要的修身之道,它涵盖了个人修养、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自我约束、克制个人欲望,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
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欲望往往会与他人的权益产生冲突,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需要学会克己。
克己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个人的需求和追求,而是要在满足自己的同时,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尊重他人的空间和权益,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伤害。
这样的克己行为能够增强我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社会形象。
复礼,即遵守社会交往的规范和习俗。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人们之间的交往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复礼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
比如在与他人交谈时,我们要注意礼貌用语的运用,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不轻易中断他人的发言。
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注意衣着得体,言谈举止得体,遵循社交礼仪,不给他人带来尴尬或困惑。
这样的复礼行为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和谐稳定。
克己复礼的背诵内容包括了克己复礼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克己复礼的具体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克己复礼的意义和价值。
克己复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克己复礼能够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我们要了解克己复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要求我们要有自律自控的能力,意识到个人欲望的局限性,不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权益。
同时,克己复礼要求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习惯,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尊严。
最后,我们要学会如何实践克己复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时不插队,不随地乱扔垃圾等。
在社交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随意批评或嘲笑他人。
《克己复礼》

秦源黑陶影雕觚造型,给人凝重神秘的感觉, 秦源黑陶影雕觚造型,给人凝重神秘的感觉,是身份地位及王权的 象征。图案采用商周最流行的饕餮纹样,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 象征。图案采用商周最流行的饕餮纹样,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 眼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和黑陶工艺互相结合, 眼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和黑陶工艺互相结合,使本来阴森狰狞 的氛围中,隐隐渗出几缕华丽庄重的美! 的氛围中,隐隐渗出几缕华丽庄重的美!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 周鼎铸饕餮,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 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 饕为贪财,餮为贪吃。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 饕为贪财,餮为贪吃。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古时 一种恶兽,有首无身 性贪婪而好食,令人惧而生威 有首无身,性贪婪而好食 令人惧而生威, 一种恶兽 有首无身 性贪婪而好食 令人惧而生威, 镌之器皿以登君王将相之堂。 镌之器皿以登君王将相之堂。早期被人把此纹饰作 为戒贪禁欲的意思。 为戒贪禁欲的意思。 秦源饕餮觚:线条流畅, 秦源饕餮觚:线条流畅,上中下各部位协调美观充 分体现中庸中和对称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 分体现中庸中和对称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又代表 三才” 天、地、人“三才”。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 宇宙模式,它把天、 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 要素,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 要素,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 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 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人和这种通 俗的语言来表述它。中国古代工匠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俗的语言来表述它。中国古代工匠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把民族 精神及思想融合在精美的瓶型中! 精神及思想融合在精美的瓶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 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 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 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 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 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 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 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 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 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 《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 论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也。
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调养,又喜爱礼的 区别。什么叫做区别?回答说:就是高 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 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 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 规定。
材料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 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3.为何要“克己复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 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 的破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尊卑倒置、上下易位、名实不符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 怎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材料二: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 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 而在于礼,礼是人与禽兽相区别 的标志。 材料三: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 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 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礼制(本质: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礼 礼貌(伦理道德:仁、孝、悌、恭、信……)
礼节礼仪 “礼”是各个阶层政治和生活的准则, 是维护社会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 缺的条件。“礼之用,和为贵。”孔 子倡“礼”的根本目的是要调和当时 的社会矛盾,起到中合作用,达到和 谐境界。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 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 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 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 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 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 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 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 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 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 住了。
孔子眼中礼与仁的关系
• 仁是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和目的。 •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 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 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 仁是礼指导、维护下的仁,是有等 级差别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 怎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 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礼仪。
“礼”的本义
金文
加 “示” (祭祀)另造“禮”, 强调“礼”的“祭拜”含义。
• 仁——践行礼乐的前提和基础
为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孝者,礼之始也。 ——《左传》 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
何为孝?
孝,子承老也。——《说文解字》 善事父母曰孝。——《尔雅》
1.没有仁爱只有物质的“孝”是虚假 的,与牲畜没有差别。孝顺是发自内心的 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 为要恭敬。 2.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比如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 ,不能使父母担惊受怕。
4.如何“克己复礼”?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造字本义: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
礼物
礼仪
礼意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玉帛,礼器,礼之所用; 钟鼓,乐器,乐之所用。 玉帛钟鼓,礼乐之末(形式)也。 不能遗其本专事其末,忘其内而徒求其外。
4.如何“克己复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事生(2.8) 事死(17.21)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5. 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 畜之。” ——《孟子· 尽心上》 请从这5则材料中总结儒家孝道的具体内容。
孔子的政治思想 德政(为政以德) Nhomakorabea治(克己复礼)
1.何谓“克己复礼”? 2.复怎样的“礼”?
3.为何要“克己复礼”? 4.如何“克己复礼”?
1.何谓“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约束自己
复:回归、践行
2.复怎样的“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夏尚忠(诚信敦厚),商尚敬(崇拜鬼神), 周尚文(礼乐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之文 明精华,集完备的典章制度和有效的人文文 化于一体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 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 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内容无所不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 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 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是一个“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最生 动的例子。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 怎样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 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 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 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 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 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 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材料三: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 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 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 不慑。
“礼”的内涵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 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 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 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 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 也。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 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 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 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 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 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 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 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春秋》:齐自齐桓公称霸,历十世至 简公被陈恒所弑;晋从文公称霸,历九世而 顷公六卿专权。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 子、平子,至桓子被阳虎所执,正历五世。 至于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等, 均当身而败,未曾三世。
有人说,有道的社会更应有舆论监督,因此就说孔 子在这里的意思好像是不让百姓对政府施行舆论监督 ,因而是专制的体现。所以,后来康有为就把孔子的 这句话改为:“天下有道则庶人议。”而新中国著名 诗人、散文家聂绀弩老先生对于康有为与孔子的话感 觉还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又改为:“天下有道则庶人 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 你怎么看?
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 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 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 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 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谓倒装,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 “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 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 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 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 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 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 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 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 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 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 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 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 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 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 礼作乐。
• 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
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然后各自 按照自己的名分守则行事则秩序 井然。
4.如何“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为仁由己——实践仁德全靠自己。
课后练习四:
“礼”的内涵
材料一: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 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 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 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 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 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 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 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 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