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一体两面助力早期筛查诊断(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一体两面助力早期筛查诊断(2020完整版)一.目前对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知既往关于心绞痛的诊疗主要聚焦于心脏表面的大血管,通过造影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血管的狭窄病变,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部分心绞痛病人的造影检查结果并未发现有冠脉的严重狭窄。
早期的研究认为此类病人预后良好,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即血管直径小于500微米的血管结构和功能存在病变从而导致心肌缺血。
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病人的后续随访发现这些病人的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包括更高的再住院率,猝死及心梗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无显著冠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其远期的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与存在显著冠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相似。
因而如何识别这些病人并加以早期干预就成为防治的重点。
二.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检测手段在CMD人群当中,仅有30%-60%的病人表现出心绞痛的症状,并且在症状发生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无症状阶段,因而,早期精确诊断和识别CMD病人就成为早期干预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不同于心脏表面的大血管,发生病变后可以通过造影检查肉眼可见其病变并通过介入手段进行干预,因为冠脉微循环的直径小于常规影像所能检测的范围,目前我们对于微循环的结构功能障碍只能通过间接手段进行。
对于疑似冠心病患者,常推荐病人接受负荷运动心电图检查。
然而,相关研究指出,负荷运动心电图检查对于CMD的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他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无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脏磁共振(CMR),以及经胸冠脉血管超声等,有创检查手段包括血流储备分数(FFR)等。
然而以上这些诊断方法并非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花费高,且耗时耗力,不利于对广大的疑似人群进行筛查。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及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及治疗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然而,对于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良好,但仍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以及心电图的异常表现。
这一现象被称为微循环障碍,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脉造影检查中,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的狭窄或者闭塞,但患者却出现了心绞痛症状。
这种情况下,心肌的供血是通过微血管网络完成的,而不是主要的冠状动脉。
常见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微血管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以及自主神经调节紊乱等。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易被忽视,因为冠状动脉造影等常规检查无法准确展示微血管的情况。
而临床上,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绞痛、心动过速、疲劳等心脏症状,并且心电图也会出现ST-T改变。
因此,对于出现心绞痛症状且冠脉造影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
二、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行为治疗等。
1.药物治疗(1)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通过舒张血管、改善心肌氧供情况来缓解心绞痛症状。
口服制剂和舌下含化剂是常见的给药方式,但其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长效制剂或者贴片制剂可以更好地维持治疗效果。
(2)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脏的收缩速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减轻心绞痛症状。
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2.介入治疗在一些严重微循环障碍的患者中,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常见的介入治疗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旋磨术以及支架植入术等。
这些手术主要通过扩张微血管,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情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研究前景的详细介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文还探讨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概念、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影响心脏微循环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都在不断地得到进展和完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病因的探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利用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来精准诊断微循环障碍;接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法的应用;最后是关于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的展望,希望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2. 正文2.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系统中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不同,其独立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目前一般认为,该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微异常、微血管功能异常、心肌内皮功能异常、微血管再灌注异常等。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血不足外,冠心病患者还经常伴随着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到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来维持组织的血液供应。
本文将讨论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涉及的调节机制。
一、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在血管营养供应区域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内外环境因素导致微循环内血流分布不均匀或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冠心病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发生,并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1. 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感到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放射,且多发生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2. ST段改变: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压平或抬高等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
3. 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抬高或ST段下斜型压低。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调节机制1. 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冠脉微循环的血流主要由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提高微循环血流量,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副交感神经抑制过量时,都可能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当内皮细胞产生异常,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
3. 冠状动脉代谢耗氧平衡:冠状动脉的代谢和耗氧平衡也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心肌代谢增加或冠状动脉供氧减少时,微循环可能会因为血管舒缩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4.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内源性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受损时,这些舒张因子的释放会受到抑制,导致微循环功能受到损害。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疲劳等,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阻塞。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但可能存在非流出路或微型血管的病变。
3. 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通常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区域,但不具有明显的冠脉狭窄。
4. 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导管注入亚硝酸酯类药物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灌注情况,但不会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的明显变化。
5. 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冠脉微循环障碍时,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受损,可通过心脏负荷试验来评估。
例如,通过体力活动或药物负荷使心肌负荷增加,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2024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尤为突出。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血脂水平等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G-GL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两年内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数据。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评估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检测了患者的甘油三酯、葡萄糖等血脂指标,计算TG-GL指数。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依据为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结果。
三、结果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TG-GL指数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TG-GL指数呈正相关。
即随着TG-GL指数的升高,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这表明高脂血症(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葡萄糖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几率也越高。
这表明冠状动脉狭窄是导致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
3. TG-GL指数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TG-GL指数高的患者,其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这说明高脂血症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冠脉微循环障碍。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TG-GL指数与冠脉微循环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高脂血症(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葡萄糖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控制血脂水平,特别是降低TG-GL指数,可能对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研究还提示我们,在评估和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时,除了关注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外,还应关注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微循环状况。
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CSC2023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运动康复

CSC2023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运动康复冠脉微血管包括心外膜下前小动脉、心肌内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冠脉微循环小动脉发生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脉血流储备(CFR) 降低,引发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即使完全开通心外膜冠脉血管,CMD 仍可导致心肌灌注不良。
在慢性冠脉综合征中,心外膜的冠脉狭窄可以同时合并微血管障碍,导致顽固性心绞痛。
在心外膜冠脉无显著狭窄人群中,CMD 同样可以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临床称为心肌缺血或梗死伴非阻塞性冠脉疾病(INOCA 或MINOCA) 。
CMD约占INOCA 患者人群的30-50%; MINOCA 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6-14%,其中20%可能源于CMD。
由于无法直观评估冠脉微血管,CMD 常被误认为是非心源性因素所致,从而导致误诊及治疗不足。
目前CMD 的有创诊断和评估指标主要是在冠脉造影排除心外膜冠脉明显狭窄(>50%)或血流储备分数减低(FFR<0.8) 的基础上,检测冠脉血流储备(CFR) 减低(≤2.0)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25)增高,激发试验可以评估冠脉痉挛。
近年来一些无创评估方法越来越受到青睐,如经胸超声冠脉(前降支)血流显像、超声心肌造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心脏磁共振成像(CMR)、CT 灌注定量检测等技术,通过对比静息和最大充血状态下冠脉血流量比值而获得CFR。
我们国内目前推荐以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进行初评;当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时,进一步行有创冠脉造影/功能性(FFR) 评估排除阻塞性冠脉疾病,并进一步测评微血管功能(CFR 和IMR); 若负荷试验无明确缺血证据或存在试验禁忌时,可通过无创功能性成像(PET/CMR) 评估决定是否进一步行有创评估。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资助项目(202203014682)。
▲通讯作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周清龙1 高 健2▲ 王福军3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湖南吉首 416000;3.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内二科,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CMD 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 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 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微血管;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029-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06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ZHOU Qinglong 1 GAO Jian 2 WANG Fujun31. School of Medicine,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3. Department Ⅱ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Abstract]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CMD) is a special typ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D),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ngina pectoris. Its incidence rate is high,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people. Most diagnostic methods for CMD have obvious flaws, making it prone to mis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y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precise treatment plan for CMD,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only experiential treatment methods can be used. However, the efficacy has mostly not reached the expected level.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have shown goo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the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M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more effective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Microvessels; Diagnosis; Treatment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由前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从而改善心肌灌注,对心肌正常供血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Mancini GB,et al.Can J Cardiol.2014;30(8):837-849. 2.Task Force Members..Eur Heart J.2013;34(38):2949-3003. 4.JCS Joint Working Group.Circ J.2014;78(11):2779-2801. 5. Ibanez B,et al.Kardiol Pol. 2018;76(2):229-313.
微血管病变无法被心脏造影发现,是 一种不可见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我国,只有6.3%的冠脉微血管病变案 例获得了正确的治疗
胡德荣.健康报,2015-03-03.
本章小结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心肌缺血的潜在原因,是冠心病的发病机 制之一,与心梗患者死亡率相关,其与冠心病的关联已经得到全 球多个指南的重视
糖尿病
对冠脉循环
的影响1,3,4,5
1.潘利亚,等.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2):143-146. 3.杨硕, 等.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5):683-686. 5.陈灏珠,等.中国临床医学.2003;10(2):264-267.
血管内皮 功能1,4 侧支循环
• 微血管舒缩 ↑
• 血 心肌管血壁液通供透
不同检查方法的观察性临床研究获得的有 冠脉造影指征的患者中的发病率:1
CFR: 冠脉血流储备 CMD: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TTDE: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heng Chen, et al. Circ J. 2017;81:3-11.
当前冠脉微循环障碍诊疗率低,亟需引起重视
Bina Ahmed. Coronary Arthery Disease. 2014;25(5):439-449.
血管内 心肌代谢 压力 产物 EDHF: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T-1:内皮素1;LVEDP:左室舒张末压;NO:一氧化氮;
PKC:蛋白激酶C;PLC:丙酰左旋肉毒碱;RVEDP:右室舒张末压
者2
•心绞痛症状不 能改善
同一患者支架植入
术后左前降支动脉:
1
TMPG,TIMI心肌灌注分级
1.Gibson C M.Circulation, 2003, 108(5):504-7..
2.王朝晖.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11):801-802.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影响急性心梗患者生存率的独立 预测因素
冠脉循环系统
毛细血管
前小动脉(200500μm)
20%*
微动脉
大型微小动脉 (100-200μm)
微静脉
微小动脉(< 200μm)
50%*
中型微小动脉 (40-100μm)
*冠脉阻力占比
1.唐莉莉, 等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7, 38(6):648-651.
2. Shome JS, et al.Microcirculation. 2017 Jan;24(1).
微特血管点紧张
2.氧化应激
性调节异常 3.对扩血管刺
激反应正常
34..氨高血酸同小发机血型板病制症半功胱能
4.发病时静息
异常
冠状动脉微
5.血管舒缩因
血管阻力异
子分泌失衡
张风雷,等.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3):330-333.
心肌病时的微循环功能障碍
无论在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原发性心肌病患者中,还是缺血性心肌 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糖尿病性心肌 病等继发性心肌病患 绝对心肌灌注2 者中,均可发现冠 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1
的生成
性应↑↓
冠和脉毛血细流血 • 基 心 冠底血脉膜管血厚疾流度病↑
管储密备度53↓ 风 储险备 ↑↓ 2.Sörensen BM,et al. Circulation. 2016;134(18):1339-1352. 4. Kibel A,et al.J Int Med Res. 2017 Dec;45(6):1901-1929.
生存率
无事件生存率
一项临床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有和没有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心源性死亡生存曲线显示,存 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无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
Bolognese L,et al.Circulation.2004;109(9):1121-6.
当前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病率高
3. Bina Ahmed. Coronary Arthery Disease. 2014;25(5):439-449.
小型微小动脉 (<40μm)
冠 脉 微 循
冠脉微血管的调节机制
主动脉 近端血压
神经体液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物理因素 血管外压迫
LVEDP RVEDP
前小动脉 200-500μm
WISE研究: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更弥散,尤其是微血管
WIS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调查研究,旨在 优化女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评估 和诊断、探讨发病机制等。1其他研究发 现,女性PCI术后比男性更易出现并发症。 比女男性2性冠更脉弥病大在大在散变结功血血1 构能管管上上和和的的微微差差血血异异管管••••••• 动僵化病斑↑微落内平(炎冠脉硬、变块栓)皮滑症、脉较 度 重更 侵 子功肌反紊痉细增构弥蚀、能功应乱挛加等散、稀障能↓等↑等性破疏)碍障()纤↑↑,裂(↑碍脱↑维
ACC/AHA NSTE-ACS患者管理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 非阻塞性CAD患者的NSTE-ACS病理生理中 发挥重要作用。3
JCS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会导致心肌缺血。4
CCS:加拿大心血管学会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 JCS:日本循环学会 ACC:美国心脏病学会 AHA:美国心脏学会
冠脉微循环研究进展
批准编号: HMP-18-04-014PM ,有效期至2020年4月20日 本资料仅用于学术会议或活动的专业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仅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微血管障碍应被临床重视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心肌缺血的潜在原因
导致心肌缺血的机
制 1.心外膜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3.Amsterdam, et al.JACC.2014;64(24):e139-228.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冠心病的基本机制之一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 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血 流量冠及脉微心循肌环障灌碍注已成量为减冠心少病,的基继本而机制引之发一2 心肌 缺血,与不良的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1。
注:Ktrans,容积转运参数,反映心肌灌注;Ve,间隙容积比;MTT,平均通过时间;LGE,晚期钆增强
高血压与冠脉微循环障碍关系密切1,2
高血压患者即使无冠脉狭窄,其冠状动 脉血流储备(CFR)也减少30%~50%,且 下一致降。程1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程度不
• 阻力小动脉的结 冠状动脉阻力 ↑• 单位心肌组织中
高血压患者 CFR降低的原因1
与毛细血管网总 • 阻力小动脉内皮
阻力小动脉血管外压力 ↑
CS1X.)冠指状运动动脉后血心绞痛样疼痛,运动负荷
试患全身验者23..流紧激微对系时不储张不统S扩血特伴T备性敏性段血管随点损 正 感疾压可静管2 害常病低以刺息。,影1冠响状血1234动....管紊炎氧痛微脉功症化阈乱机血发造能反应 降制和管影病显应激低的1内功示冠心皮能状动脏脉正或常,
4.对 心 肌 需 氧
“Takotsubo”
这三种机制可以联合发生
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又 称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通过单独或者与其他 两种机制联合,可导致短暂性心肌缺血等 Crea F,et al.Eur Heart J.2014;35(17):1101-1111.
多国指南已认识到 微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CCS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管理指南: 微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肌缺氧。1
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绞痛,称微血 管心绞痛。2 ESC-ST-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诊 疗 指 南 : 非 阻塞型冠状动脉疾病(MINOCA)作 为独立章节单独列出5
1 唐莉莉, 等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7, 38(6):648-651.
.2.Task Force Members, et al. Eur Heart J.2013;34(38):2949-3003.
冠脉微循环障碍 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
即使较大冠状动
脉血管再通,仍
有相当一部分患
平滑肌 功能障
碍
阻塞性 冠心病
内皮功 能障碍
平滑肌 功能障 碍
PG Camici,et al.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2015;12(1):48-62.
医源性
管腔阻 塞
自主神 经功能 障碍
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循环障碍
无结构性心脏病1
(心心微脏绞血征X痛综管)合性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④ 血管重构改变
①
内皮功能紊乱
②
平滑肌细胞功能 紊乱
1,Bina Ahmed. Coronary Arthery Disease. 2014;25(5):439-449.
③
↑血管收缩
α -肾上腺素受体反 应增强
炎症因子作用下的血 管渗透
2.Kibel A,et al. J Int Med Res. 2017 Dec;45(6):1901-1929.
血管痉挛性疾病
2.冠脉微循环
微血管功能障碍
稳定的斑块
易损斑块
局灶性短暂性血 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