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患者1为男性,32岁,主诉腹痛、呕吐伴恶心2天。
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时,患者腹部轻度压痛,无明显压痛点。
实验室检查显示纤维蛋白原降低(0.8g/L),其余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正常。
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完全闭塞。
经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血栓性栓塞或栓子栓塞阻塞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相应肠段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为剧烈腹痛、呕吐、恶心和腹胀感。
早期常无明显检查和实验室异常。
如果发生肠坏死,则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乳酸升高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和核素显像。
实验室检查可包括纤维蛋白原、乳酸、血常规等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目标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并防止肠坏死发生。
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
介入手术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阻塞处进行机械通畅手术。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纤溶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或分解血栓来恢复动脉血流。
上述两例患者中,患者1由于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降低的纤维蛋白原,经过介入手术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2由于病情复杂,经过抗凝和纤溶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不稳定,最终经药物溶栓治疗后病情稳定。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急性腹痛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介入手术和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在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和预防肠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诊治分析

尖瓣反 流峰速为30m s 5c /。用三尖瓣反流压 差法计 算肺动脉平均收缩  ̄5m H 。彩色多普勒超 声诊 断为 :先天性心脏病一 部分型 9m g 1N 6I
垫缺损伴左 室- 右房通道。见图1 和图2 。
F bu r 2 1 , o 1 , o5 园衄 e ray 0 2 V 10 N . .
急性肠 系膜上 动脉栓塞 1 例诊治分析
李 庆
( 核工业4 6 1 医院急诊科 ,四川 成都 6 0 4 ) 10 1
关键词 】 急性 ;动脉 栓 塞
】 图分类号 :R 5 . 6 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7 - 14 (0 2 5 0 3 - 2 6 1 89 2 1 )0 - 28 0
黄色 稀大便 一 次 ,无 发热 ,无 黄疸 ,来 院前患 者在 外诊所 输 “ 山莨 当碱 、左氧氟 沙星等 ”。 当时查 体 :血压 111I Hg急性 病容 , 6 /1mm 腹部 平坦 ,质地 柔软 ,上 腹广 泛轻压 痛 ,无反 跳痛 及肌 卫 ,肝脾 区 无 叩击痛 ,双 肾区叩痛 ,肠鸣 6 8 分 ,音 调低 ,其 余均 ()。辅  ̄ 次/ 一 助检 查 :血 常规WB 59 C. 6×1/ ,中性 粒细 胞计数 7 .%,尿 常规 0L 21
左室 一 右房通道 应于三尖 瓣反流相 鉴别 。左 室一 右房通 道的血 流束 是来 自左心 室经膜部 间隔缺 损的过隔血流 束 ,为偏心性 右斜 花色血流 束 ,其起始 点不在三尖瓣 1。当合并三尖 瓣反流时 ,应 采用多角度 心 : 3
图 1原 发孔 Biblioteka 房 间 隔缺损 尖 四腔和五腔 心切 面观察 ,以减 少三尖 瓣反流 对左室一 右房通 道血 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赵传印【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13例病人中10例病程在12 h内,采用Fogaty导管取栓并配合药物抗凝、溶栓治疗.3例病程在24 h以上,术中发现肠管坏死,行肠管切除术.结果:3例肠坏死者术后5 d、7 d、9 d因原发疾病严重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0例治愈.1~5年随访,3例死于心脏病,7例均未再发生肠系膜栓塞.治愈率53.8%,死亡率46.2%.结论:痉挛性腹痛、器质性心脏病、胃肠道排空异常是本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取栓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1【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手术取栓;抗凝溶栓【作者】赵传印【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普外科,周口,4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2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AME)在临床上少见,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
该病起病急聚、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易导致广泛缺血性肠坏死,酿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我院自2003年6月—2008年1月间,收治956例急腹症,经术前彩超、CT检查和术后证实为SAME者13例,占1.35%,高于王彬报告的0.9%[1]。
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6~65岁,平均59.6岁。
患病至手术探查时间6~38 h,平均15 h。
均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剧烈痉挛性、阵发性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
查体无明显腹膜刺激征象。
初期腹痛症状与体征不符合,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
肠鸣音减弱和消失6例;呕吐血性水样物8例;排出血样便5例;有移动性浊音,腹穿抽出血性液体7例。
多普勒超声发现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有回声性、弥漫性栓塞物信号10例。
WBC>25×109/L 8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强烈的腹痛、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本文将针对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汇报,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病例一:患者女性,68岁,急性腹痛7小时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外伤、手术史,无马上。
发病缘由尚不清楚,服用阿司匹林无效后急诊就诊。
入院查体:神志清,体温36.6℃,脉搏108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40/85mmHg,腹部明显膨隆,肠鸣音减弱,全腹明显压痛,老年腹部肌张力增高,反跳痛阳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C-反应蛋白56mg/L。
CTA示罹患小肠主动脉夹层血管内占位性病变,急性血管闭塞、肠缺血。
入院后立即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肠粘膜治疗。
病情好转后行介入动脉碎石机治疗。
术后3日排气、饮食,术后10日出院,随访6月未见异常。
在这两例病例中,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肠粘膜等治疗,术后均有良好的恢复。
其中一例进行了介入动脉碎石机治疗,另一例进行了介入气囊球囊扩张术。
这两种介入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地解除血管闭塞,缓解肠缺血的症状,并且能够保留患者的肠功能,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针对病情的不同轻重,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摘要】本文报道了关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的2例病例。
在临床资料部分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诊断过程中详细描述了病变的特征和确诊方法。
治疗过程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并发症进行了有效管理。
预后评估部分总结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本文重点阐述了关键点,并总结了临床经验。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改进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
通过这两例病例的汇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治疗、并发症、预后评估、关键点、临床经验、研究方向、病案汇报1. 引言1.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腹症,易导致肠缺血和坏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案汇报将介绍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治疗过程、并发症管理以及预后评估,旨在总结经验并探讨治疗关键点。
病例1为一名70岁男性患者,主诉剧烈腹痛伴腹泻,经检查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例2为一名65岁女性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术后发生肠梗阻,经常规检查确认为动脉栓塞。
通过本病例汇报,我们将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临床资料病例一:54岁女性患者,因腹痛、腹胀、呕吐、腹泻1天,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腹部CT示小肠明显气体积聚,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性较大。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
以上为本次病例的临床资料,两例患者均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经过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2 诊断过程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判断。
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症状,这些都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1. 引言1.1 引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急的急性腹泻症状。
本文将报道两例患者的病例,以探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泻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腹痛、腹部膨胀、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选择,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描述两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并发症,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通过本文的报道,希望能够加深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了解,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病史患者1为男性,63岁,主述腹痛3天,腹胀、腹泻、恶心、呕吐1天,无明显诱因。
既往有高血压史,无手术史。
查体:血压140/90mmHg,心率80次/分,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未及。
两例患者均无特殊诱因,但患者1有高血压史,患者2存在多种合并症,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和综合治疗。
2.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均表现为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1为男性,65岁,疼痛为持续性剧痛,伴有腹胀感,恶心、呕吐,腹部压痛明显。
患者2为女性,50岁,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局部可触及腹部包块,伴有恶心、呕吐。
两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和腹部包块。
部分患者还出现腹部血管杂音和脉前压痛现象。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异常,提示急性腹部情况。
在临床症状上,患者的表现多样,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次病例中,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了腹部CTA检查,发现了明显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征象。
影像学表现包括肠系膜动脉完全阻塞、相应孤立性肠段血供不足、受累肠管肠壁水肿、部分局部坏死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一、基本资料1.患者A,男, 54岁,农民,汉族,户籍地:陕西省某县,住址:山西省某市。
主诉右下腹疼痛1天,发热1天。
既往体健。
二、临床表现1.患者A患者A因右下腹疼痛1天,发热1天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述疼痛为突然发作,伴有呕吐。
查体:体温38.5℃,腹部右下部明显压痛,反跳痛轻度阳性。
2.患者B三、诊断左侧结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四、治疗过程a.患者A入院后经抗感染、止痛、解痉等对症治疗后,仍有持续的右下腹疼痛及腹部明显压痛。
b.患者行腹部平片示结肠区肠管液气平衡正常,腹腔内无肠梗阻征象。
c.腹部CT血管造影示右侧肠系膜上动脉远端部分高密度影,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d.考虑患者病情严重,需紧急手术治疗。
患者行经右侧肠系膜上动脉滤器取栓加左半结肠切除术。
e.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挂退院,随访时未见不良反应。
五、治疗效果1.患者A及患者B均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时未见不良反应,疼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症状明显缓解。
六、讨论与总结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以急性、突发性、进行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急性腹部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栓塞取栓术或行结肠切除术均可有效纠正腹部疼痛及消除单侧肠道水肿。
在本次病例中,患者A及患者B均在症状出现后及时到院就诊,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及时行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因此,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需尽早实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用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
血管闭塞愈完全,范围愈广泛,肠壁变化愈快愈严重。
肠壁黏膜细胞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敏感,所以最早发生变化,肠黏膜的病理发展过程为肠黏膜充血和糜烂,随后发生出血、坏死。
急性肠缺血时,可迅速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以致腹部剧烈疼痛,或伴有呕吐和腹泻。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腹症诊断外科治疗1临床资料滿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病人,男11例,女4例,年龄42〜74 岁,平均60岁。
病人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h〜3d,平均15小时。
15 例病人以急腹症收入普外科,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2例,其中2例呕吐咖啡样物;腹胀11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9例;血压下降5例。
既往有心血管疾病2例(心房纤颤9例,冠心病1例,高血压病2例)。
腹部检查有腹膜刺激征13 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10例。
1.2 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的、急性、难以局限的腹痛,并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面色苍白,体温稍低,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对麻醉剂常不见效。
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可轻可重,可有可无。
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粪便中有时含有血液,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血块的暗红色混浊液体,粪便则多呈黑色或血便。
在病程的后期,即在发病6〜12h后,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1.3 辅助检查1.3.1 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5. 0X 109左右,甚至高达22.0 X 109、中性粒细胞在0. 80以上。
血清淀粉酶增加,有的病人可达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水平。
wilson指出,如果病人有高磷酸盐血症,特别是并发白细胞数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时,更提示本病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
发表时间:2010-12-30T11:39:07.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振海
[导读]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
李振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中图分类号】R6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164-02
【摘要】用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结局是肠壁坏死,其演变速度与血管闭塞程度和血管闭塞的范围大小有密切关系。
血管闭塞愈完全,范围愈广泛,肠壁变化愈快愈严重。
肠壁黏膜细胞对缺血、缺氧的反应最敏感,所以最早发生变化,肠黏膜的病理发展过程为肠黏膜充血和糜烂,随后发生出血、坏死。
急性肠缺血时,可迅速引起肠壁肌肉痉挛和强烈收缩,以致腹部剧烈疼痛,或伴有呕吐和腹泻。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腹症诊断外科治疗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病人,男11例,女4 例,年龄42~74岁,平均60 岁。
病人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 h~3 d,平均15小时。
15例病人以急腹症收入普外科,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2例,其中2例呕吐咖啡样物;腹胀11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9例;血压下降5例。
既往有心血管疾病2例(心房纤颤9例,冠心病1例,高血压病2例)。
腹部检查有腹膜刺激征13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2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10例。
1.2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的、急性、难以局限的腹痛,并非典型的肠绞痛,伴有面色苍白,体温稍低,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对麻醉剂常不见效。
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可轻可重,可有可无。
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呕吐物和粪便中有时含有血液,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血块的暗红色混浊液体,粪便则多呈黑色或血便。
在病程的后期,即在发病6~12h后,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
1.3辅助检查
1.3.1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5.0×109左右,甚至高达2
2.0×109、中性粒细胞在0.80以上。
血清淀粉酶增加,有的病人可达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水平。
wilson指出,如果病人有高磷酸盐血症,特别是并发白细胞数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时,更提示本病的存在。
1.3.2腹腔穿刺可抽出少量暗红色液体,镜下白细胞满视野。
1.3.3X线检查没有特异性改变,仅见小肠和结肠均有扩张胀气的现象。
偶尔可见到僵硬的皱褶、增厚的肠壁及数小时后仍无变动的肠襻。
1.3.4动脉造影直观、准确,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鉴别类型,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而且通过造影导管给药还是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另外,多普勒血管超声、磁共振、CT检查、腹腔镜检查对早期诊断亦有一定帮助。
1.4鉴别诊断应排除一般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局限性肠炎和某些绞窄性病变,如绞窄性腹外疝、肠扭转、肠套叠和卵巢囊肿扭转等。
2 手术治疗
2.1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2.1.1如肠襻因其系膜动脉阻塞而坏死,则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2.1.2一个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剧烈腹痛,纵然体征的轻微与全身反应的完全不符合,如果没有造影的设备和条件,就有开腹探查的适应证。
2.1.3一旦明确诊断,尤其肠襻已有坏死,若不手术会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
尽管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也应手术治疗,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没有禁忌证。
2.2术前淮备:术前要补给足够的血容量,纠正血液浓缩和酸中毒。
伴发腹腔感染或休克时,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病人休克状态的改善与手术切除了坏死肠襻,清除了腹腔内溶液以后有关,凡过于延长术前准备的时间,待血压上升、休克好转、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手术,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2.3手术方式与方法
2.3.1血栓摘除术:如果手术成功,可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切除范围。
由于手术难度大,故手术成功率较低,而且会因血栓复发而致失败。
2.3.2对少量的线状或点片状肠管坏死,可将坏死的上、下两端肠管的正常浆肌层缝合,使坏死部位翻入肠腔。
2.3.3肠切除术:如肠襻已有坏死,肠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切除时至少应包括坏死肠襻上、下端各15~30cm,同时将已有栓塞的系膜一并予以切除。
在肠切除时,注意判定肠管的活力和术后复发性肠梗死问题。
术中可用热盐水纱布湿敷、动脉注入血管扩张药、肝素或神经阻滞剂等,然后根据肠管色泽、蠕动和动脉搏动情况判定肠切除的范围。
小范围的肠坏死不致影响肠道功能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肠切除的范围,而大范围的肠坏死,则应该考虑缩小切除的长度,以保证术后需要。
2.4术后处理:术后治疗至关重要,更需要严密细致的监测。
继续纠正酸中毒,改善中毒症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DIC及MOF,并防止手术后再栓塞,以下措施可供采用:
2.4.1监测心、肝、肾、肺重要脏器功能,定时检查血气分析、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3P试验,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用药。
2.4.2继续治疗原发病,主要是心脏病。
2.4.3联合应用抗生素,尽管没有肠坏死,也可能出现肠源性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应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2.4.4继续营养支持,术后可行完全肠外营养,待肠鸣音和肠功能恢复后采用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直至全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可经鼻饲
管或小肠造瘘管输入。
一旦出现肠瘘,可经瘘口在其远端肠袢内置管,滴入营养液。
维持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
2.4.5手术完毕即给予肝素50mg,皮下注射,每日2次,直至能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为止,阿司匹林一般每日20~40mg,最多80mg;也可服用双香豆素。
服药时间持续10~24d。
2.4.6术后应每4h注射罂粟碱0.032g,24~48h,以控制动脉的痉挛。
3 结果
组患者15例,经过手术治疗基本痊愈8例,好转5例。
4 讨论
临床表现与其他急腹症相混淆,易误诊、漏诊,死亡率达80%。
有文献报道发生在动脉分支的栓塞病例,可因侧支循环较好,能自行缓解者,因此,早期发现和今早手术接触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1082-1084. [2]方国恩,章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M].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14-416. [3]朱维铬,李宁,吴性江,等.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时肠道的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0):780-782.[4] 施勇,卢淑珍.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误诊2例报告[J].消化外科,2004,3(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