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该怎么办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研究李选欧阳强潇湘生【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吸栓和/或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
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房颤14例;左房黏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行经皮动脉长鞘(Optimed公司)吸栓术和/或溶栓术。
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的去除栓子,动脉开通。
31例痊愈;2例行开腹探查;1例24小时后死亡。
结论:经皮介入取栓术对于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准确地判断病因是提高疗效,避免合并症的关键。
【关键词】栓子去除术,经皮的; 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闭塞Interventional Embolectomy for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LI Xuan, OUYANG Qiang, XIAO Xiang Sh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04,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for trea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Methods: 34cases (atrial fibrillation 14 cases; left atrium myxoma 2 cases;SMA thrombosis 15 cases and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3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eml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 (Optimed, Germany) aspiration and/or thrombosis via the catheter in the SMA. Results: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ll of the 34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Of the 34 cases recovery 31 cases; laparotomy 2 case; died in 24 hours 1 cas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 aspiration was a sa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It is the key to make a correct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void the severe complication.【Key Words】Embolectomy, percutaneous; Artery, superior mesenteric; Occlusion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并不少见。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定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
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它具有起病急聚,病情凶险的特点,误诊率达90-95%,若延误治疗,病死率高达60-100%。
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膜炎体征及休克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早期确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动脉,病情的演变速度与管腔闭塞程度和范围相关。
支持治疗: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镇痛可用罂粟碱30~60mg/小时输液泵向动脉内持续输入。
抗凝溶栓: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9小时以内进行,最好在6小时以内),也可以全身使用。
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发病12h之内)。
如果已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要立即进行剖腹探查。
手术:取栓血管搭桥(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搭桥"手术)肠切除吻合或切除造瘘。
保守治疗疗效不显著,应早行手术探查。
方法有: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若术中发现肠曲已坏死,需做肠切除术。
术后药物抗凝。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护理1、病情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吸氧、皮肤颜色温湿度、出入量,观察患者腹部症状。
腹痛和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的变化。
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症状,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颜色及量。
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情况,注意大便颜色、性状等。
体征:患者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是否消失。
辅助检查:腹腔穿刺抽出液是否为血性。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加重,伴频繁呕吐,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或肛门排出物呈血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则提示肠管缺血坏死。
2、活动下肢活动,早期下床活动3、引流管的护理4、皮肤的护理5、防止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记录24小时出入量溶栓后护理: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连接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脉搏,心率,心律变化,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并应及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警惕发生出血的可能,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应对

护理
• 2.1.1心理护理由于本病起病较急,仅少部 分病例起病隐袭,而且临床症状多无明显 的特征性,加之腹痛及腹胀感剧烈,故患 者常担心因为诊断不清而延误诊治导致思 想负担加重,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甚至濒 死感等。因此,应予以关心,做好相关疾 病的健康宣教,稳定患者情绪,以配合治 疗和护理。同时要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及配 合,做到医、护、患三者的充分理解与配 合。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应对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
胆道血管美容 程艳明
病因
•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动脉粥样 硬化的基础上,这类病人常合并弥漫性动 脉硬化,少数患者由于自发性、孤立性肠 系膜上动脉夹层导致血栓。此外,肠系膜 血管移植术后,血管创伤、血液凝固状态 的改变亦可促使血栓形成。
• 2.1.3安全护理aMVT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肝素及尿激酶,前者 具有抗凝的作用,而后者的主要用途是溶栓。目前临床上常用 的抗凝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常规剂量为低分子肝素钙4100IU, 每12h 1次,皮下注射。相比较普通肝素而言,其出血的副作用 更低。但是在与尿激酶等药物连用时仍有可能导致出血,严重 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故而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牙 龈、皮肤及结膜等部位有无出血现象,并观察患者的痰液、尿 液及胃肠引流液等,以便及时发现出血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 处理。肝素的另一罕见副作用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无 论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都可能出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 血小板计数下降及血栓形成。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因使用低分子 量肝素钙而出现该并发症,在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迅速恢复 正常,未造成明显的异位血栓。在护理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 常规,发现血小板有下降的趋势时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必要时停用肝素并给予阿司匹林或更换为维生素K拮抗剂。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概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引起肠系膜血供中断而导致肠壁营养、功能障碍,肠缺血性坏死。
栓子多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少数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
英文名称: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发病部位:腹部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休克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细菌栓子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酶检查、X 线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磁共振血流成像、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手术探查重要提醒:本病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死亡率大多在80%以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特点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病因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基本病因:1、心源性栓子引起本病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血管,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2、血源性栓子常见的血管源性栓子来源为主动脉近端动脉硬化,动脉瘤产生的斑块自发脱落或导管操作时脱落的附壁血栓,少数栓子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
3、细菌栓子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多见于脓肿或脓血症患者。
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

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
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动脉硬化史。
此种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各有差别,诊断困难。
若诊治不及时后果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栓子的来源有:①心源性。
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心耳、左心房附壁血栓的脱落;心肌梗塞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形成的血栓脱落;③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栓子等。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呈锐角相交,且分出较早,管腔较粗,栓子一旦堵塞动脉、且无侧枝循环提供血供时,其远端分支就发生痉脱落。
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出血性梗死。
大量血性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渗出至肠腔和腹腔,循环血容量锐减。
肠管缺血缺氧后的代谢产物和肠腔内的细菌、毒素被吸收,造成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急转直下。
如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
较常见的栓塞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入口处以脉,则该段肠曲也会发生坏死。
失,出现血运性肠梗阻。
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
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或动脉硬化史。
在多数病人发病急骤,突然发生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有频繁呕吐。
初起时腹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
往往当病人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却出现腹时,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为时已晚。
后期则出现腹胀、脉速无力、1.50岁以上,有心脏、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现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应考虑本病。
现。
立诊断意义较大,约70%的病例能够发现栓塞部位。
度、时期等,对于确诊也很有意义。
6.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
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或分支突然中断、半月征、充盈缺损、肠壁强化减弱,诊断敏感性为96%。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急性强烈的腹痛、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本文将针对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汇报,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病例一:患者女性,68岁,急性腹痛7小时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外伤、手术史,无马上。
发病缘由尚不清楚,服用阿司匹林无效后急诊就诊。
入院查体:神志清,体温36.6℃,脉搏108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40/85mmHg,腹部明显膨隆,肠鸣音减弱,全腹明显压痛,老年腹部肌张力增高,反跳痛阳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C-反应蛋白56mg/L。
CTA示罹患小肠主动脉夹层血管内占位性病变,急性血管闭塞、肠缺血。
入院后立即给予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肠粘膜治疗。
病情好转后行介入动脉碎石机治疗。
术后3日排气、饮食,术后10日出院,随访6月未见异常。
在这两例病例中,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抗感染、改善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肠粘膜等治疗,术后均有良好的恢复。
其中一例进行了介入动脉碎石机治疗,另一例进行了介入气囊球囊扩张术。
这两种介入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地解除血管闭塞,缓解肠缺血的症状,并且能够保留患者的肠功能,术后恢复良好。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针对病情的不同轻重,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摘要】本文报道了关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的2例病例。
在临床资料部分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诊断过程中详细描述了病变的特征和确诊方法。
治疗过程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并发症进行了有效管理。
预后评估部分总结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本文重点阐述了关键点,并总结了临床经验。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改进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
通过这两例病例的汇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治疗、并发症、预后评估、关键点、临床经验、研究方向、病案汇报1. 引言1.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腹症,易导致肠缺血和坏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案汇报将介绍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治疗过程、并发症管理以及预后评估,旨在总结经验并探讨治疗关键点。
病例1为一名70岁男性患者,主诉剧烈腹痛伴腹泻,经检查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例2为一名65岁女性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术后发生肠梗阻,经常规检查确认为动脉栓塞。
通过本病例汇报,我们将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临床资料病例一:54岁女性患者,因腹痛、腹胀、呕吐、腹泻1天,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腹部CT示小肠明显气体积聚,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性较大。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
以上为本次病例的临床资料,两例患者均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经过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2 诊断过程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判断。
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症状,这些都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1. 引言1.1 引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急的急性腹泻症状。
本文将报道两例患者的病例,以探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泻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腹痛、腹部膨胀、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选择,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描述两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并发症,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通过本文的报道,希望能够加深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了解,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病史患者1为男性,63岁,主述腹痛3天,腹胀、腹泻、恶心、呕吐1天,无明显诱因。
既往有高血压史,无手术史。
查体:血压140/90mmHg,心率80次/分,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未及。
两例患者均无特殊诱因,但患者1有高血压史,患者2存在多种合并症,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和综合治疗。
2.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均表现为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1为男性,65岁,疼痛为持续性剧痛,伴有腹胀感,恶心、呕吐,腹部压痛明显。
患者2为女性,50岁,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局部可触及腹部包块,伴有恶心、呕吐。
两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和腹部包块。
部分患者还出现腹部血管杂音和脉前压痛现象。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异常,提示急性腹部情况。
在临床症状上,患者的表现多样,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次病例中,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了腹部CTA检查,发现了明显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征象。
影像学表现包括肠系膜动脉完全阻塞、相应孤立性肠段血供不足、受累肠管肠壁水肿、部分局部坏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该怎么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应迅速去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液灌注。
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早期应补足血容量,积极纠正存在的酸中毒,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安置胃管等。
1.溶栓和抗凝治疗:溶栓剂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可以在动脉造影时经导管注入栓塞部位,使纤维蛋白快速溶解,甚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也可以全身使用尿激酶或链激酶。
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是使用溶栓剂的禁忌证。
抗凝治疗可选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
抗凝药物治疗前、后,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以防继发出血。
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不十分确定,故在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决定是否使用溶栓和抗凝疗法。
2.手术治疗: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大部分患者均需要急诊手术剖腹探查,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供,以防止或减少肠坏死。
根据栓塞的程度和肠管坏死的范围,可分别选用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坏死肠襻切除术和肠外置等术式。
(1)血栓摘除术: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切除范围。
患者做腹部正中切口,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
若术前未进行动脉造影,进腹后发现空肠起始段10cm左右肠襻色泽正常,相应的动脉搏动存在,而其远侧的空肠、回肠和升结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水肿、膨胀、色泽暗红或紫黑,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即可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病变。
这对于随后的手术处理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若肠襻坏死不是十分严重,则进行血管重建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①探查:首先探查近段肠系膜上动脉,将横结肠提起,充分显露胰腺和十二指肠部位,在横结肠系膜根部,沿十二指肠第四段上缘剪开后腹膜直至Treitz 韧带,并将十二指肠移向右侧。
②取栓:肠系膜上动脉自横结肠系膜根部胰腺下缘发出,向右走行于左肾静脉上方,最后自十二指肠上方穿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常可扪及近端搏动。
解剖肠系膜上动脉直至栓塞的远、近端各显露2~3 cm。
控制肠系膜上动脉,于栓塞处血管壁前方切开插入Fogarty球囊导管,缓慢退出导管,取出栓子。
取尽栓塞远、近段栓子及可能形成的继发血栓,直至放松阻断血管钳,有血液喷出为止。
若栓子栓塞较远端的肠系膜上动脉,还需沿小肠系膜根部向远端解剖肠系膜上动脉,此段发出的空肠或回肠动脉分支,增加了取栓术的难度。
③缝合血管,判断肠管活力:缝合血管壁切口,横行切口只需间断缝合,纵
行切口最好采用静脉补片以防止缝合后血管狭窄。
完成血管重建后,肠系膜上动脉全程应扪及血管搏动,重新检查缺血肠管并判断其活力,切除无活力的肠段并端-端吻合。
(2)肠切除术:如肠襻已有坏死,肠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切除时,至少应包括坏死肠襻上、下端各15~30cm,同时将已有栓塞的系膜一并切除。
术中可用热盐水纱布湿敷,动脉注入血管扩张药、肝素或神经阻滞药等,然后,根据肠管色泽、蠕动和动脉搏动情况,判定肠切除的范围。
在小范围肠坏死不影响肠道功能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肠切除的范围。
而大范围的肠坏死,则应该考虑缩小切除的长度。
对少量线状或点片状肠管坏死,可做坏死上、下端的正常浆肌层缝合,使坏死部位翻入肠腔内。
3.术后处理:术后治疗至关重要,需要严密细致的监测。
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患者。
若出现肠瘘,可经瘘口在其远端肠襻内置管,进行胃肠内营养。
继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纠正酸中毒,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改善中毒症状,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并防止手术后再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cxmsdmss/yy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