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一、耕地的基本含义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
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
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b、望天田。
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
c 、水浇地。
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
d、旱地。
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
e 、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2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粮食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粮食主产区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粮食主产区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与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包括主产区的空间布局、产量变化、品种结构等方面。
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分析粮食主产区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现状,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主产区的优势与劣势,总结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
针对粮食主产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主产区布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措施,以期推动粮食主产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历史演变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和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分布和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进步,也对中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低下,全国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产现状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里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7亿吨,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
2. 农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农业正在逐渐从粮食生产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转变。
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高品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3.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二、农村经济现状1. 农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政府实施的农村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发展计划,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 农村电商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商在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兴起。
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新品种的培育、农药和肥料的研发等,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2. 农业信息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应用在中国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农业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相关信息。
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述研究。
在概述了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在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与提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每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相关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
在展望了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为推动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政策研究、展望。
1. 引言1.1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概况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逐渐聚焦在优化农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
在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上,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
研究者们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数理模型构建等方法,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内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产率及其变化分析2019-10-30内容提要:本⽂使⽤DEA⽅法分析了我国改⾰开放以来农业⽣产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率在1980~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2%,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2%,⽽相对技术效率则以每年1.9%的速度恶化;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的⽣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相对技术效率上,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我国农业⽣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
缩⼩农业⽣产地区差异的⾸要任务是加快现有农业技术推⼴,遏制技术效率恶化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法中图分类号:F304.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01-041.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先解放了农业部门的⽣产⼒,农业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80年代中期后农业的增长⼜开始下降(黄季,2004)[1]。
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从1981~1984年的9.4%下降到1985~1989年的3.97%,虽然在1992~1995年期间的增长率达8.4%,但1996年以后农业的增长率⼀直在5%左右徘徊,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理论研究以及⽣产实践均表明了技术进步与⽣产率的提⾼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居于中⼼地位(纳尔森,2001,P.3)[2]。
持续的农业⽣产率的提⾼,即提⾼了农民的收⼊⽔平,也为⾮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劳动⼒由低效的农业向⾼效⾮农产业的再配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重要源泉(胡永泰,1998)[3]。
因此,研究农业⽣产率的现状以及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内涵。
已有⽂献对农业⽣产率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法:参数⽅法(⽣产函数法)和⾮参数(DEA)⽅法。
参数⽅法包括增长会计法和⽣产函数法。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一、现状和趋势。
1.现状:我国耕地总面积已经稳定在1.2亿公顷左右,耕地数量仍然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随着工业、城镇化和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根据报告显示,耕地面积在2000年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2015年下降至1.8亿亩以下。
这意味着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2.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和规模化进程已经加速推进,而且未来在农业科技和创新的支持下,农业生产会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密度升高,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新的挑战。
二、保护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耕地占用准入制度,设立“红线”短缺资源区,对耕地进行全面保护。
2.推进土地集中流转:支持土地流转与土地托管,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多种经营方式并举,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是推进土地流转的目标。
3.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和种植业等的产业转型升级,采取多样化的种植手段,合理配置种植空间,有利于生态农业规模效益逐步提高。
4.加强耕地监管:建立耕地用途监测、评估与调查制度,注重耕地土壤质量保护,实时监控耕地面积的变化,掌握稳定粮食需要的耕地数量。
5.推广科技技术: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与产值,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高效、绿色、低成本的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耕作效率。
以上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护并利用我国的耕地资源,而且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农业牧渔行业分析)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

2021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已处于全球粮价“高地〞。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重于泰山。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现行的收储制度,2021年我国将采取分品种施策的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2021年国内粮食市场现状及政策分析详述如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21年增加1440.8万吨。
其中,谷物产量57225.3万吨,比2021年增加1484.6万吨。
在国内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国内外粮食价差明显处于高位导致进口粮源数量大增的格局下,2021年国内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创历史新高。
受制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加工行业处于整合去产能化,终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更多最新粮食行业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1-2021年粮食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21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及稻谷市场均面临因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所引发的需求疲软、粮企生存环境艰难的困局,但品种间受政策“双刃剑〞作用影响不一。
小麦、稻谷及玉米市场行情呈现弱势运行态势,价格底部重心明显下移,尤以玉米市场价格跌势明显。
政策定调粮市改革2021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假设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在农产品〔000061,股吧〕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2021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2021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自2021年以来,国家就开始对现有粮食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当年开始试点推行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2021年不再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调整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且大幅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污染土壤占五分之一“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势必将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博士对此十分焦虑。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专家,一再向本刊记者强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由此导致粮食安全与环境问题突出,而“了解土壤及土壤相关资源与环境状况,准确掌握全国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状况仍将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张维理介绍,我国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近10年来还实施了全国污染土壤调查、地质元素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等国家工程,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发挥了作用。
“但这些调查,不同程度上存在调查资料深加工不足,保存和利用难以延续,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学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张维理说,“最主要的,这类调查属于科技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难度大,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专业的队伍,应依托专业院所,长期坚持研究。
靠目前这种人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国家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未来20年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3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曾坦言:未来20年中国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今年6月初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戴景瑞把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归结为五大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加剧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耕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2011年7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 ra phy and G eo -Info rmatio n Science V ol .27 N o .4July 2011 收稿日期:2011-05-21; 修订日期:2011-06-2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05090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65) 作者简介:张英(1985-),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及区域农业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E -mail :zhangh q @ig snrr .ac .cn ① 本文的耕地面积均为应用遥感解译得到的耕地毛面积。
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张 英1,2,张红旗1*,李秀彬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1980s 末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主产区内耕地资源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变化做出宏观评估。
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①为9321.96万hm 2,较1980s 末增加175.53万hm 2。
2)耕地在空间上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格局。
北方的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共增加354.41万hm 2,各区分别增长10.29%、19.10%、10.91%和14.14%;偏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各区分别减少2.17%、2.00%、3.15%和5.61%。
3)根据土地资源图对耕地质量的划分结果,20年间农业主产区内耕地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一等耕地减少3.24%,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分别增加2.91%、7.81%和14.10%。
4)考虑各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耕地单产数据进行耕地产能的核算,结果显示,在耕地数量净增1.92%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产能依然下降0.84%。
关键词:农业主产区;耕地;质量;产能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1)04-0052-05 农业主产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一直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1]。
近20年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迅速减少,为此国家出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等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政策,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占优补劣”现象,长此以往将在总体上降低耕地质量和产能。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业主产区耕地在空间上变动引起的耕地质量和产能变化做出宏观评估。
以往对于耕地的研究多采用国家统计局或国土资源部的耕地变更数据,侧重耕地面积变化[2-8]。
这些资料能够提供连续的长时间序列数据,但空间分布情况不够详尽,尤其对土地质量的描述不够。
因此,本文以我国八大农业主产区为研究靶区,依据遥感解译的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探讨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变化中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损益,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1 研究区选择及数据来源依据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肉五大农产品的保证供给、国家级商品生产基地、一业或几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原则,同时参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9],以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黄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新疆、内蒙古东部地区、四川盆地、华南蔗果区(桂南、粤西、滇西南)8个国家农业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图1)。
统计表明,8个农产品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粮食、油料、糖料、肉类、奶类等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是我国各种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依托。
图1 中国八大农业主产区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本文所用基础数据包括全国县域行政区划图,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1980s 末和2005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图,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制作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系列制图中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图。
另外,本文涉及的粮食产量等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2 研究方法耕地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耕地的质量和产能。
本文在GIS支持下分析农业主产区近20年耕地资源数量及空间格局变化,并结合土地资源质量图,分析这种变化引起的质量变化,最后估算对耕地产能的影响。
(1)耕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
借助GIS平台,分别提取农业主产区内1980s末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图中的耕地数据,对两幅耕地图进行对比叠置分析,得到耕地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为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评估提供条件。
(2)耕地质量变化。
借助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系列制图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将其与两期耕地分布图进行叠加,获得两期耕地的质量属性。
在耕地质量评价图中,依据耕地的自然质量将耕地分为一等、二等、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4个等级。
一等耕地对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二等耕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三等耕地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宜林宜牧地不适宜于农业耕作。
统计各等耕地的数量变化结果,以反映耕地的质量变化情况。
(3)耕地产能变化。
耕地产能是耕地数量、质量、单产的函数。
在本研究中,考虑不同区域复种指数的影响,耕地产能估算的表达式为:耕地产能=耕地单产产能×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系数×耕地复种指数。
其中,耕地单产产能数据的获得是整个产能估算的关键。
本文单产产能数据主要依据张晋科等对农业生态小区不同农地类型的耕地单产水平的研究结果[10],对照八大农业主产区的范围,将对应生态小区的水浇地和旱地的单产水平分别进行平均,获得八大区的水浇地和旱地两大主要农地类型的单产产能。
在此基础上,对照各主产区范围内生态小区的水浇地(包括水田)和旱地的分配比,按水旱地的比例加权计算耕地的平均产能,以此作为计算耕地总产能的单产产能数据(表1)。
表1 中国各农业主产区耕地单产产能换算T able1 The productivity of farmland per unit in each agricultural region类型新疆区黄淮海区松嫩平原区四川盆地三江平原区内蒙古东部区华南蔗果区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水浇地单产(kg/hm2)12013.6616191.688085.1513138.348085.159684.5014354.2616286.64旱地单产(kg/hm2) 975.5311986.006772.4012676.076772.404329.7413848.4113062.10水旱比18∶11.2∶11∶82∶51∶81∶41.6∶12∶1平均单产(kg/hm2)11432.7114280.016918.2612808.156918.265400.6914159.7015211.79 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远远不够,还需考虑耕地资源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差异这一重要因素。
减少1hm2优等耕地显然要比减少1hm2劣等耕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即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
因此本研究采用耕地质量的评价结果,将一、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按1∶0.8∶0.6∶0.4的结果进行折算,将耕地的质量影响通过给定系数量化。
最后,对照各农业主产区的复种指数,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
3 结果分析3.1 耕地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1980s末全国八大农业主产区的耕地面积为9146.43万hm2,到2005年增至9231.96万hm2,净增175.53万hm2。
其中,新增耕地1811.54万hm2,期内损失耕地1636.01万hm2,年均增长0.11%。
耕地的空间变化结果如图2(见封2)、表2所示,“北增南减”构成了耕地变化的基本空间格局。
位于东北和西北的4个农业主产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域,四区耕地净增354.41万hm2,增长率为12.98%。
其中,新疆区和松嫩平原区耕地增加较多,分别净增108.05万hm2和124.97万hm2,两区净增耕地数量占四区总和的2/3左右,耕地增长率分别达到19.10%和10.91%。
而中部和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域,共减少耕地1042.55万hm2,约占八区减损耕地总量的2/3,抵消新开垦耕地863.67万hm2,净减少178.88万hm2,减少率达2.79%。
区内耕地减损幅度最大的是四川盆地和华南蔗果区,耕地损失速率分别为5.61%和3.15%;耕地损失量最大的黄淮海平原区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分别净损失耕地75.13万hm2和27.59万hm2。
耕地的这种北增南减的空间格局变化,导致农产品主产区耕地的重心向东北和西北方向迁移。
页53第第4期 张 英等: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1980s末,北方四区耕地面积合计2730.94万hm2, 2005年增至3085.35万hm2;北方四区耕地数量在八区总耕地中所占比重从1980s末的29.86%增至2005年的33.10%。
而作为我国传统核心农业主产区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的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由1980s末的6415.49万hm2降至2005年的6236.61万hm2,耕地所占比重也相应从70.14%降至66.90%。
八区的耕地重心向北迁移的事实与我国粮食重心北移的趋势相吻合[11,12]。
表2 农业主产区各区的耕地数量变化情况Table2 T he change of farmland in main agricultural produ ction regions区域1980s末耕地(万hm2)2005年耕地(万hm2)损失耕地面积(万hm2)比重(%)新增耕地面积(万hm2)比重(%)净增耕地面积(万hm2)比重(%)新疆区565.71673.76147.7826.12255.8345.22108.0519.1黄淮海区3469.253394.12364.0910.49288.968.33-75.13-2.17松嫩平原区1145.81270.77130.5511.39255.5222.3124.9710.91四川盆地1083.931023.1219.4620.25158.6314.63-60.83-5.61三江平原区429.35490.0471.516.65132.1930.7960.6914.14内蒙古东部区590.08650.78243.6341.29304.3351.5760.710.29华南庶果区485.93470.6216.5944.57201.2641.42-15.33-3.15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1376.381348.79242.4117.61214.8215.61-27.59-2合计9146.439321.961636.0117.891811.5419.81175.531.923.2 耕地面积增减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耕地面积和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耕地质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