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耕地保护2024年工作总结7篇

耕地保护2024年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耕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重要产品的基础。
耕地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24年,作为耕地保护工作的总结之年,我们对过去几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024年我们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和严格惩罚,取得了一定的震慑效果,有效遏制了非农行为对耕地的侵蚀。
我们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排除了一些潜在的耕地污染和破坏行为,确保了耕地的保护和利用。
在加强土地治理和整治方面,我们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土地整治和综合整治项目,对一些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整治,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加强和改善,提高了耕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还致力于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通过实施农田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行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长期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权责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致使一些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执行不力,甚至存在一些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部分地区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力度不够,导致了对一些潜在的土地污染和破坏行为的漏查。
在土地治理和整治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了一些土地整治和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缓慢,甚至出现了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加强和改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影响了耕地的灌溉和排水效果。
耕地 粮食安全 地理题

耕地粮食安全地理题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在地理学角度看,耕地的选择、分布和利用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耕地分布的区域特点、耕地利用的问题以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耕地分布的区域特点1.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耕地特点在不同地理环境下,耕地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特点。
比如,在亚热带地区,由于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降水,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利用面积较大;而在沙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
2. 耕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全球耕地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一些地区拥有广阔的肥沃耕地,如中美洲、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耕地资源匮乏,如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
这导致了全球粮食的不平衡供应,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二、耕地利用的问题1. 高效利用耕地的重要性高效利用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农田水利布局、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和优质种子的应用等措施,可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
此外,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土壤保育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也有助于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2. 耕地的蔬菜种植与粮食安全在耕地的利用中,蔬菜种植也占据了一部分面积。
然而,由于蔬菜产量高但能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而粮食产量相对较低但能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若大量将耕地用于蔬菜种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挑战。
三、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 土地退化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是耕地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度的耕作、过量的农药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2. 耕地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了保护耕地和促进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加强土地整治、推行轮作制度、推广有机农业、控制农药使用量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
综上所述,耕地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耕地分布的区域特点、耕地利用的问题以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6期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陆生海(高台县自然资源局,甘肃高台 7343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较以往,当前我国耕地面积有了明显的减少,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耕地数量的好坏及质量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的安全。
所以,对耕地保护所进行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为此就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有效保护我国耕地,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开发利用0 引言对于国家的农业发展而言,耕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缩小,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一定要做好对耕地的保护工作,在确保耕地数量不会减少的同时,尽可能地去提高耕地质量,这也是耕地保护制度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耕地的保护与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
所以,必须重视对乡村地区耕地的保护工作,以此来真正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并且还要在此过程中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当前城市郊区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少,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不断地去提高耕地质量。
在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面临着短缺的问题,要想在粮食大量生产的情况下,确保不会出现土地质量降低的问题,就要加大对耕地的管理力度,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但就实际来看,现阶段我国整体耕地质量并不高,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1.1 耕地产量下降在城市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当前许多城市郊区的高产农业用地,都逐渐被非农业建筑物所取代。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粮食产地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耕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但实际上,新开垦的耕地没有经过耕种,其产量较低、交通较为落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往往难以实现,现阶段,我国许多耕地都只是中低产田。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汇报精选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汇报精选尊敬的领导:我是XX地区农业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特别荣幸向您汇报我所参与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
一、耕地保护工作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XX地区致力于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我们加强了土壤调查和监测,全面掌握了耕地的质量和变化情况。
针对耕地退化、污染等问题,我们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并启动实施,成功恢复了大量退化的耕地,并将其重新纳入农业生产中。
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农耕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利用率。
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我们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土壤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粮食安全工作成效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通过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合理施肥和科学灌溉等措施,我们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了粮食仓储管理,完善了储粮设施,提高了储粮的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实现了对储粮的温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确保了粮食贮存的安全。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转让存在一些地方保护性政策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了大量优质土地被非农产业占用。
其次,部分农民仍然存在着耕地过度利用、不合理施肥等问题,给土壤质量和肥力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首先,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和转让程序,确保耕地的合理利用。
其次,继续加强土壤质量和耕地变化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培养和推广科学的耕作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的土壤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此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威胁,采取措施降低灾害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耕地安全隐患排查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耕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提高耕地安全水平,本报告对某地区耕地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旨在全面了解耕地安全隐患状况,为制定耕地安全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二、排查范围与方法1. 排查范围本次耕地安全隐患排查覆盖某地区全部耕地,包括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
2. 排查方法(1)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走访、测量、拍照等方式,对耕地进行直观观察和记录。
(2)资料分析:查阅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档案资料,了解耕地历史变化和现状。
(3)专家咨询:邀请农业、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专家,对排查结果进行评估和论证。
三、排查结果1. 耕地面积与质量(1)耕地面积:本次排查共涉及耕地面积XX万亩,其中水田XX万亩,旱地XX万亩。
(2)耕地质量:经专家评估,该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但部分耕地存在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2. 耕地安全隐患(1)土地退化:由于过度耕作、不合理施肥、土壤侵蚀等原因,部分耕地出现土壤退化现象,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水土流失:坡耕地、侵蚀沟等地形地貌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3)农药化肥使用不当:部分农户存在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导致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4)土地流转不规范:部分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合同不规范、流转期限过长等问题,影响耕地可持续利用。
(5)耕地占补平衡问题:部分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不到位,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 主要隐患点(1)某乡某村:该区域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2)某镇某村:该区域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导致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3)某县某镇:该区域耕地流转不规范,部分耕地流转期限过长,影响耕地可持续利用。
四、问题分析1. 政策落实不到位(1)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户对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2)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不到位,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粮食产量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是关键。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近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粮食产量相关数据。
2. 分析方法(1)趋势分析:通过对粮食产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揭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2)相关性分析:分析粮食产量与其他相关因素(如种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
(3)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三、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1. 总体趋势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2000年至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从46260万吨增长到6694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3%。
其中,2015年至2018年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创历史新高。
2. 季节性波动粮食产量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
夏季粮食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比例较高,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的收获季节,而冬季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3. 区域差异我国粮食产量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
近年来,北方地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四、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 种植面积种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但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南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 单产水平单产水平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3. 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成因分析及相关路径选择

素、 需求因素和市场外部环境因素。
( 一) 供给 方面
联合 国粮 农组 织认 定 的保证粮食安 全的最 低 自给率 ( 9 0 % ) 。从比例上看, 我国粮食处于一个较安全的环境, 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 1 3 亿人口的发展 中大国, 即便是 5 % 的进 口, 数量也十分可观。按照年需求量 5 . 5 亿吨计
52
中谷物净进 口增长幅度较大 , 油棉净进 口增长幅度较 小。2 0 1 3 年1 N 2 月, 我国粮食进 出口贸易依然保持着
高速增 长 , 进 出 口总额 为 2 6 4. 9亿 美元 , 同比增 长 6 . 2 % , 其 中进 口总额为 1 6 6. 6 亿美元, 增长 5. 3 % 。我
关键词 : 紧平衡; 粮食安全; 供需
作者及单位 : 余澜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 究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赵璐 , 西南财
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方向: 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 ( 四川 成都 6 1 1 1 3 0 )
弱, 劳动效率低加之自然灾害频发, 均制约着我国粮食生
耕、 自然灾害损毁、 非农建设占用、 占优补劣等影响, 耕地
资源逐年减少。与耕地减少伴行的是我国水资源矛盾凸
1 . 消费需求四层次带来需求总量刚性膨胀。粮食
消费需求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四个层次: 人口增加带来的 对 口粮的绝对需求; 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对粮食的转变需 求; 收入增加带来的对不同收入弹性产品的成长性需求; 粮食资源化、 能源化带来的间接性需求。其中, 绝对需求
占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的 1 4 % 。因此, 中国粮食 自给率应 成适度规模经营, 机械化水平不高, 劳动效率低 , 水土资
耕地流向分析报告范文

耕地流向分析报告范文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全国范围内耕地的流向情况,以提供农业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参考依据。
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耕地流向的空间分布、流动的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流向受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土地质量、水资源等。
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注意合理调控耕地流向,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分布和利用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耕地流向分析是研究耕地利用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耕地的流动趋势、分布状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本报告旨在通过耕地流向分析,提供有关农业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建议。
2.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研究主要依赖于公开的统计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其中,耕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包括各省份的耕地面积和变动情况。
其他数据如人口分布、土地质量和水资源等来自公开的数据集和研究报告。
在方法上,我们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根据耕地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我们采用时间差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不同年份之间的耕地变动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耕地的流向、分布和密度进行了空间分析,以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3. 耕地流向的空间分布分析通过对各省份的耕地流向进行空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耕地流向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的耕地流向普遍向内陆地区流动。
•耕地流向的密度在东部沿海地区较高,而在西部内陆地区较低。
•一些特定的区域,如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存在较强的耕地外流现象。
4. 耕地流向的趋势分析通过对耕地流向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耕地流向一直呈现出向内陆地区的趋势。
•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耕地流向较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更为明显。
•在一些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江苏、浙江等,耕地流向的趋势开始向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地区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 要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而耕地资源是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21 世纪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粮食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将使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不可逆转地部分流向非农化利用,人地矛盾将更趋尖锐。论文分析了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状况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中国 21 世纪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耕地的数量保持和质量改善。关键词 粮食安全;耕地资源;相关关系;中国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4-0313-071 引言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1],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数十万公顷[2],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将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世界粮食安全现状和前景堪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1998 年间全世界可利用的粮食储备率(世界粮食库存量占下一年度消费量的百分比)在 14.1% 至 18.1% 之间,仍然徘徊在粮食安全最低安全线(17%~18%)上下。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有所改观,但目前仍有 8 亿人口生活在持续性的营养不良状态之中[4]。随人口增长,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资源极其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 21 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2 粮食供给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2.1 粮食供给现状与前景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向重视粮食问题,始终把发展粮食(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资料分析表明,以增产粮食 10×107t 为一个台阶,从 1949 年到 1998 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稳步跨上了 4 个台阶,1998 年粮食总产达到 5.123×108t,人均占有粮食 410kg,是 1949 年人均水平的近 2 倍,已稳定跨越了温饱阶段,正向小康水平迈进。然而,尽管我国粮食生产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增产趋势已渐转缓。目前人均 400kg 粮食也仅仅是小康水平的下限,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在 21 世纪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empirenews.page--]2.2 影响粮食有效供给能力的因素分析 推动粮食需求增长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口增长和满足较高生活水准导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加,因此,控制人口、提倡适度消费方式就成为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可行途径仍然是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的最大生产潜力为 8.3×108t[5],与 1998 年相比,粮食有效供给尚有 1.62 倍的潜力。但应看到,随着粮食生产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退化,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付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粮食生产理论潜力就不可能变成现实生产力[6]。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制度和政策创新、科技进步、物质和劳动投入[7]以外,水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稀缺是基本、长期的约束因素,而且前述几方面因素皆通过耕地资源利用起作用。这就是说,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3 耕地资源态势、问题及原因3.1 耕地资源态势 中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值较低;质量差的耕地比重较大,优等粮田少;土地资源可垦殖率小,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农业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等[8]。 据全国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我国耕地总面积为 1.3×108hm2[9],约占国土面积的 14.2%,人均耕地只有 0.11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在现有耕地中,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质量较好和质量一般的粮田占 2/3,存在各种障碍因子的低产土壤约占 1/3,如盐碱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地、干旱地、涝洼地等[10];耕地肥力呈持续下降态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 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2.5%~4.0% 的水平[8]。 开垦宜农后备耕地资源是扩大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耕地资源绝对供给局限性[1]及开垦利用条件恶劣、开垦成本高的影响,以及建国以来几次大开荒,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锐减,耕地资源的开垦潜力已很有限。据统计,我国宜农后备耕地资源约有 0.33×108hm2[11],其中,可用于粮、棉、油生产的约 0.133×108hm2,按开垦系数 0.5~0.6 计算,开垦所得净耕地在 0.067×108hm2~0.08×108hm2 左右[!--empirenews.page--][12]。3.2 耕地资源的流失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耕地资源非农化利用的趋势加剧,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不断降低。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图 1),新中国建立以来,耕地总面积在 1956~1957 年达到最大值,此后逐年持续递减,至 1995 年减少到 9500万hm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 43.14万hm2。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长,从 1949 年的 5.4 亿增长到 1998 年的 12 亿。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图 1 1949~1995 年耕地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Fig.1 Change trends of total and per capita cultivated area during 1949~1995 预测表明,到 21 世纪 30 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 15 亿~16 亿[5],如果耕地资源按此减少的趋势持续下去,人均耕地资源的态势还会恶化,粮食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上来认识。3.3 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 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3],除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和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外,也包括政策上的人为失误,如数量和规模无序扩张的开发区、房地产建设,引致大量农业土地资源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质上,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的最本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农业经营低效或无效最终会导致耕地资源向效益较高的非农化利用流动。即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如绝对禁止占用优质粮田,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资源被占用的问题。例如,尽管 1997 年中央实行了冻结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但当年 1.33×105hm2 耕地[9]仍被占用。 我们由此得到启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在实行耕地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在耕地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导向作用显得十分必要,但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应当是努力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并把保护耕地资源问题置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4 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的相关分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实现粮食安全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粮食(食品)。因此,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就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粮食(农业)生产受来自社会、经济、政治、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可归结为农业的三重环境[!--empirenews.page--][14],其中,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所谓“地之不存,粮将焉出”。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为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和耕地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的影响。4.1 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从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粮食(总)产量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可以看出耕地数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耕地面积年变化率指当年耕地总面积的净减少占上一年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指当年粮食产量的净增加量占上一年总产量的百分比。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50~1995 年的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计算结果如图 2。从中可见,除 1959~1960、1985 年粮食减产幅度较大外,粮食总产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这种增长趋势渐趋缓慢(图 3)。粮食总产年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规律,其波动周期大致为 3~9 年。统计分析表明,粮食增产年份占 78.26%,年均增长率为 5.86%,累积增产率达 211.11%;减产年份占 21.74%,年均减产率为 5.77%,累积减产率为 57.69%。显然,粮食总产增产年份多,年均增产率大于减产率。图 2 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年增长率 Fig.2 Annual change rate of cultivated area a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grain production图 3 不同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变化趋势 Fig.3 Trends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periods 我国耕地面积在 1950~1957 年间显著增加,年平均增加 1.69%,自 1958 年开始总体上呈逐年持续减少之势,除 1958~1959 年间减少幅度较大外,其后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转弱,幅度变小。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一样,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也具有周期波动规律,1950~1990 年期间,波动周期大致为 12~14 年。研究期限内,耕地面积减少的年数为 31 年,占 67.39%,累积年减少率为 17.63%;耕地面积增加年数为 15 年,占 32.61%,累积年增加率为 14.96%。整个时段内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率为 2.66%。 图 3 显示了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的特点,耕地面积减少趋势逐渐得到明显控制,粮食总产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受报酬递减规律制约而使粮食单产增长减缓所致。 通过对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 3 年滑动平均的结果(图 4)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相关系数达 0.7075,说明耕地面积对粮食总产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表现为二者整体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耕地面积增加的年份都伴随着粮食总产增加,如 1950~1957、1964~1965、1978~1979、1990、1995 年间耕地面积年均增加 1.07%,粮食总产年均增长 7.33%;而耕地面积显著减少的年份,将导致粮食总产的大幅度减少,如 1959、1968、1985、1994 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年均减少 1.71%,对应粮食总产的年均减少率为 7.11%,但从 6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不完全同步,即耕地面积减少年份并非必然导致粮食总产减少,如 1966~1971、19 81~1987 年间(除 1968、1985 年外)耕地面积均持续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却持续增长。[!--empirenews.page--]图 4 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 3 年滑动平均 Fig.4 Every three years' average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total grain produotion growth rate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将研究时段分割,分别统计各项指标(表 1)。从表 1 可见,前两个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6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增减变化与粮食总产的变化不完全同步,这可以从二者的相关系数逐渐变小得到验证,意味着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据研究[15],此期内粮食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增长的作用增强,耕地数量扩张对粮食总产的增长居于次要地位。这充分表明,耕地面积的扩张受自然供给的限制,增加潜力有限,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在耕地面积达到一定数量时,粮食总产的增加必须依靠物质、技术的高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其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极其重要。表 1 不同时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及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ve coefficient of annual cultivated area change rate and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rate in different periods 1950~19571958~19601961~19681969~19771978~19851986~1995耕地面积累年变化率13.52-6.31-3.18-2.29-2.44-1.92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率 (P)1.69-2.10-0.40-0.25-0.31-0.19粮食产量累年增长率57.45-28.50[!--empirenews.page--]39.3331.8431.2521.61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 (Q)7.18-9.354.923.543.912.16P-Q 相关系数0.7639-0.86730.5011-0.67870.61820.26284.2 耕地资源质量分布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 依据文献 11 资料,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将耕地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高、中、低产田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分别为:7680kg、5445kg 和 2085kg。以低产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 1,高中低产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为 3.68∶2.61∶1,即每减少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则在期望保持相同数量粮食总产量的条件下,需要 3.68 或 2.61hm2 低产田补偿;或每保持 1hm2 高产田或中产田,可以 3.68 或 2.61hm2 的低产田用于非农利用。分析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