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合集下载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各级医疗机构的医院都需要遵循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这个流程适用于首次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ICD-10:I63)。

诊断脑梗死的标准是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XXX编著,XXX)来确定的。

患者需要出现急性起病,局灶症状和体征,伴随或不伴随意识障碍。

同时,头颅CT必须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治疗方案包括整体治疗和特殊治疗。

整体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维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和中药治疗。

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进入路径标准需要满足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的要求。

同时,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也可以进入路径。

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头颅CT、胸片和心电图。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和头颅MRI等检查项目。

选择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可使用脱水药物、降压药物、抗菌药物、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缓泻药、防治应激性溃疡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和中药治疗等。

最后,需要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生命体征监测是必要的。

2.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也需要监测。

九)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必须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要转入ICU并进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19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19

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 社区获得性肺炎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1.5 自发性气胸1.6 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 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弛缓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 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XXX发布了2019年版的224个病种临床路径目录,其中第一篇是耳鼻喉科临床路径。

该篇目录包括以下疾病: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中隔偏曲、分泌性中耳炎、甲状腺肿瘤、慢性鼻-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腺样体肥大。

第二篇是妇产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过期妊娠、计划性剖宫产、完全性前置胎盘、医疗性引产、产钳助产、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子宫腺肌病(全子宫切除术)、自然临产分娩、足月胎膜早破行分娩等疾病。

第三篇是骨科临床路径,其中包括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桡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踝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踝骨折、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下端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踝关节骨折、颈椎病、胫腓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膝内翻、胸椎管狭窄症、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

第四篇是呼吸病临床路径,其中包括肺脓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胸膜间皮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等疾病。

第五篇是口腔医学临床路径,其中包括单纯性疱疹、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念珠菌病、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中龋、腮腺多形性腺瘤、舌癌、下颌骨骨折、下颌前突畸形等疾病。

第六篇泌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2、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3、针对膀胱肿瘤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临床路径。

4、针对前列腺癌的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路径。

5、针对肾结石的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路径。

6、针对肾上腺无功能腺瘤的腹腔镜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7、针对肾盂癌的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8、针对输尿管癌的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无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间变性淋巴瘤(ICD-10:C85.705 M97141/3)激酶阳性(ALK+)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ICD-10:C85.709 M97142/3)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软组织结节、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2.病理诊断:病理活检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分型诊断标准。

3.NPM-ALK(血,骨髓):非NPM-ALK基因易位除外。

4.颈部及腹部超声,头、颈、胸腹(瘤灶部位最好为增强)CT/MR,如果为颅脑和脊髓部位瘤灶则需做相应部位MR。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1.A组:完全切除的I期。

2.B组:预后好的一组。

(1)无皮肤浸润。

(2)无纵隔受累。

(3)病理无淋巴组织细胞变异的证据,非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无噬血现象,不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非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和外周血NPM-ALK(-)。

3.C组:预后差的一组,包括以下特点的患者(1)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损害(不是I期)。

(2)有纵隔和(或)肺脏受累。

(3)病理有淋巴组织细胞变异,或为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可见噬血现象,或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或外周血NPM-ALK(+)。

4.D组:有CNS受累的患者。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
(2019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2.29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
•【施行日期】2019.12.2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
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委组织对19个学科有关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附件: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2月29日。

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2019年版)

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2019年版)

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病(ICD-10:N18.0)。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终末期肾病或慢性肾脏病5期。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或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3.已有血液透析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或者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陈香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1)。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01终末期肾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终末期肾脏病并发症的相关诊断且住院需要相关处理,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透析治疗前准备(透析治疗前评估)2~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等)、营养指标、铁代谢指标、iPTH。

(3)X线胸片、心电图、泌尿系超声波检查、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彩超、结核相关标志物、肺部CT、腹部超声、BNP检查。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ICD-10:C92.4,M9866/3)。

二、诊断依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诊疗指南(2018年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体检有或无以下体征:发热、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淤斑、淋巴结及肝脾大、胸骨压痛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t(15;17)及其变异型],FISH (必要时)。

6.白血病相关基因(PML/RAR 及其变异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危险度分层1.低危组:WBC<10×109/L。

2.高危组:WBC≥10×109/L;FLT3-ITD突变者;或低危组维持治疗前未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

(二)诱导治疗1.低危组: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

(1)ATRA:15~25mg/(m2·d),bid或tid,d1~28,口服;骨髓形态学证实为APL时立即给药。

(2)ATO/RIF:ATO 0.15mg/(kg·d)(最大剂量10mg/d)d1~28,静滴;或RIF 50~60mg/(kg·d),bid或tid,d1~28,口服。

分子生物学证实PML/RAR 融合基因阳性时给药,建议1周内给药。

2.高危组:ATRA+砷剂+蒽环类药(去甲氧柔红霉素IDA,或柔红霉素DNR)。

(1)ATRA+砷剂(剂量和给药时间同上)。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76号文件附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MDS-RAEB(ICD:D46.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诊断标准:1.RAEB-Ⅰ:(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5%;③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5%–9%;③无Auer小体。

2.RAEB-Ⅱ(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5%–19%;③有或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10%–19%;③有或无Auer小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第二版)、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首先进行诊断分型,然后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见表1)进行预后分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ICD-10:D46.201)(二)诊断依据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沈悌、赵永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16),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1.201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年版)。

诊断标准1. MDS-EB-1(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2%~4%;③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5%~9%;③无Auer小体。

2.MDS-EB-2(1)外周血:①血细胞减少;②原始细胞5%~19%;③有或无Auer小体;④单核细胞<l×l09/L。

(2)骨髓: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②原始细胞10%~19%;③有或无Auer小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6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2版),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1.2019),中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年)。

首先进行诊断分型,然后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表1)进行预后分组。

表1 评价MDS预后的国际积分系统(IPSS)1.不同危险组的积分(1)低危:0。

(2)中危-1:0.5~1。

(3)中危-2:1.5~2。

(4)高危:≥2.5。

2.核型(1)好:正常或有以下几种核型改变之一:-Y,del(5q),del(20q)。

(2)差:复杂(≥3种异常核型改变)或7号染色体异常。

(3)中等:其余异常。

3.细胞减少(1)血红蛋白<100g/L。

(2)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8×109/L。

(3)血小板<100×109/L。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内(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46.2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涂片形态学分析、网织红细胞、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骨髓穿刺: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分子遗传学。

(3)骨髓活检:形态学、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4)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血型。

(5)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MDS相关基因突变筛查、骨髓祖细胞培养、HLA配型、凝血功能、溶血相关检查、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铁代谢相关检查、感染部位病原菌培养等。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明确后第1天(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支持对症治疗。

2.化疗: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单药或联合化疗。

如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或预激化疗等。

3.去甲基化治疗或去甲基化联合化疗。

4.可选择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治疗。

(九)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中、后有感染、贫血、出血及其他合并症者,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或退出路径。

2.已明确诊断并决定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退出本路径。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ICD-10:D46.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0天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ICD-10:C91.1)(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cwCLL)及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39:353-358.); B 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39:359-365.);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response assessment and supportive management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Blood,2018,131:2745-2760.)。

主要诊断依据有1.外周血B淋巴细胞持续≥5×109/L。

2.外周血涂片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典型CLL,后者比例<10%,≥10%~<55%时为伴幼稚淋巴细胞增多的CLL)。

3.免疫分型:膜表面Ig弱阳性,呈к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3、CD43阳性;CD20、CD22弱阳性;FMC7、CD10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clin D1、SOX11阴性,LEF1阳性。

根据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免疫表型积分(表1),典型CLL 积分在4~5分,0~2分可排除CLL,而3分者需要排除其他类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表1 诊断CLL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积分标记1 0CD5阳性阴性CD23阳性阴性FMC7阴性阳性sIg弱阳性中等/强阳性CD22/CD79b弱阳性/阴性中等/强阳性(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8,39:353-358.)及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Oncology,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V1.2019。

1.判断治疗指征:早期无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每2~3个月随访1次;进展期患者需要治疗。

治疗指征有(至少满足以下1个条件)。

(1)进行性骨髓衰竭的证据,表现为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进展或恶化。

轻度的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而疾病无进展时可以观察。

(2)巨脾(左肋缘下>6cm)或进行性/有症状的脾大。

(3)巨块型淋巴结肿大(最长直径>10cm)或进行性/有症状的淋巴结肿大。

(4)进行性淋巴细胞增多,如2个月内增多>50%,或淋巴细胞倍增时间(LDT)<6个月。

淋巴细胞计数≥30 109/L 开始计算淋巴细胞倍增时间。

(5)自身免疫性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对皮质类固醇或其他标准治疗反应不佳。

(6)至少存在下列一种疾病相关症状:①在以前6月内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10%;②严重疲乏(如ECOG体能状态≥2;不能工作或不能进行常规活动);③无感染证据,发热>38.0℃,≥2周;④无感染证据,夜间盗汗>1个月。

(7)有症状或影响功能的结外病灶(如皮肤、肾脏、肺脏、脊柱等),尤其对症治疗不能缓解时;或白细胞过高(如>200×109/L)导致淤滞症状。

2.若存在治疗指征可选择以下治疗:(1)治疗药物:包括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氟达拉滨(F)、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R)、伊布替尼等药物。

(2)常用一线化疗方案:①苯丁酸氮芥单用方案:10mg/(m2·d),d1~7,每28天1个疗程。

②苯丁酸氮芥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10 mg/(m2· d),d1~7,利妥昔单抗375mg/m2,d1;每28天1个疗程。

③氟达拉滨单用:F 25mg/(m2·d),d1~5,每28天1疗程。

④FR方案:F 25mg/(m2·d),d2~4,利妥昔单抗375mg/m2,d1;每28天1个疗程,第2疗程开始利妥昔单抗500mg/m2,d1,F剂量同前。

⑤FC方案:F 25 mg/(m2·d),d1~3;CTX 250mg/(m2·d),d1~3,每28天1个疗程。

⑥FCR方案:F 25mg/(m2·d),d2~4;CTX 250 mg/(m2·d),d2~4,利妥昔单抗375mg/m2,d1;每28天1个疗程,第2疗程开始利妥昔单抗500mg/m2,d1,FC剂量同前。

⑦减低剂量的FCR方案:F 20mg/(m2·d),d1~3;CTX 150mg/(m2·d),其余同FCR方案。

⑧大剂量甲泼尼龙 利妥昔单抗方案:甲泼尼龙 1g/(m2·d),d1~5,利妥昔单抗用法及用量同前,每28天1个疗程。

⑨利妥昔单抗单用方案:利妥昔单抗375mg/m2,d1;每1~2周1个疗程。

⑩伊布替尼 420mg/d,持续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调整。

3.并发症治疗(1)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时,可依次选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1mg/(kg·d);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IVIG 0.4 g/(kg·d)×5d;同时在并发症控制前暂不应用氟达拉滨化疗;(2)并发感染的治疗:根据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或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91.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