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痛苦和伤痛。
本文将从情感、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对《甲午殇思》进行读后感的详细分析。
首先,情感是《甲午殇思》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无论是军人、平民还是官员,都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伤痛。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小说中的女主角小丽,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她的悲伤和痛苦让人动容。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描写,作者成功地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其次,本书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述,展现了甲午战争的全貌和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对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展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这种对历史的还原和再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第三,人物塑造是《甲午殇思》的另一个亮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
例如,男主角小明是一个勇敢而坚毅的军人,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而女主角小丽则是一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她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母亲般的关爱和坚强。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艺术手法是《甲午殇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作者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甲午殇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通过对情感、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描写,成功地展现了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痛苦和伤痛。
《甲午殇思》读书笔记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是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 午殇思”专栏系列文章,邀请28位将校级
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
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
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
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甲午惨败,我们不仅要从武器装备、战术技术、 军事思想、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编制体制等进行全 面建设与改造,还要塑造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坚 韧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人民 军队,平时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产生震慑,战时确 保能打必胜。
历史是可以铭记的。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最深刻的教训就是缺乏应战 准备。总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使失败成 为必然。 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宪法,就是最危险的战争信 号,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常备不懈,做好防止战争的准备。 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腐败军风摧垮常胜之师…血的教训 值得中国军人刻骨铭记,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落后就要挨打,思想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甲午之耻,中国人会永远记住的,特别是 中国军人、中国海军,更应该牢记。
□120年后的今天,中国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强盛的 开启!复兴的开启! □又逢甲午,勿忘国耻。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 现中国梦强军梦!120年后的今天,中国迎来一个 新的开始!强盛的开启!复兴的开启! □又逢甲午,勿忘国耻。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 现中国梦强军梦!
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竟被一个领土小、资源
乏、人口少的岛国、小国百般欺辱,真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
痛耻辱的一页。“系列”论述令人信服。国家穷则弱,又是一 盘散沙,国无凝聚力,人心无理想,清廷腐败是根源。如今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描写甲午战争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对战争期间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甲午战争为背景,以主人公李白云为视角,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的艰难生活和对家国的忠诚。
李白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战争而被卷入了战火之中。
在战争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家国的忠诚和对和平的向往。
他在战争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也见证了无数的生离死别。
在战争的洗礼下,他变得成熟和坚强,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对李白云等人物的塑造,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在战争中,人们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失去了自由和尊严,生活变得一片混乱和绝望。
战争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在战争的洗礼下,人们变得冷酷和无情,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
战争让人们变得疯狂和残忍,失去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战争中,人们不仅失去了亲人和朋友,也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战争让人们变得麻木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
但即使在战争的洗礼下,人们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社会能够重归和平,希望人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小说不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和平的向往。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共同努力,让战争永远不再发生。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以甲午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小说以甲午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战争中的遭遇和磨难。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我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小说通过家族的遭遇展现了甲午战争对普通人民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家族的成员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不幸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生命。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磨难。
战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斗争,更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噩梦。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他们的遭遇让我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争年代,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宝贵。
主人公家族中的许多人都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爱人,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脆弱和宝贵。
小说中描述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爱人。
最后,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它对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小说的描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甲午殇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通过对战争、爱情和历史的描写,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通过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方面展开,对《甲午殇思》的阅读感受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从情节来看,《甲午殇思》以甲午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
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在每一个场景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者通过描写战争中的惨状和人们的生活困境,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其次,人物形象是《甲午殇思》的另一个亮点。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
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最后,主题是《甲午殇思》的核心。
小说通过战争这一背景,探讨了人性、命
运和生活的意义。
作者通过描写战争中的残酷和人们的困境,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人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总之,《甲午殇思》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感悟的作品。
通过对情节、人物和主题
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更让我们思考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希望通过阅读《甲午殇思》,我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甲午战争中的残酷场景和人物遭遇,引起了我对战争的思量和对人性的反思。
首先,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甲午战争的惨烈景象。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宛然身临其境界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血腥场景,描写了战士们的惨死和伤残,让人不禁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感到震惊和痛心。
其次,小说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
在小说中,有的人在战争中变得冷酷无情,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心;有的人则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勇敢和坚毅的一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夸姣和顽强。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照,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和可怕。
此外,小说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量,探讨了战争暗地里的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
作者通过描写军队内部的腐败和压迫,揭示了战争暗地里隐藏的黑暗面。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战争对普通人民的影响,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描写和思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破坏力。
最后,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入的思量,引起了我对战争的思量和对人性的反思。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禁陷入了对战争的深深思量。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痛苦和毁灭,而人性的夸姣和善良又是如此珍贵。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和平,珍惜和保护人性的夸姣。
总之,《甲午殇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场景和人物遭遇,引起了我对战争的思量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破坏力,引起了我对和平和人性的珍视和追求。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绘,让人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和主题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故事情节上,《甲午殇思》以甲午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冲击和个人命运的转折。
故事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同时,故事中还描绘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八国联军的侵略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人物形象方面,《甲午殇思》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从一个无知无畏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同时,故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他的家人、战友和敌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战争中的不同命运和心态。
第三,历史背景方面,《甲午殇思》背景设定在甲午战争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同时,故事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八国联军的侵略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这些都为故事增添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主题意义方面,《甲午殇思》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人物命运的展示,探讨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个人命运的转折。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作者传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同时,故事中还融入了一些人性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使得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综上所述,《甲午殇思》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作品。
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和主题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阅读《甲午殇思》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和平和战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甲午殇思是一部以甲午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琼瑶。
小说以描绘战争背景为主线,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痛。
读完《甲午殇思》后,我深受触动,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文部分,我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甲午殇思》给我带来的感悟。
1. 人性的脆弱性1.1 人性的善良与残忍《甲午殇思》通过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残忍并存的一面。
有的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另一些人则为了私利而背叛甚至杀害同胞。
这种对比让我深思,人性的脆弱性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放大。
1.2 生命的可贵在战争的残酷中,生命显得异常宝贵。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不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存在,也体现在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2. 战争的残酷性2.1 杀戮与毁灭《甲午殇思》中描绘的战争场景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中的杀戮和毁灭让人痛心疾首,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消失,人们的家园被摧毁。
这种残酷性让我深感战争的可怕和不可取。
2.2 人间炼狱战争让人们陷入了人间炼狱。
小说中的人物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痛苦和折磨,身心遭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痛苦不仅来自战争本身,还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我深感人类应该追求和平,摒弃战争。
3. 爱与牺牲3.1 亲情的力量《甲午殇思》中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
在战争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3.2 友情的坚守在战争的洪流中,友情的坚守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说中的人物在战争中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展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可贵。
这种友情的坚守让我深信,在困难的时刻,朋友的支持和陪伴是无价的。
4. 对和平的思考4.1 战争的无意义通过《甲午殇思》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无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甲午殇思》有感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甲午殇思》在策划心语中写道:‚ 120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宛若无法痊愈的伤口、无法挥去的噩梦、无法逾越的鸿沟,令人在无法驱散的硝烟中悲不自胜‛。
甲午战败,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使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
清政府无力承受巨额赔偿,只能向西方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
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原来的藩属国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安全。
台湾被日本割占,数百万骨肉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年。
而日本却因为武力掠夺,不仅得到了其此后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扩张的原始积累,甚至也为其扩大生存空间、伺机大举侵华打下了基础。
今天很多军事名家、当代学者,就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痛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
其中,我很认同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的观点:甲午之败是文化之败。
他认为:‚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分析甲午战争,同样必须分析双方的基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找到千年前的根源,也才能看清千年后的发展‛。
通过中日两军当时的精神状态对比:‚中国老百姓送亲人上前线,哭哭啼啼‛、‚日本欢送亲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战死’三字相赠‛、‚旅顺大屠杀时,中国百姓几乎未有任何抵抗,绝大多数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可以看出甲午之所以战败的端倪。
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
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
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尚且如此,面对日本的疯狂掠夺和肆意屠杀,我们的国人是怎样自处的呢?日本有本侮辱中国人的书叫《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
《日清战争实记》描述:‚支那大将身形高大,力气超群,貌似可指挥三军,然一旦开战就变成弱虫一条,尚未听到枪声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
‛李鸿章幕僚也说:‚倭人常谓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
‛这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
这个‚水‛就是指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看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日本对中国和亚洲的威胁由来已久。
日本1.2亿多人口,拥挤在狭小的岛屿上,四面环海,又在地震多发的不稳定的板块上。
自然的危机感极易诱发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而在历史上,日本一直就是个多战争和杀戮的国家。
明治维新前两千多年历经幕府、武家政权和武士巨头的统治,形成了以武士道精神为本的民族性格,与国家儒家伦理融合,为之披上儒雅的外衣。
例如日本武士为试刀而砍死无辜路人,杀后彬彬有礼地向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
这就是武士道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
因此,日本民族善于在恭谦的假象下,骨子里隐藏着傲慢和残暴的野性。
日本是列强中对我国侵略次数最多,也是强迫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贪婪帝国。
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田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
日本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日本的国土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
日本在我国犯下罪行的手段也是最野蛮最残忍,使其他侵略者都惊愕。
除了甲午战争,8年侵华战争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别忘了日本至今还没有真正承认侵略罪行,日本军国主义并不是‚死灰‛而是暗火!比较同样是战争的发动国的德国对战争罪行的态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曾向华沙犹太人死难烈士纪念碑下跪谢罪被世人称道,并被视为代表了德国对战争的忏悔态度。
柏林市中心伫立着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让每一个德国人铭记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
德国不但清还了全部政府的赔款,还主动赔付民间巨额损失。
德国的真诚认罪,让欧洲各国原谅了它,获得新生并重新融入欧洲大家庭。
再看日本,它们一直认为打败日本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因此它们非但没有真正忏悔过自己的罪行,甚至还变本加厉,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再来看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对‚天‛的信仰。
在‚天人合一‛观念和对‚天‛崇拜的基础上,中国形成了‚道教‛和‚儒教‛。
因此古代中国不乏信仰,当时儒教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的人都信儒,也有信佛、信道的。
但在秦始皇之后,专制皇权大行其道,对民众一代一代进行奴化教育,普通百姓只知道君王即代表国家,他们信仰和崇拜的只是个人,而不是整个国家。
因为历史的曲折及持续了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渐渐中国民众思想成为一盘散沙。
每个人最终只相信自己,并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缺少统一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精神领域没有共同的凝聚和约束,造成精神世界的信仰缺失。
这也表现在很多方面: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人情高于法律。
一代又一代人在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的社会不公正和法律不公正中互相效法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物质那点可怜的贪欲上;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
早在200多年前,一个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人到中国走了一趟,回去后一阵见血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没有宗教,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做官‛。
日本间谍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也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
这与现今社会多数人追捧的声色犬马、腐朽堕落的文化生活不谋而合。
教育教给他们无神论并批判封建思想的罪恶,宗教和传统不适合他们。
他们虽然在从小的教育中就被灌输共产主义,但是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也会对之产生怀疑。
如果信仰不是经过自己探索获得,那么它一定很脆弱,稍微一点嗑破,便会脱落。
不爱阅读,不爱思考,于是大批的高文凭低文化的人产生了,他们大概只接触过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完全西化的观念,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了解西方到底有什么。
一个人不会去信仰自己基本上不了解的东西的。
迷茫、空虚,于是低俗文化、快餐文化昌盛,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中国人信仰缺失,有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到教育的问题,不要想低文化的人有什么好的信仰。
现如今,当年的侵略者日本,右翼势力恶性未改,依旧气焰嚣张。
在日本福冈的街头,被打捞上来的炸沉的北洋水师主舰‚定远‛号,被拆造成‚定远馆‛,依然弹痕累累,默默在异国他乡泣说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和屈辱。
在日本靖国神社拜殿前,赫然矗立着两座记录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武功‛的石灯笼,成为昔日‚荣耀‛的象征。
在现在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甲午战争被描述为日本在‚威胁‛和‚存亡‛之际被迫作出的反应,明治维新也被当成日本近代史上的成功典范教育后人。
一本美化和歪曲甲午战争性质、观点片面的小说《坂上之云》,依然成为许多日本政要、商界领袖、学者论客的案头书,也成为普通读者津津乐道的社交谈资,累计售出超过1800万套,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日本社会再次掀起追怀明治时代‚荣耀‛的热潮。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明治神话‛在日本进一步抬头。
1894年,明治天皇在对清朝的宣战诏书中,赫然打着‚和平‛的幌子,今天在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时,也到处可见‚和平‛字眼。
安倍政权将‚安倍经济学‛视为‚富国强兵‛的工具,捡起的还是明治时代的旧梦。
而从倾坍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有一些人的麻木习气尚余,散沙根性犹存。
前不久在泰安某个登山节上穿着日本海军军旗的无知青年,虽然被众人扒下外衣,但内心究竟对中国长达百年的伤痛了解多少?庸庸国人热捧的娱乐明星,既不知道抗日战争打了几年,被告知正确答案后还惊呼:‚八年而已‛。
现在小学课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国耻教育又有多少?我们的教育存在着的问题实在太大了,比如说语文,基本上算语言学了,注重语法,不重文学,而讲课文时,总要学生找出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样让学生感觉到文学高深莫测,不是一般人搞得懂的,于是这些学生也就不会有阅读的兴趣了。
在如政治课,专叫马克思主义哲学,让人觉得马克思主义集天下哲学之大成,其他哲学都不足道。
而课本上那些苦涩的文字实在难让人对哲学产生任何兴趣。
尽管我们在座的各位战友,一定跟我一样都有着浓厚的反日情绪。
但扪心自问,作为一名军人,我不知道自己真正走向战场能否做到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作为一名国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从内心抵制过日货?作为一位母亲,我没有很好地向我的孩子清楚陈述这段历史。
书中最后写到:‚愿泱泱中华的国魂、军魂,从对甲午战争的殇思中汲取力量,更加强壮!让我们记起盛唐的痛击,曾打得日寇一千年俯首称臣;大明的骁勇,曾让日倭二百年不敢来犯。
‛在看完《甲午!甲午!》这部记录片后,我脑子时刻浮现在日本福冈街头的‚定远馆‛。
那时我在想,不管是我们这代,还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如果有一天能将‚定远馆‛收回,一定要让她成为我们的军史馆,一雪前耻、代代相传。
最后,朗读一首我非常喜欢的宋词,岳飞的《满江红》,与大家共勉。
上阕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下阕是:‚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