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范例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范例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范例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范例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

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

【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

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

【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

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

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

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

生:……

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尤立增《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尤立增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散文单元。初中时我们学过不少散文,大家还记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形散神不散。 生: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入文。 生:散文的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生笑) 师:真如这位同学所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散文大家了。其实,你说的“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是完全正确的,但“文无定法”并非“无法”。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散文表达方式多样,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 生:散文要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观点感受。 生:我觉得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其实质是语言的艺术。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不管怎样,语言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载体。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鉴赏散文,要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 生:语言文字。

师: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是以“文字”作为突破口。还记得老师曾跟大家说过,“语文天生浪漫,语文天生美丽”,语文的美丽和浪漫在文学类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应该以语言作为突破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理解作者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把握作者所传递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老师曾反复跟大家强调:充分地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所以,“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都读了几遍? 生:三遍。 生:五遍。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那么,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强调的是整体感觉。 生: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朱自清先生营造的意境很美。原来我一直以为感情充沛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让我很吃惊的是作者的那份淡然也能让人感动不已。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随着他的那份淡然一起入境。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包含三层:一是朱自清先生用他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意境,二是这篇优美的散文蕴含的是作者那种淡淡的情感,三是淡然的情感照样动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 宁国成(宁国成——陕西省旬阳中学) 一、概述 ·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大概需要3课时。 ·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诵读,批文入景,缘景悟情;结合写景片段,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把握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并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点、亮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敬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授课人:刘世科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二、文本研讨 (一)诵读、鉴赏第4段 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 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 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比喻 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 生:是或不是 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 生:嗅觉和视觉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4-04-17 14:46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

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一等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可谓历史悠久了。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似乎无庸置疑。不过抒情之具体内容,却是众说纷纭。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看,大多以为文章与大革命失败有关。这方面,专家学者的论述可谓多矣;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 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拟以文本为依据,以探索为手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以“借景抒情、披文入情”为线索,力图得出符合文本本身的答案:《荷》文抒发的是作者渴望自由和获得自由之后的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将课堂导学的主要过程介绍如下,供专家、同好指正。 课前师生双方都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方面,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印发预习提纲,除了常规内容外,要求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章抒情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分析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②由文中所描写的“景”,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做好了以上准备,课堂上的“导学”就能因势利导,呈现“水到渠成”之势。 首先,在教师引导下,让同学们明白“借景抒情”的含义: “情”在前而“景”在后,作者着力绘景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即“情在景中”。 进而提出要求: 1、《荷塘月色》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对于前两问,同学们并不感到为难。经过小组讨论,一致明确: 1、着力描绘的景物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塘中月色、塘边树丛; 2、景物特点: 塘边小路:“幽僻”、“寂寞”、“阴森森” 月下荷塘:主要写了荷叶、荷花、荷香 写荷叶: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月下花叶”“月下树影” 写月光—如水、青雾(浮) 写花叶—牛乳中洗//笼着轻纱的梦 写树影—倩影; 光与影:如小提琴名曲//恰到好处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教师仍然紧扣着“借景抒情”这一线索,运用师生对话式的讨论,引导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让同学们再一次诵读课文,师生对话间以小组讨论,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之中的思想感情。 师:“小路”本是“幽僻”“寂寞”甚至“阴森森”的,但作者今天的感受如何? 生:“今晚却很好”。 师:是路修好了吗?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

审美散文:教学内容的择定与开发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评析 一、导入:轻拢慢捻,启悟学法 1.启发学生语文学习要有单元意识 让学生合上课本,然后抛出两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2.读法点睛:从无疑处发现问题 激疑: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生答有三:一是“整体感知”谁都懂,无需解释;二是整体感知是目的,揣摩语言是手段;三是看起来没解释,实际上在解释“揣摩语言”时解释了,因为书上明确写到“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 3.总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点评:教者的导入恰似慢火煲汤。从一个看似遥远的话题聊起,越聊越热,进而形成一个知识共同体、审美共同体,越来越浓地煲出语文的味道。 不过,信马由缰的闲聊中是有着严密的语文教育考量的:建构学生优质的阅读习惯,启悟学生灵动的阅读智慧,寻找、生成最佳的教学切入点……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二、沁入:“把自己放进去”朗读 1.朗读指点: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2.朗读点评:抽一名男生朗读,师生评价:读得太快,不像散步,像跑步。 3.示范朗读。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应该读出这种语气。教者边范读第一段边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疆新和县第二中学许泽林电话:邮编:8421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 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 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板书课题) 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学生一齐朗读后问 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三)、小结: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四)、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一)配乐朗读。 (二)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三)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导语: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再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如何进行片段教学

如何进行片段教学 近年来,片段教学几乎与“说课”形影不离,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对片段教学的研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鲜有成果。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在片段教学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让片段教学和说课真正做到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一、什么是片段教学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实施(或模拟)课堂教学,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片段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与说课联系比较密切,不少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往往先让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要求在说课基础上进行片段教学,把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跟教学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如果指定课文的第四、五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通感”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再比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下第一单元的阅读部分,如果指定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likely与possible,probable三个单词的区别,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三、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是教者向听众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那么片段教学就是将此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2、完整性 前面说过,片段教学相对而言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因此这里所谓的完整性是指教学步骤的完整。因为片段教学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

《荷塘月色》优质课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执教人滕州一中屈凡生 学习目标: 1、学会鉴赏美景(重点) 2、把握作者感情(难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2、简要介绍作者 朱自清:现代作家、学者。初中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背影》、《绿》《春》。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凡有华语教学的地方必有他的《背影》和《荷塘月色》。 二、出示并解释学习目标。(板书) 学习目标:1、学会鉴赏美景 2、把握作者感情 三、研读文本 (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段落。 (朗读要求:注意字音正误、语调升降、语气强弱、语速快慢、节奏缓急)(二)、【再读文本品味语言】 1、刚才我们初读课文,哪几个段落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呢? 预设: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只回答4、5段。 引导学生: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并没把荷塘月色的美景孤立起来,而是把它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也就是荷塘四周的景色。 预设:同学们回答第6段。 2、(齐读)找出这三段文字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句子品赏,把自己体会的美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美的原因。 老师先做一个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认为这两句描写很美。首先,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