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第二章 ppt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 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 限。
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具有主体性
(2)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返回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 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再认识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 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具有主体性
(2)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3)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返回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 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再认识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 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 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都不能被推翻。
《马列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01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反映与建设的工具。
02
文学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是为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工具。
03
文学具有党性,无产阶级文学是党的文学 ,是党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04
文学具有民族性,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是 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思想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 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了文学的人民 性和革命性。
斯大林主义时期,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了文学的 民族性和人民性。
古典马克思主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 提出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强 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阶级性。
列宁主义时期,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 原则,强调了文学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 地位。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思想内容,能够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人们的审美 能力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塑造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典型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要求作家在创作 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历史进程和人民心声。
表达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表达无产 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作品 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
现实主义最新PPT课件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策略
个性化特征
通过外貌、语言、行为等方式,刻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典型性代表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主角,体现某一类人的共同特征和命 运。
形象对比
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对比,突出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增强作 品的表现力。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 受力。
素材整理
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 筛选、整合,形成有条理 的素材库。
提炼主题,构建情节框架
确定主题
从生活中发现具有普遍意 义或独特价值的问题或现 象,作为作品的主题。
构建情节
根据主题需要,设计合理 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 使作品内容紧凑、有序。
设定背景
结合生活实际,为作品设 定符合主题要求的时代背 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
引导社会舆论
现实主义作品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引发广泛的 社会讨论和共鸣。
对人性本质和道德观念探讨
1 2 3
揭示人性多面性
现实主义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复 杂性和多面性,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 人。
引发道德思考
现实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道德问题,引发人们对道 德观念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 平。
氛围营造
现实主义作家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地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情节安排与结构布局策略
情节安排
现实主义文学的情节安排往往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来展现人物 性格和命运变化。
结构布局
现实主义作家在结构布局上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力求使作品的各个部分相互呼 应、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2.2.3 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 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丰 富广博的文学知识为他们后来研究文学问题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传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产生的土壤, 学理论产生的土壤,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研究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理论武库。 作家研究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理论武库。
2.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与内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文学与人的全面解放
2.2.1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 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 人的一种活动,建立“ 学活动论” 学活动论”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 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 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逻辑学》、《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卢卡契 Georg Lukacs 1885—1971
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 狱中札记》 1947)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 狱中书简》 1947) 《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 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 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完整课件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生
• 1.1 历史条件 • (1)19世纪的欧洲革命风云激荡,首先是资产阶级
革命,然后是无产阶级革命;(2)19世纪初英国的“路 德运动”,三四十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1831年 和1834年的两次法国里昂起义,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 亚织工暴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3)无产阶 级的文艺创作:宪章派诗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国 际歌;(4)19世纪文艺发展的总趋势;(5)19世纪 的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大量涌现,这 就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 无产阶级革命 → 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 → 马克思主义文论
★ 第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系的进一步论证期
• 1871—1895 • 主要标志: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 • 做的理论阐发和理论创造 • 主要著作:①《自然辩证法》(恩);② • 《反杜林论》(恩); ③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 • ④《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 典哲学的终结》(恩)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形成
•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形成的代表著作
★ 第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形成期
• 1837—1847 • 主要标志: 是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初步 • 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 主要著作: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 (马克思); ② 《神圣家族》 • (马恩); ③ 《关于费尔巴哈 • 的提纲》(马); ④ 《德意志 • 意识形态》(马、恩); ⑤ 《哲学的贫困》(马)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形成的标 志著作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对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初次阐发; 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命题; 提出了“对象化”、“美的规律”等范 畴。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列宁 PPT课件

11
第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文艺遗产放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指出它的历史意义 和局限进。列宁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 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 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正是把 托尔斯泰的学说和作品放在他所处的186l一1905年 这期间俄国社会历史范围之内考察评价的。肯定托 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反映了时代特点,反映 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动力,它的力 量和弱点,反映了宗法农民的情绪和要求、弱点和 缺陷。同时还指出时代使托尔斯泰学说具有空想的 性质和反动的一面。
2 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3 A 写作事业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 分
4 B 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 务
5 C 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
6 D 写作事业具有特殊性
2
列宁
斯大林
3
二 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
1 写作背景
2 A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3 B 俄国的历史上三次革命:1825年的贵 族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的农民资产阶级 革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
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
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
劳动群众”
13
“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 资产阶级的文化”
3 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学说的现实意 义:在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学遗产的时候, 要反对复古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虚无主义 的倾向
12
三 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四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 写作背景: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夜,欧洲战云密布,俄国革命转入低 潮,在文化战线上许多资产阶级学者鼓 吹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其实质是 资产阶级的骗局,具有欺骗性和反动性, 列宁写作此文正是要批判这种观点
第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文艺遗产放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指出它的历史意义 和局限进。列宁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 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 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正是把 托尔斯泰的学说和作品放在他所处的186l一1905年 这期间俄国社会历史范围之内考察评价的。肯定托 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反映了时代特点,反映 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动力,它的力 量和弱点,反映了宗法农民的情绪和要求、弱点和 缺陷。同时还指出时代使托尔斯泰学说具有空想的 性质和反动的一面。
2 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3 A 写作事业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 分
4 B 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 务
5 C 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
6 D 写作事业具有特殊性
2
列宁
斯大林
3
二 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
1 写作背景
2 A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3 B 俄国的历史上三次革命:1825年的贵 族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的农民资产阶级 革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
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
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
劳动群众”
13
“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 资产阶级的文化”
3 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学说的现实意 义:在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学遗产的时候, 要反对复古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虚无主义 的倾向
12
三 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四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 写作背景: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夜,欧洲战云密布,俄国革命转入低 潮,在文化战线上许多资产阶级学者鼓 吹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其实质是 资产阶级的骗局,具有欺骗性和反动性, 列宁写作此文正是要批判这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2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年德意志派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 在德国涌现出来的一批资产阶级进步作 家的总称。因鲁尔多夫文巴尔格的论文 集《美学的出征》献词中有“献给你, 青年德意志”而得名。主要代表有路德 维希·伯尔纳(1786~1837)、亨利 希·劳伯(1806~1884)、卡尔·古茨 柯(1811~1878)。 • 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陈腐 的道德观念和狭隘的宗教教义,提倡自 由思想;在文学上反对脱离现实的浪漫 主义,主张描写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
• 一、艺术真实性 • 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艺术的真 实性,现实生活是艺术内容的客观 基础。真实地再现现实是文艺作品 的前提和条件。1844年,马克思反 对欧仁·苏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 的秘密》里“把现实的人变成抽象 的观点”。马恩在《新莱茵报。政 治经济评论》书评中,主张文艺作 品要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形象,要象 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那样把人物栩 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 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雷 雨 后 的 峭 壁
• 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意大利哲 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 际》与《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 《作为纯粹概论科学的逻辑学》 《实用哲学》合称为《精神哲 学》。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但 丁 塞 万 提 斯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 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 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 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 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 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
于是,在七月革命的强烈反响之中, 在黑格尔哲学和歌德的诗歌——它被理解 为一种反教会的力量——的激励下,把海 涅和伯尔内当作榜样,把乔治·桑和拉蔼 尔看作缪司女神,一群年轻作家崛然而起; 他们不久就被标上了“青年德意志”的名 字。他们要把文学和生活交融在一起。他 们要求清除掉在宗教和道德中居主宰地位 的陈规旧习,要求两性间的结合和离异有 更为自由的形式,要求一种新的泛神论的 宗教。 •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流》 (第六分册青年德意志)第447页
席勒(1759-1805)
莎士比亚(1564~1616)
•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 1825~1864) • 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全德工人 联合会创始人。接受黑格尔的哲学体 系。1859年出版了历史剧《弗兰 茨·冯·济金根》。
• 《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情: • 骑士济金根怀抱改造帝国、统一 国家的雄心大志。起初,他寄希望于 皇帝查理五世,希望在皇帝领导之下 实现民族统一的大业。可是,皇帝的 所作所为令他失望,于是他决定夺取 皇冠,依靠自己去实现理想。为此目 的他采取了迂回的策略,那就是,先 攻打一个帝国选侯,然后再去摘取皇 冠。可是,在攻打那个帝国选侯时, 他受到诸侯的联合围攻,终于兵败身 死。 • 《济金根》是一出历史悲剧。
马 克 思 与 燕 妮
马克思与燕妮在 孩子时就一直是 朋友。燕妮比马 克思大4岁。马 克思写了三本诗 集送给燕妮分别 是《爱之书》 (第一部)、 《爱之书》第二 部和《歌之书》。
•
马克思由于他具有特别敏锐和睿智 的头脑,从他与同时代人的接触中获得 了很多的启发。他采纳了鲍威尔的尖锐 的,甚至是可怕的宗教批判,把它当作 自己分析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样板; 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 的改造,否认黑格尔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而以一种彻底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施 蒂纳是所有青年黑格尔分子中最具有否 定精神的一个,他使马克思不得不超越 费尔巴哈有点静止的人本主义;最后, 赫斯是德国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宣传 者,他首先把激进思想应用在经济学方 面。 • ——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 马克思》第171页。
莎 士 比 亚
恩格斯《致敏·致A.倍倍尔、W.李 卜克内西、 K. 考茨基诸人书信集》第一卷,它是 恩格斯对敏·考茨基 1885 年 10 月 15 日来信的复信, 1885年11月26日写于伦敦。 • 2 、敏·考茨基, 1837-1912 , 19 世纪 80 年代社会 民主主义作家,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卡尔·考茨 基的母亲。《胜利》《叶莲娜》《新人和旧人》 是其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 品写于 1884 年,主要描写了一个同情革命的小资 产阶级青年女子爱莎的故事。
在这种认识里,我只是一 个纯粹的这一个,而对象也 只是一个纯粹的这一个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形艺术家一样,是一个 摹仿者,那么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 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 应当有的事。这些事通过文字来表现,文字还包 括借用字和隐喻字;此外还有许多起了变化的字, 可以供诗人使用。 ——亚理斯多德《诗学》第二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
在自然的素朴状态中,由 于人以自己的一切能力作为 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发生作用, 他的全部天性因而表现在外 在生活中,所以诗人的作用 就必然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 现实;在文明的状态中,由 于人的天性的和谐活动仅仅 是一个观念,所以诗人的作 用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 想,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表 现或显示理想。
• 丹纳认为,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的性 质面貌都取决于种 族、环境、时代三 大因素。
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 法国。龚古尔兄弟是法 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 埃米尔•左拉(1840年- 1902年)是法国自然主 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成 就最高者。他的代表作 《卢贡-马卡尔家族》 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丰碑 居伊•德•莫泊桑(1850 年-1894年)也是自然 émile Zola;1840~1902 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代表作包括《羊脂 球》、《一生》、 《漂 亮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