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闻传播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新闻传播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应该具有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特点,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他们提出了“人民报刊”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党的报刊”和“人民的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服务。
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应该有任何虚假报道或主观臆断。
2、新闻传播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新闻报道应该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呼声。
3、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新闻报道应该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政治性和党的领导。
新闻报道应该为党的领导服务,应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新闻报道。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________项目的设备技术服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在下列第______项为甲方提供设备技术服务:外部设施及特殊装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开始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结束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乙双方参照订货合同价另行签署设备技术服务协议进行结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是一个与时
俱进的过程,所以,实事求是是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原则。 历史上,从外国到中国,马克思主义 政党在新闻、宣传、文化等等方面的 思想认识和具体政策,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总结经验和吸 取教训。
西方学者的认识:
“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公众通讯工 具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 第一、二国际
列宁, 第三国际
毛泽东与中 国共产党人
邓小平等党的 领导人
发展线索:
坚持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遵循 新闻传播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坚持新 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坚持人民性 是统一的。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思维模 式和行为,违背人民利益的宣传观念和 行为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也不能说坚 持了党性原则。
谢谢观看
祝: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第二版)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地位 三: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误解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与时俱进
一:如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定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 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内思想交流等等 的论述。
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23页]
![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becc6c3866fb84ae55c8d68.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陈力丹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马克思主义”=“空话套话” ?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说法,是2003年 由我国宣传口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学习中提 出来的。它其实是一个老话题,早在20世纪 5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了。它指的是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信息 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 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
• “现在恩格斯父母居住 的房子已经辟为恩格斯 故居展览馆,旁边恩格 斯出生的楼房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被炸毁,原 址上立了一块石碑,上 面写着:“这个位置是 我们城市的伟大儿子弗 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的 房子。他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创始人之一。”
与新闻结缘:
• 老恩格斯是学徒出身,认为读书无用,所以 小恩格斯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安排到德国 港口城市不来梅的一个商行做学徒。小恩格 斯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做学徒时期读了 很多启蒙方面的书籍,从而转向激进主义, 并且是多家报刊的通讯员。1841—1842年他 在柏林的一个炮兵连当兵两年,晚上旁听柏 林大学的课程,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恩格 斯自学成才,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具有做 记者的天赋。
一、马克思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马克思一年级自刻像
马克思的第一任夫人
马克思与家人和朋 友们在一起
•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古城特利尔。 • 马克思1843年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图1—2)结婚。 • 马克思的三个女儿都参加了无产阶级的事业
• 马克思的大学一年级是在波恩大学读的,因为与同学 打架,眼角受伤,母亲不放心,将他转到柏林大学就 读。1841年他23岁时毕业,申请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 博士学位。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 响,加上原来接受的启蒙教育,因而转向激进主义, 随后与恩格斯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大师们的新闻观点;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及经典论著的内容分析为纬,简明介绍这些新闻经典的写作时代、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主体:马克思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
研究客体:人类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其中以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学术渊源)→新闻学(理论描述)新闻活动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源于人类社会交往,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新闻学则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建立在新闻活动实践基础上。
当代新闻活动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手段向语言过渡,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不朽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 资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
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
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
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
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
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
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
第二,站在媒体的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
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
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
4、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1、马恩的人生文化教育背景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https://img.taocdn.com/s3/m/f96ed3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6.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们对自然界和世间许多问题的基本认识,都是一定的哲学理念为依据和出发点。
马克思新闻学不例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认识工具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在不断地新闻传播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理性,克服片面性,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深入,从而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和巨大战斗力。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宇宙是各种事物相互间普遍联系的总体。
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个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人类首先离不开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物质存在物。
必须以空间上诸多个体的连续活动为条件。
这种社会个体活动的互动性和连续性,正是事物有机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反映。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人们的精神交往激活了社会新闻信息的流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不仅人生活其中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人本身也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不能简单地把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仅仅理解为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的反映,它是每个人意识到同他人交往的必要性而采取的共同的自觉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们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交往,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产物。
马克思有过这样的分析“两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作为大气而存在;这一切都不会使他们发生任何社会接触。
作为呼吸着的个人,他们是作为自然物,而不是作为人格相互发生关系。
”。
所以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之间自觉的精神交往才得以出现,并持之以恒。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一章 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

• 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新闻活动从一开始就以实用性为主,它始终追求认识 的生活意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追求对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效用性和参 考性,具有强烈的主体目的性和选择性。
• 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精神。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
一、前新闻业时代
(二)口语传播时代
➢ 当语言产生后,人类便进入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 标志的传播时代。语言是人类与动物分界的重要标志。
➢ 以语言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使传播真正成为人的传播,成为具备直接、互动等特 点的传播。
➢ 依赖口头媒介的传播具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特点,因而强烈的互动性、反馈的快 捷性、交流的即时性是口头媒介带来的天生特点,而时空的有限性是其最大的 局限性。
• 新闻活动展现的不仅是职业化的新闻活动者的精神面貌,在如今这样的媒 介生态结构中,也展现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景象。
• 处于传播状态的新闻,是人们进行精神交往、文化交流的中介。
• 新闻活动建立的不仅是信息交流之网,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建立了一个精 神交流之网、文化交流之网。
第二节 新闻活动的本质
第一章 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
• 第一节 新闻活动的产生 • 第二节 新闻活动的本质 •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新闻活动的产生
一、传播与新闻传播
(一) 传播
➢ 传播学研究的传播活动或传播行为,主要是指人类的传播活动, 并不泛指所有的传播现象;
➢ 传播学研究的传播现象,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的精神传播活动,也 包括一些物质传播活动;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新闻活动马克思1818.5.5—1883.3.14恩格斯1820.11.28-1895.8.5《莱茵报》,马克思参与创办,后期是实际上的主编(1842-1843年),恩格斯是该报通讯员。
《新莱茵报》,马恩创办,马为主编(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马恩为之撰稿(1851-1862年)他们为200多家报刊撰稿,论著中提到的报刊约1500种,其中《泰晤士报》提到约1000次。
创办或主编、编辑的报刊12家。
二、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1,“世界交往”的观念A.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力结构将以智力劳动(即白领)为主;社会资源结构将以信息、知识为主;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将是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不再是行政权力)。
(参见《全集》46卷下册218-223页)B.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用时间消灭空间。
(参见《全集》46卷下册16-33页)“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
” (马克思,全集10卷653页)“由于交往手段的持久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恩格斯,全集22卷554页)C.对民族交往的认识: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
恩格斯论“精力充沛的美国佬”与“毫无作为的墨西哥人”(参见《全集》4卷513页和6卷326页)2,对新闻的认识A.变动产生新闻。
B.新闻的层次变化。
C.新闻时效。
马克思:“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12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D.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报纸的有机运动”。
(同上,第211页)E.“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1862年提出,《全集》第48卷12页)3.党报思想“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婚姻:
马克思于1843年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燕妮是马 克思的姐姐索菲亚的同学,比马克思大四岁。马克思在 大学读书期间,疯狂地追求燕妮,为她写了三本诗集。 燕妮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的枢密官, 具有启蒙思想。马克思与燕妮生育了七个孩子,但只有 三个孩子活到成人,即第一个、第二个和第六个孩子, 均是女孩。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是男孩,活到八岁因病夭 亡,其他孩子均在婴儿时期夭亡。马克思与女仆海伦·德 穆特生有一个男孩,叫弗雷德里希·德穆特(1851— 1929年)
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生平与新闻活动
本章目录:
一、马克思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二、恩格斯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活动
第一节:马克思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马克思的家庭
故乡 家人 民族
• 德国西南部的古城特利尔
•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还是当地律师协会的主 席,具有启蒙思想;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娘家在荷兰, 是犹太人
1846年他们参加国际性的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将该组织 改造成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同盟代表大会的委托,于 1847年底起草党纲《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的著作
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经常去大英博物 馆的图书馆,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在伦敦德 意志工人协会给流亡者上课,号召他们学习 知识,为革命的复兴奠定知识基础。马克思 先后完成约80万字的《1857—1858年经济 学手稿》和约200万字的《1861—1863年经 济学手稿》。1867年,马克思的著作《资本 论》第一卷出版。
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活动
就在马克思毕业的那一年,马克思与莱茵省 的几位青年人着手在科隆筹办德国第一家民 主主义报纸《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简称《莱茵报》),该报于1842年创刊。 即将创刊之时,马克思的父亲病重,他不得 不回家照顾父亲。1842年4月父亲病故后, 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起 担任该报编辑(实际上的主编)。由于观点 激进,该报被普鲁士当局于1843年4月1日查 封。
《新莱茵报》的创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中创办了共产主义者同 盟的机关报《新莱茵报》,这一时期被他们视为自己一生中的 “全盛时代”
该报1848年6月1日在科隆创办,马克思担任主编,恩格斯在马 克思外出时代理主编,编辑部由8人组成,均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成员。
该报时效性很强,及时就德国和欧洲民主革命中发生的事件做 出评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报纸上发表了400多篇 新闻和时评。该报就发行量而言(6 000份),当时是德国第 三大报纸。由于革命形势转入低潮,《新莱茵报》于1849年5 月19日用红色油墨印刷,出版了最后一号,即第301号后停刊。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活动
1844 1848
革命失败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杂志(马 克思和德国激进出版家阿尔诺德·卢格共同 主编)上各发表两篇文章,以文会友
创办《新莱茵报》
先后流亡成为通讯员, 一直撰稿
因报纸相识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 法年鉴》杂志(马克思和德国 激进出版家阿尔诺德·卢格共同 主编)上各发表两篇文章,以 文会友,他们发现彼此的观点 十分接近。当年8月,两人在 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从此 建立了一生的友谊,并共同创 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此后他们 经常共同为报刊撰稿。
第二节:恩格斯的家庭和早期新闻活动
恩格斯的家庭
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 德国西部的小镇巴门
父亲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是当地的纺织企业家, 母亲叫伊丽莎白,是家
庭妇女。
恩格斯下面还有三个弟 弟和四个妹妹
小恩格斯中学Leabharlann 毕业, 就被父亲安排到德国港 口城市不来梅的一个商
行做学徒。
恩格斯的婚姻
他青年时代有过两次失败的 恋爱。大约从19世纪40年代 末起,他与玛丽生活在一起。 1863年玛丽逝世后,恩格斯 便与她的妹妹莉希·白恩士 (也是爱尔兰女工)生活在 一起。恩格斯与玛丽、莉希 都没有孩子。恩格斯逝世的 时候,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以 不同的方式献给了革命事业。
恩格斯的活动
恩格斯通过与德国一位大学讲师欧根·杜林的论战,完 成了一部被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 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反杜林论》。
恩格斯1870年迁到伦敦以后,成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 委员,直接参与第一国际的工作。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将整理出版马克思《资本论》 第二卷和第三卷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终于在有生之 年使这两卷著作出版。1889年,恩格斯作为各国工人 政党的精神领袖,参与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并一直指 导各国工人政党和第二国际的活动,直到1895年逝世。
马克思的女儿们
马克思的三个女儿都参加了无产阶级的事业。 大女儿燕妮(与母亲同名)与法国工人党领导 人沙尔·龙格结婚,生有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夭 亡。二女儿劳拉与法国工人党领导人、理论宣 传家保尔·拉法格结婚,生有三个孩子,均夭亡。 三女儿爱琳娜与爱德华·艾威林同居,两人均为 英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他们没有孩子
第三节: 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 学术研究 与政治活
动
马、恩的学术研究
1844年起,马克思受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的影响,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一年他写了多篇经济学 笔记,其中最长的一篇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约 10万字。
1845年,他与恩格斯首次出版合著的《神圣家族》,奠定 了他们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1845—1846年他们共同写 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生前 未出版),较为全面地 论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
恩格斯的早期新闻活动
1842年,恩格斯在柏林成为《莱茵报》的通讯员。同年底, 他经科隆赴英国实习时,与马克思第一次见面,当时他们 相互之间尚不了解,只是约定恩格斯在英国继续给报纸写 稿。恩格斯践约给报纸连续发来五篇英国通讯。恩格斯在 英国实习期间,在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的陪同下,走遍 了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贫民窟,他根据自己的这次考察于 1844年写作了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