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概况(1)
近十年单一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概况

科 技 信息
图 2 SF 在线监测 系统软件结构 图
4.2控 制 系 统
.
控 制 系 统 由 3个 独 立 进 程 组 成 :核 心 进 程 、通 讯 进 程 和 键 盘 驱 动 ,
各进程并 发执行 。核心进程是 一个多线程程 序 ,为每个页 面单独分配
一 个线 程 ,各 页面间资源共享 。串 口通讯进 程循环查询各 采集盒最新
参 考 文 献 [1]林 立 生,林杨 高压 sR断路 器综述 [I]华 北 电力技 术 ,I997,5
45~ 49
[2]屈 东海 六氟4JCa ̄(SP .)气体被 电弧分解后的毒性 fa]题[I]高压电 器 .1976.5:35~51
[3]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s] [4]喻卓健 ,张俊红 ,邵明.基 于PClO4嵌入 式工控 机的测控终 端 系 统研制 Ⅲ .浙江水利科技 ,2009,5:34—35,39 [5]陈立 定,杨俊辉 ,肖力扬 三种通 用嵌入 式操作 系统 的分析 与比 较 [1].微 计算机 信息,2()()9,11:89~91 [6]齐俊 生 ,崔杜 武 ,黑新宏 嵌入 式Linux硬 实 时性 的研 究与 实现 [I]计算机应用,2003,23(6):34~36 [7]朱玮 玮,卢虹 ,杨建明 嵌入式 Linux技 术研 究[I]工业控制计算 机 ,2004,16(4):28~30,32 [8]孙 少华,徐立 中 基 于嵌入 式Linux的用户 图形界 面综述 [¨l微 型 机 与 应 用 .2005.4:4~6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自从1981年第一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预计世界市场上TTS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1]。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TTS进行了大量研究,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一、促透技术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阻碍药物进入体内,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足够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剂量,是TTS研究的重点,高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许景峰[2]等人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分子量与药物的透皮速率之间呈一“Z”形图,可三段:分子量100-250,255-300,300-400,在每一段内总趋势是分子量增大,透皮速率增加;但分子量再继续增大,则透皮速率显著下降。
对固体药物而言,药物的熔点与药物的透皮速率呈负相关。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而难进入后者;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有人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最好,有人认为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时有最大透皮吸收速率,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
针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而采取的促透技术,主要是制备前体药物来改变药物的性质,以达到有利于透皮的目的。
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体能 够较好 的包裹 亲 水 性及 亲 油 性 药 物 , 加 药物 增
在 局 部 皮 肤 内 的 积 累 并 起 到 持 续 的 释 放 作 用 , 对 相
3 1 生理 因素 皮肤 的渗 透 性 是 影 响 药 物 吸 收 的 . 重要 因素 。皮 肤 的渗透性 存 在个体 差 异 , 物种 属 、 动
疾 病 防治
・17 ・ 4
物质 内/ 移动 的主 要 障 碍 。它 由死亡 的角 化 细 胞 外 组成 , 形态 致 密 , 厚度 约 1 ~1 m( 国柱 , 9 8 。 0 5 韩 1 9 ) 表皮 内无 血管 , 以药 物 透 入 表 皮 层 中不 会 产 生 吸 所 收作用 。真皮 层 厚 度 约 为 3 5mm, 有 毛 细 血 ~ 内
・
16 ・ 4
疾病 防治
中国畜 牧 兽 医 20 年 第 3 卷 第 4 09 6 期
中药 透 皮 吸 收 研 究 进 展
宋 华 容 , 新 利 , 瑞卿 谷 罗
( 河 子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 河 子 石 石 82 0 ) 30 0
摘 要 : 皮 给药 系 统 , 经 又称 经 皮 治疗 系 统 , 系指 皮 肤贴 敷 方式 用 细 血 管 吸 收 进 入体 循 环 药 产 生 药效 的 一种 给 药方 式 。作 者 对 经皮 给 药 系统 的 发展 历 史 、 收机 制 、 响 因素 , 吸 影 透皮 吸 收 的作 用途 径 、 促进 方 法 等作 一综 述 。
放性 能影 响很 大 , 药物从 给 药系统 中释 放越容 易 , 则 越有 利 于药物 的经 皮渗 透 。常用 的经皮 给药 剂 型有 乳膏 、 凝胶 、 剂和 透 皮 贴 片 等 , 物从 这 些 剂 型 中 涂 药
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概况

刘彩云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药剂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本文从中药透皮吸收的机理\实验研究及促进剂的研究三方面 综述了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概况,并对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特点及存 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综述,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 供了参考,是目前新剂型研究的方向之一。药物透皮吸收制剂又可称 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 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药物经皮给药系统在药剂学中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药剂学 的发展经历了格林药剂时代(Pharmacy)[1]’物理学药剂时代(Phar一 髓cy&,Phar 2吼ceutics),生物药剂学时代①iopharⅢace
【4】zeschA.BRTDe珊at01.1985:“5(supal31):63270
【5]RutcerN.Arch Di∞hild 1987:62:2202l
万方数据
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下)Chinese Joumal 【6】李熙,刘玉亭,吴淑梅等,青藤碱微乳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川.中成药2008,30
宋志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图书馆 医院图书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 展,传统的主要以搜集、整理、流通图书资料为模式的图书馆服务方 式正发生变化,必须完善医院中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给予医疗人员 提供丰富的医疗信息。 1现在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医院领导对医院图书馆的建设不够重 视,一些医院的领导认为,对图书馆的投资没有经济效益的回报,以 至图书馆的人员配置、设备购置、经费投入无法达到医院图书馆建设 的最基本要求。图书馆的经费是靠医院拨款,现如今图书价格涨幅较 大,经费投入较少,信息资源建设受限制,缩减图书、期刊、报纸的种 类,购置的新书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医务人员的需求。 1.2馆藏中的图书、期刊的利用率很低。现今网上资源丰富,医疗人 员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到图书馆来借阅,而且图书馆的工作时间和医 院的工作时间一样,这致使各书刊的无法有效使用。 l:3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不强也缺乏创新意识,医院的图书馆中配备的 馆员人数不足,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专业人员少,工作人员素质差、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读书自学场所,应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如计算机管理、图书自动化管 理等,使新发明、新成果、新方法取代旧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使图书馆逐 步向现代化管理过渡。 2.4建立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阅读中心应保持安静 的环境,这样才能让阅读的效果更好。进入馆后不可大声喧哗,室内 的采光应充足,室内的温度应适宜,良好的环境才可让更多的医疗人 员来此进行阅读。如医院图书馆也可以开展多项有偿服务,如打字、 复印、刻录、检索、为临床搞课题索引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多 途径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去赢得读者。另外,要改变重书轻人的 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一是在纸质书刊学习区放置部分精选中外 文现刊,并方便查阅相邻的书刊库。二是将馆员办公区设在电子学习 区内,馆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书刊的编目、借阅、流通、馆际互借,信 息收集、整理、传递等工作,并可通过网络与读者即时沟通与交流。另 外在报刊及宣传展架区沿窗配置各类报纸报架及介绍图书馆馆藏和 服务功能的宣传资料。自1996年起,我院图书馆开始购置计算机,并 订购了中、外文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岫isc)》、《中国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美国医学索引 (她DLINE数据库)》等。题录数据库’。2000年,清华同方的《中国学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

中药成分促透皮吸收研究近况xxxx国(135医院xx266300)1中药单体成分促进剂的研究1.1薄荷脑、xx(menthol)薄荷醇在我国有广泛的资源,对其促渗作用研究较多。
殷力新等[2]总结了薄荷醇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涉及氯霉素、四环素、达克罗宁、利福平、扑热息痛、甲硝唑、曲安缩松、双氯非那胺、水扬酸、林可霉素、氟尿嘧淀、灰黄霉素、普萘洛尔、利巴韦林、双氯芬酸等15种药物。
最近,朱建平、杨燕等[3]采用简单小室装置,多波长面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促渗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促皮吸收(P<0.01)。
Godwin、Michniak等也认为薄荷脑对双氯芬酸钠、酮洛芬、氟尿嘧啶也有透皮促渗作用。
1.2龙脑(bornelborn,又名冰片)xx建平等4以改良的Franz双室渗透装置进行药物体外渗透实验,[]以家兔在体外实验和人体皮肤实验进行活体透皮实验,证明在整体兔实验中,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吸收增加;在志愿者前臂内侧实验中龙脑能提高醋酸曲安奈松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在离体蛇蜕皮吸收实验中,龙脑能增加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存在效量效应关系。
在复方雷公藤涂膜剂透皮吸收的实验中,周成萍等认为冰片能促进雷公藤涂膜剂的渗透作用。
冰片对川芎贴膏也有促进透皮作用。
刘彬淑等[5]用两室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研究证明,樟脑对水杨酸和氟尿嘧啶都有促渗作用,其促渗作用略优于3%Azone。
刘新宇在健康志愿者前臂内侧皮肤进行的苍白实验表明,樟脑本身不引起皮肤苍白反应,但是明显增加醋酸曲安西龙致的皮肤苍白反应,其增强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表明樟脑对醋酸曲安西龙有促进透皮的作用。
1.4萜类(terpenes)萜类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化合物,主要有单萜、倍半萜、精油等。
将烃、醇类以及氧化基团的萜类化合物作为透皮吸收的增强剂,经研究证明对模型药物氟脲嘧啶的透皮吸收有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含氧化物基团的促渗作用最强,其次是酮、醇、烃,其中1,8—桉树脑的增渗约95倍[6]。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作为一种便捷又有效的给药途径,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透过皮肤屏障,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需经过消化道的吸收作用,从而实现药物迅速起效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本文将围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展开探讨,并介绍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第一节:透皮给药系统的原理及发展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体内的给药途径。
它基于皮肤屏障的特性,通过调节药物的渗透速度和渗透量,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与持续吸收。
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易用性强、使用方便、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点。
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贴片剂通过药物溶解度高以及较薄的药物分层,实现了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
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透皮给药系统的形式也迅速发展,如凝胶、微晶贴剂、微孔制剂等。
这些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要求。
第二节: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与应用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能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透皮给药可实现持续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避免剧烈波动。
此外,使用透皮给药系统的患者可以减轻服药负担,提高依从性。
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如湿疹、银屑病等。
透皮给药系统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的缓解,如骨关节炎、受伤等。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药物的给药等。
第三节: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药物制剂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为高效、安全的透皮给药系统。
首先,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例如凝胶、聚合物等,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其次,要设计合理的药物释放机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量。
最后,需要对透皮给药系统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在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药物的渗透途径和渗透机制也是关键问题。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及透皮吸收研究进展刘斌;王红;韩俊泉;曲鹏飞;郭林;王天麟【摘要】中药透皮给药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这些研究成果对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开发和研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是通过对中药经皮给药途径、机制及常用促透方法,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641-643)【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作者】刘斌;王红;韩俊泉;曲鹏飞;郭林;王天麟【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1科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TDS)系指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1],亦称透皮给药方法。
近年来,中草药因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成为TDS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综述如下。
1.1 物理方法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有:1.1.1 离子导入法通过改变皮肤的分子排列,使皮肤的渗透性发生变化,皮肤角质层随之形成孔道,由此增加肽类和蛋白质分子的透皮量。
主要通过电斥、电渗作用和电流诱导,引起角质层结构紊乱等,使皮肤通透性增加。
王双侠等[1]利用水平双室扩散池的方法,考察了离子导入法,证明离子导入法有明显的透皮作用。
1.1.2 超声法利用压电晶体接交流电发生振动,促进药位的透皮吸收。
该法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
超声法对水溶性药物,尤其对蛋白质、肽类药物的促透效果特别明显。
李小晶等[2]的结论是,治疗的超声波能促进大分子物质透过生物膜,而透过量的多少与超声的功力成正比。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得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得说法,“透皮”得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得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得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得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她给药方法有其独特得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得“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得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得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得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就是结合了西方最新得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得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得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得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得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得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得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得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得以酒剂外涂止痛与消毒得资料为酒剂外用得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与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就是基础理论还就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瞧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得雏形,但无完整体系与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得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得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