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
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必然招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100讲透过《资本论》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二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必然招致经济危机作者:王佳菲如果说有哪句话能够一语概括出有史以来一切经济危机的产生机制,那么答案就是——“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我们还处在一个资本追逐利润的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就一直不会远离;资本追逐利润的手段越高明、范围越广阔,经济危机也会爆发得越猛烈、散播得越遥远。
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再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2008年8月,当时正在参加总统竞选的奥巴马在一次选战辩论中声情并茂地讲道,“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他毫不掩饰地抨击华尔街“贪婪、不负责任”。
正式当选美国总统后,奥巴马一方面拿出大笔纳税人的钱为金融机构注资“输血”,为华尔街老板们过去的贪婪买单,另一方面又不止一次地以“贪婪”来痛斥华尔街高管在经济衰退时仍收取丰厚分红的行为。
曾几何时金光闪闪的“华尔街”招牌俨然成为“贪婪”的代名词,人人喊打。
说华尔街贪婪,这并不假;但贪婪并不是华尔街的“专利”,也不见得是华尔街的“耻辱”。
无休止地追逐利润原本就是一切资本的天性。
《资本论》中讲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
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
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
”在这里,“商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工人是自身劳动力商品的出售者,因此,工人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
劳动力,这绝对是一种大大有用、物超所值的商品,“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
”“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
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
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劳动力自身价值(后者通常来说即为工资)的部分,就是价值的增殖部分即剩余价值,它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但是还得等到商品顺利出售后才能最终实现。
浅谈《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及金融危机

・ 1 6 3 ・
浅谈《 资本论》 中经济危机理论及金融危机司,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马克思著作 的 《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 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 内容表现在 引起 经济危机的直接 诱 因, 马克思 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和经济危机 的周期性规律。在 《 资本论》 中马克 思认为金 融危机 的根源是资本主 义 生产方式和 自由主义经济政 策。在 第一 次扩 张货 币、 刺激经济之后 , 全球 经济的通胀 水位 已经抬高 , 各 国债务危机暴露 。因此重读《 资本 论》 对破解金 融危机具有 重要 的理论指导和现 实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 经济危机 ; 金 融危机 1概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逻辑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姗 对当 在 论》 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 今经济危机具刁 獬 释能力呢惋 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轮 的 由主义经 镪《 策。 ‘ 融危6 几 ’ 指地区、 国家 甚 至整个世界的经 再 5 星 , 表 现实价值所在。 现为企业倒闭, 失业率提高 , 金融处于动荡和接近崩溃的状态 , 还可能出现 4 1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 义 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 从1 9 2 9 年大危机 社| 翎 国家的动荡。因此使 ^ 们刚经滴- 爿 出勋 口 悲观的预期。金融 演变为 2 0 0 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只不过是把‘ ‘ 皮球” 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 危机越来越表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 并蔓延到实体经济, 对全球经济形成 方。 面 的生产能力, 消费衄 膨胀, 以致出现了大量夥 泛应 巨大冲击, 同日 寸 也 陧度的影响我国的经济 。 有的收 入 基础的过睦 需求, 进而出现了过度膨张的恶陛 循环。 于是, 马克思 2 蹄仑 c 》 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有效需求不是——生产过乘 ! 卜 _ _ — 透支消费一 马克思的 从商品开始就分析了商品的两重l 生和商品生产过 违约率 匕 升——经济危机 , 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 对于肆虐全球的经济危 程的两重性 ,5 l 而揭露了资本 主义 社 毖 的矛盾 以及翼拨 l 圭 见 律, 机也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4 . 2资本 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应。 Z 1 资本的本性握绍舅 姚 的直接诱因。资本是能 股产生 b 拿 } 价 生产过剩市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而导致有 值的价值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它是某 啭 定的政冶经济范畴, 它体现 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陛, 即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 了资本豸 谢 工^ 的剥削关系。货币、 钱、 则售期 资本 , 只有它们作为生 盾。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 社会盼基橱 唇是经 期. 的根源。而团 世 钱的工具的时候, 才是资本 。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沦 宁的语说: “ 资本 为‘ 华 尔街的贪婪” , 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 ^ 性 害怕 没有 利润或者利润太少, 就像自 然界怕真奎 羊 。 一旦 有j 置 当自 阔 , 的贪婪 E 。 然而这— 翩瑟 力。 科技革命 侮胡j : 会生产力大 资本就胆大起来。” 也是因为资本对利润的贪婪 , 推动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发展 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 失业率高居 下, 贫困差距鲍睦 扩大 , 财政 并且因为财富中的大部分是资本家占有 , 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 , 对于不断 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 体制不健全, 缺乏 效监 扩张的企业产能而言, 劳动者的购买力是趋于下降的, 因 此就会导致商品 督等, 产I 生了新的矛盾 , 力 Ⅱ 速了社 扮化 。 而经霸耸 又进—I J 助唰 了各 卖不 出去 , 资本则完不成周转 , 企业被迫 闲置生产力, 最终引起危机的发 种矛盾。 鉴于这 循 , 发达资 本 主义国家也 对经济体制进行 醛: 例姐同 生。于是 ,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 是景 酬. 白 勺 直接诱因。 整经济攻策、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调整所有制形式。尽管 匕 述的游整政 2 2 经 的 窆 辑。马克思的 的核 掇 策产I 生了— 的 噪 , 但是壹 琦 本主义 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 济危洮 实质, 经 期. 的根源和经 机 自 g 特征。其中生产 刚星 经济 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危机的本质体现。 马克屉 沩 , 资本主义经 . 的实质是生产相 寸 过剩。 4 3经济] 就 憎句 周期隆 张是 适用。 晒方, 人1 f 礞. 主 要 劲 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菱 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 主义 生产的增 机周期的长短 , 而不黝 q 同斯 陛的原因。西力经霸学 家主要 猬j 三种观点 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 ,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而是一种 相x 寸 过剩 ,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f 啪 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 远行贽长时间; 而 W型是 主义 特有的经济现象。 3 据。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进f 亍 干预, 包括对经济的某些 和蓓 恻 等, 危 3 . 1 金融危饥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1 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针对资本 机爆发的具 隋况有所缓解 , 但危机爆发仍然呈现周期性, 这—事实就确 主义 全对 过; 陧中逐渐加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谜行 了更全面的分析 , 在 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 性。 5 结论 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 E 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总是将金融危机的研究与资本主义联系在—起, 他在批判资本时揭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是由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露了资本家剥削工 ^ 剩余价值的秘密 , 指出资本需要增值 , 扩张资本的动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狭定的。 资本主 力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资本不断扩张过程中展现了资本是如何贪婪和 义的陛质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 } 分化, 导致群众购买力不足和需求 疯狂。这—切都源于生产社会化于私 ^占有之间的矛盾, 体现为计划与放 不足, 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 引起生产过剩。 这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 任 自己的矛盾 , 也可视为劳资的对立, 而贫富分化加剧就会导致危机的爆 心i 墅 辑。 此内稿 骶 主 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向 , 如果 确夹 矛盾, 经 发, 而 自由主 义 政策会辅 期激化。 危乇 『 L 亩 殊 着资本主 拔 展自 , 勺 破灭, 为 济危机 会与资本主义 有极大 9 关联。 —次 过后, 随肴 隧 济的复苏, 其 马克思研究运用新的视角和实现新的超越创造了机遇。 基本矛盾又会渐潮重新激化起来, 使另夕 } —移 隧晚 的发生。 3 . 2 资本论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的阐述。金融危柳产生的直接原 参考文献 因是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 节而存在的矛盾。《 资本论 人 为, 随着商品经 『 1 碍 克思恩格斯全集呻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7 捣2 9 . 济的产生 , 特别是货币的出现, 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间上 【 克思恩格斯全集 4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l 9 7 2 : 3 . 和空间上的分离 , 一旦 有这种分离就会导致商品卖出受阻, 商品价值不能 【 q 宁全集 2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他1 9 6 3 : 1 3 5 - 1 3 6 实现 , 危机就会出现。 金融危机的实质 王 危机, 马克雇 沩 : ‘ 确 业信用, f 4 玛 克思恩 陷 斯 选集 1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 版他1 9 7 2 = 2 5 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 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 马克思指 [ 5 ] - 5 - 克思剩 余协值理论( 第2册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弄 土1 9 7 5 : 6 0 2 出商业信朐 芎 两个鄹 艮 , 无法克服。 第一, 只能资本家的个人财富 宦 备资 【 克& 资拳 第3 卷 匕 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7 5 5 . 4 & 本。 第二, 回流过佶 身 。 金融 c 『 【 的眼源 颤. 本主义 生产的基本矛 辩断 [ 7 / -  ̄ - 克思恩格其 中 全集 3 卷 北京: 北京人民出 版社, 1 9 7 5 3 . 1 5 . 自由主义政策。2 0 世纪 8 0 年代初英 国回归了自由主义传统 , 并雕 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 颜( 文章摘编 q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 行一系列新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放松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过度相信市场的 社 . 1 9 7 5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论》对经济危机的启示

《 本 论 》 一 次 引 起 人 们 的关 注 , 资 再 它在 西 方 世 界 也 随 着 这 次 危
机热销起来了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 义国 家 也 对 经 济 体 制 进 行 调整 : 如 调 整 经 济政 策 、 立 国家 例 建
币 的流 通 手 段职 能 使 商 品 的 买 卖 在 时 空 上 发 生 了 分 离 与对 立 、
货 币 的 支 付 手 段 职 能 形 成 了 蕴 含 货 币 危 机 的债 务 链 条 等 方 面 , 阐述 了 经 济 危 机 爆 发 的 可 能性 ,而 这 种 可 能 性 是 由生 产 商 品 的 社 会 劳 动 和 私 人 劳 动 之 间 的 矛盾 所 决 定 。而 当进 入 商 品 经 济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资 本 主 义社 会 ,生产 社 会 化 和 生 产 资 料 私 人 占有 形 式 之 间 的 矛 盾 成 为 社会 基 本 矛盾 。具 体 表 现 为 个 别 企 业 生产 的
要09 cnd.aae n sac cl _a ngmeteerh n M r
《 资本论》 对经济危机 的启示
口 温 晓 年
( 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 治学院 广 东 广州 5 04 ) 华 16 0
【 摘要 】 马克思的《 资本论》 中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
主 义社 会 重要 的经 济规 律 之 一 。 马克 思 经 济危 机 理论 对 于 席卷 全 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 能力,其 中有 关经济危机的本质、 经济 危机 的根 源 以及 危 机 的周 期 性 发 生等 方 面 的科 学 论 断 , 受 经 过度 膨 胀 的恶 性 循 环 。于 是 , 克 思 生 产 过 剩 的 危机 的逻 辑 : 马 有 效 需 求 不足 — — 生 产 过 剩 — — 透 支 消 费— — 违 约 率 上升 —— 经 济 危机 , 受 住 了现 实 的 考验 , 于 时 下 这 场肆 虐 全 球 的经 济 危 经 对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摘要: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
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钱,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而是使他们的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
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1.1《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那资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们所知,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由此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其次,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资本论》给全球经济危机的几点启示

定 时期 内 . 流通 中所需 要 的货 币量取 决 于 以下
因素 : 首先 . 定期 间待 实现 的商 品价格 总 额 , 一 它
由待 流通 的商 品总量 与商 品 的价格 水平 决定 。 其
次 . 币流 通 的速 度 . 就 是 一定 时期 内 同一 货 货 也 币单 位 的平 均周 转次 数 货币 流通 量规 律可 以用
规律 没有 改变 。 就是 说 。 论 纸 币发行 多少 。 也 无 它
球 蔓延 . 对世 界 各 国特 别 是西方 国家经济 造成 重 大创 伤 。在 这场 经济 危机 面前 , 方经济 学 理论 西 再 一次 无 能为力 。 0 8年 ,资本 论 》 西方 国家 20 《 在 的销售 又火爆 起来 . 德 国的前 东德 地 区销售 量 在
( 中共 中央党校 , 北京 10 9 ) 0 0 1
摘要: 时下这场全球经济危机 正在世界各 国蔓延。面对危机 , 人们试 图从不同角度寻找和解
释危机爆发 的原 因。本文利用《 资本论》 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 , 解释危机发生的几
个原 因。
关键词: 全球经济危机 ; 币流通; 货 社会再 生产; 虚拟资本 ; 收入分配
生产 某个 环节 出了问题 有关 。马克思 认 为 , 社会
在 、 能给 持有 者 带 来 一定 收 入 的 资本 , 是 与 并 它 现 实资 本相对 而 言想 象 中的资本 。 国债 、 股票 、 期
货 等都 属于 虚拟 资本 范 畴 。在 《 资本 论 》 , 中 马克
思论 述 了虚 拟资 本 的两 个 特性 : 一个特 性 是投 第 机 性 投机性 是 由虚拟 资 本价 格 的特殊形 成 方法 决定 的 。 的价 格 取决 于 两 方 面 因素 : 是 其 有 它 一 权 索取 的收益 的大小 和可靠 程度 . 是现 行利 息 二 率. 它与前 者 成正 比. 与后者 成反 比。 这种 特殊 的 价格 决定 方法 . 虚拟 资本 的价 格常 常与 市场 买 使 卖价 格相 背离 . 因而它必 然成 为投 机 的对 象 。马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剖析美国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剖析美国金融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产生、形式、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虚拟资本理论。
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以次贷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虚拟资本泡沫的破灭,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或称金融创新的无政府主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虚拟资本泡沫目前,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出手救市的力度不断加大,频度不断提高。
本文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视角剖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美国金融危机概述本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逐步升级和扩散,引发了一轮又一轮金融动荡,并有向实体经济蔓延之势。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接着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美国次贷行业崩溃,次贷危机逐步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次贷危机蔓延到购买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市场出现骚动,但此时华尔街并未受到太大影响,2007年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然而,不久之后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
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同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后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2007年9月17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资本论》中分析经济危机与中国
经济危机是当今世界的热点经济问题。
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经济危机爆发后,全世界曾引发了一场学习《资本论》的热潮。
可见,《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对当代社会经济仍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我们将从《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根据我在研读过《资本论》的相关内容后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首先明确,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
从制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会是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同时,《资本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
另外,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也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马克思是辩证看待的。
马克思指出, 危机一方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
二、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中国也出现过类似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现象。
首先从经济制度上分析,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下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有效需求不足、贫富差距过大、盲目竞争、市场体制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经济危机在我国也有爆发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能源、资源越来越缺乏,发生能源、资源危机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中国这几年GDP增长率均在8%左右,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应的能源、资源需求量也是快速增长,所以国内供给两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再次,经济危机的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的经济大国已经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与国外经济联系也愈加密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昔日封闭的经济格局已经瓦解。
所以,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会波及到我国。
最后,中国经济算是一种“泡沫经济”。
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经济。
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利润、高污染、经济结构扭曲、市场不健全、两极分化、多数人收入远远比不过GDP增长的基础上的,从而造成了高增长、低幸福、社会不公平等现象。
假使其存在的矛盾全部爆发,将会引发市场的大震荡,甚至是严重的经济危机。
三、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
1.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可以集中国家力量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尽量弥补市场自发调节所带来的缺陷和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2、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的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局限性的。
一方面,保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主导作用,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等,防止市场失灵。
另外,政府尤其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避免经融危机的爆发。
3、扩大内需
从《资本论》中可总结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思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预期消费——信用违约——经济危机。
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增长应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由投资、出口、消费拉动转变。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所以,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扩大需求可以削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我国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来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作用下会造成社会财富越来越被少数人占有,使得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我国目前也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所以,我国也应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增大有效需求。
4、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虽然目前我国的增长速度较高,但经济的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背后存在的经济危机隐患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加强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各国都是受害者。
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度过经济危机,取得共赢。
同时,经济危机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应辩证看待,在与他国的合作中谋求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应从中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在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来解决问题,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