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200501

合集下载

工程设计,心电信号采集,

工程设计,心电信号采集,

教改班工程设计实验报告脉搏与心电信号采与监测系统目录一、课题背景 (2)二、设计要求 (2)三、总体方案论证以及框图 (2)四、心电信号调理器的设计与仿真 (4)五、心率测量、显示以及报警电路的设计 (10)六、关于PCB制板 (15)七、前景展望 (17)八、心得体会 (17)九、致谢 (18)十、参考文献 (18)脉搏与心电信号采与监测系统一、课题背景心脏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世界上心脏病的死亡率仍占首位。

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一直被世界各国医学界所重视,准确地进行心电信号的提取,为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分析手段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用电子监护系统今年来已在临床诊断中逐渐应用。

心电信号是心脏电活动的一种客观表现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生物电信号,具有频率、振幅、相位、时间差等特征要素。

由于心电信号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反映了心脏的工作状态,因此心电检测系统在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设计要求1. 设计脉搏或心电信号放大器∙增益:60dB ~70dB ~80dB 三档可调∙带宽:0.01HZ ~200HZ ,可插入50HZ 陷波器2. 设计测量和显示心率的数字电路(用七段数码管)3. 设计心率越限报警电话(报警范围为分次分次/150f /40f 00>---<),报警方式:喇叭或蜂鸣器鸣叫,屏幕显示4. 完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仿真和虚拟实验5. 完成印刷板设计6. 基本框图图1 脉搏与心电信号采集与监测系统三、总体方案论证以及框图心脏跳动时会产生微弱的电流并能向身体各个部位传导,引起人体肤表层电位发生变化。

由于人体部分组织不同与心脏距离也不同,因此人体皮肤表层不同部位的心电电位的变化也不同。

将皮肤表层特定部位之间的电位差以时间为函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曲线称为心电图。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的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情况。

心电信号采集及分析系统设计

心电信号采集及分析系统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心电信号采集及分析系统设计谭莹莹燕山大学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心脏病的有效途径。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Holter首先发明了一种心电仪,人们称它为Holter心电仪或叫动态心电仪,这种技术在临床上可实现“长时间”、“动态”记录的心电图,就称为动态心电图。

能够记录病人24小时活动过程中的动态心电数据,给医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资料,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价,心脏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益,所以心电监护仪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采用MSP430149单片机作为核心器件,主要完成对心电信号的24小时不间断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功能。

关键词 心电信号;动态心电图;MSP430单片机电阻及电容组成。

在低频的情况下,这个源阻抗为纯电阻。

显然它包括()那么电阻=R 。

(R)。

人体内组织液是一种电解质,所以R与组织液离子浓度有关。

不仅与皮肤和电极接触松紧有关,还与皮肤的干湿、清洁度及每个人角质层的厚薄有关。

抗,才能确保增益的稳定性。

设两个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电阻为、,如果不等于,不可避免的就会把共模干扰信号转化为电路无法克服34电路由两个等值电阻和一只由运算放大器输出端两个串联电阻的中点电压,即:当只有差模信号的输出=-时,有=O包含输入信号的共模部分=。

从而使得共模信号不经阻容其中是集成仪用放大器该电路的高通截止频率可以表示为:整个电路的共模抑制比可以由下式来计算:其中和分别是放大器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共模抑制比。

由集成仪器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决定。

在第二级放大倍数比较高的情况下,的值可以达到以上。

对的影响可以忽略。

的值则可以由下式得到:其中:、和、3为例,其的标准值为以标准值来计算,。

如果所选用高精度、匹配较好的运放,和的值还可以大幅度提高。

扰,有必要进行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6图3.4 高通滤波电路8(和)位表示.则数据量为。

这样大的数据量可以。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CHENGSHIZHOUKAN 2019/14城市周刊96心电信号采集模块设计邱永利 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不断提升。

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果能对心脏患者进行日常监护,则可为日后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阐述的主要包括:心电采集电路、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网络、主放大电路。

心电信号由电极进行采集,为了抑制共模干扰加入右腿驱动;前置放大电路主要是将电极采集到的信号进行高保真的放大,AD620是一款在生物放大电路应用较广的高精度仪用放大器;滤波网络由低通滤波、高通滤波、50Hz 陷波电路组成;主放大电路主要对信号进行后续放大。

关键词:心电信号采集;放大电路;滤波网络;Multisim人体测量是以医学、生理学为基础。

生物医学测量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的测量,被测信号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复杂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

生物医学测量的生理参数有心电、脑电、肌电等各种生物电的电量参数,还有体温、血压、呼吸、血流量、脉搏心音等非电量参数,这些非电量参数的测量实质上就是温度、压力、流量、频率、力、位移等非电量物理参数的测量。

生物医学测量与普通测量相比,虽然可以归结为电量与非电量的测量,但是被测量信号的特征和被测量的生命系统,与工程上的测量具有本质的不同。

一、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国外,心电图机的研制和生产,占主要地位的是以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相对而言国内心电图机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落后。

自1978年美国Marquett 公司首次推出数字化12导同步心电图机,便开创了心电图记录、分析与诊断、保存与管理的新纪元,从此心电图机进入数字化发展新时代,特别是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数字化信息处理为医学界进步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1]。

在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商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产品技术水平较低,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所需的器件、材料、工艺,水平低基础差。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讲解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讲解

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摘要针对心电信号的特点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本文设计一种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电路,然后进行A/D转换,使得心电信号的频率达到采样要求。

人体的心电信号是一种低频率的微弱信号,由于心电信号直接取自人体,所以在心电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各种干扰信号。

为获得含有较小噪声的心电信号,需要对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做降噪处理。

本文通过滤波的方法将噪声从信号中分离。

并将采集到的小信号放大约1000倍,送入数模转换模块,让单片机处理。

关键词:心电信号采集,降噪,A/D转换放大目录1.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1)1.1 设计任务 (1)1.2 设计要求 (1)2. 理论设计 (1)2.1 方案论证 (1)2.2 电路原理框图说明 (2)2.3 单元电路设计 (2)2.3.1 前置放大及反馈电路 (2)2.3.2 带通滤波电路 (3)2.3.3 50Hz陷波电路 (4)2.3.4 电压放大电路 (4)2.3.5 电平抬升电路 (5)2.4 整体电路图仿真 (6)3. 硬件调试 (6)3.1 焊接及调试过程 (6)3.2 心电信号采集 (7)3.3 故障分析 (7)4. 嵌入式软件设计 (7)4.1 开发软件CCS简介 (7)4.2 软件总体设计框图 (8)4.3 软件分步配置: (9)4.3.1 配置ADC12: (9)4.3.2 配置LCD: (9)4.4 软件主程序 (9)5. 整体效果 (14)6. 结论 (15)7. 参考文献 (16)1.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1.1设计任务⑴了解心电信号特点,设计心电信号调理电路,调理电路包括前端放大和右腿驱动电路、带通滤波和50Hz陷波电路、主放大和电平抬高电路等。

⑵学习MPS430单片机原理,通过对心电信号采集,实现对脉搏率的测量及显示。

⑶焊接相应电路,完成调试。

1.2设计要求在设计中了解心电信号特点,设计心电信号调理电路,调理电路包括前端放大和右腿驱动电路、带通滤波和50Hz陷波电路、主放大和电平抬高电路等。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一、心电图机概述1.1 医学仪器概述医学仪器主要用于对人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作用对象是复杂的人体,在医学仪器没有大量出现之前,医生主要凭经验通过手和五官来获取诊断信息,现在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发展,医学仪器可以将人体的各种信息提供给医生观察和诊断。

由于生理信号均是微弱的信号,加之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医学仪器在检测研究生物信息时,必须考虑到生物信息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生理参量采用不同的方法。

检测一些十分微弱的信息时,必须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或者电机,对于一些变化极为缓慢的生物信息,要求其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频率响应特性。

同时,对于检测到的信号,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才能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现在能检测到的生理信号十分丰富,到了不用计算机就很难处理的地步。

所以对任何检测到的信号必须进行模/数转换,对不同的生理信息还要采用一些数学方法,如对非线性的生物信息,可通过拉普拉斯变换的办法,将其按线性处理;又如欲将检测到的以时间域表示的信息转换到频率域上,就得采用傅立叶变换的方法。

在生物信息处理过程中,当需要作信号波形分析时,又要用到模拟式频谱分析法(即滤波)和数字式频谱分析法。

另外,对于处理好的生理信号,必须以某种方式显示出来如打印在记录纸上或显示在显示屏幕上等。

图1.1从上述可以看到,医学仪器与其他仪器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一台完整的医学仪器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信息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记录显示系统以及其他的辅助系统(如图1.1所示)。

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被测对象、传感器或电极,它是医学仪器的信号源;信息处理系统的作用是对信息检测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放大、识别(滤波)、变换等各种处理和分析,它也被认为是医学仪器的核心,因为仪器性能的优劣、精度的高低、功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它,可以说医学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进步的程度;信息记录与显示系统的作用是将处理后的生物信息变为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的形式。

手持式心电图仪处理和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手持式心电图仪处理和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手持式心电图仪处理和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心电图(ECG)是临床上普遍应用于心脏健康检查的一种方法。

手持式心电图仪具有便携、易用、定量化等优点,可以在医生或患者家中进行检查,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节省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持式心电图仪已经成为医疗设备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本项目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手持式心电图仪处理和显示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心电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显示三个部分。

采集模块将患者的心电信号采集并转化为数字信号,信号处理模块将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分段、特征提取等操作,显示模块将处理后的心电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发具有高性能和可移植性的手持式心电图仪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设计和实现手持式心电图仪处理和显示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通过心电电极将患者的心电信号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2.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对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分段、特征提取等操作,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诊断心脏状况。

3. 心电信号显示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将处理后的心电信号显示在屏幕上,以便医生或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

项目的技术路线如下: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使用基于放大器和滤波器等技术实现电信号的采集和转化,同时考虑到硬件的成本和尺寸限制,使用嵌入式处理器和低功耗设备完成信号的数字化和传输。

2. 心电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滤波、分段、特征提取等处理,目前常用的算法有小波变换、FFT、卡尔曼滤波等,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要求进行选择。

3. 心电信号显示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块需要使用显示屏和显示驱动器等硬件组件完成信号的显示,同时使用图形库或自行编写程序,实现信号的绘制和交互功能。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20050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200501

医学仪器与设备课程设计题目: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院系: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戴启军时间: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月6日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一、系统概述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组成:心电电极;导联线;缓冲放大器;威尔逊电阻网络;差动放大;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50Hz陷波器;光电隔离器;增益可调电路;调零电路(1)心电电极生物电引导电极实际完成人体和测量系统之间的界面作用。

为了把生物电信号引入信号处理模块中,引导电极必须具备电流的传导能力。

在人体内,电流靠离子导电,而在测试系统内是电子导电。

通过引导电极,把离子电流变为电子电流,所以电极实际上起了一个换能器的作用。

提取心电信号,采用的是皮肤表面电极(体表电极)。

(2)导联线此设计中心电采集模块由4个电极组成导联线,包括三个肢体电极和一个右腿接地(右腿驱动)电极。

电极获取的心电信号仅为毫伏级,所以导联线均用屏蔽线。

导联线的芯线和屏蔽线之间有分布电容存在(约100pF/m),为了减少电磁感应引起的干扰,屏蔽线可直接接地,但这样会降低输入阻抗。

也可以采用屏蔽驱动,这样可减少共模误差和不降低输入阻抗。

(3)缓冲放大器缓冲放大器保证心电放大器的高输入阻抗要求,起到阻抗变换作用。

生物信号源本身是高内阻的微弱信号源,通过电极提取又呈现出不稳定的高内阻源性质。

不稳定性将使放大器电压增益不稳定。

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应至少大于1MΩ。

(4)威尔逊电阻网络威尔逊电阻网络是按照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定义组成的电阻网络。

(5)差动放大差动放大是心电前置放大的主要部分,和缓冲放大器一起组成心电图前置放大。

差动放大的作用是将幅度仅为毫伏级的微弱心电信号进行放大。

同时必须有高抗干扰能力,即具有高共模抑制比。

(6)低通滤波器心电信号的高频响应界限为100Hz,由100Hz低通滤波器完成。

(7)高通滤波器心电信号的低频响应界限为0.05Hz,由0.05Hz高通滤波器完成。

阐述心电信号采集和设计的思路及步骤。

阐述心电信号采集和设计的思路及步骤。

心电信号采集和设计的思路及步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心电信号的采集和设计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心电信号的采集和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学、医学、生物学等知识。

在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和设计时,需要根据一定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才能够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心电信号采集的思路及步骤1. 确定采集的对象和目的心电信号的采集对象可以是人体或动物,而其目的主要是用于疾病诊断、健康监测等方面。

在确定采集的对象和目的后,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和方法。

2. 选择合适的心电信号采集设备心电信号的采集设备通常包括心电图仪、心电记录仪等,而其选择需要考虑到采集的对象、采集的环境等因素。

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等方面。

3. 设计心电信号采集系统在选择好采集设备后,需要设计心电信号的采集系统。

这其中需要考虑到采集通道的数量、采集频率、滤波器的设计等方面。

还需要考虑到信号放大、模数转换等环节的设计。

4. 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在心电信号的采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采集的时间、采集的位置、采集的姿势等因素,以保证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心电信号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求得有意义的结果。

这其中需要考虑到滤波、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方面。

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存储、传输等问题。

二、心电信号设计的思路及步骤1. 确定设计的目的和需求在进行心电信号的设计时,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需求,例如设计一种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电路、设计一种用于心电信号处理的算法等。

2. 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调研在确定设计的目的和需求后,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调研。

这其中包括心电信号的特性、传感器的原理、信号处理的方法等方面。

3. 进行方案设计在进行心电信号的设计时,需要根据相关知识进行方案设计。

这包括硬件设计、算法设计等方面。

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设计的准确性、稳定性等因素。

4. 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在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仪器与设备课程设计题目: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院系: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戴启军时间: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月6日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一、系统概述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组成:心电电极;导联线;缓冲放大器;威尔逊电阻网络;差动放大;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50Hz陷波器;光电隔离器;增益可调电路;调零电路(1)心电电极生物电引导电极实际完成人体和测量系统之间的界面作用。

为了把生物电信号引入信号处理模块中,引导电极必须具备电流的传导能力。

在人体内,电流靠离子导电,而在测试系统内是电子导电。

通过引导电极,把离子电流变为电子电流,所以电极实际上起了一个换能器的作用。

提取心电信号,采用的是皮肤表面电极(体表电极)。

(2)导联线此设计中心电采集模块由4个电极组成导联线,包括三个肢体电极和一个右腿接地(右腿驱动)电极。

电极获取的心电信号仅为毫伏级,所以导联线均用屏蔽线。

导联线的芯线和屏蔽线之间有分布电容存在(约100pF/m),为了减少电磁感应引起的干扰,屏蔽线可直接接地,但这样会降低输入阻抗。

也可以采用屏蔽驱动,这样可减少共模误差和不降低输入阻抗。

(3)缓冲放大器缓冲放大器保证心电放大器的高输入阻抗要求,起到阻抗变换作用。

生物信号源本身是高内阻的微弱信号源,通过电极提取又呈现出不稳定的高内阻源性质。

不稳定性将使放大器电压增益不稳定。

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应至少大于1MΩ。

(4)威尔逊电阻网络威尔逊电阻网络是按照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定义组成的电阻网络。

(5)差动放大差动放大是心电前置放大的主要部分,和缓冲放大器一起组成心电图前置放大。

差动放大的作用是将幅度仅为毫伏级的微弱心电信号进行放大。

同时必须有高抗干扰能力,即具有高共模抑制比。

(6)低通滤波器心电信号的高频响应界限为100Hz,由100Hz低通滤波器完成。

(7)高通滤波器心电信号的低频响应界限为0.05Hz,由0.05Hz高通滤波器完成。

(8)50Hz陷波器50Hz陷波器用于加强滤除50Hz干扰。

有的心电图机还设有40Hz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肌电干扰。

(9)光电隔离器生物电放大器必须采用隔离技术,也就是与生物体接触的前置放大级采用浮地(或者浮置)放大器,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放大器抑制干扰能力,更重要的可保证测量安全。

信号从浮地部分传递到普通接地部分,两部分之间没有电路直接联系。

(10)增益可调放大和调零电路光电隔离以后还需要增益调节和调零,使最后输出的心电信号频率范围为0.05~100Hz,此设计中标准增益为800。

(11) 导联屏蔽线驱动和右腿驱动电路人体本身通过各种渠道从环境中拾取工频50Hz的交流电压,在心电放大中形成交流共模干扰,这种交流共模干扰常在几伏以上,远大于心电信号。

为了消除这一交流共模干扰,一般采用导联屏蔽线驱动和右腿驱动电路。

二、系统设计框图:三、系统原理与电路图(1)缓冲放大级:缓冲级输入缓冲放大器由4个运算放大器所组成。

信号输入端设计有限幅保护电路。

用双向并联二极管(D1和D2),进而使缓冲放大器两输入端之间的电压不超过±15.7V(电源电压为±15V,二极管导通电压0.7V),起低压保护作用。

22kΩ电阻同时具有限电流保护作用,限制流入人体的电流最大为缓冲放大器的阻抗变换作用既满足生物信号源对放大器的高输入阻抗的要求,又使其后的威尔逊电阻网络的电阻值可以适当取小些,为后级放大设计带来方便。

缓冲级作为前置放大的第一级电路,除了应具有高输入阻抗外,还要求有低噪声性能;并且应使各个缓冲放大器具有相同的CMRR值,以使整个缓冲级获得高共模抑制比。

(2)威尔逊电阻网络:RA右上肢威尔逊电阻网络威尔逊电阻网络用于实现符合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要求的电阻连接,包括标准双极性肢体导联和单极性增广肢体导联。

A)标准双极性肢体导联(I 、II 、III ):心脏活动时传导到右手、左手和左脚的心电电位分别是UR ,UL 和UF ,那么第Ⅰ、Ⅱ、Ⅲ导联的组合原理可由下式表达: I=UL-UR II=UF-UR III=UF-ULB)单极性增广肢体导联(a VR ,a VL 和a VF ):戈德伯杰(Goldberger )对电阻网络进行了改进,在测定爱氏三角形某一顶点的心电信号时,去掉这一顶点到威尔森中心点的连接电阻,其他条件不变。

用这种网络所获取的心电图叫做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即通常所说的增压肢体导联,分别叫做aVR ,aVL 和aVF 。

单极肢体导联的组合原理可用下式表达:(3)差动放大级仪用放大AD620心电信号送入差动放大级进行放大。

差动放大担负去掉共模干扰电压和放大心电信号的任务。

为了提高信噪比,保证信号质量,它应具有足够高的增益和较高的共模抑制比CMRR ,后级电路应不破坏低噪声性能。

此级电压增益为A1=1+49.5k Ω/5k Ω=11。

()()()⎪⎩⎪⎨⎧+-=+-=+-=222R L F F F R L L F L R R U U U aV U U U aV U U U aV(4)低通滤波(5)高通滤波(6)50Hz陷波电路A)50H对称双T陷波电路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对称RC带阻电路,其参数根据需要和经验确定,在文献双T网络有源滤波器性能分析(汪克仁编)有具体介绍。

B)50H不对称双T陷波电路5%50HZ不对称双T陷波器在心电图测量时,常会受到周围50Hz工频干扰,或者由于电极和皮肤接触不良导致严重的50Hz工频干扰使得无法记录心电图。

50Hz陷波器滤波电路加入可以大大改善心电图测量效果。

50Hz陷波器滤波电路则由放大器和双T陷波器组成。

滤除50Hz干扰的双T带阻滤波器由三个电阻R6=R7=R=67.3kΩ,R1=R/2和三个电容C1=C2=C=47nF,C4=2C组成。

双T 网络具有选频作用,可以作为某一固定频率的陷波电路,这里双T陷波器中心频率f0=50Hz。

无源双T网络带阻区宽度大,品质因数Q值小,输出带负载能力很低,因此采用运放A5组成有源双T网络,同时引入负反馈改善选频作用,用运放A5和两个反馈电阻RF1=(1-k)R2,RF2=kR2组成,其中系数k决定阻带宽度。

k值取得越大,阻带宽度越窄,品质因数Q值则越高,陷波特性好,但同时会使得稳定性变差。

反之则k值取得越小,阻带宽度越宽,品质因数Q值则越低,陷波特性差但同时稳定性好。

50Hz陷波器滤波电路加入可以大大改善心电图测量效果,但是也会引起心电图发生变形,造成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

正常情况应该不要50Hz陷波器滤波电路,在需要时,此滤波电路可以通过模拟开关实现取舍选择。

(7)光电隔离电路光电耦合放大级(放大倍数约为8*10)ISO130集成光电隔离放大器本身为线性隔离放大器。

输入端的心电信号先放大到不超过200mV的电平,通常可为50mV,ISO130的输出端6、7为双端差分信号,通过一个运算放大器TL084组成的差动放大器,将双端信号变为单端信号OUT,同时差动放大器提供一定增益。

差动放大器增益为20kΩ/2kΩ=10,实现隔离放大功能。

此级放大倍数A2=8*10=80。

为了改善线性和减小非线性温度漂移,ISO130的引脚端3应接前级浮地,输入端2脚的输入电压的变化范围不应超过200mV。

此外,电源电压的波动会影响ISO130的性能,要使用稳压性能良好的隔离电源装置。

(8)增益可调放大及调零电路100kΩ增益可调电路用于灵敏度调节。

经过仪用放大器后的心电信号已放大11倍,再经耦合放大级后的心电信号放大80倍,这样毫伏级的心电信号就被放大到伏量级。

为适合临床测量要求,可再经过增益可调电路进行调节。

由U1A组成增益可调放大器,改变放大器负反馈电阻实现放大器的增益选择。

此级放大倍数为A3=1+(R5上)/R2。

(9)导联屏蔽线驱动和右腿驱动电路A)导联屏蔽线驱动电路导联屏蔽线驱动由U8B通过威尔逊电阻网络提取威尔逊中心电端电位,作为人体共模电压的平衡电位。

S为导联线的屏蔽层,导联屏蔽线驱动可以去除导联线屏蔽层由于分布电容的不等量衰减造成对放大器总共模抑制比CMRR的减少。

B)右腿驱动电路人体本身通过各种渠道从环境中拾取工频50Hz的交流电压,在心电放大中形成交流共模干扰,这种交流共模干扰常在几伏以上,远大于心电信号。

为了消除这一交流共模干扰,一般采用右腿电极经过电阻与放大器浮置地端相连,以降低人体的共模电压。

右腿驱动电路实际上可以看成以人体为相加点的共模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

人体可以看做反相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等效的反馈电阻即为限流电阻Rz(图中为R26)。

采用右腿驱动电路,能够使工频50Hz 的交流共模干扰电压降低到1%以下。

对于50Hz交流共模干扰的抑制并不以损失心电图的频率成分为代价(如果用滤波和陷波等选频电路,由于频率成分接近则会去掉心电信号中50Hz及其附近的有用分量)。

但是由于右腿驱动电路存在交流共模干扰电压的反馈环路,而可能有交流电流流经人体,成为不安全因素。

必须采用限流电阻Rz,且限流电阻不能很小,通常取100kΩ~1MΩ。

四、扩展部分肌电干扰滤波:在心电图测量时,常伴随着肌肉紧张而出现的肌电干扰,当干扰明显存在而影响心电信号的记录时,应予以肌电滤除。

肌电干扰滤波电路加入可以大大改善心电图测量效果,但是也会引起心电图发生变形,造成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

正常情况应该不要肌电干扰滤波电路,在需要时,此滤波电路可以通过模拟开关实现取舍选择。

五、总结心电信号的采集电路对目前面世的许多医学仪器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相当于一个基石,没有了它,很多心血管病人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所以当前对心电信号的采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心电信号的特点,因为心电信号输出时的幅度不上5mV,频率分布在0.05-100Hz,那么选择一个适合的放大器和滤波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用multisim仿真的过程当中碰到了的不少问题,各种芯片的使用,如AD620和光电隔离ISO130的使用;各种电源的使用,如VCC、VDD、VEE和VSS的区别和使用;还有DC和AC的区别和使用;放大及滤波电路中元件参数的选择,如何选择参数使得滤波效果更好;级间的影响和耦合问题等等。

在对比心电信号采集的各种要求后确定一个最方便、最实用的办法。

根据心电信号的特点,分别采用了一个高通滤波器、一个低通滤波器和一个50Hz陷波器来对信号进行滤波,在设计过程当中我也明白了多阶滤波器的设计以及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电容和电阻的参数确定比较繁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中的一些算法和设计,进一步调整参数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

有低通、高通,带阻滤波器虽说不陌生,但是真的要进行设计还真的有点难度,只能对资料的反复研究和推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