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颊部鳞癌
颊癌护理查房PPT课件

CHENLI
10
www,
护理
•皮瓣是一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所形成组织块,
可以从身体的一处向另一处转移。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 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应,其 它面及深面均与本体分离,转移到另一创面后(受皮瓣区),暂时仍由蒂部 血运供应营养,等受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再将蒂 部切断,完成皮瓣转移的全过程,故又名带蒂皮瓣,但局部皮瓣或岛状皮 瓣转移后则不需要断蒂。皮瓣转移后,由于带有全层皮肤和丰富的脂肪组 织,其收缩性远较游离植皮小得多,而且可耐受外力摩擦,并能保持皮瓣 转移前原有的色泽。皮瓣移植也称带蒂移植皮肤。
抑制过度增生: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
2021/3/7
CHENLI
22
用药护理
低分子右 旋糖酐
本药可以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 微循环
2021/3/7
CHENLI
23
护理
5.饮食护理:
2021/3/7
因切口位于口内,患者术后应禁食, 第2天起,鼻饲富含营养的流质,如 牛奶、鱼肉汤、果汁等,术后10天 左右拔管,改普通饮食。
2021/3/7
CHENLI
12
以肝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配成冲洗液 不断冲洗吻合口,防止血栓形成及血管 痉挛
2021/3/7
CHENLI
13
2021/3/7
CHENLI
14
2021/3/7
CHENLI
15
术后护理
⒈术后24小时观察生命体征,全麻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须每半
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给予吸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持正确体位,术后第一天平卧, 头偏向健侧或正中位,以有利于通过健侧吸出口腔内伤口渗 出物和口腔分泌物,以减少伤口感染机会,颈部放置负压引 流,次日可抬高床头15°,以便于颈部引流,并记录引流液 的量和性质。保持引流通畅是预防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一 个重要方面。该手术创伤大,但不能用止血药,还要抗痉、 抗凝,因此渗出较多,若引流不畅,形成血肿可压迫血管蒂, 造成坏死,所以应重视引流管的护理。第一天引流较多,以 后逐渐减少,当24小时引流量少于25ml,颜色变淡时,可考 虑拔出引流管。
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口腔黏膜的上皮组织。
它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命质量。
因此,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准确的分级和评估非常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级标准展开详细的阐述。
首先介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的作用,进而追溯该标准的历史发展。
接下来,概述说明分级标准的核心要素及其定义,并介绍不同分类和分数系统。
最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应用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关于该标准的改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明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概述,并解释各个分级指标以及其划定标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突出标准的应用和实际价值,同时对标准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级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
2. 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2.1 什么是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口腔黏膜的上皮组织。
它通常表现为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恶性肿块。
口腔鳞状细胞癌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咽喉部不适等症状。
2.2 分级标准的作用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是用于确定和描述该癌种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系统化方法。
它对患者的治疗选择、预后评估和近期生存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级标准,我们能够将患者根据其肿瘤特征分为不同的组别,并根据不同组别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2.3 分级标准的历史发展随着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研究深入,分级标准也得以不断改进和发展。
最早的分级系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和受侵情况进行评估的TNM系统。
随后,一些其他目标性指标被加入到分级标准中,如细胞学特征、组织学异型性以及文法等。
这些指标的引入使得分级标准更加完善和可靠。
口腔癌

在我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癌最常见,肉瘤较少。
在癌瘤中又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一般占80%以上;其次为腺性上皮癌(黏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恶性多形性腺瘤、腺细胞癌等);基底细胞癌及淋巴上皮癌较少见。
口腔颌面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部位以舌、颊、牙龈、腭、上颌窦常见常向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早期—表现为黏膜白斑,表面粗糙,以后—发展为乳头状或溃疡型,或二者混合出现,以溃疡型最多见,有时呈菜花状,边缘外翻。
鳞癌按病理分化程度分级:I级—分化较好II级—分化一般III级—分化最差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其组织结构、恶化程度、转移部位、治疗方法也有不同一、舌癌(carcinoma of the tongue)—最常见的口腔癌—多为鳞癌按UICC分类—舌前2/3癌(舌体)属口腔癌范畴;舌后1/3(舌根)属口咽癌范畴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女性有增多及发病年龄年轻化舌癌多发生于舌缘,其次舌尖、舌背常溃疡型或浸润型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浸润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至舌运动受限,有时说话、进食、吞咽均发生困难晚期可蔓延至口底及下颌骨,使全舌固定,向后发展可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反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舌体具丰富淋巴管‘血液循环+舌机械运动频繁)舌癌淋巴结转移常在一侧,如发生于舌背或舌体中线的舌癌可向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舌前部癌—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舌尖部癌—颏下淋巴结或直接转移到颈深中群淋巴结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转至肺部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间质内放射治疗,待原发灶控制后再实施颈淋巴清扫术—为保存舌的功能如放疗不敏感—原发灶切除+颈淋巴清扫术晚期—首选手术治疗—波及口底及下颌骨的—一侧舌、下颌骨及颈淋巴联合清扫术,若对侧有转移应双侧清扫术清扫术一般主张—肩胛舌骨上或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且早期转移对舌尖、舌背、舌前2/3边缘部分的小而分化良好的肿瘤—采取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局部手术切除/低温治疗为恢复舌的功能,超过1/2以上的舌体缺损均应行一期舌再造术化学药物治疗—晚期病例手术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也用于有远处转移的病员三、颊粘膜癌(carcinoma of the buccal mucosa)—在口腔癌中局第二或第三位—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颊黏膜癌区域(UICC规定):上下颊沟之间,翼下颌韧带之前,包括唇内侧粘膜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
医学知识之颊粘膜癌

颊粘膜癌颊粘膜鳞癌的发病年龄比舌鳞癌约晚10年,以老年人为多见,约占70%左右(一)临床表现颊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疼痛,当癌肿侵犯浸润肌等深层组织或合并感染时,出现明显疼痛,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直至牙关紧闭。
牙周组织受累后,可出现牙痛或牙松动。
患者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亦可累及颈深上淋巴结群。
淋巴结肿大可由于癌瘤转移,也可能系感染所致,应注意鉴别。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颊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
对临床诊断为颊癌者,均应进行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并了解癌瘤的病理类型与分级,这对治疗和预后亦十分重要。
此外,对颊粘膜白斑、扁平苔藓及乳头状瘤等出现表面糜烂、溃疡或硬结时,应及时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由于颊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井首先累及颌下淋巴结群,而后到达颈深淋巴结,并可转移至面及腮腺淋巴结,故应仔细检查,重点检查上述区域。
早期颊粘膜癌的糜烂溃疡应与糜烂型扁平苔藓,粘膜慢性溃疡,特别是残冠、残根等慢性刺激引起的褥疮型溃疡相鉴别,后者在拔除残冠、根,或消除锐嵴等刺激因素后,疼痛很快减轻,溃疡亦随之缩小,愈合。
对有局部肿胀,张口受限者,应与单纯感染,特别是颌周间隙的慢性感染以及低毒性边缘型颌骨骨髓炎相鉴别。
(三)治疗由于颊癌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率高,除局限性、范围小、浸润表浅的颊粘膜癌(T1),可考虑采用单纯的冷冻及放射治疗外,对中、晚期患者,目前主张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足够的深度:即使早期病例,亦必须使切除深度包括粘膜下脂肪、筋膜层。
对已侵及粘膜下者,切除深度必须超过肌层。
在癌瘤已波及皮下组织者,应常规作洞穿性切除。
(2)足够的边界:应在癌瘤可判断的临床边界以外2cm的正常组织处作切除。
癌灶位于颊前份近口角者,应包括邻近口角的上、下唇一并切除;邻近龈颊沟者,应含邻接的牙槽突一井切除;波及翼颌韧带区者,应包括下颌支前份及上颌结节部一并切除,并注意清除咽侧前份及翼区受累组织。
口腔上颚癌早期症状

口腔上颚癌早期症状1、疼痛早期口腔鳞癌一般无痛或仅有感觉异常或轻微触痛,伴发肿块溃疡时始发生较明显的疼痛,但疼痛程度不如炎症剧烈。
因此当病人主诉疼痛,特别是牙龈痛或舌痛时应仔细检查疼痛处有无硬结、肿块与溃疡。
若疼痛或舌痛时应仔细检查疼痛处有无硬结、肿块与溃疡。
苦疼痛局部有上述体征,应高度怀疑该处有癌症。
2、口腔上额癌的症状之二斑块口腔鳞癌位于浅表时可呈浅表浸润的斑块,此时不作活组织检查难与白斑或增生性红斑相鉴别。
3、口腔上额癌的其它症状3.1、肿块口腔鳞癌起源于口腔粘膜上皮,其肿块是由鳞形上皮增殖而成。
无论向口腔内溃破形成溃疡或向深部浸润,其形成的肿块均较浅表,其粘膜上总可见到癌组织病变。
3.2、溃疡不愈口腔溃疡是比较常见的病状,病程一般不超过两个星期。
如果发生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迁延不愈超过两周仍不见好转者,则应格外总惕。
因为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的形式,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并有坏死组织覆盖,疼痛明显。
3.3、淋巴结肿大口腔癌经常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颈部淋巴结却出现了转移的癌细胞。
因此,颈部淋巴结如突然肿大,需检查口腔。
1、长期嗜好烟、酒口腔癌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而不吸烟又不饮酒者口腔癌少见。
2、口腔卫生差口腔卫生习惯差,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
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促进口腔癌发生。
3、异物长期刺激牙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4、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而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
人口统计学研究显示摄入维生素A低的国家口腔癌发病率高。
也有认为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食物含锌量低。
锌是动物组织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锌缺乏可能导致黏膜上皮损伤,为口腔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5、黏膜白斑与红斑口腔黏膜白斑与增生性红斑常是一种癌前病变。
口腔鳞癌预后及复发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

口腔鳞癌预后及复发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口腔鳞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其预后及复发与多种因素相关。
临床病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该疾病的预后评估和复发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1.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影响口腔鳞癌预后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早期
肿瘤(I、II期)预后较好,低复发率和较高的生存率;晚期肿瘤(III、IV期)预后较差,高复发率和较低的生存率。
2.肿瘤大小:较小的口腔鳞癌具有较好的预后,较大的肿瘤则预后较差。
3.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预测口腔鳞癌预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
4.术后病理检查: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也
与预后密切相关。
高分化的鳞癌预后较好,低分化和未分化的肿瘤预后较差。
肿瘤浸润深度越深,预后越差。
5.血管和神经侵犯:肿瘤侵犯血管和神经,尤其是深层侵犯、血管癌
栓形成和神经侵犯是预测预后不良的因素。
6.手术切缘:手术切缘是否累及癌细胞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如
果手术切缘阳性,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
7.免疫组化标记:免疫组化标记如Ki-67、p16等的表达水平可以预
测肿瘤的生长活性和预后。
高表达标志物的患者预后较差。
总体而言,口腔鳞癌的预后和复发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和神经侵犯、手术切缘和免疫
组化标志物等众多因素相关。
预后较好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和随访,而预后较差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更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可以进一步明确这些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P63在颊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部非 典 型 增 生 和颊 部 正 常 颊 黏 膜 组 织 中 P 3蛋 白 的 表 达 情 6 况, 从分 子 生 物 学 角 度 探 讨 P 3在 B C 发 生 发 展 中 的 作 6 SC
用 和 意义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组 织 标 本 : 集 1 9 . 收 9 7年 1 至 2 0 月 0 7年 1月 间 的 颊 部 正 常 口腔 黏膜 , 部 非 典 型 增 生 组织 [ 颊 口腔黏 膜 自斑 ( L , O K)
心 医院 ,3 0 9 000
面 I M- CA 1的表 达 , 其 以 丹 参 、 毒合 用 更 佳 。抗 黏 附 药 尤 蛇
物 可 以减 少 肿 瘤 细胞 进 入 循 环 和 肿 瘤 细 胞 与 血 管 内皮 细胞 黏 附在 循 环 中形 成 瘤 栓 的 能 力 , 低 肿 瘤 细 胞 从 循 环 中游 降
的建 立. 中华 医学检验 杂志,972 ()91. 19,0 1:-1
2 陈新 谦 , 金有 豫・ 编 药物 学・ 4版・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新 1 北 人 ‘
( 稿 日期 :O 81一8 收 2 O — l1 ) 作 者 简介 : 青 旺 , ,9 1 9月 生 , 治 医师 , 原 市 q 苗 男 17 年 主 太 -
参 考 文 献 1 孙 晓明, 尹格平 . 实体 瘤组织 细胞 黏附分 子流式 细胞 研究 方法
良好 的 防 治 作 用 。蛇 毒 能 直 接 杀 伤 肿 瘤 细 胞 , 能 明 显 降 并
低 血 液 黏 度 , 少 血 小 板 数 量 , 制 其 黏 附 和 聚 集 功 能 。 减 抑 本 实验 研 究 表 明 丹 参 、 毒 未 明 显 降 低 人 结 肠 癌 裸 鼠肝 转 蛇 移 发 生 率 , 能 降 低 肝 表 面转 移 结 节数 , 能 下 调 癌 细胞 表 但 并
口腔癌的病因及治疗

口腔癌的病因及治疗口腔癌的治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虽然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口腔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若要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应结合其它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口腔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标签:口腔癌;病因;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
2005 年WHO 头颈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将口腔鳞状细胞癌定义为“一种具有不同程度分化的侵袭性肿瘤,倾向于早期、广泛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40~70 岁的烟酒嗜好者”[1]。
近年来口腔癌的发病率在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均有上升趋势。
本文就口腔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1病因许多不良生活方式都可以导致口腔癌的发生,例如吸烟、饮酒,嚼槟榔等。
根据1996年美国预防与疾控中心报道美国75%的口腔癌和咽癌患者是由吸烟和嚼烟草导致的。
烟草中主要含有烟草特异性亚硝基盐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吸烟时有害物质破坏上皮细胞功能而致病。
口腔癌的发病部位与吸烟种类有关,如吸纸烟的发病部位多在舌与口底,吸烟斗的发病部位多在唇部。
患口腔癌的危险性与吸烟时间长短、吸入量、受刺激部位有关,而不吸烟人群很少发生口腔癌。
临床资料表明饮酒与口腔癌的发生是正比关系。
饮酒增加舌与口底癌的危险性,酒精能引起黏膜烧伤增加对癌物质的吸收。
饮酒和吸烟或饮酒和口腔卫生差,二者有协同作用,增加患口腔癌的危险性。
口腔癌的发生也与嚼摈榔时间成正比。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颊部,患颊癌的危险性是不嚼摈榔的7倍[3]。
口腔不良修复体、尖锐残根残冠的长期刺激,也是导致口腔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缺乏维生素、光辐射、梅毒等都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
2 诊断目前,口腔癌的诊断方法较多,如病理诊断、荧光素检测、脱落细胞学检查、甲苯胺蓝染色法、卢戈液染色法等。
其中病理诊断也被誉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3 治疗口腔癌的治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虽然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口腔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若要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应结合其它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3.1口腔癌的早期治疗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口腔癌早期治疗可以采用放疗或手术的方式,与放疗相比,手术并发症少,对患者的语言,咀嚼等口腔功能影响小,并且快速、简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