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doc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 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己婚未育者。
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了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
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 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
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
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写、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芷、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口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 2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5%o4典型病案举例张某,女,20岁,学生,自述13岁初潮,周期5-6天,月经28-30 天一行,每逢月经来潮前3天即小腹刺痛难忍,月经第1天痛剧,痛引腰龈,伴经前乳胀,四肢不温,畏寒,月经量中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行不畅,块下痛减,得热则舒,舌暗苔白脉沉涩。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中医在痛经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而少腹逐瘀汤作为治疗痛经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45岁之间,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剂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
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痛经症状(如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中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的变化。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在经期前后的不适感也有所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面色苍白、手足冰凉等中医证候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整体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
3. 实验室指标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也有所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
此外,该方剂还能够调节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激素水平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加减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配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仅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同子宫体积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

2019 年度阜阳市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
2019
85)
第一作者:鲍蔓蔓,
E
-ma
i
l:
1017004179@qq
.c
om
特色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Ap
r.
2024,Vo
l
.32No
.7
时还可伴有排便痛、深部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相关
研究表明,
AM 患 者 的 子 宫 体 积 与 其 痛 经 程 度 密 切 相
近期计 划 妊 娠 者;妊 娠 及 哺 乳 期 女 性;血 红 蛋 白 <
寒 凝 血 瘀 型 AM 患 者 痛 经 疗 效 的 报 道 甚 少。 本 研 究
2 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
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妇科就诊的寒凝血瘀型 AM
痛经 患 者,均 行 经 阴 道 彩 超,测 定 子 宫 三 维 径 线,计 算
J]
.中 国 中
医眼科杂志,
2020,
30(
12):
875
879,
884
.
[
33]周妍妍,贺玲,孙光瑞. 滋阴润目汤 联 合 耳 穴 贴 压 治 疗 干 眼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不同子宫体积寒凝血瘀型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 ※
症疗效观察[
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4(
3):
35
38
.
[
34]孙宏睿,叶姗姗,张国坛,等. 宋 剑 涛 眼 科 临 证 应 用 黄 芪 经
验[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尤为常见。
治疗该病症时,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和现代的光疗技术各有其独特优势。
本篇研究即针对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计120例,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
2. 治疗方法采用碳素光治疗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方案。
其中,碳素光治疗以局部照射为主,疗程为一个月;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病情进行加减,并持续服用一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验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碳素光治疗在缓解局部疼痛方面效果显著,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从根本上改善痛经症状。
2. 月经情况改善治疗后,受试者的月经量、色、质等均有明显改善。
碳素光治疗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月经量过多方面有一定作用,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不规律的现象。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仅有少数受试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轻微红肿、胃部不适等,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碳素光治疗通过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的加减则从整体上调节气血,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状。
二者联合使用,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五、结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月经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之应用

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之应用作者:郑晨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9期提要:目的:通过方药、病例分析及辩证论治讨论少腹逐瘀汤治疗妇科痛经的疗效。
方法:通过对少腹逐瘀汤的理、法、方、药及病案分析。
结果:此方治疗痛经有明显效果。
结论: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妇科;少腹逐瘀汤;痛经;不通则痛痛经是指女子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规律性小腹疼痛,可放射腰骶部,疼痛甚者无法忍受,称为痛经[1]。
亦称“经行腹痛”。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经过各项妇科检查后没有发现有妇科脏器功能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由女子生殖脏器有明显异常后导致的,如子宫腺肌瘤。
1.痛经的病因病理1.1西医学研究认为,导致痛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子宫的异常收缩、子宫局部缺血缺氧、或子宫颈内口狭小导致排出不畅等因素。
1.2中医方面认为,痛经的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类:肾气亏虚,导致气与血的运行缓慢,加之妇女本身体弱易虚,又或因久病虚弱易致肾气耗损太过,肾虚则不能濡养胞脉,此为“不荣则痛”的发病机理。
又因现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不注意经期前后的调护,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寒湿之邪积于冲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再加之经期、前气血下注冲任,使胞脉气血壅滞现象更严重,这就是“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或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易生气,肝气不舒;或感受湿热之邪;外来之邪损伤冲任气血,故气血流通不畅。
2.方药2.1少腹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说》此方专为妇科寒凝血瘀诸证所设,有“种子如神”之誉[2]。
组成:小茴香(炒)1.5g,干姜炒3g,延胡索3g,没药6g,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水煎服,日一剂。
[3]2.2方药分析:少腹逐瘀汤证属寒凝血瘀证。
为冲任虚寒、寒凝胞宫而设。
方中重用当归意在补血活血、川芎可以行气止痛、赤芍主要散祛瘀结以止痛,三药一起可行养血活血,散瘀调经的功效;炒小茴香、干姜均可散寒止痛,前者偏于理气散寒止痛,后者偏于温中通脉散寒;官桂属辛甘大热之品,补火助阳力猛,上三味药共同行散寒通阳,温冲任,调气机的功效;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此四者都可归肝经,共奏行气散结止痛之效。
少腹逐瘀汤加减

少腹逐瘀汤加减浩森2022-03-11药物组成:川芎10g炮姜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0g芍药10g 茴香10g蒲黄10g肉桂10g当归10g没药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
方解:君———蒲黄、五灵脂合为“失笑散”成方,善于活血祛瘀而止痛。
臣——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助君药活血祛瘀止痛。
佐——小茴香理气散寒,使血温得行;炮姜、肉桂温经散寒,行瘀而止血;当归补血又能活血,祛瘀生新。
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
王清任在“少腹逐瘀汤说”指出:“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黯、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
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两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两单岁,或两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
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以交节为定准。
要知偶有经过二十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
倘月份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
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不孕症(寒湿伤宫,冲任瘀阻型)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见血块大小不一者,加没药、丹参。
若腰酸疼痛,加川续断、燊寄生。
若腿痛者,加川牛膝、威灵仙。
若白带多、食欲不香者,加白术、焦三仙健脾止带。
若月经量少者,用生蒲黄,量多则去蒲黄。
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朱远志。
2.尿路结石(气化不利,瘀滞肾络型)治宜活血行气,化瘀排石。
以本方加减:车前子(包)、金钱草各15g,莪术、益母草、赤芍、丹参、牛膝、丹皮、桃仁各10g,台乌药6g为主治方。
若饮食不香者,加焦山楂、鸡内金。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Meta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少腹逐瘀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
然而,关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尚无系统性的评价。
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文献检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收集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
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或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干预措施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可为其他治疗方法或安慰剂对照组。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的文献、非中文文献、非临床研究文献等。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估提取每篇文献的研究设计、样本量、干预措施、对照组情况、疗效指标等数据。
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
4. 统计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计算效应量及置信区间,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发表偏倚分析。
三、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XX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XX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
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纳入研究的样本总量为XXXX例,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XXXX例,对照组XXXX例。
各研究的质量评分较高,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3. 疗效分析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在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XX%-XX%,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小,说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具有一致性。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调” 、 “不孕” 、 “症瘕” 等疾病范畴。 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 在女性激素周期性作用下, 产生出血、 坏死、 脱落 , 中医 称为 “离经之血” , 离经之血蓄积下焦导致瘀血阻滞, 故 中医辨证以气滞血瘀为主[ 3 ]。 瘀久成症, 久病及肾 , 正 虚邪实。按照中医 “肾主生殖” ,“胞系于肾” 的理论, 中 医辨证多属肾虚血瘀 , 肾虚为本, 血瘀为标 , 属本虚标 实证。 补肾类药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 能调整丘脑下部 2垂体 2卵巢轴功能 , 补肾可促进卵泡发育, 在补肾的基 础上活血化瘀以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 , 提高排卵 率[ 4 ]。 保留灌肠可使药液经直肠粘膜渗透吸收, 既可减 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又可使药力直达病灶 , 且药物不 经肝脏, 直接进入大循环 , 迅速起到治疗作用。药渣局 部热熨 , 可借助温热之力 , 使药性透过皮毛腠理, 由表 入里 , 循经络传至脏腑及病变部位, 起到疏经通络、 畅 通气机、 镇痛消肿、 促进包块消散吸收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 孕症不仅是多效应的, 而且能够尽快改善症状, 降低复 发率 , 提高受孕率, 不失为临床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组成: 当归 15g, 肉桂 6g ,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川芎、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苍术、 茯苓、 香附各 10g。 每 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 早晚饭前温服、 于经前 1 周服用 至经净停服, 连服 3 个月经周期, 停药后观察 3 个月经 周期。 经期腹痛伴有血块排出加三棱、 莪术各 6g 以加 强破血行瘀之功; 经期腹痛伴恶心、 呕吐者加半夏、 姜 竹茹各 10g 以和胃降逆; 经期腹痛、 腹胀伴乳房胀痛者 加青皮、 川楝子、 郁金各 10g 以行滞理气。 对照组: 采用口服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 25m g , 维 生素 B 1 20m g, 每天 3 次, 服药时间及疗程与治疗组口 服中药相同, 停药后观察 3 个月经周期。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 的 《中医痛症诊断治疗标准》 , 治愈: 行经腹痛消失, 且 连续 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为痊愈。 好转: 行经腹痛减 轻或消失, 但不能维持 3 个月者为有效。 痛经无任何改 善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 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
定义: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 痛”。若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不 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则属经期常见生理现象,不作病 论。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 也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据报道75%的原 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一年内,13%发生在第二年内, 5%发生在第三年内。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宫腔 黏连、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 于育龄期妇女。
Page
5
分型
气滞血郁证 主要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 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阳虚内寒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 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 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Page
3
诊断要点
病史: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或有不 孕、盆腔炎、宫腔手术史。 症状:腹痛多发生在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可呈阵 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下坠感,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 外阴、肛门坠痛,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 发凉等晕厥现象。疼痛程度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无腹肌 紧张或反跳痛。偶有经行腹痛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1-2 天始发病。 检查: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 辅助检查:B超、腹腔镜、宫腔镜检查等。
Page 2
病因病机
病因:生活所伤、情志不和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 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等特殊的生理变化有关。 病机:在行经期间受到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 痛”。 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疼证。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 阻、气血虚弱和肝肾亏损等。
Page
4
辨证论治
辩证:首辩痛证的属性,而分清虚实。 治疗原则: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
治法: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同 时因时制宜,选择最佳治疗时机。
一般,实证者应着重在经前5-10天治疗,用药以疏通气血 为主;虚症者则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治疗,以养 血益精为主。一般以3个周期为一个疗程。务必注意巩固 疗效。
Page 8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当归三钱(9g) 川芎二钱(6g) 官桂一钱(3g) 赤芍二钱(6g) 没药二钱(6g) 元胡一钱(3g) 蒲黄生,三钱(9g) 五灵脂炒,二钱(6g)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寒凝血瘀证。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 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一 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 淤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滞,久而受孕,舌黯 苔白,脉沉弦而涩。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Page 7
分型
气血虚弱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 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 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亏损证
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暗而 淡,质稀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 细。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Page 6
分型
寒湿凝滞证 主要症候: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 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湿热瘀阻证
主要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色暗红, 质稠有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或平时小腹痛,经来疼痛 加剧,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紫红,苔黄而腻,脉滑 数或涩。
Page
11
运用
本方对妇科多种疾患,如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痛经,以 及慢性盆腔炎、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安胎时,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的基础上,且孕妇身体 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
谢谢观看!!!
Page
12
Page
9
方歌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 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Page
10
方解
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 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 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 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