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负心汉”形象论文
关于负心汉的戏曲

关于负心汉的戏曲
负心汉在戏曲中常常被作为一个角色形象出现。
他们通常是男性角色,以背离承诺、背叛信任为特点,给故事增加了悲情色彩和冲突。
在戏曲中,负心汉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人性的复杂和变化。
戏曲中的负心汉角色常常形象鲜明,他们可能身份高贵、威风凛凛,也可能出身卑微、机智狡诈。
无论是京剧、黄梅戏、评剧还是豫剧等各个剧种,负心汉角色都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设计。
在京剧中,负心汉角色通常具有痴情于主角的爱恋,并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而放弃了原本的承诺。
他们可能因为权力、财富或其他原因而触犯了原本的誓言,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京剧的化妆、服饰和动作都能体现出负心汉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黄梅戏中的负心汉角色则常常以幽默的方式出现,他们可能是卖艺者、小丑或是街头艺人。
他们的负心往往带有一些喜剧性质,通过舞台上的滑稽动作和幽默对白,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评剧中的负心汉角色往往与京剧类似,但调性更加接近于话剧。
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语调,表现出负心汉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豫剧则更加注重动作和功夫的表演,负心汉角色可能会以武功高强、出色的舞台表现来赢得观众的注意。
他们的背叛常常是因为背负着某种使命或为了更高尚的目标,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戏曲中的负心汉角色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也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的形象设计和表演方式多种多样,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人性复杂性的视角。
通过戏曲中负心汉的形象,我们可以体味到爱恨情仇,思考人性的善恶与矛盾。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

探究“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涌现的文化成因
张红花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漾初的“二拍”都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两部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的商人形象。
本文试从三个层面来探究这一文学现象的文化成因,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与文化以及明代中后期时代特点的认识。
【总页数】2页(P237-238)
【作者】张红花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讲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 [J], 张蓉;王锋
2.论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影响——读《三言》、《二拍》 [J], 王菊芹
3.传统价值观移用后的新商人形象——谈"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特点 [J], 胡欣
4.《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构 [J], 韩亚楠
5.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正能量 [J], 张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
从表面上看,《三言》和《二拍》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从《三言》和《二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复杂的思想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辨出《三言》和《二拍》不同“主题物”所蕴含的总体思想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和《二拍》即是明代后期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促成了自身在“主题物”上呈现出的中和之美和在思想体系上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主题物”情景下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人性特征、“主题物”烘托中奔放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平民视角和“主题物”沉浮里激进与保守水火交融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一般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其反映在诗文、戏曲中多是间接的、并生的、缺乏文本证据的支持。
反映在小说中则是直接的、派生的、有事件“主题物”所印证的。
这一点,在《三言》和《二拍》中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言》和《二拍》中有关主题的关键物品,如“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龙壳”,更不期然地为小说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物证”。
说到此处,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主题物”。
顾名思义,所谓“主题物”,即是文章中贯穿始终、引领思想脉络的特殊物件。
明代小说,尤其是《三言》和《二拍》,以物品入题,以物品立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和“鼍龙壳”,既是明小说“主题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Abstract: “Three words” “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 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 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

“三言”中负心汉的形象及原因探讨摘要:在“三言”中,描写了很多男性人物,涉及各个阶层、各种类型。
其中,有一类人物值得关注――负心汉。
他们抛弃了爱人,但最终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惩罚。
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为负心,但究其原因,却又不尽相同。
关键词:“三言”;负心汉;莫稽;李甲;周廷章自先秦时期,负心汉这一人物形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
如《诗经》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中的“士”,唐代传奇《莺莺传》中的张生等等。
然而,“真正形成‘负心汉’主题模式的是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中负心汉故事的演绎和描写”。
由明代文人冯梦龙所编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三言”中刻画了许多负心汉的形象,本文将选出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负心汉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他们各自负心的原因。
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故事讲述的是金玉奴出身乞丐团头之家,她的丈夫莫稽早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书生。
他入赘金家,在金玉奴的帮助下连科及第,得授司户之职。
而当莫稽贵显后,不但不念妻德,反嫌她出身微贱,影响自己的名声前途,所以在赴任途中狠心地将玉奴推落江心,企图将其淹死后自己另攀高枝,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负心薄幸者。
探究莫稽负心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自身遭遇、身份地位的变化。
一开始莫稽身处贫贱困厄的境地,他“一表人才,读书饱学。
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受到玉奴的关心和帮助,可一旦当莫稽发迹变泰,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富贵之人时,其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就开始考虑攀附权贵以求官运亨通,于是逐渐将昔日的恩情抛之脑后,甚至恩将仇报,将玉奴推入水中。
“早知有今日富贵,怕没王侯贵戚招赘成婚?却拜个团头做岳丈,可不是终身之玷!养出儿女来还是团头的外孙,被人传作话柄。
”这是小说中对莫稽的心理描写,它暴露了莫稽灵魂深处卑鄙丑恶、薄情寡义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注重门第观念、等级观念而轻视情感的本质。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小说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城名妓杜十娘一日在接客时,偶遇布政之子李甲,两人情投意合,十娘欲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李甲。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刘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
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
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
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
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中描写了诸多男性形象,其中有一类“负心汉”形象十分显著,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既传袭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富贵易妻”的模式,又有着新时期的特色。
关键词: 负心汉软弱性功利性虚伪性男性弱化
abstract: “three words”“two pat” describes the many male characters, among them a scorned han “image is very significant, they generally on the weak, utilitarianism and hypocritical. but if it is preached that strik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ealth easy wife”mod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eriod.
key words: occasion han weak men weakening utilitarianism hypocritical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大部分是贫寒书生,初时落魄潦倒颇不得志,可一旦机运巧合得以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立刻背情负义攀附权门,抛弃原有的发妻或情人。
这种人物即为被斥为“薄悻无情”的“负心汉”。
纵览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以此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为少数,情节内容大同小异套路十分相似。
尤其是在三言二拍这部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
想、愿望、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百科全书中刻画的尤为细致。
俗言俚语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子不自由的生命状态和悲凄可悯的情感体验。
然而,就“负心汉”这一文学形象而言,其具备深远的历史印迹可遁。
向前追溯到《诗经》和《古诗》的时代,我们就可以从其中的一些诗歌篇章中看到“负心汉”的影子。
从《诗经.氓》中那个貌似憨厚实则“二三其德”的男子以及《古诗。
上山采蘼芜》里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的旧日夫妻相遇情形中就可窥其一斑。
纵向发展,在元稹笔下的唐传奇《莺莺传》里,张生正是一个“始乱终弃”却被诩为改过从善浪子回头的所谓正面典型。
关汉卿的元杂剧中也有很有名的一出《调风月》,其中也塑造了一个负心薄情捐弃初恋情人燕燕的小千户。
然而,更为有名的要数改编于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琵琶记》,尽管男主人公蔡伯喈在作者高则诚笔下是以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而出现的,他的抛弃家庭、另娶贵妻也补处理为被人胁迫身不由己的作为,但无论是有意抛弃,还是身不由己,蔡伯喈终究也是作为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出现的。
可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男子负心现象无独有偶,存在于各类作品之中,在“三言二拍”这部深刻描摹了世情百态、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比较典型的篇章有“三言”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
恨》等和“二拍”中的《满少卿饥附饱扬焦文卿生死报仇》等。
在这些作品中,以“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男子大多是以读书举业为道的儒生,他们普遍呈现着软弱性、功利性和虚伪性。
软弱性不止是在“负心汉”身上有所体现,而且是“三言二拍”中大部分男子的一个共性。
阅览明清小说时,读者可能会发现,作品中的男子普遍呈现着一种容貌女化、性情弱化的趋势。
所谓男性弱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貌纤弱白晳,甚至是“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堪比女子般的唇红齿白,更接近世人对女子的审美观。
其次,性情软弱,优柔寡断,缺乏反抗精神和自主性。
这也是导致“负心汉”形象出现的的重要原因。
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与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
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
柰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
”⑵负心人李甲正是个俊俏温柔又毫无主见、胆小懦弱的典型,惧怕封建家长是他不敢允诺十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他也同时存在着功利和虚伪的另一面。
相比较下“三言二拍”中倒有不为少数的女子在婚姻爱情上态度鲜明、颇有主见、泼辣敢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认同和追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阴胜阳衰”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影响。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审美理想的最高境
界,实际上也是儒家认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德人格。
以“仁”为核心的同时要求约束自我的情感,以“中庸”为准则和“和谐”为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主导方面。
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男子特别是身为士子的读书人往往受其影响,不自觉地在内在和外在修饰自己,以期达到伦理规范和社会意识的认可,这也就此产生了大量外在温文尔雅行止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他们在心理上怯懦无比,缺乏反抗的勇气,同时在生理上也是一派弱不禁风的婉约姿态,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除去软弱性,功利性也是“三言二拍”中“负心汉”薄情背义抛弃发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成书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正处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礼俗风习较之传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歧视商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人势力的兴起也导致了社会风气、婚恋习俗的变化,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也给市民带来了日趋膨胀的消费意识和人生态度,也带来了贫富差异的日趋明显和扩大,这些无疑会强烈刺激人们对金钱的强烈渴求,原来“平静”的社会一下子变得燥动不安了,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士人的道德底线在金钱的引诱下显得不堪一击,无论是经商还是科举,归根到底的目的是为了“趋利”,利益是最大的吸引力。
除了金钱,身份地位的改变也是促使“负心汉”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俱是微贱布衣的寒酸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一
朝金榜题名作官为宦了,身份地位都不同往昔,开始考虑攀附权门以求官运亨通,这时候,微贱时期的发妻显然就不能胜任于此了。
再次,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也具有虚伪性。
就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而言,就是一个心术不正、虚伪狠毒之徒。
封建时代读书人受孔孟之道约束,他们的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然而,人本身的欲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条框相冲突,难免会造就一些口惠而实不至、言行不一的士人。
这也是负心汉虚伪性的根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不管是现实生活格局,还是道德人伦观念,都是维护男子利益而服务的。
强调女子对男子无条件的顺从依附,无止无休地牺牲和毫无保留的付出,与此相对的是,处于有利地位男子却可以朝秦暮楚、停妻再娶、始乱终弃、用情不专,有些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攀登权势的高峰而使自己身傍的女性受到伤害。
纵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这样的故事不为少数。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杰出之作,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穿插行动、各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于负心薄倖而备受唾弃的“负心汉”这一形象系列也体现出它自身的特色,既有继承前代文学作品中形象的
共性,也具备一些迥别于前代的特异之处。
参考文献:
⑴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⑵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醒世恒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⑶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喻世明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⑷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⑸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⑹沈敦忠;《“负心汉”文学主题流变的文化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