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研究综述_上_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商贾小说史的佼佼者。
80年代以来,“三言”“二拍”所表现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逐渐成为“商业文学”的热门学术论题,仅文献达百余篇。
80年代是研究的奠定期,文献集中从社会历史角度挖掘“三言”“二拍”的商业价值。
90年代是研究的发展期,重点研究“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经商之道等。
近年来研究进入繁盛期,研究更为深入和多元。
然而,学者研究一般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历史的、表层现象的;一是哲学的、深层内涵的。
大多数侧重关注“三言”“二拍”中正面商人形象,却忽视了“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反面恶商形象,忽视了作者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情理冲突。
因此,对“三言”“二拍”中封建伦理道德说教气息、反面商人形象及其独特价值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贾文化;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的明代作品,其中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便分别各有二十五六篇,再加上其中的“宋元话本小说”中与商人有关的十五篇,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1]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述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前言目前学术界对“三言”“二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研究、作品的收集与本事探源、作品文本的分析等方面。
对“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50年代开始起步,一直到80年代,研究者和论文都较少,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但是这阶段的研究给“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杂文参考→“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2008-10-03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02
研究现状和趋势
THEME TEMPLATE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 对其商业文化、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对“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翻译和传 播研究,以及对其商业文化、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趋势: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对“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 跨学科研究,如文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05
研究局限和展望
THEME TEMPLATE
研究局限和不足
研究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三 言二拍”中的涉商类小说,对其 他类型的小说研究不足
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采用文献分 析法,缺乏其他研究方法的运用
研究深度不足:对“三言二拍” 中的涉商类小说的研究不够深 入,未能全面揭示其内涵和价 值
研究视角单一:主要从文学角度 进行研究,缺乏其他学科的视角 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进行深 入研究,分析其商业元素、社会 影响等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 研究目的:探讨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特点、影响和价值 研究内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背景: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研究目的:探讨“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社会价 值
研究意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 “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特点和价值
三言两拍中的官场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是多角度的,对于其中的官场现象亦多 有涉及,但是还缺少把其中的官场现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视角的探讨,对 整个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也没有过多细致深入的分析。本文在研读前 人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三言二拍”中官员的选拔调用、官员的权力与义 务、官场潜规则、官员的断案手法、官员后代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这些环节中 的紧密联系,进一步确立“三言二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蝠
刖肱喹叵裣河
2.“三言二拍”中古代官员的义务 蝠刖肱喹叵裣河 在享受巨大权力(利)的同时,官员却不必履行同等的义务。因为古代官员往往责
权不分。官员的权利与义务混淆不堪,难以分清,那么官员处理政事既可以视作在履行 义务,同时也是在行使权力。因此在官员进京述职或升迁记录中会出现“廉洁自律、爱 民如子”这类官员基本素养和责任也可以作为政绩的情况。但是这种责权不分又有其特 殊性,即官员可以随意行使其权利,但不必承当其义务。举例来说,官员一定有审判案 件的权力(利),但可以不履行审判好案件的义务。换句话来说,官员在拥有审判案件 的权力(利)的同时,还同时拥有把案件审理坏后免责的权力(利)。这使得官员可以 在对自己不利时不履行义务(即“不作为”)。官员究竟履行多少义务全靠官员的良知和 自律。
蝠刖肱喹叵裣河 蝠刖肱喹叵裣河
讨论与分析 蝠刖肱喹叵裣河
蝠刖肱喹叵裣河
2
蝠刖肱喹叵裣河
“三言二拍”中的官场研究 蝠刖肱喹叵裣河
中国古代官场看似一片清明,实则浑浊复杂。中国古代官场的方方面面在各种文体 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暴露。“三言”是以教化作用为主要目的的话本与拟话本合集。“二拍” 中的娱乐功能比三言更重,但依然以教化为主,言二拍”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科举盛行的唐、宋、明几朝,这期间中国古代官制逐渐演 变成熟,科举盛行。在至今尚存的明朝小说中,“三言二拍”对当时的官场进行了大量 的揭露,这是当今我们研究时不应忽视的。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作者:迪更妮齐卫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诞生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明代中后期,其中有关商人形象和商业活动的描写极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学者们开始关注探讨“三言二拍”中的涉商类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对其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并开阔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试从商人形象及其思想意识、士商关系或官商关系、比较研究、经商技巧和地域性研究五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仅限论文)进行梳理。
关键词: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60-03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有关商人形象和商业活动的描写极多,自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后,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陆续展开。
改革开放之后,商业文学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对“三言二拍”中涉商类小说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和深入起来。
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全面、深入、细致地对涉商类小说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开阔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仅限论文)进行简要总结。
一、商人形象及其思想意识(一)商人形象在研究人物群像时,不免要将人物进行归类整理,“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也是如此,人物形象分类标准主要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为主,例如洪娟的硕士学位论文《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和王瑞雪的硕士学位论文《“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就是如此,文章认为正面形象的商人外貌文雅俊美、具有传统美德、摒弃封建思想糟粕和有进步的经营管理方式;而反面形象的商人则都是贪婪好色、见利忘义之徒。
后者除了论述正、反两面形象的商人之外,还专门分析了“三言”中描述不多的女性商人,认为“女性商人在时代的衬托下逐步摆脱封建的束缚,在女性思想解放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

《“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研究一、引言“三言二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众多的叙事元素中,梦境叙事是其中一个极具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叙事特点、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内涵。
二、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特点(一)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在“三言二拍”中,梦境叙事往往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梦幻与现实的交融。
梦境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补充和延续,为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往往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二)人物心理的展现梦境叙事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三言二拍”中,通过梦境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物的角度。
(三)寓言与象征的意味“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往往具有寓言和象征的意味。
通过梦境中的情节和象征物,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这种寓言和象征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具体作品中的梦境叙事分析(一)《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喻世明言》中的梦境叙事多以现实为基础,通过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杨素瑶因梦结良缘》一文中,通过杨素瑶的梦境,展现了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对爱情的渴望。
同时,梦境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结构。
(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梦境叙事更具奇幻色彩。
如《转运汉遇难成贵人》一文中,通过主人公的梦境,展现了异域风情和奇幻世界。
这种奇幻的梦境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梦境叙事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一)艺术价值“三言二拍”中的梦境叙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人物心理的展现以及寓言与象征的意味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于近十年来《 三言》《 二拍》 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王敏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
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 —1989) 》(《中国文学研究》1993 年1 期) 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
90 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 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 婚恋问题:《三言》《二拍》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90 年代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新境界的开辟。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 年2 期) 考察了那些表现传统礼地观念已发生裂变的作品,并把其中的婚恋现象分为“传统模式”和“非传统模式”,指出:它们“一方面是对现存婚恋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热心疗救,一方面是对某种新婚恋模式(以人的自身价值为唯一纽带的婚恋模式) 的痴心构想与积极探求。
”王平《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 年2 期) 一文指出:《三言》《二拍》中婚恋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而作品中露骨的色情描写,又损伤了其美学价值。
刘、王二先生之文,各有千秋,前者立足于个体价值来考察婚恋模式,比后者只注重民主精神以反封建的思想更深刻,因为个体价值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原因。
然而王文正确评价了色情描写,显示出内容的广泛。
(二) 女性形象问题: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中的新视角,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 1995 年增刊) 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 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