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合集下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商人作为商业活动
的主体,其形象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文学
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描述的商人形象丰富多样,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进行分析,深入探讨
其中隐藏的商业道德和文化内涵,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类及特点;
2. 商人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
4. 通过《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来探讨当今商业实践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
1. 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对《三言二拍》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进
行分析,深度挖掘商人形象的内在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历史研究方法: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商人
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3. 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三、预期研究成果
1. 对《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析和分类,提出更加深入的看法;
2. 总结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3. 揭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与明清时期商业背景的关系,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
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引言
一、“三言”中商人形象的存在
二、商人形象参与小说情节的构建
(一)商人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构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
(二)商人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辅助手段(三)商人在入话中出现
(四)商人作为目中背景或点缀出现
三、“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一)商人形象类型的复杂性
(二)商人形象的心态分析
四、当代意义
(一)商人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
(二)商人影响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
(三)商人提升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速度
结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三言”“二拍”商人伦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商人伦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商人伦理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三言》《二拍》商人伦理研究选题背景:“三言”与“二拍”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名著,其中充满着各种生动的商人形象。

商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人伦理作为商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对“三言”、“二拍”中商人伦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于深入了解古代商业文化和商人伦理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言”、“二拍”中商人伦理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古代商人伦理的演变以及商业文化的内在逻辑,并且对今天的商人伦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研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内容:1.商人伦理的概念和演变2.“三言”中的商人伦理研究1) 商人生存的艰苦与商人心理的刻画2)商人的生意道德及其行为规范3)商人的信誉和诚信3.“二拍”中的商人伦理研究1)商人的资源获取途径2)商人的商业行为准则3)家族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商人伦理4.商人伦理的现代思考1)商人伦理与现代商业道德2)传承和创新——商人伦理的现代建设3)商人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对“三言”、“二拍”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商人伦理的演变和变革。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和经历进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古代商人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3.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商人伦理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和共性。

4.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现代商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商人伦理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预期结果:通过对“三言”、“二拍”中商人伦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预计可以达到以下预期结果:1.深入了解古代商人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当前商业伦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2.明确商业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内涵,促进商业伦理的现代建设与发展。

3.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支撑。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文化长期强调多才多艺,商人也应该具备博学多才的精神。

但是,商人在民众心目中长期被认为是贪婪、不讲良心、只追求利益的代表。

面对这种道德评价,商人也一直在努力走出自己的困境,建立良好的形象。

在这一方面,《周易》中讲:“商季氏以钱邑为业,道其得利不易。

得则吉,不得则凶。

”意思是说,商人虽然以赚钱为业,但是在经商过程中如果经营得当、诚实待人,就可以获得成功;反之,若是心术不正,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就容易陷入困境。

“三言”和“二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其中描写了许多关于商人的故事,涵盖了商人物语的大部分内容。

在这些故事中,商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商人德性重要性的思想,也反映了商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三言”和“二拍”中的商人故事,探讨商人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导今天的商人塑造良好形象的实践意义。

研究对于推动商业道德的发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整理等方法进行探讨。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与商人形象相关的文化材料,包括“三言”和“二拍”中的商人故事、相关论文、书籍等。

2.阅读材料,进行选题,明确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

3.深入研究商人形象在《三言》和《二拍》中的塑造,探讨商人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4.对商人形象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探究当前商人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建立良好形象。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的成果:1.明确“三言”和“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究商人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商人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演变历程,对商人形象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3.为商人树立良好形象提供借鉴与思路,促进商业道德的发展,推动商业领域的良性发展。

四、研究的局限本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表面只涉及到“三言”和“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未泛及其他经典著作;2.虽然本研究探讨商人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仍有局限性,未能涵盖所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由此可看出坚持不懈地“从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以此为荣。

看重商业,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也纷纷从商,“弃文从商”、“弃农从商”等现象已不少见。

那时代的人们很想通过从事商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讲述了一名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让读者看到商人追求财富较强的渴望。

世人十分追名逐利,对有钱者十分追捧,对贫穷者则十分鄙夷,文若虚本是一介文人,却因生活的困窘,下海做起了买卖成为“儒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普遍的。

更有甚者有些人还把经商当做自己的家传事业,十分看重,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经商的能力和意识。

一些篇章甚至强调,商业是一种传承性的家业,上一辈十分注重培养下一辈的经商意识,并以商业为荣,家族因此而有光。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写道贩卖线香的黄公的女儿跟着父亲出走家门来开始做生意,直到后来她仍以这个经商方式赖以生存。

随着人们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人态度的转变,以前认为只有读书人地位最为崇高,现在反而变化了,这种以读书自高的排序下降了,商人走上了时代的前头。

这样造就了像文若虚那样从事商业活动发家致富,不再是依赖儒业发展自身的儒商。

这样当时的社会便以读书为高变成以商为主,商人地位提升,部分名商重视商业活动。

2.有情有义,义利兼得从事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是商人的主要特征,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道德却告诉我们要淡泊明志、要重视大义,在义的面前甚至是舍去利,不要过分重视名利。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难道没有同时获取的可能吗?我们在“三言二拍”的文章中看到很多故事,商人用他们真诚的行为感动着每个人,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义和利是可以同时获取的。

他们用行动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新的时代商人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很多品质优秀的商人形象。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描述了一个出海经商的人物叫张乘运,他性格直爽,对别人乐于帮忙,文若虚发展成大富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张的大力支持。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还有一个特征比较明显,那就是商人往往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面临选择和挣扎。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道某日吕玉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了近三百两的白银,他没有把这些占为己有,相反他想到的是失主丢失钱财会内心很不好受,虽然对自己而言摆在眼前的这些钱特别多,但是自己也无子嗣,一身清白,要这不义之财也是无用,生动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当时商人并不全是重利益的,在他们身上也是存在着传统美德的身影,社会传统美德并没有在他们身上消失,而是有一丝契合,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吕大郎也因为自己美好的品行,受到上天的眷顾。

《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徽州商人程元玉,为人厚道志诚,一次与一伙做客的人,同落一个饭店买酒饭吃。

韦十一娘也来店中吃饭,不少客商都用不怀好意的目光盯住她不放,还颠头耸脑,胡猜乱道。

只有程元玉端庄地坐在那里,并不去瞧。

韦十一娘吃过饭后,口称暂时没钱付款,店家扯住不放行,众客人在一旁起哄,硬说她是“骗饭钱吃的”。

程元玉一声不吭走来,慷慨解囊,代她偿还饭钱,并且不愿意说出自己姓名。

程元玉的“义”气,感动了这位女侠,后来他在经商途中,女侠多次使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又有着征得外界帮助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施润泽滩阙遇友》一文中生动写出有一批具有勤劳经商,发家致富、诚实守信、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人形象。

嘉靖间吴江盛泽镇小商业者施润泽把拾到的六两多银子归还失主,以蚕桑为业的小业户朱恩;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施润泽到滩阙家中买桑,朱恩也救人之危,把多余的桑叶无偿送给施润泽,并使之免除覆舟之险,于是二人结为兄弟,并成亲家,财源滚滚,生意兴旺。

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发家致富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仗义发财,越重义越发财的思想观念,对当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奸商行为和其他靠不义之财致富者是一个深刻的批判。

尽管古人往往重义轻利,但在商言商,只要“取之有道”,都是允许的。

而且诚实守信、义以生利也是作品最被集中体现和弘扬的一种商德观念。

上述章节,指明了以义生利,义利兼得的商德观念。

3.知情重情,尊重女性在明朝的初期人们提倡重视“理”,到后来明朝后期,人们开始重视“情”,例如,李贽提倡的“童心说”,主张要敢于表达情感,汤显祖反对以理压情,“理有者,情必无”[1]。

受到这些对“情”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冯梦龙也支持“情”一句“我欲立情教,教诲汝众生”最能体现他的内心真实情感。

所以在“三言二拍”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情感的描写,也有很多文章体现了重视情感的心理,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理对情的迫害,对人性的摧残,试图通过作品来告诫当时时代的人们不要被理迷惑,要走出来,尊重情感,故而在描写女性方面他们大胆抒发女性对情的渴望。

《卖油郎独占花魁》作品通过细致逼真的情节描写,表明这样的婚姻态度:重要的不是金钱、门第、等级,而是彼此相知,彼此尊重,彼此有真正的爱情。

小说中的卖油郎秦重钦慕花魁娘子王美娘的美貌,一心用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去接近她,并在美娘酒醉之时目不交睫地守了一夜。

王美娘开始从新打量这个年轻人发现他不是那种风流成性、欺骗女性的男子,相反她发现这个男子是很不错的好人,由于受到传统的等级观念束缚,可是她仍然没有接受这个小伙子,直到她受到吴公子的欺辱才知道酒色之徒不肯信任,不肯托付终身,他们只是为一时之乐,根本没有怜香惜玉的真心从而越发感觉到秦重志诚忠厚的可贵,于是大胆地向他提出“我爱你”的要求,并表示愿意追随秦重粗茶淡饭的生活,也不后悔。

文章生动地写出秦重用他的真心实意感到美娘,他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无微不至,他没有趁人之危,没有在美娘落难的时候采取恶意行为,相反他在等待美娘,尊重美娘,中心是环绕一个“情”字。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下,仍有这么一些男性对女性如此尊重,值得我们肯定,让我们看到与以往封建思想不一样的特征。

“三言二拍”这部小说描写了很多人性美的方面,比如卖油翁重视信用、有仁义、诚实守信,一改以往封建社会人们固有对商人的偏见,以为商人就是奸诈,油滑,在利益面前不顾亲情,不顾人性。

这部小说对人性美的描述,体现出当时的社会人们已经开始对商人形象的重新审美,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有力回击,也是对商人义利兼得的宣扬。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外出经商,其妻王三巧与陈大郎私通,蒋兴哥知道后,休弃三巧后,对三巧再嫁未加阻拦,反促成其事—他希望三巧能因此脱离舆论压力,在别处开始新生活。

兴哥的善良温存,亦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

兴哥是普通的商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所追求的也只是一己的幸福,然而,当他为维护夫妻之间的性爱情分而宽恕对方道德上的过失时,我们能从中看出他们身上一些近代文明的精神萌芽。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虽然蒋兴哥的妻子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但是蒋兴哥还是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用自己的真心包容妻子的一切,这在当时奉行贞洁的旧社会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要那样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蒋兴哥以他的宽容体现了当时商人对女性的尊重,对迂腐道德的摒弃。

在“二拍”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姚滴珠因与婆婆不和,与公婆吵闹后负气出走,虽然是已经嫁给潘甲,但是由于受不了这种境遇离家出走,可惜在途中被骗去做妾,潘甲经商回来后发现妻子不在,一直寻找仍旧找不到,于是就上报官府,郑月娥因为自己和姚滴珠相像想要嫁给潘甲,但是被潘甲认出,潘甲执意不肯娶她为妻子,后来找到姚滴珠,虽然她已是他人的小妾,但是潘甲还是选择接受她,最终两个人相聚在一起。

像这样的一些商人,他们尊重女性、重视情感,尊重人性,是那个时代所难能可贵的,商人的这种人文主义是新时代民主的影子。

4.自强自立,有勇有谋中国人向来注重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注重低调行事,反对个性张扬,对人们的欲望的表达常常是比较隐晦的。

这种特征主义是小农经济的观念所致,人们脱离不了固定的牢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越来越迅猛,人们开始追逐属于自己的利益,属于自己的个性天地,他们有为个人目标奋斗的坚定理想,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从小和哥哥住在一起,某日因为和哥哥发生口角,赌气远走他乡,发誓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才肯衣锦还乡。

最终他辛勤劳作建立起相当富裕的家业。

在《徐老仆义愤成家》写一个忠诚的老奴阿寄,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勉,以主人凑出的十几两银子为本钱,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先是贩漆,后是贩米,再后来是只要赚钱的生意便可做,十年之间,遂成巨富,牛马成群,门庭热闹,奴仆雇工,不下数百。

阿寄虽然给主人挣了一个大大的家业,但一丝不取,临时死时家无余财,只有几件破旧的衣物、几两主人赏给他的散碎银子而已。

想到这种狼狈的情形,他觉得没有受到主人的重视,可能是因为一无所有也被轻视,他开始想方设法用行动表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