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合集下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商人作为商业活动
的主体,其形象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文学
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描述的商人形象丰富多样,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进行分析,深入探讨
其中隐藏的商业道德和文化内涵,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类及特点;
2. 商人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
4. 通过《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来探讨当今商业实践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
1. 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对《三言二拍》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进
行分析,深度挖掘商人形象的内在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历史研究方法: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商人
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3. 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三、预期研究成果
1. 对《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析和分类,提出更加深入的看法;
2. 总结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3. 揭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与明清时期商业背景的关系,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
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大量商人形象,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而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和大量商人形象的塑造,突出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①在“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

”客商凭着金钱的力量,已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

②“二拍”中的重商思想表现得更加明显。

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中写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人生的价值就以得利的多少来衡量。

这篇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程宰与海神女结良缘、发大财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生气勃勃的商人正在取代读书仕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2)“三言二拍”的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以往传统的观念不同,对商人活动的描写多从正面、肯定的角度进行。

①“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等,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有时候,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凭经商的智慧,掌握行情,灵活应变而获得厚利,如《徐老仆义愤成家》;有时候也透露出商业竞争的火药味和雇工剥削的血腥气,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但这一切都被作者“好人致富”的思想冲淡了。

新兴商人所获之“利”都被蒙上了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和天经地义。

②“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而不是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一个破产商人出海经商而终致巨富;《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程宰经海神指点经商之道后,以囤积居奇而暴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杨氏,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侄子“大胆天下去得”,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不断冒险,这些人和事都得到了作者的赞美。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 (3)(一)“三言”、“二拍”的新商人形象 (4)1、守义求利型商人形象 (5)2、重情重义型商人形象 (6)3、诚实守信型商人形象 (7)4、追求自身价值型商人形象 (9)(二)“三言”、“二拍”的传统商人形象 (9)1、好色型商人 (10)2、贪财型商人 (11)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原因 (11)(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1)(二)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12)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意义 (13)(一)提高了的商人社会地位 (13)(二)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14)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5)总结与体会 (16)致谢辞 (16)摘要“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有两百多篇短篇小说,而其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

如此之多的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较为罕见,而商人们的种种心态以及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具有深刻性。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商业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Chinese native born citizen novel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short stories, of which the merchant as the hero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full of rich flavor of commercial. So many merchant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all sorts of people's mentality and images in the author 's pen look full and have a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 San Y an" and " Er Pai" business image for further study.Key words:“San Yan”;“Er Pai”;Merchant image ;The Ming DynastyC ommerce引言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初步繁荣。

三言二拍艺术特色

三言二拍艺术特色

三言二拍艺术特色一.“三言”“二拍”中不少借历史故事,阐发善恶伦理观念,但主要篇幅和精彩部分是写世俗人情百态,商人成为时代宠儿。

(一)“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职业,商人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如《杨八老越国奇遇》杨八老,《赠芝麻识破原形》马少卿小说描写这种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表现了晚明时代的鲜明特点,反映新的价值取向。

(二)“三言”、“二拍”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传统观念不同:1.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市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小商人施复等,《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秦重。

2.表现商人凭经商智慧,灵活应变而获厚利(《徐老仆义愤成家》);商业竞争和雇工剥削,但都被“好人致富”思想冲淡:“利”被蒙上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二拍”作品更重写商人逐“利”而非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商业活动的本质。

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故事源于明周元《泾林续记》;直接从经商获利的角度写商人,赞美他们囤积居奇、投机冒险、积极进取的商业活动,更贴近经商活动的本质特点。

二.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

(一)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肯定“情”对“礼”的挑战。

(二)“三言”中这种男女爱恋之情包蕴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婚姻是建立在真正相爱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系。

三.尊重女性的意识,流露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一)突破贞节观念是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妇女解放的一种表现,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究人生真情实感和尊重自己爱权利。

(二)“二拍”中对女性“失节”问题表现得更宽容,如《李将军错认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用谅解、同情的笔触写到丈夫与失节之妇重归于好,甚至“越相敬重”;这种新的妇女观的思想基础,就是对于女性的尊重。

(三)赞颂女性为追求人格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作者:黄雅茹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黄雅茹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创作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商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本文将从“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和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商人形象因为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刻画商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贬义。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商人,其中不仅有反面的商人形象,还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

这些商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人这一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这时期的商人形象的描写是对前朝文学作品的继承,也给予后世创作以思考。

一.商人的正面形象1.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中国的传统观点是情与义很难两全,也因为商人的商业性,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经商求利,根本就不顾感情。

但在“三言二拍”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就整理创造了很多重情讲义的商人形象。

卖油郎秦重是《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人公,他喜爱“花魁娘子”,努力挑担卖油积攒了十两银子去见她一面,但因为地位低下受到轻视。

但在后来“花魁娘子”受到吴八公子凌辱时,秦重不计前嫌,在她需要帮助时及时救了她。

因为他的深情善良使得花魁娘子最后主动提出嫁给他。

秦重身为一个沿街挑担叫卖的卖油郎用他的真诚情谊赢过了权贵富豪,最后也赢得了花魁娘子的心。

文中的秦重用一个“至诚君子”的形象收获了“花魁娘子”的真心,也打破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商人逐利轻情形象的偏见。

除了秦重,“三言二拍”也出现了很多有情有义的商人代表,这些有情有义的商人给“三言二拍”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片面认识。

2.勤劳坚毅的商人形象“三言”中的徐老仆原本是徐氏的下人,在徐家家主死后便与徐三娘一起被赶出徐家,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使他已经年老,但他依旧选择努力经商,最后取得成功;《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因与表哥争执而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外出经商。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王乃霞学号:08401137指导老师:赵丽萍摘要:明朝中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三言”“二拍”作为这一时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打破传统的商人形象,他们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以鲜活、复杂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这些商人身上的性格特征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三言”“二拍”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形象特点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很快发展壮大,商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学中就是市民文学的兴起,“三言”“二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66篇之多”。

①这些商人或是豪门大贾,或是贩夫走卒,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曲折离奇,下面在商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商人的性格特征。

一、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是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1.崇商敬业,执着为商“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受这种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经商为耻。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受这种贱商观念影响很小,他们大都有执着为商、崇商敬业的精神。

《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入话部分,杨氏劝王生出去经商,王生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

”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自己经商的自信,对商业充满了赞美和肯定,他为了经商,三次外出,三次都遇到了强盗,历经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商业,这才换来了最终的成功。

《杨八老越国奇遇》中,主人公杨复对妻子说:“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益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妻子欣然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

”在这个故事里,本是读书人的杨复把商业当做一种治生的手段,并没有觉得经商可耻,为了经商,他被倭寇掳到了日本,差点丢了性命。

这种重商的特征在《叠居其程客得助》中有更好的反映。

程宰家世代儒业,少时也曾习读诗书,因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就经商了,“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的光景一般。

”程宰因经商失败,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没有回家,他选择了留在辽东,但他并不气馁,后来在海神的帮助下继续经商。

“三言“二拍”中还有些人把商业作为自己的家传事业,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子女经商能力的培养,《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的父亲蒋世泽,从小就到广东做生意,他的岳父罗家三代人都以经商为业,蒋兴哥九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出去学做生意,他聪明伶俐,继承了经商的衣钵。

他经商临行前对妻子说:“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两口,也要成家立业终不然抛了这衣食道路?如今二月天气,不寒不暖,不上路更待何时?”蒋兴哥把商业视为衣食父母,忍痛舍下自己的妻子,执着地走着父母传下的这条路。

这样看来,蒋家俨然是“世代商业”了。

类似的现象在《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反映,贩线香的黄公带着自己的女儿出来学做生意,黄善聪后来也以贩线香为生。

在这些商人看来,商业不再是末业,商人也不再是四民之末,从商重商已成为他们的共识。

2.重利逐义,义利兼得儒家思想习惯上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皆以谈利为耻。

商人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和买卖的人,就是以逐利为生的,商人的职业本性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一开始就有了尖锐的矛盾。

义利可以兼得吗?怎样将义与利统一起来呢?“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了这个问题肯定的答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人生活相融的一面,塑造了不少德商、义商的形象。

在《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施复拾了六两二钱银子,心中欢喜道:“今日好造化!拾得这些银子,正好将去凑些本钱。

”心里还想到:“如今家中见开这张机,尽够日用了。

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出的多少绸,有多少利息。

这项银子譬如没得,再不要动他。

积上一年,共该若干,到来年再添上一张。

一年又有多少利息。

算得十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

那时造什么房子,买多少田产。

”这些都反映了施复逐利的一面,小商人的心理在这里被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但他忽然转过念头,想到:“这银子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甚么紧,落得将来受用。

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

如若有本钱的,他拼这帐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

倘若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银,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十分罪过。

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

就是有了这银子,未必真个营运发积起来。

一向没这东西时,依原将就过了日子。

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到得安乐。

”这时的施复回归到了义上,小说在写他临财不苟的朴素品质时,钱的作用,表现出对轻利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背叛”。

②“三言”“二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商人,《吕大郎完金还骨肉》中,吕玉在无意中拾得约三百两的白银,他并没有见财起意,将银两据为己有,只想到“这不义之财,虽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

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

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他最终把白银还给了失主。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商人贾昌为报答县令石璧的恩情,收养了他的女儿月香。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中的张乘运,专做海外生意,秉性爽慨,肯帮助好人,在张乘运的帮助下,文若虚才有机会成为大富翁。

《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开小酒馆的刘德夫妇宽厚仁爱,经商以义德为先,买卖双方公平交易,不贪不义之财,把钱财看的轻,把顾客的利益看的重。

《程元玉店肆代偿钱》中的徽商的程元玉忠厚老成,他见十一娘吃饭忘带钱,便主动替他还上,并不求回报。

这些人在功利上追求着个人利益,在道德上不忘义,这说明这些商人“在追求金钱利润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情感世界的完整性与纯洁性,其人格构建并未彻底金钱化”,③他们弘扬了一种新的商业精神,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显示了历史的进步。

3.知情重情,尊重女性“在以往的小说中,除李白的《长干行》和宋元话本外,婚恋是文人学士的专利,几乎所有的婚恋故事将小商人排除在外”。

④“三言”“二拍”则打破了这个传统,塑造了一系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婚恋故事虽是凡人琐事,但却感情真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是个挑担子卖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了花魁娘子王美娘后便迷上了她。

心想:“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为了接近王美娘,秦重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攒够了见王美娘的十两银子,又等了一个多月,才等到了王美娘。

王美娘因平时结交的都是贵家子弟,心里看不上秦重。

但秦重忠厚老实,不似公子王孙们追欢逐笑,秦重的真情实意最终赢得了王美娘的芳心,二人喜结连理。

在这个小说里,门第、金钱、权势、地位统统被唾弃,情被放在了首位,秦重不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不是浪漫风流的才子,与王美娘的爱情是以双方的互相尊重为前提的,他们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一见钟情婚恋模式,有很大的开创意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为了生计外出经商,妻子王三巧忍不住寂寞,与徽商陈大郎偷情。

蒋兴哥偶然间知道了这件事,一气之下休了王三巧,但他自己也反省自身:“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他为了妻子的颜面,没有在众人面前给妻子难堪,还把十六个箱子,原封不动的交给王三巧,给她做陪嫁。

中国封建社会讲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妻子失节是对丈夫最大的侮辱与伤害。

妇女在古代一直被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源而存在的。

在这个故事里,蒋兴哥尊重女性,真心爱他的妻子,把妻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和理解了妻子的越轨行为,这反映了贞洁观念在商人阶层中的淡化,人们更加看重男女双方的感情,迂腐的道德教化已经被摒弃了。

这种现象在“二拍”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在《姚滴珠避羞惹羞》中,姚滴珠嫁给了商人潘甲,因不堪公婆的虐待,离家出走,中途被汪锡骗走,做了富商吴大郎的妾,潘家找不到滴珠就向官府投诉,郑月娥因与滴珠相貌酷似,就冒充滴珠做了潘甲的妻子,却被潘甲认了出来,并上诉道:“小人争讼,只要争小人的妻,不曾要别人的妻。

今明明不是小人的妻,小人也不好要得,老爷也不好强似小人要得。

若必要小人将假作真,小人情愿不要妻子的。

”从中可见潘甲对滴珠的真情,后来潘甲与滴珠相认后,并不嫌她失身,仍旧完聚。

以蒋兴哥、潘甲为代表的新型商人,他们的思想有近代民主思想的特征,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4.个性解放,自强自立中国人十分重视集体,安土重迁,但也有奴性大、依赖性强的特点,明代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的个性解放了,人们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为了实现它而奋斗,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自尊自立,自强自爱。

在《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徐家分家时,大房、二房把牛马等值钱的家产分完了,只留给三房一个老迈的奴仆阿寄,阿寄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下暗想:“原来拨我在三房里,一定他们道我没用了,借手推出的意思。

我偏要争口气,挣起个事业起来,也不被人耻笑。

”接着又听主母哭诉道:“那牛儿可以耕田,马儿可雇倩与人,只拣两件有利息的拿了去!却推两个老头儿与我,反要费我的衣食。

”阿寄听后满腔义愤,他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忽略了,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他外出经商,贩漆、贩米,帮助主人成了当地的首富。

在他身上虽有愚忠的一面,但在愚忠背后,这个任务明显地有了一种新的、闪光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时代赋予他的新的人格自尊和自信,即便是一个年老体衰的徐阿寄,“他也需要别人对他的能力及其人格操守的认同与尊重,也要活得体面而尊严”。

⑤《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里,汪革自幼在哥哥身边居住,因与哥哥争论一句闲话,便赌气离家出走,立志“不致千金,誓不还乡”,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了偌大的家业。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黄善聪女扮男装与父亲外出经商,父亲在外地突遭变故,她没有哀求别人,独自一人操办了父亲的丧事。

父亲死后,她没有去投靠自己唯一的姐姐,而是把线香的生意继续做下去,并选择了一个可靠的生意伙伴,二人把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黄善聪不愧是商界中的女强人,她身上的那种自强自立,不依赖于人的精神是今天的很多人都缺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