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大量商人形象,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而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和大量商人形象的塑造,突出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①在“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
”客商凭着金钱的力量,已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
②“二拍”中的重商思想表现得更加明显。
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中写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人生的价值就以得利的多少来衡量。
这篇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程宰与海神女结良缘、发大财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生气勃勃的商人正在取代读书仕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2)“三言二拍”的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以往传统的观念不同,对商人活动的描写多从正面、肯定的角度进行。
①“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等,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有时候,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凭经商的智慧,掌握行情,灵活应变而获得厚利,如《徐老仆义愤成家》;有时候也透露出商业竞争的火药味和雇工剥削的血腥气,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但这一切都被作者“好人致富”的思想冲淡了。
新兴商人所获之“利”都被蒙上了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和天经地义。
②“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而不是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一个破产商人出海经商而终致巨富;《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程宰经海神指点经商之道后,以囤积居奇而暴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杨氏,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侄子“大胆天下去得”,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不断冒险,这些人和事都得到了作者的赞美。
不一样的商人形象_三言_中的商人

作者简介:郜金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2008 级中国古代史研究生。
132
20 08. 12(下)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司法天地
可以再次进入诉讼不仅会使得诉讼的对抗性的效力减弱,更重要的是 造成诉讼的拖延,这就更与我们所要求的诉讼效率背道而驰,所以,这 样的当事人应当立即承担败诉的后果。这样的结构其实恰好集中体 现了具有“对抗·判定”结构的诉讼主要是直接从程序保障和当事人 自我负责的机制获得正当性的根本性质。同时,在功能上,缺席审判 制度实际上成为促进或刺激当事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积极的展开 防御活动的动力。这样看来,缺席审判制度在功能上并不有损于我们 的建立“对抗·判定”的模式,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是人们对对席判决模式的一种补充。
注释: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改革.政治与法律.2002(5). 张弓.我国缺席审判制度之检讨与重构.人民.司法.2001(6).第 37 页. 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2-86 页.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1
纵观两大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我们就会发现,其关于缺席审 判的立法都表现出相当的技术性和精细化,其也并不是单单选择一种 缺席审判模式,而是立足于各国的民事诉讼特点,在传统的缺席审判 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一方辩论主义的因素,将缺席审判功能发挥极 至,而且各国在具体缺席程序的设计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我 国缺席审判制度改革需要借鉴的。
其次,缺席审判制度从缺席审判制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缺席审判制度模式的演变,实际上始终绕如何在公正与效率之间找到 平衡点展开的。一方面,我们承认了诉讼失权的理论,从建立诉讼结 构、保障诉讼公正、高效进行的目的出发,法律赋予当事人诉讼权利以 推动诉讼的进行。但在其后的诉讼实践中发现,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 某些态度和处理方法却违背了公正、高效的初衷,造成了负面效果。 于是设立失权制度对这种现象进行纠正。另一方面,我们为了弥补失 权的带来的问题又要对失权加以救济,防止矫枉过正现象的发生.失 权作为可能导致当事人丧失诉讼权利并进而丧失实体权利的一种制 度,必须要谨慎使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利用失权制度来解决诉讼迟 延、诉讼不诚信等问题,但是不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又制造新的 问题,例如不当的损害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对失权进行救济就 很必要。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三言”中商人形象及作者情感探究

教 学研 究
“ 三 言” 中 商 人 形 象 及 作 者 情 感 探 究
甘 江 林 刘 会 芹
( 1 . 重 庆三 峡 学院 文学 与新 闻学 院
重庆
万州
4 0 4பைடு நூலகம்1 2 0
2 . 山东省寿 光市 上 口镇 第一初 级 中学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
摘 要 小说 “ 三 言” 中的商人 , 可谓 是 整个短 篇 故 事 集 中出现 最为频 繁 的 角 色之 一 , 他们 所代 表 的 , 正 是新 兴 市 民阶 级 的典 型形 象。 从他 们 的身 上 , 我 们可 以看 出冯梦 龙对 这一 阶层在 思想、 性格、 地位 等 方面 的褒贬 和看 法 , 冯 氏既对他 们 可贵 品质 予 以 了充 分的 肯 定, 同时也对 无 良的奸 商 予 以 了绝对 的批 判 。 总体 上 来说 , 冯 氏对 商人 的前途 是怀 着积 极 的态度 和厚 望 , 以 充分 的热情 为他 们正名 , 也 希 望他们 由此 而获得相 应 的社 会尊 重 与地位 。 关 键词 三 言 商人 情 感
死。
中商人性格大有不 同的全新形象 。 作者 在描叙这些故事的时候 ,也赋予 了这些形象不 同的爱 憎 。我们 可 以看到 ,商人这一角色 已经不 再是唐宋小说 中的负 面、 奸 狡、 欺诈 的性格 , 往 往都是 些注重实干 、 厚道 、 诚信而 又重 情 重义 的正面人物 , 如《 施润 泽滩 朗遇 友》 就讲述 的商人之 间的 互帮互助 , 表达 了对商人地位 的肯定 。而 除老仆义愤成家》 中更 津津 乐道“ 弃农 从商” , 这 种观 念, 在 以往 的文学作 品中都是根本 不会 提及的 , 它所折 射出来的现实 , 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 明末 的 产 生、 积累和不断发展。 商人这一范畴包括很广 , 在“ 三 言” 中, 有如下海贩运 为生 的 蒋兴哥一类漕运商 , 也有奔走在街头巷尾如秦重 一般 的卖油 郎, 甚至还有为拯救素未谋面而数十载弃 业从商 的吴宝 安。总 的来 说, 冯 氏对 新兴的商人阶级是持认 同甚至推 崇的态度 , 他们经商 的原则往往都是童 叟无欺 , 倾心相交 , 未有官场宦海 中的尔虞我 诈, 更 多的是相扶相照 。相 比于其他角色 , 他们往往 更具有细腻 的人文关怀 , 没有书生阶层 自命清高 。跟书 生 比起来 , 他们文化 程度并不 高, 亦绝没有书生 的懦弱和酸腐气 。就 比如 《 卖油 郎独 占花魁》 中的秦重 , 他 虽然生活在 社会等级 的最底层 , 却 绝对没 有如李 甲那般 的优柔寡 断, 心 中充满对 自身 门第和尊严 的芥蒂, 为此扼杀 了 自己心 目中对杜 十娘的脆弱感情 ,甚 至最终选择 了 出卖杜十娘 。在 《 卖油郎独 占花魁》 中, 秦重对妓女莘瑶琴表现得 十分 关怀体 贴, 发 自内心对 她默默关怀 , 同时心 中又 充满 自卑 , 在面对 女主角的坦诚表 白时尚觉受宠若惊 ,觉得 自己根本配 不 上对方 。而在 薄兴哥重会珍珠衫》 中, 商人蒋兴哥在发现 自己的 妻子 陈三 巧与陈大郎有染之后 , 仍 旧表 现得不卑不 亢, 虽然 心痛 却有 自己的原则 , 索性休掉 了妻子 , 以成全 二人野合之美 。在 《 吴 宝安 弃家 赎友》 中, 吴宝安更是为 了报答 与 自己素未谋面就 优渥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7c064b777232f60dccca195.png)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在明朝以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迎来高峰阶段。
但在如此繁荣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却很难找到较为生动丰满的商人形象,专门以商人作为描写对象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明朝以前文人墨客们不愿将笔墨留给商人主要是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缺少话语权。
与商贾题材不受人们待见相反,爱情题材一直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爱情文学小说中的主角不外乎才子佳人或书生妓女,故事也总是围绕着婚恋与科举两个主要情节发展。
我国古代在以才子佳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相似性,虽时代不同,但基本内容、主要人物、作品主题却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人的经济力量壮大了,其社会地位及影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渐渐发生改变,商人们的思想品质、生活情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学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其中描写了大量的经商故事与商人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商人一改以前的消极、奸诈、重利轻义形象,更多地以正面形象,传统的爱情小说描写模式也产生了一些改变,旧有模式被突破了。
“三言”对传统爱情作品的发展,首先是对爱情故事角色范围的发展。
正如鲁迅先生的评论一样,传统爱情小说中的主角总是才子佳人或文人妓女,与商人几乎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商人是不解风情的。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是如此描述琵琶女嫁与商人后的寂寞婚姻生活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这几句不仅刻画出一个人老珠黄的歌女婚后不幸生活,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不解风情,重利轻情的商人形象。
但是到了“三言”系列,“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们的感情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他们重利的同时,也重视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引言
一、“三言”中商人形象的存在
二、商人形象参与小说情节的构建
(一)商人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构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
(二)商人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辅助手段(三)商人在入话中出现
(四)商人作为目中背景或点缀出现
三、“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一)商人形象类型的复杂性
(二)商人形象的心态分析
四、当代意义
(一)商人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
(二)商人影响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
(三)商人提升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速度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