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成因探析

“三言二拍”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成因探析晚明拟话本小说繁荣,“三言二拍”代表了其最高才平。
“三言”共—百二十卷,“二拍”存七十八卷。
其中,涉及到观音信仰的篇目数量众多,而且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观音信仰中的观音救济形象,描写了不少观音怀大慈大悲之心,伸慈悲之手扶危济困、惩恶除魔的行为。
我们可以举例如下:《喻世明言》[1]卷二十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刘素香和张舜美夫妻走散。
刘素香被尼姑庵收留后,“旦夕参礼神佛,拜告白衣大士,并持大士经文,哀求再会。
”某夜,刘素香“忽梦白衣大士报云:‘尔夫明日来也。
”第二日,夫妇二人果真得以破镜重圆。
《喻世明言》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法空长老在度化妓女柳翠时,以观音化身为妓女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的故事对其进行点化。
《警世通言》卷四十《旌阳宫铁树镇妖》中“孽龙精被真君斩其族类,心甚怒。
”便残害生民,为灾降祸,与真君及其弟子争斗不休。
观世音此事,曾助战降妖。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酒下酒赵尼姐迷花机中机贾菩萨闻得秀才报怨》中,贾秀才之妻巫氏被赵尼姑迷倒,遭到卜良玷污。
观音菩萨于贾秀才梦中显灵,暗示他设计报仇,最终恶人得惩。
书中写道:“此是贾秀才识见高强,也是观世音见他虔诚,显此灵通,指破机关。
既得报了仇恨,亦且全了声名。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中,入话介绍了观二拍”中观音救济现象的成因,希望能为古典白话小说研究、佛教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首先观音菩萨这一形象的原型来源于印度佛教,佛教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产生这种创作现象的重要前提。
音化身妇人,指引巡江捕盗指挥,前往缉拿杀害徽商的寺僧的故事。
正文中,仇氏夫妻刻一慈善大士像,拜求得女,取名夜珠。
后有老妖摄去京珠,观音显灵将妖魔诛灭。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中,崔俊臣携妻子王氏在赴任途中遭遇强盗,夫妻失散。
王氏流落到尼姑庵,每日礼拜白衣大土;最终夫妇团聚,王氏立心自此长斋念观音不辍。
第六章:三言与二拍

第六章市井闾巷的世态人情——“三言”与“二拍”第一节“三言”、“二拍”的编创者明代的小说名著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外,还有古代短篇通俗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与“二拍”。
“三言”是《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简称,由当时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纂而成。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长洲(今苏州)人。
他“早岁才华众所惊”,可在科举场上屡屡败北,直至57岁才选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寿宁县志》)。
65岁归隐乡里。
清兵南下时,曾参与抗清活动,后忧愤而卒。
冯梦龙年轻时曾“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王挺《挽冯梦龙》),与妓女、艺人、市民打成一片。
他酷嗜李贽的学说,崇尚真情,喜爱俗文学。
当时,苏州地区俗文学刊售风气甚浓,受书坊主邀请,他开始从事俗文学的编创活动,曾改编过章回小说《平妖传》、《列国志》,鼓动书商购印《金瓶梅》;纂辑过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编创了传奇剧本十馀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编印了民歌《挂枝儿》、《山歌》等等。
而最能代表其俗文学编创成就的,当属“三言”。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天启七年(1627)。
它们网罗了宋元明以来一些脍炙人口的短篇通俗小说,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冯梦龙的加工、润饰乃至于再创作,因此艺术成就斐然,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
凌濛初就说:“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
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出而衡之。
不知一二遗者,皆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已。
”(《拍案惊奇序》)凌氏本人也正是受冯梦龙的影响和书商的请求,才动手编创“二拍”的。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

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摘要】:“三言二拍”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代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最高成就。
在“三言二拍”中,描写到的唐代诗人也有好些篇目,但是由于篇目少,对它的研究也是比较少。
其实这些唐代诗人形象和唐代文学中记载的唐代诗人形象,大体上相差不大,但由于作者本人的原因以及受到时代的影响,他们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三言二拍;唐代诗人;世俗;神秘;道德劝诫;一、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选题的意义近些年来,关于“三言”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将诗人这类形象单独抽出来,如《论“三言二拍”的士人形象》、《冯梦龙“三言”中文人形象研究综述》、《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等,但是这些论文对“三言二拍”士人中的唐代诗人的研究少之又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三言二拍”中写到唐代诗人的篇数较少,但篇数少不等于不存在。
其实,“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与唐代文学中记载的唐代诗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本文将“‘三言二拍’”的唐代诗人形象作为本文论题,旨在揭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与《唐传奇》中的唐代诗人形象的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三言二拍”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它代表了明代通俗小说的最高成就,对“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进行研究,可以丰富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加深对唐代诗人的了解。
本文是对前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意义和价值在于:丰富“三言”中的人物研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方便。
三、《唐才子传》中的唐代诗人(一)英雄出少年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王勃,在20多岁时,就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直到今天还被人广为流传。
骆宾王,“七岁能写诗”[3],《咏鹅》是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
孟浩然,“少好节义,诗工于五言”;李贺,“七岁能辞,名动京邑”。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前言所谓人性文化,是指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什么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续后代。
所谓“食、色,性也。
”不过这是动物的共性,是作为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人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
“三言”“二拍”诞生于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作者运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当时市民们在思想层面的需求,即对于人性的追求。
论文以讨论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现做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现的社会意义。
一、人性文化的本质人性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
人性从字面解释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
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追求财富地位、性欲和情欲本能等。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人情怀_浪子风流与世俗气息_谈_三言_二拍_中的士人形象

收稿日期:2008203216作者简介:朱全福(1963— ),男,江苏昆山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小说。
2008年第6期总第42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6,2008General No .42・文学研究・文人情怀、浪子风流与世俗气息———谈“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形象朱全福(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苏州 215011)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士人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他们大多具备某些社会的良知和正义,对黑暗、腐败的社会现象采取批判和抵制的态度;对科举取士既孜孜以求,又揭露、嘲讽;他们放诞风流,“好货好色”,既狂狷、潇洒、超逸、旷达,又善于“玩味”生活。
在他们身上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和元素,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地回味和思索。
关键词:“三言”;“二拍”;士人形象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860(2008)0620123204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2500多年,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
[1](PP223)我们看到,“三言”、“二拍”中的“士人”,有的放浪形骸,纵情山水,桀骜不驯;有的风流儒雅,学识渊博,修身养性。
他们融浪子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体,在封建专制这个特殊的制度下,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巨大差异,育成了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他们怀抱治国安天下的远大抱负,又胸藏锦绣、多情善感、特立独行,散发出浓烈的文人情怀和市井气息。
第四讲 “三言”、“二拍”

1)作品没有沿袭以往这类作品,仅仅将 作品主题停留在俗套的痴心女子负心 汉方面,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主流 的社会制度和正统观念,挖出了杜十 娘悲剧的社会根源。
李甲负心的深层原因是: 首先,李布政的严酷的家法的威胁。 其次,是李甲头脑中的等级观念和道德 观念。 第三,妇女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的卑下 地位。
主要有两类: a 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 上的新观念、新追求, 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 会珍珠衫》
b 、描写情与礼的矛盾
女主人公相当一部分是妓女。或以悲 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 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 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 亭张浩遇莺莺》。
又想一回,道:“我闻得做老鸨的,专 要钱钞。就是个乞儿,有了银子,怕他 不接!只是哪里来这几两银子?”…… 被他千思万想想出一个计策来。他道: “从明日为始,逐日将本钱扣出,余下 的积攒上去一日积得一分,一年也有三 两六钱之数。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 若一日积得二分,只消得年半。若再多 得些,一年也差不多了。”
艺术特点 1. 语言通俗自然,叙事娓娓动听 2. 反对偏重传奇性
“世间有这样美貌的女子,落于娼家,岂 不可惜?”又自家暗自笑道:“若不落于娼 家,我卖油的怎么得见?”又想了一回,越 发痴起来了,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若得这等美人一回,死也甘心。”又想一回, 道:“呸!我终日挑这油担子,不过日进分 文,怎么想这等非分之事!正是癞蛤蟆在阴 沟里想着天鹅肉吃,如何到口!”又想一回, 道:“他相交的,都是公子王孙。我卖油的, 纵有了银子,料他也不肯接我。”
妓女从良三种情况: a、 好从良 —嫁个有钱 家,不管人家是否真心对待(有钱无爱) c、真从良—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贫富, 只要双方能倾心相爱,终身相伴,白头 到老。(有爱 无钱)
试析《二拍》中的书生形象

试析《二拍》中的书生形象
《二拍》中的书生形象,代表了穷困潦倒的书生文化在当时世界上
的盛行。
书生们饱经沧桑,不但勇于接受棘手的生活挑战,而且勇于
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使得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有著极高的声望。
书生们以一种满腔热情的浪漫灵魂为理想活着,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激
情和满腔的热情。
他们以文字抒写情感,表达自己深厚的情愫,也为
其他人吟唱出激动人心的温柔,以此传递出一种书香浓郁的文艺氛围,默默承载着一种书生文化耀眼的星光。
此外,书生们也对传统文化一直保持一种审慎推崇的态度,他们不但
懂得尊崇古人的智慧,而且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断向古人汲取启示,
努力深入揣摩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将传统文化注入当下。
这使得他
们在当时社会也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学者。
总之,《二拍》中,书生形象暗合了深情、浪漫、温柔、慎重、古代、细微等几种元素,折射出当时书生文化繁荣盛行的社会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描画出了社会众生百态,以其世俗化倾向,迎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趣味。
其中对文人这一类型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文人高尚儒雅的心理定势,由单一死板转入丰富多彩,呈现出文人和现实结合的世俗化。
对这一形象系列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也对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理解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言”“二拍”;文人;形象;世俗化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th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s representative, depicts all kinds of society, with its secular trend, cater to the general public class interesting. The writer of this type of model,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to literati noble elegant mental set, by onefold rigid into rich and colorful, showing a scholar and the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An image of which series of resear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s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also to our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 San Yan"、" Er Pai" ;Literati ;image ;secularization明中叶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在文学上出现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应运而生,正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
书中描写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商人、文人、娼妓、僧人等众多形象系列,其中的文人形象大改儒家传统所要求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由单一死板转入丰富多彩,或名士风流,或情场薄情,或变泰发迹,从落魄秀才到文人名士都呈现出世俗化特征,这也恰恰与书中市井气的主流相融合。
对这一形象系列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包括像冯梦龙、凌蒙初这样的文人作者的创作心态动机等),也对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一、按照人物的不同遭际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可分为四类(一)新编的文人名士“三言”、“二拍”中写了不少名人的逸闻趣事,以“三言”中居多,名篇有《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唐解元一笑姻缘》等,这些故事的主要人物大都为世人所熟知,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性格和正史无从对照,除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可看,出现的人物大可改名换姓,这一类小说凸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足资谈笑,或教化劝诫。
这类通俗小说的内容多是捏造出来的关于闻人名士的轶闻趣事,又多是私生活,可当成人们茶足饭饱后的谈资,满足人们的窥探好奇之心。
《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中,写了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和一群秦楼女子交往的故事。
作者笔下的柳永是个“风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词坛独步的文人,又自恃其才,不屑拜谒缙绅之门,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惹得名妓们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
但那些达官贵人们对他这种放浪不羁、恃才傲物的行为视为异类,又因一首词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排挤,从此便成了以妓为家的“奉旨填词柳三变”。
故事的结局是柳永的才情被玉帝看中,要他奉旨上天为《霓裳羽衣曲》做新声。
把仁宗和玉帝相比,不仅是那些和柳永、孟浩然一样“不才明主弃”的文人嘲解,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荒唐。
在篇末的诗中作者发出了“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的叹息,这叹息声中饱含了同样作为一个失落文人对时事的讽刺而又无奈的态度。
同样科场失意,情场得意的风流才子还有唐寅,作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唐伯虎有聪明盖世之才,却也恃才傲物,豪放不羁。
因科场作弊案不幸牵连入狱,“对唐寅来说,科场案不仅意味着仕进理想的彻底破灭,而且使他负上了终身的耻辱。
但当他卖画为生、为自己重新确定自己类似近代‘自由职业者’的社会角色之后,便不再消沉,对科举、权势、荣名,总之对缙绅社会所尊奉的价值体系采取蔑视和对抗的态度,并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狂诞’的形象”[1]。
从此决意功名,放浪诗酒。
为了追求华府的侍女秋香,设计把自己卖入华府为奴,这样能放下自己文人架子,不被名利牵绊,敢恨敢爱的形象塑造,正是冯梦龙主情的文学主张的反映。
这两篇故事的主人公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统儒雅文人,而是颇有市井细民气息的风流才子。
另外在演王安石和苏轼故事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把王安石塑造成一位温厚博学的长者形象,苏轼成了恃才傲物的学生,通过王安石对这位大文豪的问难,达到劝诫世人的目的“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绝期”,正如在本篇入话中说的“劝奉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
(二)变泰发迹的秀才们在“三言”、“二拍”中“秀才”这一称谓的文人占了整个形象系列的很大部分,他们是在科举制度下,读书取仕的书生和读书人。
有关这类文人的遭际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是“变泰发迹”,“泰”有否极泰来之意,在他们发迹之前多处于“否”的状态:家境贫寒,穷困潦倒,没有能力齐家,又在通往象牙塔的途中坎坷多磨,文福不济,内心极为愤懑不平,甚至流露出“时也,运也,命也”的消极思想,但作者们却对给了他们人生大团结的结局:登科及第,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福荫子孙。
较为典型的有典型代表人物有《穷马周遭际卖鎚媪》的马周,“赵伯昇茶肆遇仁宗”的赵伯昇,“钝秀才一朝交泰”里的马德称,“老门生三世报恩”的鲜于同,“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的钱青,“韩秀才趁乱聘娇妻”的韩师愈等等。
他们的发迹模式多是通过算命先生、做梦、路遇贵人等外界条件相助实现的。
这一人物类型世俗化,主要通过他们在落魄时的外在形象和内心理想层次的降低表现出来。
在外在形象的表现方面,失意文人在屈居人下时的落魄穷酸、非君子化体现的极为明显。
比如穷秀才马周,在科举蹭蹬的时候,由于内心苦闷无处疏解,只有靠喝酒麻痹自己,又一贫如洗,一日三餐都是吃了这顿没下顿,唯独少不了喝酒,若自己没钱买的时候,便去邻家讨酒吃,而且喝醉后必然发酒疯,污言秽语,乱叫乱骂,惹得邻居们都厌烦。
这样无赖的“酒鬼”形象既没有一般读书人的谨慎文雅,也没有李太白醉后的飘逸放达,全然归于一般市井小民的流俗。
这种按照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把文人设计成在社会大舞台上表演的平凡世俗的市井角色,这也是明代文人生活的社会现实反映,明末清初戴名世曾感慨道:“余惟读书之士,至今日而治生之道绝矣,田则尽归于富人,无可耕也;牵车服贾则无其资,且有亏折之患;至于据皋比为童子师,则师道在今日贱甚,而束脩之入不足以供俯仰。
”[2]这正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真实写照,无力置办田产,想经商发家,不单需要资本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而当私塾先生又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正是这种尴尬落魄的情形,使得他们不得不融入柴米油盐中考虑自身出路。
有同样表现的还有出身书香世家的钱秀才。
由于家道衰落,寄人篱下,利用自身的才貌替表兄骗娶商贾之女,最后却阴差阳错的成全了自己的好姻缘。
文章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丑陋的封建礼教,通过对人物精彩的心理描写,展现其小人本质:在准备行骗之前想:“欲待从他,不是君子所为;欲待不从,必然取怪,这馆就处不成了。
”[3] 虽然他也能够明辨是非,认为这是非君子的行为,但是当和自我利益产生了矛盾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做回小人。
并且在相亲的过程中极其有心计,看人家先生学问平常,顿起虚荣之心“故意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连称道奇才,奇才!”[4]这种不惜抛弃读书人尊奉的“礼义廉耻”道德准则的小人形象,内心自私腌臜,只不过徒有一副谦谦君子的皮囊罢了。
再说南宋朝进京科考的俞仲举,因病耽误了考试,又盘缠用尽回不了家,就流落杭州,有点钱便借酒酒消愁,最初还有几个相识可怜他,后来烦扰人次数多了,也就慢慢被人嫌弃,沦落到这步田地,索性破罐破摔,像乞丐一样,只要遇见有秀才上店里吃酒,便厚着脸皮蹭上去投渴。
慢慢堕落到和街头无赖小混混一样,借机赖掉茶钱,算命钱,又还不上房钱,房东赶他走,竟厚颜无耻道:“再与我五贯钱,我明日便去”。
被孙婆骂为不像读书人,他也就全不顾了斯文体面,如此辩道:“我有韩信之志,你无漂母之仁。
我俞某是个饱学秀才,少不得今科不中来科中。
你就供养我到来科,打甚么紧。
”[5]一次吃醉酒的时候,想想自己如今的状况,便想以死了结,于是在墙上题了诗,推开窗正准备跳湖,恰巧被赶来的酒保救了,捡回一条命的同时却又怕酒保索要酒钱,无奈只好用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理由唬住了酒保。
这种文人委实可怜,可是作为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是用摒弃文人素质的耍流氓行为来应付,古人讲做人要有骨气“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在这样的形象面前莫要什么品行骨气了,委实不如孙婆、酒保、茶博士、算命仙一类的市井小民。
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颠覆传统的塑造,其作用就在于“人们在对他的嘲谑中理解了他、贴近了他;他给人们带来了轻松的笑声,人们也对他产生了一种良好预期……俞良的形象不仅是说话艺人为取悦百姓创造出来的,它也是贴近下层生活的风流才子们的一种自我描摹”[6]。
就文人理想层面来看,俞良认为只要当上官来便可以如此享受人生,“那时赏你穿对朝靴,安排在轿儿里,抬来抬去,饱餐羊肉滋味,重教细腻。
更寻对小小脚儿,夜间伴你”[7]。
《老门生三世报恩》中的鲜于同的故事更是典型,虽胸中才学万卷,笔扫千军,志蹑风云,气冲牛斗,却也是年年科场不得意,一直捱到三十岁循资出贡。
按照古代科举制的规定,朝廷为了那些屡试不第的贡生能有出仕的机会,可以按照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一些杂职小官。
可是他对这是不屑一顾的,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着想:“思量穷秀才家,全亏学中年规这几两凛银,做个读书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