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_三言_二拍_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第 30 卷 第 6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l.30 No.62009年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邓声国(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 教授 文学博士,江西 吉安 343009)【摘 要】“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现在来看,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崭新的文学形象,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教束缚下传统女性的守旧形象。
本文试图从寻求爱情婚姻自由、挑战封建禁欲、追求女权独立、彰显个人聪明才干、肝胆行侠等五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形象;自主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9)06-0048-06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可谓根深蒂固,一整套的“三纲”、“五常”礼制,将女性束缚在以家庭为细胞、以男性为统治中心的社会结构中,女性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
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礼记·内则》中,人们就给女子立下了“女不言外”、“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的清规戒律,此后,汉代有班昭的《女诫》,唐代又有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十卷,等等。
这些礼书大都强调男尊女卑,宣扬一整套有关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政治、经济、婚姻、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把女性禁锢得如同一滩死水。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古代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也造成了男权文化结构中女性自我意识的空洞。
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女性的传统状况有了变化,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向各行业渗透,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人性的普遍觉醒,尤其是女性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并得以张扬。
另外,统治阶级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也促使了个性主体意识开始张扬。
试论“三言二拍”中女性的爱情、婚姻及其意蕴

其次,在职场中,女性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警世通言》中的李瓶儿, 因才貌出众被选入宫中,但她并不满足于贵妃的地位,还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 帮助国家解决了一场危机。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同样扮演着多重角色。《醒世恒言》中的潘金莲, 她虽然被视为荡妇,但她的生命历程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单一,而是具有多样性 和复杂性。这表明了女性在世俗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和地位,也揭示了女性主体 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存在。
参考内容
“三言”、“二拍”是中国明代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女性 爱情、婚姻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明代女性的形象和地位,还反映了当 时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期待。本次演示将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爱情、 婚姻入手,深入探讨其内在意蕴和价值。
一、女性在爱情、婚姻中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
在“三言”、“二拍”中,女性也面临着一些机遇。虽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 多,但依然有一些女性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意识。这些女性在追求爱情 和婚姻自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甚至有时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实现自己的幸 福。此外,一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获 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这些女性形象中汲取勇气和智慧。首先,我们应该 女性的权益和幸福。尽管时代已经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 我们应该更加女性的权益,为她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尽管女性已经拥有了越来越 多的机会和权利,但她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受到限制。我们应该鼓励女性追求自 己的梦想和幸福,培养她们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试论“三言”、“二拍”中女性的爱情、 婚姻及其意蕴
“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探微

ywjsxxk@“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它们全方面地展示了明朝中叶之后的社会风貌。
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影响,广大的市民阶层开始产生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
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由于内部的腐朽,对社会思想的控制放松,市民阶层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女性身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表现。
一、上层女性形象“三言二拍”塑造了大量的上层女性,也就是所谓的大家闺秀。
这些女性大多出身官宦世家,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较大,然而出于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她们又会产生渴望恋爱自主、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愿望与其从小受到的封建教育必然会产生冲突。
[1]例如《吴衙内邻舟赴约》就讲述了官宦之女贺秀娥主动追求爱情的故事。
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贺秀娥作为女性,在与吴衙内的爱情交往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不仅主动向吴衙内表明心意,而且冒着被父母发现并责罚的风险,将吴衙内藏在自己的船只之内。
为了掩护吴衙内,贺秀娥不惜装病,闹出了很多啼笑皆非之事。
吴衙内被贺秀娥的父母发现后,贺秀娥仍然勇敢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最终获得了父母的同意,与吴衙内顺利成婚。
与传统的大家闺秀相比,贺秀娥身上有更加强烈的追求婚姻自主的意识,其大胆主动的个性也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收获了一个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贺秀娥与吴衙内的事情被其父母发现之后,贺秀娥的父母之间也发生了冲突。
贺秀娥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反叛行为非常气愤,甚至提出要杀死女儿,但遭到了贺秀娥母亲的强烈反对。
贺母对于女儿和吴衙内的私情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可,并最终促成了二人的成婚。
由此可见,在明末时期即使是上层官僚家庭之中,传统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有所松动,新式婚姻观被更多的上层官僚家庭所接受。
[2]《李将军错认舅》塑造了刘翠翠和金生这一对夫妻,他们之间有较大的门第差异。
刘翠翠身为乡绅之女,却能够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村塾读书,并与同学金生私定终身。
从_三言二拍_看明朝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局限_蒋洋洋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2-04-11作者简介:蒋洋洋(1987-),男,安徽巢湖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公文写作。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是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小说的选集,由冯梦龙所编。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二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晚明最具代表力的话本小说之一。
两部作品描写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爱情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女性又在爱情小说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一、“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中国自古就有“三从四德”的观念。
《礼记·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①女性处于社会关系的从属地位。
“地位低下、没有家庭背景的女性就沦为婢女丫鬟或者烟花柳巷的卖笑者,有着好家庭出身的闺阁小姐就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寻个门当户对的嫁了,如果嫁了一个温和上进的书生便安稳过日子,倘若嫁了一个纨绔公子也只好暗自落泪忍气吞声”。
男性在婚恋之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女性从来就没有自主选择权。
而在“三言二拍”中,女性表现出强烈的打破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精神,她们勇于追求自主的婚姻和爱情,追求独立的人格。
《卖油郎独占花魁》②中的莘瑶琴,本为良家女子,因战乱和家人失散,被人卖入烟花柳巷之中,但是追求那美满姻缘的心还存在着,虽沦落为风尘女子,但还是心高气傲,想着要寻那一个“有名称的子弟”,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卑贱而降低自己对婚姻的要求。
若不是吴八公子的一番侮辱欺凌,让瑶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婚姻观,想那卖油郎肯定是入不了瑶琴的眼,也得不到瑶琴的心。
秦重为了见花魁一面,省吃俭用,“好不容易见着了,却只是好生照顾着莘瑶琴”。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和《金瓶梅》中女性形象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和《金瓶梅》中女性形象商人形象: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
女性形象:个性反叛的潘金莲旧时的女人,被压迫、被禁锢、被束缚,不能有自己的意愿,成为男人的依附,是她们不得不遵从的命运。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令女人的生活痛不欲生。
一部《金瓶梅》,说不完女性的心酸,道不尽女性的屈辱。
那一个个或妖娆,或妩媚的女人,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追求自由的孟玉楼。
特立独行的春梅。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子可以博通古今,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即便是名门爱女,父母让其读书识字,也只要她识些姓名,学“妇德”而已。
“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以男女对照的方式,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
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
《施润泽滩阙遇友》有一定典型意义。
小商品生产者施复与喻氏两人,养蚕织布,“开起三、四十张织机”,主人公喻氏看市平凡,实际上是一个市民阶层的新女性,她有一双勤劳致富的巧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定程度的独立经济地位争取了独立人格。
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夫妻关系,而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遇事商议,共同劳动的新型家庭关系,体现了晚明江南地区男女在家庭生活及经济中的平等地位,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显示女子会有打仗、做官、经商等各种能力。
作者一开篇就表明他对女性才干的欣赏,常言道,有智妇人,赛过男子,古来妇人赛过男子的也尽多。
塑造了具有经营才能,善于应付意外事变的女性形象黄善聪,她和父亲在外做生意,父亲突然去世,14岁的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在买棺盛殓父亲后,与人合伙经营,“经过几年勤苦经营,手中颇有活动,比以前不同”,黄善聪的故事说明女子不但能办理父亲的后事,而且也很有经商的头脑,她们在能力上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里通过女性经营实业的才能和应变能力,塑造了聪明颖悟、才干、谋略及胆识等非同一般的女性,用以说明女子不但不落后于男性,而且她们在学识能力上可以与男子争风。
这较之“男尊女卑”、抹杀女子的聪明才智的传统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赵春儿重旺赵家庄》(《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赵春儿是个很有远见、很能隐忍的女子,她心里明白丈夫赵可成的纨绔习气和奢靡败家的作风难以改变,就埋下银子以备将来成就丈夫的大事。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强男弱”现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强男弱”现象摘要:“三言二拍”是明晚时期冯梦龙编著的作品《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五本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中描写恋爱婚姻题材的小说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对男女感情、生活的刻画中不乏有对“女强男弱”两性格局的描写。
本文将对三言二拍中“女强男弱”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强男弱;两性对比正文:一.“女强男弱”概念的阐释“女强男弱”是现代学者在研究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时提出的概念。
在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较有影响的作品中, 较突出、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动人、突出,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女强男弱”。
①“女强男弱”的概念在学者们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热潮中被进一步发展,在才子和佳人的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应事能力之间进行强弱的对比,分析现象成因:“在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和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文人群体积淀成某种集体无意识,这就是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通常又转化为一种求助意识,……他们需要借助女性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地位。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两性有着不可逾越的角色分配。
《诗经·小雅·斯干》中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男尊女卑的两性社会格局可见一斑。
传统儒家思想贬低女性,董仲舒系统性地提出君臣、父子、夫妻间的绝对领导和绝对服从的角色分配。
班昭在《女诫》中提出:“盖女乃坤道,以柔顺为主,卑弱者,女德之先务也。
”要求女性柔弱顺从,把女性定位成男性生活的附属品是社会主流观念。
“女强男弱”现象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站在中国正统思想的反面。
它塑造出的或才华出众,或刚毅坚决,或能力非凡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女性的价值。
在“三言二拍”中存在着的“女强男弱”现象并不是个别的特殊情况,它的出现让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更加丰满。
三言中老鸨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中老鸨形象语文教育2班杨飞凤07号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老鸨或许不是多么光明正大的存在,但她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为人处世之方。
她们的形象或许不是多么正面,但是也不能否认她们的智慧和能耐。
关键词:老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三言是指明代五种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以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的冯梦龙。
“三言”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它“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其价值在于细致的描写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市民的心声,反映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特点。
其中鸨母与妓女生活的描写,相互映衬。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三言”中描写的鸨母类型大约有7个,她们是封建社会开设妓院的女人,她们通过购买长相出众的女孩,抚养长大,教她们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到她们长大,就让其接客,替她们赚钱。
首先讲一下老鸨一词的由来,“鸨”是鸨科的中型和大型狩猎鸟类,是现存鸟类中体型最大、身体最重的一种,头小脖子大,长得跟鹤很像,不善飞行,善于在陆地上奔跑,食物是大量害虫的幼体,所以是一种益鸟。
这种鸟现在属于珍稀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鸨鸟身为益鸟,那么为何会把它与妓院老板娘联系在一起呢?其原因是因为:鸨鸟雄雌不辨,古人观察不仔细,就认为鸨鸟只有雌的,没有雄的,雌鸟要生育,只要别的鸟向它求偶,它就会答应,然后就进行交配,古人就把鸨鸟认作淫鸟,古语中有“鸨合”一词,专用于形容男女之间淫乱。
最早把鸨鸟和妓院老板娘联系在一起的是明朝剧作家朱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其中说:“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
在一个封建贞节观念比较浓厚的时代,要那些从小接受三从四德的女人做这样一件事,并不容易,但是在“三言”中的老鸨却能驾轻就熟,将她们治理的服服帖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子可以博通古今,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即便是名门爱女,父母让其读书识字,也只要她识些姓名,学“妇德”而已。
“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以男女对照的方式,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
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
《施润泽滩阙遇友》有一定典型意义。
小商品生产者施复与喻氏两人,养蚕织布,“开起三、四十张织机”,主人公喻氏看市平凡,实际上是一个市民阶层的新女性,她有一双勤劳致富的巧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定程度的独立经济地位争取了独立人格。
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夫妻关系,而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遇事商议,共同劳动的新型家庭关系,体现了晚明江南地区男女在家庭生活及经济中的平等地位,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显示女子会有打仗、做官、经商等各种能力。
作者一开篇就表明他对女性才干的欣赏,常言道,有智妇人,赛过男子,古来妇人赛过男子的也尽多。
塑造了具有经营才能,善于应付意外事变的女性形象黄善聪,她和父亲在外做生意,父亲突然去世,14岁的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在买棺盛殓父亲后,与人合伙经营,“经过几年勤苦经营,手中颇有活动,比以前不同”,黄善聪的故事说明女子不但能办理父亲的后事,而且也很有经商的头脑,她们在能力上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里通过女性经营实业的才能和应变能力,塑造了聪明颖悟、才干、谋略及胆识等非同一般的女性,用以说明女子不但不落后于男性,而且她们在学识能力上可以与男子争风。
这较之“男尊女卑”、抹杀女子的聪明才智的传统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赵春儿重旺赵家庄》(《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赵春儿是个很有远见、很能隐忍的女子,她心里明白丈夫赵可成的纨绔习气和奢靡败家的作风难以改变,就埋下银子以备将来成就丈夫的大事。
即使家计再艰难,自己再劳苦,她也忍受着,不曾透露半点。
果真,十几年过去了丈夫终于有机会凭监生的学历谋取朝廷之职,无奈囊中羞涩,无法通融,如此关键之时赵春儿多年的心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见丈夫有了悔改之意才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丈夫谋得官职和仕途之通。
最后很有远见的丈夫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夫妻二人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
作者将之塑造成为一个有远见有胸怀的女子,她不但改变了丈夫的人生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委琐的人格。
这对于一个女人家来说实在很不容易,十几年“卧心藏胆”的隐忍和宽广的胸怀,为一般的男人所望尘莫及,这种胸怀和做人的魄力很值得后人欣赏。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警世通言》卷五)中的大嫂王氏几年没有丈夫的消息,但是仍然不肯相信丈夫已经死去,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卖掉,让婶婶杨氏与自己换了发髻,骗过了被狠心小叔叫来的强盗,婶婶却给带走了!让那好赌的没有人性的小叔子陪了夫人又折兵去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卷三十二)的故事广为人知,身为娼妓的杜十娘深知自己为人所不齿的社会地位,所以积攒下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赢得一个好归宿。
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与他。
”从十娘希望从良一事,可以看出她并非自甘堕落,而想走出烟花柳巷、走出摆脱被人玩弄、被人役使的命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她是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
虽然烟花场中许多年,“不知历过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
”但杜十娘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她与男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真正的爱情,正是这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上演了一幕“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歌可泣的悲剧故事。
究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她太相信爱情、太渴望追求人格独立的生活。
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烟花女子即便从良了,也很难得到男人的尊重和真正的爱情,即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想要在社会上寻求独立的人格地位,那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失望。
好容易逃离了妓院鸨母魔
爪的她,满以为自己即将有一个美好的归宿,谁想半路上自己倾心相爱、欲托付终身的李甲竟因一千两银子就把自己卖了,这种情感上的背叛彻底打败了杜十娘对人生,对追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幻想,她彻底绝望了。
带着对李甲、孙富及整个男权社会的愤恨与绝望,她选择了死,以此来向这个罪恶的社会做出最后的搏击。
就是这个社会带给她痛苦的命运,让她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成为供男人玩弄使役的卑贱娼妓!她的悲剧是这个社会的悲剧,更是她个人追求个性独立的性格悲剧。
在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谷风》和《氓》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妇女爱情婚姻悲剧的诗篇,这些诗歌均写了女子勤劳善良对丈夫温柔体贴忠贞,而男子在恋爱时虽然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但当他们一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就背信弃义、肆意妄为,最后还凶狠地将他们的妻子逐出门去,而这些受迫害的女子们只能忍气吞声,无有反抗之力。
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影响之下,婚姻仅仅是一种“临之以父母,狱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的违反人性的结合,封建婚姻观念对广大妇女还施以三从四德的具体禁锢,使她们的整个人生过程都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同时,女子一生下来就被闺闱藩篱阻断了和自由爱情相遇的机会。
因此,一旦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出现的时候,其果敢、主动和胆识与其纤巧柔媚的外表形成强烈的逆差,因为她们深知自己的命运、地位和自由爱情的来之不易。
因此,女性比男性忠诚,也正是因为爱情来之不易,因而,一旦遭到破坏,她们便会奋起反抗,但又往往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而以失败告终。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为了追求自由爱情,既要与封建家长斗争,又要克服内心的封建束缚,她特殊的门第、相府小姐的地位、高深的文化修养都对她的反抗性有所限制,同时,崔莺莺还是在红娘的帮助下,才彻底走上反抗道路。
而“三言二拍”中的妇女在对爱情婚姻的追求上,就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了,一旦理想目标出现了,她便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主动追求,形成一种女追男的格局。
这是崔莺莺这种相府小姐想都不敢想的。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巧借与卖水人的骂架来自报家门,自我做媒,但是,他父亲因对方门第太低,不准他们结婚。
但她始终没有屈服,为了范二郎,她曾死过两次,做了鬼还要和他相会,最后又通过五道将军,救范二郎出了监狱。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的小夫人,在王招宣府失宠被弃,嫁与年过60 的富商张员外,不久便爱上了张员外店里的张主管,后被逼自缢而死,其鬼魂继续追寻张胜。
《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的白素贞借借伞还伞结识许宜,在被法海压在雷锋塔下时,“头尚兀自抬着”,盯着许宜。
《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中刘翠翠与金定是同窗同学,翠翠爱金定的意志十分坚强,从而迫使父母放弃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而使他们终成眷属。
即使是已婚妇女,在“三言二拍”中也敢于为了自身幸福斗争。
《张溜二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的陆蕙娘对于丈夫以嫁人为诱饵,骗抢别人的钱财这种生活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只好将计就计,趁做鸽子之便,暗中物色知音,因而当她发现沈灿若一表人才、心志诚恳后,便在假新婚之夜,告之实情,与之私奔而去,结为和美夫妻,陆蕙娘敢于背叛丈夫,选择自己满意的男性,终于找到了幸福的婚姻。
“三言二拍”中的妇女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当她们为之辛苦得来的爱情遭到破坏时,她们也奋起反抗,决不妥协。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李莺莺面对张浩的软弱无力捍卫自己的爱情时,挺身而出,先告之父母,以“此愿若违,含笑自绝”的意志逼迫过去不同意她与张浩结婚的父母改变态度,然后取纸作状,径至河南府讼府之下,把自己和张浩之间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约当面陈诉于官,并在状纸中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为例,提出在爱情婚姻上应当所得归人,礼顺人情”,逼得龙图阁待制只好曲与成之。
在这里,李莺莺没有借助于才子及第奉旨成婚,而是用自己的真挚感情与礼教进行抗争,并最终实现了建立在真情基础上的幸福婚姻。
女性形象是“三言”所着力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丰富而饱满,形形色色、各具特色,所共同的一点便是都来自市民阶层,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带有新的意识和行为,这当然是新
兴的市民阶层赋予她们的新特点,也是时代文化潮流(具体来说是王学左派反封建传统的思想意识)给予这些女性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为她们的产生和接受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哲学依据。
她们中的一些人站在了那个时代的前沿,她们的言行多是对封建思想和保守势力的反叛与挑战,对夫权、父权的反叛与抗争,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与独立的期待,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的渴望,这促使她们做出与传统理法不相容的举动,并进行着为争取人性解放和独立人格的斗争,值得我们肯定与赞扬。
她们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的同时显示出早期妇女解放的倾向,她们中的一部分人有着过人的才智和胸怀,是古代劳动妇女智慧的化身,被作者热情的赞扬。
“三言”中的妇女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法束缚下传统女性的保守形象,在女性文化长廊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女性形象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特定阶层的独特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