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导语"三言二拍",即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成书于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都处在转折点的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之作。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宋元话本旧篇与明代拟话本新作并列其中,作品描写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为市井小民、妇女商贩,反映了宋元至明中后期市民阶级的生活常态和心理动向,描摹出一幅丰富的市井生活画卷。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涉及当时社会女性的故事很多,这些女性角色丰富多彩、性格各异、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各有差别,她们或温婉大方,或敢爱敢恨,或世俗贪婪,有令人或敬佩或同情的正面形象,也有令人或愤慨或叹息的反面形象。
但是,这些女性人物的共同点,就是生动而鲜活,展现出当代人所不知道的古代女性生活图景。
这些女性人物,无论是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市井小妇的社会交往,还是农村妇女的家长里短,无论是传奇侠女的精彩人生,普通平民的婚姻感情,还是青楼女子的无奈叹息,都是古代女性世俗生活的体现。
"三言二拍"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和故事,丰富多彩、曲折动人,不仅行文构思巧妙,细节刻画也细致入微。
透过"三言二拍",可以对明代民众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真切的了解,也能够重现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以及她们思想观念的觉醒。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1. 女性闺阁生活"闺阁生活"是古代女性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女子,特别是宋明以后的女子,因受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所以越是世家大族、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所要遵循的礼法和闺训就越严格。
在"三言二拍"中,上至皇室女眷,下至奴仆村妇,都或多或少要遵循条框的规矩,这就使得闺中生活变得相对丰富。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作者:黄雅茹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黄雅茹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创作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商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本文将从“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和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商人形象因为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刻画商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贬义。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商人,其中不仅有反面的商人形象,还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
这些商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人这一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这时期的商人形象的描写是对前朝文学作品的继承,也给予后世创作以思考。
一.商人的正面形象1.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中国的传统观点是情与义很难两全,也因为商人的商业性,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经商求利,根本就不顾感情。
但在“三言二拍”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就整理创造了很多重情讲义的商人形象。
卖油郎秦重是《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人公,他喜爱“花魁娘子”,努力挑担卖油积攒了十两银子去见她一面,但因为地位低下受到轻视。
但在后来“花魁娘子”受到吴八公子凌辱时,秦重不计前嫌,在她需要帮助时及时救了她。
因为他的深情善良使得花魁娘子最后主动提出嫁给他。
秦重身为一个沿街挑担叫卖的卖油郎用他的真诚情谊赢过了权贵富豪,最后也赢得了花魁娘子的心。
文中的秦重用一个“至诚君子”的形象收获了“花魁娘子”的真心,也打破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商人逐利轻情形象的偏见。
除了秦重,“三言二拍”也出现了很多有情有义的商人代表,这些有情有义的商人给“三言二拍”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片面认识。
2.勤劳坚毅的商人形象“三言”中的徐老仆原本是徐氏的下人,在徐家家主死后便与徐三娘一起被赶出徐家,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使他已经年老,但他依旧选择努力经商,最后取得成功;《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因与表哥争执而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外出经商。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论“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㊀第38卷㊀第12期2019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Vol.38㊀No.12Dec 2019㊀收稿日期:2019-10-12作者简介:黎荔(1975-)ꎬ女ꎬ广西梧州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文艺学㊁文化产业ꎮ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12.018论 三言二拍 中的女性主义意识黎㊀荔(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ꎬ陕西西安㊀710049)㊀㊀摘㊀要: 三言二拍 成书于商品经济繁荣和城市规模迅速发展的明代中后期ꎬ它着眼于普通的市民阶层生活现状ꎬ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ꎮ上至上层阶级官宦人家的小姐ꎬ下至广大普通市民阶层女性㊁商人妇以及底层的妓女ꎬ另外还有许多女中豪杰的侠女形象ꎮ在这些形象中ꎬ蕴含着女性追求爱情自由㊁人格平等以及独特的自我意识ꎬ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扬ꎮ关键词: 三言二拍 ꎻ女性主义意识ꎻ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02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12X(2019)12-0096-04㊀㊀ 三言二拍 分为 三言 和 二拍 ꎬ 三言 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ꎬ作者是冯梦龙ꎻ 二拍 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ꎬ作者是凌濛初ꎮ以上五部作品皆诞生于明代中后期ꎬ这一阶段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经济ꎬ都处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折时期ꎬ人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状况都发生了较为明显和深刻的变化[1]ꎮ三言二拍 正是抓住了这一转折的关键时期ꎬ把描写对象定位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ꎬ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俗ꎬ反映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心理变化ꎮ在这些作品中ꎬ作者描写了数量不少的女性形象ꎬ包括上层社会官宦世家的闺阁小姐ꎬ市民阶层的小家碧玉㊁商人妇等普通女性形象ꎬ还包括处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形象ꎬ还有较为另类的侠女形象ꎮ虽然这些女性形象身份背景不尽相同ꎬ生活遭遇也差异互现ꎬ但是在这其中体现的对爱情自由㊁人格平等和自我意识的追求却是相通的ꎬ较为明显而又难能可贵地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ꎮ一㊁ 三言二拍 女性形象分析(一)上层阶级女性所谓上层阶级女性是指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大家闺秀ꎬ她们的成长通常伴随着严格的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ꎬ婚姻要遵从父母之命㊁媒妁之言ꎮ这些上层阶级的青年女性对婚姻和爱情自主的向往ꎬ不可避免地会与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冲突ꎮ«吴衙内邻舟赴约»这一故事就讲述了出生于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贺秀娥主动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ꎮ与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故事不同的是ꎬ贺秀娥是一个非常有主见㊁勇敢且主动的大家闺秀ꎮ在与吴衙内的交往过程中ꎬ贺秀娥一直是主动和引导的一方[2]ꎮ贺秀娥主动向吴衙内表白自己的心迹ꎬ为了成功与吴衙内相约ꎬ冒着被父母发现的风险ꎬ贺秀娥铤而走险将其藏匿于自己的船里ꎮ为了掩护情郎ꎬ贺秀娥更是想出了装病的法子ꎬ引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ꎮ可惜纸终究包不住火ꎬ贺秀娥的父母还是发现了二人偷偷交往的事实ꎬ不禁大为震惊ꎮ贺秀娥不卑不亢ꎬ坚定地表达了自己要和吴衙内在一起的决心ꎬ引发了她与父母之间的强烈冲突ꎮ贺秀娥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长ꎬ女儿的叛逆行为引发了他的雷霆之怒ꎬ甚至产生了要杀死女儿的想法ꎬ幸好被贺秀娥母亲阻止ꎮ贺秀娥母亲这一形象ꎬ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女性主义意识ꎬ母亲对女儿追求爱情自由的做法表达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认可ꎮ在贺秀娥母亲的支持和努力之下ꎬ贺秀娥最终得以与吴衙内顺利成婚ꎮ从这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ꎬ在明代中后期ꎬ婚姻自由的观念逐渐为上层官宦家庭所接受ꎬ封建礼教的影响力虽然仍69然十分强大ꎬ但从其缝隙中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微光ꎮ再如«李将军错认舅»这一则故事ꎬ它讲述了出身门第差异较大的一对夫妇刘翠翠和金生ꎮ二人相识于村塾求学的过程中ꎬ刘翠翠虽为女儿之身ꎬ所幸出生于富庶乡绅之家ꎬ在开明父亲的支持下ꎬ得到进入村塾读书的机会ꎮ在村塾学习的过程中ꎬ她结识了家庭贫困的金生ꎬ二人情投意合私定终身ꎮ此事被刘翠翠的父母知晓之后ꎬ他们不仅没有感到愤怒ꎬ没有嫌弃金生的出身门第ꎬ还拜托媒人向金家求亲ꎬ成全二人的感情[3]ꎮ这种不介意家庭门第ꎬ肯定自由爱情的婚姻观念在当时虽不多见ꎬ但也并不十分罕见ꎮ这出喜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作者较为开明的女性主义意识ꎮ(二)市民阶级女性三言二拍 塑造了大量市民阶层的女性形象ꎬ这些形象除了出生于普通市民之家的小家碧玉之外ꎬ还有数量不少的商人妇形象ꎮ这些市民阶级女性与上层阶级女性相比ꎬ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影响更小ꎬ具有更加强烈的婚姻自主愿望ꎬ而这样的婚姻观念也已经得到了当时的市民阶层认可ꎮ虽然这些市民阶层女性普遍拥有自由的婚姻观念ꎬ但是在当时的阶级社会ꎬ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也是可想而知的ꎮ«崔待诏生死冤家»这则故事ꎬ女主角秀秀出生于裱褙匠的市民之家ꎬ因为精湛的绣工和聪慧的性格ꎬ被处于上层阶级的咸安郡王看中ꎬ她被咸安郡王收入府中成为身份与婢女相似的 养娘 ꎮ秀秀只是平民百姓ꎬ无力反抗阶级压迫ꎬ最终丧失人身自由ꎮ虽然沦落至此ꎬ秀秀却仍然具有反抗意识ꎬ在郡王府中结识了玉工崔宁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白面小生ꎮ在一次火灾之中ꎬ秀秀勇敢向崔宁表白ꎬ趁着火灾ꎬ二人尝试逃出郡王府却最终殒命[4]ꎮ秀秀这种大胆反抗阶级压迫的行为ꎬ也充分体现了市民阶层女性追求婚姻自主和人格独立的精神和意志ꎮ三言二拍 描写众多的商人妇形象ꎬ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ꎬ不同的商人妇形象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ꎬ也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ꎮ这些形象中比较多的一类是独守空房㊁受诱惑而红杏出墙的商人妇形象ꎮ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ꎬ明代中后期商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ꎬ但是商人的职业特性使得他们常常外出不得归ꎬ他们的妻子只能独守空房ꎮ一些商人妇难忍空虚寂寞ꎬ在外界的诱惑之下红杏出墙ꎮ这种行为在封建礼教的道德约束中犯 七出 之条ꎬ是重大的过错ꎬ往往会遭到丈夫的休弃和道德的谴责ꎬ不过她们的结局不尽相同[5]ꎮ«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节中的商人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ꎬ本来出身于普通市民家庭ꎬ拥有 吴宫西子不如 的绝世容颜ꎬ在新婚之时与丈夫感情甚笃ꎮ但蒋兴哥出门经商年深日久ꎬ王三巧独守空房难忍寂寞ꎬ再加上受到薛婆的诱惑ꎬ最终与陈商走到了一起ꎬ甚至将蒋兴哥的传家之宝珍珠衫也送给陈商ꎮ蒋兴哥发现王三巧出轨之后虽然愤怒ꎬ但也曾有过反思ꎬ二人本来感情深厚ꎬ是长期的分离导致了三巧红杏出墙ꎬ对妻子有一定程度的宽容ꎬ因此蒋兴哥虽然休妻ꎬ但没有将此事公之于众ꎬ也算保留了三巧的颜面ꎮ事发后三巧也感到内疚ꎬ后来蒋兴哥落难ꎬ三巧虽然已经再嫁吴知县ꎬ仍然出面为其说情ꎬ二人最终重归于好ꎮ虽然王三巧最终从妻的身份降为妾ꎬ但是无论是蒋兴哥㊁吴知县还是她的父母ꎬ都对三巧的出轨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宽容[6]ꎮ这体现了当时的市民阶层对传统封建贞节观念的淡化ꎬ也体现了作者对女性欲望的理解ꎮ虽然同是独守空房的商人妇ꎬ受人诱惑与主动出轨结局并不相同ꎮ«乔彦杰一妾破家»一节中ꎬ同是丈夫外出经商ꎬ独守空房的春香却选择主动与佣人通奸ꎬ最终东窗事发死于狱中ꎮ这样截然不同的结局也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教化用意ꎬ人欲可以理解ꎬ但是若导致教化崩坏道德沦丧ꎬ则应引起人们的反思[7]ꎮ此外ꎬ 三言二拍 中也描写了一类能够坚贞守节㊁抵抗诱惑ꎬ甚至参与商业经营ꎬ帮助丈夫创业的商人妇形象ꎮ«施润泽滩阙遇友»一节中的商人施复的妻子喻氏ꎬ她和丈夫从共同经营一张织机开始ꎬ二人共同奋斗ꎬ最终规模扩大ꎬ成为一个小型手工场主[8]ꎮ在这个故事里ꎬ喻氏既是勤俭持家㊁忠于丈夫的传统妻子ꎬ又能与丈夫互相尊重ꎬ帮助丈夫创业经商ꎮ既是贤内助ꎬ又是好战友ꎬ这样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是时代的进步ꎬ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ꎮ作者对这类商人妇形象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和肯定ꎮ(三)底层女性与侠女底层女性主要指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㊁受全社会压迫的妓女ꎬ她们因为突逢变故ꎬ诸如战争骚乱㊁社会动荡㊁家中获罪而被变卖为妓ꎬ失去了人身自由ꎮ 三言二拍 中描写了很多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妓女形象ꎬ她们虽然地位低下ꎬ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ꎬ也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ꎬ勇于反抗压迫ꎬ挑战不公平的命运ꎮ79㊀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卖油郎独占花魁»一节中描写了一个因为战乱沦落风尘的花魁娘子形象ꎮ花魁娘子王美娘在结识富家公子后发现了他顽劣与丑恶的本性ꎬ反而被小小卖油郎秦重的真诚感动ꎬ最后选择与卖油郎结为连理ꎮ在那个时代ꎬ商贩走卒的社会地位不高ꎬ排在士农工商的最末等ꎬ但是王美娘的抉择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王美娘追求真挚感情的精神的赞美[9]ꎮ另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ꎬ杜十娘的百宝箱积攒了她为自己赎身以及追求幸福的宝物ꎬ一心渴望单纯美好的爱情ꎬ后与李公子结识并私定终身ꎬ结果受到欺骗ꎬ性格刚烈的杜十娘选择怒沉百宝箱来谴责负心人的背信弃义ꎮ杜十娘用毫不迟疑的死亡来表达自己的绝望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ꎮ除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ꎬ 三言二拍 中还塑造了更为出彩的侠女形象ꎮ她们与唐宋传奇小说中身手不凡的女侠形象不尽相同ꎬ 三言二拍 中的侠女更多的是其人充满仁侠仗义之气ꎬ而非高强的武艺ꎮ«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一节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侠女张淑儿的形象ꎬ她拯救了遭遇困境的杨生ꎮ张淑儿不仅具有助人的热忱之心ꎬ还身具机敏和睿智的美好品质ꎬ上演了一出 美救英雄 的桥段ꎮ又如«程元玉店肆代偿钱ꎬ十一娘云冈纵谭侠»一节中的侠女韦十一娘ꎬ为了报答恩人程元玉代付饭钱的恩义ꎬ提醒他危险的存在ꎬ最后还救了程元玉一命[10]ꎮ这些具备勇气智慧的侠女形象与封建社会的传统女性形象不同ꎬ作者对这些通情达理㊁嫉恶如仇㊁明辨是非的侠女表达了肯定和赞美ꎬ从侧面体现出女性地位的提升和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ꎮ二㊁ 三言二拍 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三言二拍 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女性角色ꎬ主要描写了她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愿望ꎬ不满男尊女卑㊁追求人格独立和地位平等的要求ꎬ不甘为人附庸及对自我意识的肯定和追求ꎮ(一)追求爱情自由封建礼教对女性最大的压迫就是婚姻压迫ꎬ封建社会没有爱情自由ꎬ讲究的是父母之命㊁媒妁之言ꎮ 三言二拍 中描写了大量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女性角色ꎬ这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ꎬ不自觉的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ꎮ她们反对包办婚姻ꎬ勇敢追求心中所爱ꎮ前文提到的«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秀秀ꎬ虽然身为郡王府中地位卑下㊁没有人身自由的养娘ꎬ但是遇到心仪之人崔宁时能够主动示爱ꎬ在不幸殒命之后即便做鬼也要坚持追求自由的爱情ꎮ这种超越生死㊁对婚姻和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是罕见的ꎬ是作者对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体现ꎮ(二)追求人格平等在 三言二拍 成书的明代中后期ꎬ商品经济和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ꎬ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孕育ꎮ在这样的背景下ꎬ封建社会人伦纲常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ꎮ女性主义意识逐渐萌芽ꎬ女性开始追求平等的地位ꎬ这不仅体现在婚姻爱情中的地位平等㊁家庭地位平等ꎬ还体现在女性开始反抗社会压迫ꎬ肯定人欲存在的自然性ꎬ追求性别平等和被尊重的基本权利ꎮ作者描写了许多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ꎬ她们不满足于成为附庸物ꎬ努力成为婚姻和爱情中的主导者ꎬ拥有和男性平等的人格和社会地位ꎮ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平氏要求丈夫对自己绝对忠诚ꎬ又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妻子喻氏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生意ꎬ与丈夫琴瑟和鸣ꎬ互相尊重ꎬ最终家庭小生意发展为小型手工场规模的生意ꎬ可谓家庭事业双丰收ꎮ这些女性形象不仅需要爱情和婚姻中的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ꎬ更提出家庭和社会地位平等的要求ꎬ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升ꎬ也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ꎮ(三)追求自我意识三言二拍 中作者曾经对个性独特㊁机智勇敢㊁追求自我的女性有过 智略可方韩㊁白ꎬ雄名可赛关㊁张 的赞美之言ꎮ«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学识过人㊁文采斐然的苏小妹ꎬ«同窗友认假作真ꎬ女秀才移花接木»中女扮男装求学考秀才㊁文武双全的闻蜚娥ꎬ«张溜儿巧布迷魂阵ꎬ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英明果断㊁慧眼识人的陆蕙娘ꎬ«李公佐巧解梦中言ꎬ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性格坚毅㊁坚持不懈追寻真凶㊁最终大仇得报的谢小娥ꎬ这些女性形象都是追求自我意识的典型形象ꎮ作者通过对这些女中豪杰事迹的生动描写ꎬ以及对她们女性主义意识不吝溢美之词ꎬ充分肯定了这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ꎮ她们在各自的世界里积极努力ꎬ追求自我发展ꎬ看重自我成长ꎬ讲求自我超越ꎬ充分体现了这些女性自我意识的主体精神ꎮ三㊁ 三言二拍 女性主义意识产生的原因 三言二拍 立足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89黎㊀荔:论 三言二拍 中的女性主义意识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市民阶层ꎬ伴随着新的社会思潮的悄然变化ꎬ为了对封建礼教进行讽刺批判ꎬ作者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ꎬ她们追求爱情自由㊁人格独立㊁自我意识ꎬ这样的书写与社会背景和作者本身是分不开的ꎮ(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思潮的变化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发展ꎬ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孕育其中ꎬ商人阶级逐渐发展壮大ꎬ其社会地位有所提升ꎬ虽然无法改变传统的士农工商 阶级观念对商人的偏见ꎬ但社会思潮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ꎮ在 三言二拍 中ꎬ年轻富有的商人逐渐成为年轻女性的择偶对象ꎮ另一方面ꎬ在商品经济繁荣的背景下ꎬ 人本主义 思潮逐渐流行ꎬ女性提出婚姻自由㊁人格平等㊁自我意识等需求也逐渐为世人所接受ꎮ 三言二拍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ꎬ忠实地再现了这一社会思潮的变化ꎮ(二)作者思想超前ꎬ对女性具有尊重㊁同情㊁赞美的意识冯梦龙和凌濛初的思想在当时可谓超前ꎬ不仅能够从女性视角出发看问题ꎬ还能为女性发言发声ꎮ他们对个性独特㊁机智勇敢㊁追求自我的女性能够发出由衷的赞美ꎬ能够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法提出质疑ꎬ能够对女性予以尊重和同情ꎮ女性冲破纲常伦理的婚姻自由诉求和平等自尊的意识在当时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同ꎬ不仅如此ꎬ 三言二拍 更是提出 男女相悦可以为婚 的超前于时代的婚恋观ꎬ更是体现了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ꎮ它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ꎬ但作者在 三言二拍 中所体现的作为女性主义意识先驱的意义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ꎮ(三)对封建礼教进行讽刺和批判宋明儒家理学思想经过时代的发展ꎬ到 三言二拍 成书的时候ꎬ已经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对妇女非常严格的教化系统ꎮ封建礼教的日趋完善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社会思潮形成剧烈的冲突ꎮ三言二拍 作者立足于这一冲突ꎬ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ꎮ作者认为ꎬ封建礼教是不合理的和反人性的ꎬ是社会动乱和人民痛苦的根本原因ꎮ作者强调ꎬ社会上的普通百姓ꎬ特别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各类女性ꎬ应该转变思想㊁调整观念ꎬ对压迫人和剥削人的封建礼教进行大力的批判ꎬ让社会向着真正的属于人的方向发展ꎮ四㊁结语三言二拍 成书于商品经济繁荣和城市规模迅速发展的明代中后期ꎮ这一时期社会思潮发生了较大变化ꎬ 人本主义 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ꎮ冯梦龙和凌濛初凭借自身超前的进步意识ꎬ立足于普通的市民阶层生活现状ꎬ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ꎮ这些形象包括上层阶级官宦人家的小姐㊁广大普通市民阶层女性和商人妇ꎬ也包括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以及许多女中豪杰的侠女形象ꎮ她们或是追求爱情自由㊁人格平等ꎬ或是追求自我意识的觉醒ꎮ这些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扬ꎮ参考文献:[1]㊀张一荻.男权社会下的温柔起义:女性主义视角看«警世通言»[J].戏剧之家ꎬ2019(17):233-234.[2]㊀阳达ꎬ李响.«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与科举[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ꎬ19(2):57-63.[3]㊀柳海松ꎬ毕岸.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46(3):133-137.[4]㊀张立敏. 三言二拍 中女性形象探微[J].语文建设ꎬ2017(6):57-59.[5]㊀张自华.论 三言二拍 的贞节思想[J].铜仁学院学报ꎬ2016ꎬ18(3):98-103.[6]㊀闫立娟ꎬ雷作安.从 三言 二拍 的姻缘题材看晚明社会思想的变化[J].赤子ꎬ2015(18):129-130.[7]㊀李迎春.试论 三言 ㊁ 二拍 中女性贞节观的开明之处[J].景德镇学院学报ꎬ2015ꎬ30(4):66-69.[8]㊀严澜. 三言二拍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ꎬ2015ꎬ31(3):9-11.[9]㊀张惠英.试论 三言 二拍 的爱情婚姻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ꎬ2014ꎬ6(9):176-178.[10]闫静. 三言 二拍 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4ꎬ27(1):111-112+145.(下转第116页) 99㊀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TheDiscussionofNaturalDisastersinSuShi'sZhuWenWEIZhengchun(SchoolofLiteratureꎬGuizhouNormalUniversityꎬGuiyangꎬGuizhou㊀550025)Abstract:SuShi'sZhuWenreflectsthesocialpictureoffloodꎬdroughtꎬsnowdamageꎬfireꎬinsectscalamityandothernaturaldisastersencounteredbythepeoplewhenhewasinpoliticsatthattime.Itshowstheresponsibilityofscholar-officialsinafeudalsocietyinthefaceofdisasters.Heworkedhardforthepeopleandmadeapetitionforthepeoplethroughallhishardships.Atthesametimeꎬitalsorevealsthedifferentactionsoffeudalofficialsinthefaceofdisasters.InZhuWenꎬthepoetexpresseshisstrongconcernfortheaffectedpeopleandhisboldcriticismofrealisticpolitics.Keywords:SuDongpoꎬZhuWenꎬfloodanddroughtꎬsenseofresponsibilityꎬpoliticalsatire(责任编辑:孔明玉) (上接第99页)OntheFeministConsciousnessinThreeWordsandTwoClapsLILi(SchoolofHumanitiesꎬXi'anJiaotongUniversityꎬXi'anꎬShaanxi㊀710049)Abstract:ThreeWordsandTwoClapswaswritteninthemiddleandlateMingDynastyꎬwhenthecommodityeconomywasprosperousandthecityscalewasdevelopingrapidly.Itfocusedonthecurrentsituationofthelifeofordinarycitizensanddescribedvariousfemaleimages.Theyoungladiesoftheupperclassofficialsꎬthewomenofthegeneralpublicꎬthebusinesswomenꎬandtheprostitutesatthebottomꎬaswellasthechivalrouswomenimagesofmanyfemaleheroesꎬarealldescribedby"threewordsandtwoclaps".Amongtheseobjectsꎬmanywomenpur ̄suelovefreedomꎬpersonalityequalityanduniqueself-consciousnessꎬwhichembodiestheawakeningandpublicityoffeministconsciousness.Keywords:ThreeWordsandTwoClapsꎬfeministconsciousnessꎬfemaleimage(责任编辑:冯芳)611。
“三言”“两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

目录“三言”“两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 (1)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2)(一)作者简介 (2)(二)作品概述 (3)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刻画 (3)(一)商人形象的类别 (3)1.重利轻义商人 (3)2.重义轻利型商人 (4)3.入仕型商人 (5)(二)商人形象的时代特征 (5)1.传统的经商美德 (5)2.大胆的冒险精神 (6)3.精明的经营手段 (6)4.诚信的经营思想 (7)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创新原因 (7)(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7)(二)士商互渗的出现 (8)(三)商人地位的提高 (9)四、“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刻画的意义 (9)(一)突破固有观念 (9)(二)文学教化功能 (9)五、总结 (10)“三言”“两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我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杰出代表,收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民间传说,戏曲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生动的刻画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着眼于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三言”“二拍”市井生活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当时商人以及商业活动进行了刻画,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商人形象,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因此“三言”“两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还为研究宋元明时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材料。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将着眼于“三言”“二拍”刻画的商人形象,对小说中刻画的商人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这一现象出现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探究小说写作的社会历史意义。
通过此研究,笔者不仅希望能够加深自身对于“三言”“二拍”的理解与研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研究。
引言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出现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的商业活动是从“物物交换”发展而来。
早在秦汉之初,就已经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的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而唐宋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又一经济发展高峰,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而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商业资本的扩大与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开展,富商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子可以博通古今,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即便是名门爱女,父母让其读书识字,也只要她识些姓名,学“妇德”而已。
“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以男女对照的方式,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
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
《施润泽滩阙遇友》有一定典型意义。
小商品生产者施复与喻氏两人,养蚕织布,“开起三、四十张织机”,主人公喻氏看市平凡,实际上是一个市民阶层的新女性,她有一双勤劳致富的巧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定程度的独立经济地位争取了独立人格。
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夫妻关系,而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遇事商议,共同劳动的新型家庭关系,体现了晚明江南地区男女在家庭生活及经济中的平等地位,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显示女子会有打仗、做官、经商等各种能力。
作者一开篇就表明他对女性才干的欣赏,常言道,有智妇人,赛过男子,古来妇人赛过男子的也尽多。
塑造了具有经营才能,善于应付意外事变的女性形象黄善聪,她和父亲在外做生意,父亲突然去世,14岁的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在买棺盛殓父亲后,与人合伙经营,“经过几年勤苦经营,手中颇有活动,比以前不同”,黄善聪的故事说明女子不但能办理父亲的后事,而且也很有经商的头脑,她们在能力上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里通过女性经营实业的才能和应变能力,塑造了聪明颖悟、才干、谋略及胆识等非同一般的女性,用以说明女子不但不落后于男性,而且她们在学识能力上可以与男子争风。
这较之“男尊女卑”、抹杀女子的聪明才智的传统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赵春儿重旺赵家庄》(《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赵春儿是个很有远见、很能隐忍的女子,她心里明白丈夫赵可成的纨绔习气和奢靡败家的作风难以改变,就埋下银子以备将来成就丈夫的大事。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摘要:“三言二拍”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人物形象研究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三言二拍” 人物形象研究综述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笔者拟从人物形象研究这个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和商人形象研究。
1.女性形象研究探究女性形象是“三言二拍”的研究热点。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非为未婚子女、家庭妇女、青楼歌妓、媒婆等,对未婚女子、家庭妇女阐述详尽的文章主要有《从“三言二拍”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勇于反叛封建伦理纲场合追求婚姻自由,不把贞洁作为婚恋上火的唯一准则,点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对女性的研究比较全面。
一部分论文着重阐述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如《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王学左派哲学思潮的传播,这类文章多数是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妓女形象是人物形象研究的重心之一,这方面的论文以《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为代表,这些成果总结了小说的妓女形象认为他们长相标致,多才多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论文还追溯了明代以前妓女的屈辱生活,揭示她们渴望从良的心情。
媒妁形象最近几年逐渐引起人们注意,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不小,主要论文有《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这些论文指出媒妁好利贪财的一面,但也肯定她们连接规格内外的媒介作用,认为她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柳海松;毕岸【摘要】三言二拍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描绘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它最显著的地方,是以极其真实的笔触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商人及商妇的形象.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聚焦在商人身上,而很少对商妇形象进行分析,因此,文章便以三言二拍为例,分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及其意义.【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6)003【总页数】5页(P133-137)【关键词】三言二拍;明清商贾小说;商妇【作者】柳海松;毕岸【作者单位】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在“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说创作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
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还是将女性钉死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底层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抑或是商业活动自身所具备的风险,这些都决定了男性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绝对主角只能是男性,女性被赋予“商妇”之名,充当着男性的附属物。
然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清时期的商贾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有别于前面历朝历代的商妇形象。
这不仅仅表现为形象生动饱满,更体现在正面女商人形象的诞生上。
本文以三言二拍为例,通过剖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来分析其魅力之所在。
在正式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贾小说的概念,对此,邱绍雄先生在《中国商贾小说史》中认为,所谓商贾小说“就是指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经商求利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
由此可以看出,商贾小说这一概念是针对文本内容而提出的。
中国古代并没有商贾小说这一提法,因而也就没有细致地划分出中国古代哪些小说属于商贾小说。
因此,本文以邱绍雄先生的《中国商贾小说史》为依托,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以商人为主人公,以描写商人经商求利为主要活动的小说中的商妇形象。
一、商妇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无论是作为男性附属物的商妇,还是独自经商的女商人,她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中国古代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对妇女的伦理道德约束。
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要求日益加剧。
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周礼·天官》提出以男性为中心、规范女性行事标准的“三从”原则、“四德”标准,汉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此为肇始,以“从父、从夫、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四德”和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主要内容的“三纲五常”思想,便成为统治着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的标准。
这些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在有力地稳固了中国古代男性地位的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女性设计了“操持家务、侍奉家长、养育后代”这样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让女性不得不扮演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这一角色,从而也使得“男尊女卑”这一传统思想观念日益严重。
“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堂而皇之地压制、抹杀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而对商妇来说,她们受压迫的程度要远远大于普通女性,她们同一般女性一样在承受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道德观压榨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更多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
中国古代有许多描述商妇的民谣诗歌,如“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又如“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再如“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识几人船”,这些民谣诗歌真实地描述出商人远行经商,夫妻分离,商妇独自在家操持生活的艰辛。
中国古代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而商妇的社会地位却较一般女性还要低许多。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皆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四民的排位秩序明显表露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将商人视为“贱流”的价值观念,直至明代都没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明朝统治者更是在洪武十四年明确规定:“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
”商人地位可见一斑,更遑论商妇,毫无地位可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妇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这在三言二拍以及明清时期的其他商贾小说中得以窥见,虽然这种觉醒程度并不足以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但却有其独特的意义。
二、三言二拍等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商妇生活的辛酸苦楚,这一方面是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经商不易,商人不得不常年远行,“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弃妻子离家乡。
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
”〔1〕从很多商贾小说或者非商贾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商人并非心甘情愿外出经商,往往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大多数商妇或持支持的态度;或因不舍而持否定的态度;或极其坚强,以一人之力扛起家务;或独守空闺,寂寞难耐。
她们所持的种种态度,清晰地勾画出明清时期商妇们独特的艺术形象。
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商妇形象可以划分成两大类型,主内型商妇形象与主外型商妇形象,这里的“主内”“主外”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相对应。
(一)主内型商妇形象这一类型的商妇与大多数传统女性一样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她们操持家务,奉养老人,教导子女,然而她们比普通妇女更加辛苦劳累。
丈夫常年外出经商,她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凭借一人之力撑起全家,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只是她们辛苦劳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们还需要承受情感上的煎熬,因而这一类型的商妇,其艺术形象往往是多方面的。
第一,她们勤劳贤惠,忠厚善良。
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妈妈(刘德之妻)、申儿(刘方)二人。
刘德夫妇“年纪六十有余,并无兄弟子女”,除了拥有房屋田地之外,还开了一间小酒店,“平昔好善,极肯周济人的缓急”〔2〕。
隆冬时节,申儿(刘方)父女赶路归乡,路上突遇大雪,“行走不动”,幸而得到刘德夫妇的赠饭留宿,之后,申儿(刘方)父亲因感染风寒不幸辞世,刘德夫妇再次伸出援手,不仅收养了申儿,为其改名刘方,还帮她殓葬父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妈妈是个心地极其善良的商妇,没有半点儿商人的唯利是图。
申儿(刘方)被收养后“日夜辛勤,帮家过活”,对待刘德夫妇二人也是“极其尽礼孝顺”。
此外,申儿(刘方)跟刘妈妈一样善良忠厚,因运河水涨,往来船只坏了无数,一个“年纪不上二十”的少年(刘奇),身上被“摘伤几处,行走不动,倒在地上,气息将绝”〔3〕,申儿(刘方)触景生情,说与爹娘后,救起少年性命。
刘德夫妇去世后,刘奇、申儿(刘方)二人“把酒店收了,开起一个布店来”,“一二年间,挣下一个老大的家业,比刘公时已多数倍”〔4〕。
二人情义相通后,刘奇认为二人“实由天合”,申儿(刘方)却说“无媒私合,于礼有亏”,更是说出了“共奉三姓香火”这样的话。
由此不难看出,申儿(刘方)虽为商家女,却是个勤劳贤惠、心地善良、见识极高、做事细腻的女性。
又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喻氏。
施润泽夫妻俩以蚕桑为业,不曾大富大贵,只是“温饱之家”,施润泽在路上拾得一包银钱后,并没有自私昧下,而是站在拾银处等失主来寻,回家后说给妻子喻氏听,喻氏不仅没有反对,还认为这件事做得好,“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喻氏的善良忠厚。
第二,她们聪明灵慧,知恩图报。
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瑶琴(王美儿)。
她本为商家女,自小便资性聪明,七岁能日诵千言,十岁能吟诗作对,十二岁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她聪慧过人的话,那么她遇到秦重后与王九妈、刘四妈斗智斗勇,一步步用计谋为自己赎身,绝对足以证明她的聪明灵慧。
除此之外,瑶琴还懂得知恩图报,秦重为了能够与瑶琴宿一夜,省吃俭用,用了一年的光景凑了十两银钱,终于能够一偿夙愿,然而瑶琴却喝多酒醉,秦重出于真心,夜里悉心照顾瑶琴。
瑶琴醒后感叹“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6〕,之后更是悄悄给了秦重二十两银子,酬他一宵之情。
瑶琴本就是妓女,依靠皮肉挣钱,如今却反过来给秦重钱,只能说瑶琴是个至情至性、知恩图报之人。
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
王三巧称不上贤良淑德,但确实是知恩图报的典范,她虽然遭遇了被休再嫁的苦楚,但是在蒋兴哥遇难后仍能“想起旧日恩情”,哭告丈夫“救他一命还乡”,若蒋兴哥不得救,“贱妾亦当自尽,不能相见”〔7〕。
虽然王三巧负蒋兴哥在先,但是凭借她再嫁后的身份地位以及得宠程度,她能够站出来以死作为要挟,哭求丈夫救前夫,便能够看出三巧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第三,她们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
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婶母杨氏,绝对称得上是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的典型代表。
杨氏孤孀无子,而王生“自幼聪明乖觉”,因而深得杨氏喜爱。
王生七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杨氏安葬了王生父母后,把王生“养为己子”。
王生成年后,杨氏并没有溺爱他,而是让他外出经商,“年纪长大,岂可坐吃箱空”,“待我凑成千来两,你到江湖上做些买卖,也是正经”〔8〕。
王生在杨氏的鼓励下外出经商,然而却时运不济,三去三返。
在血本无归的情况下,杨氏三番五次鼓励王生,为王生筹措资金,“我的儿,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9〕。
王生在婶母杨氏的鼓励下终于经商成功,杨氏不仅是王生物质与精神的支持者,更是他的人生导师,如若没有杨氏的悉心教导、几番鼓励,屡战屡败的王生很难东山再起。
又如《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李氏、檗氏。
其实书中对李氏、檗氏的描述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然而,笔者认为她们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也并非是无端猜测。
书中写到杨八老“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因而决定外出经商,而李氏也同意,劝丈夫“不必迟疑”,“孩儿幸喜长成,妾自能教训”〔10〕。
杨八老外出经商,行至漳州再娶檗氏,“两边来往,都不寂寞”。
杨八老惦念李氏和儿子欲回家看望,却被倭奴擒到日本。
等他逃回家乡已经是十九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李氏的儿子还是檗氏的儿子,是由两位母亲抚养长大、教导成人,杨八老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杨八老的两个儿子“中同年进士,又同选在绍兴一郡为官”〔11〕,一个做了郡丞、一个做了太守,这可以说都是李氏、檗氏的功劳。
第四,她们情感空虚,生活不幸。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
蒋兴哥与王三巧“一对玉人,良工琢就”,二人“行坐不离,梦魂相伴”〔12〕,但是无奈蒋兴哥家里世代经商,外面还有“许多客账,不曾取得”,因而不得不含泪挥别娇妻,远行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