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商人作为商业活动
的主体,其形象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文学
史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描述的商人形象丰富多样,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进行分析,深入探讨
其中隐藏的商业道德和文化内涵,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类及特点;
2. 商人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
4. 通过《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来探讨当今商业实践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方法:
1. 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对《三言二拍》中的文学形式和语言风格进
行分析,深度挖掘商人形象的内在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历史研究方法: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商人
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3. 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三、预期研究成果
1. 对《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分析和分类,提出更加深入的看法;
2. 总结商人形象的价值观和商业道德,为当今商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3. 揭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与明清时期商业背景的关系,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
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商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为深入探讨商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支持。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

概述“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以及对商人活动的描写“三言二拍”中描述了大量商人形象,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而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三言二拍”中对商人的描述和大量商人形象的塑造,突出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①在“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写到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常言”:“一品官,二品客。
”客商凭着金钱的力量,已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
②“二拍”中的重商思想表现得更加明显。
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中写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人生的价值就以得利的多少来衡量。
这篇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程宰与海神女结良缘、发大财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生气勃勃的商人正在取代读书仕子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2)“三言二拍”的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以往传统的观念不同,对商人活动的描写多从正面、肯定的角度进行。
①“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而又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等,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有时候,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凭经商的智慧,掌握行情,灵活应变而获得厚利,如《徐老仆义愤成家》;有时候也透露出商业竞争的火药味和雇工剥削的血腥气,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但这一切都被作者“好人致富”的思想冲淡了。
新兴商人所获之“利”都被蒙上了传统道德之“义”而显得温情脉脉和天经地义。
②“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而不是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一个破产商人出海经商而终致巨富;《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程宰经海神指点经商之道后,以囤积居奇而暴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杨氏,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侄子“大胆天下去得”,为追求巨额利润而不怕挫折,不断冒险,这些人和事都得到了作者的赞美。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引言
一、“三言”中商人形象的存在
二、商人形象参与小说情节的构建
(一)商人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构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
(二)商人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辅助手段(三)商人在入话中出现
(四)商人作为目中背景或点缀出现
三、“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一)商人形象类型的复杂性
(二)商人形象的心态分析
四、当代意义
(一)商人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
(二)商人影响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
(三)商人提升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速度
结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新形象给我们的启示《三言二拍》以大量的描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当时的商业活动,表现对传统“贱商”观念的反叛与否定,从而反映出人们社会价值念的转换更新。
这一时期的商人他们的成功对于我们做人有一定的启示。
一、做人要忠厚。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主人公秦重他对人真诚体贴,忠厚善良。
正是他为人忠厚善良,所以在生意上,客户很多,他取得了成功。
在爱情上,他的真诚体贴,忠厚善良,赢得了花魁娘子莘瑶琴的青睐,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做人要忠厚。
二、做人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已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最平常的行为规范,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最容易被破坏。
特别是商业活动中,充满着欺诈,在奸商那里,欺诈成为其获取利润的最常见手段,甚至习以为常。
但“三言”中的部分作品打破这个陋习,以超越传统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明代商人,将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融入商人的灵魂。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是典型代表,小说中黄善聪的父亲黄公在江北一带以贩线香为业,兼卖杂货,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口碑。
黄善聪自小女扮男装随父亲在外经商,在父亲去世之后,自强自立继续女扮男装继承父亲的生意。
她和李英的合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写道:“间壁客房中住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
”“原来李英也是从幼跟随父亲外出经纪”从以上看她选择李绣英是因为一是同行,对贩线香有一定经验;二是同乡,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三是忠厚诚实,也是黄看中李的最重要的一点。
选中人之后,黄李二人义结金兰充分发挥合伙在人力和资金的优势,提高效益,“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卢州发货讨帐,”双方以诚相待,财务管理公开,黄“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财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黄,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
正因为诚信不相互欺诈生意红火长久。
李和黄合伙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顾客同样如此。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7c064b777232f60dccca195.png)
[从“三言”系列中商人形象看对中国传统爱情作品的变化发展]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在明朝以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迎来高峰阶段。
但在如此繁荣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却很难找到较为生动丰满的商人形象,专门以商人作为描写对象的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明朝以前文人墨客们不愿将笔墨留给商人主要是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缺少话语权。
与商贾题材不受人们待见相反,爱情题材一直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爱情文学小说中的主角不外乎才子佳人或书生妓女,故事也总是围绕着婚恋与科举两个主要情节发展。
我国古代在以才子佳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相似性,虽时代不同,但基本内容、主要人物、作品主题却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人的经济力量壮大了,其社会地位及影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渐渐发生改变,商人们的思想品质、生活情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学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
其中描写了大量的经商故事与商人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商人一改以前的消极、奸诈、重利轻义形象,更多地以正面形象,传统的爱情小说描写模式也产生了一些改变,旧有模式被突破了。
“三言”对传统爱情作品的发展,首先是对爱情故事角色范围的发展。
正如鲁迅先生的评论一样,传统爱情小说中的主角总是才子佳人或文人妓女,与商人几乎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商人是不解风情的。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是如此描述琵琶女嫁与商人后的寂寞婚姻生活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这几句不仅刻画出一个人老珠黄的歌女婚后不幸生活,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不解风情,重利轻情的商人形象。
但是到了“三言”系列,“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们的感情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他们重利的同时,也重视感情。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和《金瓶梅》中女性形象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和《金瓶梅》中女性形象商人形象: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
女性形象:个性反叛的潘金莲旧时的女人,被压迫、被禁锢、被束缚,不能有自己的意愿,成为男人的依附,是她们不得不遵从的命运。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令女人的生活痛不欲生。
一部《金瓶梅》,说不完女性的心酸,道不尽女性的屈辱。
那一个个或妖娆,或妩媚的女人,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追求自由的孟玉楼。
特立独行的春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言”中商人形象【摘要】“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是市民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涌现了大量的商人形象,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潮,商人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当时社会风气下商人形象的典型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又不可忽视冯梦龙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不足,本文从正反两个角度来探究“三言”中出现的商人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三言”商人形象进步性与局限性一、绪论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墨憨斋一别号,系因其居题为“墨憨斋”而得,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冯梦龙自少有才气,但生活放荡不羁。
崇祯三年,57岁时方考取贡生。
61岁时,任福建寿宁知县,颇有政名。
65岁时,离任返乡。
明亡后,忧国而死,卒年73岁。
冯梦龙的一生颇不得志,但这却促成了他在文学上的更大的成就。
他把一生的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
他曾改编长篇小说《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推动书商购印《金瓶梅词话》,刊行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山歌》,编印《笑府》、《古今谈概》、《情史类略》,编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也曾写作传奇剧本,并刻印了《墨憨斋传奇定本》十种。
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
[1](章培恒文学史)“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三言是宋元明话本的选集。
所谓的“话本”即是“说话人”使用的一种文学底本;而主“说话”本是一种口头艺术,“口说古今惊听之事”,在民间由来已久。
至两宋,伴随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等大都市的繁荣,杂剧场中“说话”形成专门。
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文人诗文,也不同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新的文体,鲁迅在《是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到“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
”话本小说也被称为“俗文学”,兴起于唐末五代,发达在两宋,繁荣则是在晚明,当时晚明有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对俗文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冯梦龙正是在这种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从事俗文学的研究,编纂了三言,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三言”作为拟话本短篇小说集,题材十分地广泛,它能覆盖各个社会阶层,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晚明社会思潮的变化,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在这些形象中描写量最大,最富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是关于商人的描写。
商人自古以来就是倍受争议的群体。
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经历了一段过程。
自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周时,商业由官府控制;而春秋战国时,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段;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又大大地促进商业的发展,汉朝是商人的成长阶段,中外贸易发展起来,出现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商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明清尤以徽商与晋商闻名天下。
战国时期商鞅、荀况首提“重农抑商”的思想,孟子提出惠商论而韩非子反视“工商之民”为五蠹之一,文学作品对商人描写多侧重其惟利是图一面的描写,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经典形象;而司马迁却为商贾立传,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肯定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列叙了范蠡、子贡、白圭、猗顿等人的事迹;但到了明代,商人地位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提了“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尤其工与农也。
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2](4)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
因此,在文学史上对商人的褒贬不一。
三言中刻画了众多的商人形象,冯梦龙对宋元明话本在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重新赋予了小说新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学史上有了突破性地进展,比起以往的文学作品关于商人的描写,更加旗帜鲜明。
三言中出现关于主要的商人形象的描写,大致如以下的归纳。
不能大致,要完整归纳出来,所有关于商人的形象必须罗列出来。
1、《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第四卷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阮员外阮大郞阮二郞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刘员外孙员外第二十一卷临安城里钱婆留发迹顾三郞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八老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沈昱李吉贺客朱客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黄老实黄善聪李秀卿第三十九卷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信之2、《警世通言》第五卷吕大郞还金完骨肉吕大郞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吕玉陈朝奉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年少矫公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拚生觅偶乐美善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沈洪第二十五卷桂员外穷途忏悔桂富五第三十二卷杜十郞怒沉百宝箱孙富第三十三卷乔彦杰一妾破家乔俊3、《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郞独占花魁朱老十、秦重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高赞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刘德、刘奇、刘方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施复、朱恩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权第三十五卷徐老仆义愤成家阿寄第三十六卷蔡瑞虹忍辱报仇卞福二、特点本文就文中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为例来探讨“三言”中商人形象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其进步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外兼备,重点突出商人身上的优秀品质,重义轻利,乐善好施。
“三言”中描写的商人多是中小商人,他们多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作品中对商人的美好品质和道德进行赞颂和肯定,摆脱了以住作品中大数对商人的打压和偏见。
“三言”中商人再也不是传统末业中的卑微角色,而是被当成一个重要的主体,同时作者也注入了更多的理性和情感。
这些商人大都是真诚守信,为人正直善良,重义轻利,有着商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
在《喻世明言》中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即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形象蒋兴哥,外貌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行步端庄,言辞敏捷。
聪明赛过读书家,伶俐不输长大汉。
人人唤做粉孩儿,个个羡他无价宝”[3],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让蒋兴哥打小就显得与众不同,故事中的蒋兴哥与王三巧结成连理,为了生计,前往广东做生意,不得不与妻子分开,在这段时间,王三巧出轨与陈商发生了关系,作为丈夫的他不是将所有责任推到妻子王三巧的身上,而是马上进行反省,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妻子改嫁了,将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送到三巧那里当陪嫁,顾全妻子的面子,蒋兴哥身上的忠厚,大度,重感情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终获得大团圆的美好结局。
《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里的商人施复的拾金不昧,能以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换位为他人着想,“倘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胶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
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鬻身卖子。
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
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过,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
就是有了这银子,未必真个便营运发积起来。
一向没这东西时,依原将就过了日子。
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到得安乐。
”[4]一连串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施复身上重利轻义,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操和当时明朝社会里存在某些不良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了施复这个商人形象的特别。
《醒世恒言》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中也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乐善好施的商人形象刘德。
“刘德夫妇两口,年纪六十有余,并无弟兄子女。
自己有几间房屋,数十亩田地,门首又开一个小酒店儿。
刘公平昔好善,极肯周济人的缓急。
凡来吃酒的,偶然身边缺钱缺少,他也不十分计较。
或有人多把与他,他便勾自己价钱,余下的定然退还,分毫不肯苟取”, [5]正因为他做人公平讲信用,镇里的人都十分敬重佩服他,都叫他为“刘长者”,这是对以往商人出现过的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丑陋嘴脸的颠覆。
(二)、敢于向世俗挑战,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体现在女性商人形象的塑造上。
“三言”里公正公平地评价商人的崛起,肯定商人在经商过程的智慧,冲击了当时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明代社会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厚,商人敢于正视自身的需求,大胆创新,突破原来的束缚,在社会上谋求自已的一席之地,男商人的处境已是十分艰难,更何况是作为女性的商人,“三言”中的女子不仅加入了商人的行列,更在经商的过程中尽量坚守商人作为人应有的人格平等。
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眉目生成清气,资性那更伶俐。
若还伯道相逢,十个九个过继”,在父亲黄老实去世之后,以张胜的假名与李秀卿结为异姓兄弟,在庐州合伙做生理。
而《醒世恒言》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自父亲过世之后,认刘公为父,“自此帮家过活,奉侍刘公妇,极其尽礼孝敬。
老夫妇也把他如亲生一般看待。
”这两个故事里都是女扮男装的商人,她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商业社会里小有成就,做到节孝兼全。
她们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洁身自好懂得如何在男权的社会中巧妙地保护自己,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女性商人特有细心与智慧,这是对商人形象的新的领域的开拓,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亮点,丰富了商人的形象。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商人阶层的壮大,大胆追求自身的发展,肯定自我价值,个人意识觉醒,追求人的权利自由。
提高社会地位,肯定个人价值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提到的“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也许是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人的觉醒,“这一思潮使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使传统观念压制的商人的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最突出的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对人道主义的张扬。
他们由幻想而付诸行动,为改变自身处境,追求人的尊严,提高社会地位而奋斗,同时为了洗刷‘无商不奸’的恶谥,他们以新兴商人的姿态出现在商品交换中”[6]2经商无尊卑之分,无所谓的阶级门槛,只要有胆识有智慧就可以加入商人的大潮中,萌发与上层阶级相抗衡的竞争意识。
《喻世明言》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杨八老,“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决定改行经商,其妻也不以读书科考为唯一出路,劝夫“不必迟疑”。
后虽经千难万险,终也“安享荣华,寿登耆耋”。
摒弃以前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将经商看作是一种正当的职业,隐隐也可以看出当时商人的地位在当时有了提高,人们不再以经商为不正当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