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合集下载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作者:张珂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1期【摘要】古筝曲《高山流水》具有清新脱俗的音乐风格,以及空幻悠扬的审美意蕴,能够起到戒骄戒躁、净化心灵的作用。

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古筝曲《高山流水》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价值,然后从多角度品鉴了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内涵,综合论述了审美意蕴,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让更多人了解该曲目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古筝曲;《高山流水》;浙江筝曲;艺术内涵【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古筝曲《高山流水》是我国传统音乐曲目的典型代表,也是十大古筝名曲之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高山流水》之所以受到艺术家的推崇与青睐,不仅仅在于其具有质朴而脱俗的风格、委婉而细腻的情感,还在于其浓缩了我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此,中华儿女应当传承与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民族文化火种的经久不息。

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曲艺内容与艺术价值(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曲艺组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研究热潮成为当时文化生活的主流,在该时期古筝文化进入其鼎盛发展时期。

在乐曲方面,也涌现出一批享誉盛名的音乐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者俞伯牙。

“相逢有酒且教斜,高山流水遇知音”已不仅代表着寻觅知音,把酒言欢,而是对古典艺术的崇敬与赞扬。

《高山流水》作为传统音乐曲目,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与文化沉淀,仍然蕴含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二)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文化价值继承传统音乐精髓是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想深入了解我国古典民族音乐,首要前提是从多角度分析像《高山流水》这样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音乐作品,并从中汲取充足的文化滋养,探寻创作灵感。

三大古筝流派使《高山流水》更具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古筝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韵味。

无论是民族乐器还是古典乐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人们不断传承与传播。

二、多角度分析浙江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内涵“高山流水”本义是指大自然的壮丽,而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凭借抑扬顿挫的曲调突显了秀丽山水的自然意境,也表达弹奏者寻觅知音的内心情感。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演奏要点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演奏要点《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演奏风格略谈作者:马艺宁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浙江筝派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在传承的过程中,演奏方法上相比乐曲问世之初产生了一些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浙筝传人王昌元先生的演奏版本及大陆现行演奏版本的不同之处,对该曲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简要论述,并指出演奏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以供习筝者参考。

关键词:浙江筝派;高山流水;王昌元;演奏风格“高山流水”这一典故在战国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的著名琴家,相传子期为一名樵夫,两人地位、文化相差甚远,却通过音乐相知遇,被传为千古佳话。

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原本为古琴曲的《高山流水》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他乐器如箫笛、古筝等也出现同名乐曲,虽然其音乐与琴曲相比已然相差迥异,但均借其义来表现知己友情的可贵。

古筝同古琴一样,亦属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

长期流传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

其中浙江派、山东派、河南派这三个流派都有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

而最常用到、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筝派的传谱,分别对“高山”及“流水”的形象进行勾勒,颇具山水之貌。

下文将对浙派《高山流水》的演奏方法及风格特色做探讨性论述。

1 浙派筝派与《高山流水》浙派筝,又称武林筝①,兴于浙江,而盛于上海。

说起近代浙江筝派,不得不提起王巽之先生。

王巽之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积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向杭州艺人蒋荫椿学习进而整理记录了许多古筝作品,使得古筝从民间合奏乐中分离出来,并“在提高和扩展浙江筝曲演奏技法上作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和探索”[1]。

该曲原系浙江桐庐县关帝庙用于水陆道场所吹奏的笛曲,由王巽之根据工尺谱传谱整理而成筝曲。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王巽之先生被聘为教师,《高山流水》也被列为学院的古筝教材[2]。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相对全面和宏观。

因此针对某个作品的曲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掌握不同乐段的组合规律,可以为音乐的运动发展提供动力,有助于表演者的语气和线条相互呼应。

另外,详细且具体的曲式结构可以帮助演唱者正确联系不同乐段的内容,确保作品表达相对全面。

该作品为带引子以及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在使用传统民族调式的前提下新增转调,1-28小节属于引子,可以划分为两方面,首先是1-12小节,其中1-4小节使用纯四度的和弦叠置,左右手的节奏旋律模仿交替,自由的速度为听众带来一定的幻想空间,仿佛进入到山谷之间驰骋,呈现出古筝曲的韵味和音色,创造出空谷回声的感觉。

5-12小节基于3-2-1.-6的主要旋律使用琶音呈现,节奏从慢到快,仿佛伴随江水不断向前运动,巍峨高大的山川与江河彼此映衬,展现出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小节使用音阶式的上行琶音和属和弦的震音到主和弦的处理引发作品的高潮,转移到第二个引子,也就是12-28小节。

整个部分依旧使用较多的琶音与左右手交替呈现的八度和弦,促使音乐意蕴丰富和饱满,节奏宏大,彰显出整个作品的调性、主题、节奏以及感情。

基于之前的遐想,此部分促使观众感受到山川的巍峨与涓涓溪流时,脑中自动呈现出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故事,甚至引导观众勇敢追寻知音。

第一部分重点是创造意境,在人世间寻找知音;第二部分展现出整个作品的主旨,寻觅知音且相伴到永远。

A段(29-46)主要包含四部分乐句,也是4+4+4+6的非方整性乐段,D大调。

第一部分可以分为2+2两个乐节,在属音上完结。

第二部分是2+2两个乐节,和第一部分保持平行关系,在节奏以及伴奏织体方面和第一部分的变化基本相同,第二部分的第一乐节存在一个六度的跳进和第一部分的第一乐节进行比较不断加深,告诉听众怎样找到知音。

第三部分在节奏型与伴奏织体方面和前两部分产生清晰的对比,稀疏的节奏型促使旋律相对舒缓,和前两部分紧密的节奏型产生对比,如同在感慨知音难寻。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1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8了考验与演变。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弦乐器,以其音乐韵味深沉与结构严谨著称。

原曲中的每一音符与每段旋律皆似在细述伯牙与钟子期之深厚情谊以及高山流水之壮丽景色。

特定的弹奏技法,如滑音、泛音等,赋予作品独特的神韵。

而声乐作品的出现,则意味着古琴的音乐特质需转化为人声的演唱。

涉及旋律的重新编排、和声的调整以及节奏的重新构思。

对于声乐作品,歌词为其赋予情感的载体,因此,《高山流水》不仅是音乐的再现,也是情感与文化的融合。

在转化过程中,尽管曲式的核心得以保留,但其在形式上确实经历了扩展,以满足声乐的需求。

(二)曲调与结构分析《高山流水》的曲调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风格,融合了宁静与动感,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雅致与深沉。

每一段旋律,都仿佛是对大自然、情感和生命的颂扬,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的崇敬。

该作品的结构严谨,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表现了一种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

在整个作品中,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高潮与低谷相互映照,为听者带来了一种宛如山水之间、古今之间的时空穿越之感。

旋律的流动性与连贯性特别显著,仿佛清泉从山间流淌而下,每一个音符都是水滴,组成了一条美丽的音乐河流。

在和声的处理上,完美地平衡了各个音区的音色与和声的张力,使得整个作品在听起来时既有张力又不失和谐。

(三)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高山流水》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展示了其深邃的内涵。

在整个作品中,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深沉而真挚,犹如大自然的恒久力量与纯净之美。

情感的传达并非简单地通过明快或低沉的旋律,而是通过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声处理及节奏的变化来细致地描绘。

例如,厚重的和声与沉稳的旋律相结合,给人一种宁静与沉思的感觉;而轻盈、飘逸的部分则如同山间的轻风,悠然自得。

意境营造在此作品中显得尤为精妙。

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为听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象。

山川、流水、古树、碧竹,都似乎隐约在音乐的每一处细节中。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浅谈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姜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取材于典故“伯牙鼓琴遇知音”。

有多种谱本,其中浙江筝曲近人研弹,表演最多,流传较为广泛。

其曲调优美,韵味深长,八度,花指,刮奏等演奏技巧,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古筝曲;浙江;高山流水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4-01《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这首曲子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且有着高超的琴艺,但是身为楚人却侍奉晋主。

有一次,他在路过汉江时,看见当时的景色,忽然有感而发,拿出琴开始弹奏,未曾料想到,一曲未了,却弹断了琴弦。

其实,当他抚琴的时候,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直在观望,他便走过去和那人交谈,在言谈话语之间,伯牙发现那个衣衫褴褛的人其实修道很高,于是,他俩相谈甚欢。

这个人便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

随后,伯牙又开始弹琴,当琴声低沉有力的时候,子期说:“巍峨壮丽的高山绵延不绝”,当琴声清淡舒缓的时候,子期又说:“涓涓细淌的流水蜿蜒不断。

伯牙为遇到这样一位懂他的知音而感到非常的激动。

两人相约第二年再次相会。

可是,当俞伯牙如期来到相约地点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经打听,才知道子期在不久前不幸去世,悲痛欲绝的伯牙来到子期坟前,弹琴一曲以告慰知音的亡灵,随后他砸断琴弦,发誓再也不弹琴。

自此之后,便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的说法。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虽然名称相同,也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觅知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曲子,本文着重谈论的是浙江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

《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

怎样演奏好《高山流水》方法指导策略《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作者:韩晶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2期摘要:《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其演奏技法有三个流派的诸多版本。

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作为代表,探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差异性,以及意境和内涵的不同,以期古筝学习者正确把握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欣赏者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辨别。

关键词:高山流水;浙江筝派;山东筝派;风格《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有多种谱本,并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筝曲《高山流水》是独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现有浙江、山东、河南三个流派的版本。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教学和演奏中使用较少,因此在文章中不作分析。

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为例,就《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进行比较。

一、演奏技法的不同1.浙江派《高山流水》全曲以清弹为主,前半部分“高山”中,技巧上面主要是运用了相隔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突出浑厚而优美的音色,用“摇指”来表现长音。

在这段音乐中,要求把音“拉”得很长,这就要在手指上加以控制,还要用气息来贯穿,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把心情控制得沉稳,这样才能表现出空灵悠远的感觉。

中间段落的指法技巧较简单,多用“勾”、“抹”、“托”,要注意的就是速度的把握,不要太慢,要让音乐流动起来,在演奏上随时调整速度。

如果感到开始的速度起慢了,一定要在后面的演奏中提上来。

另一方面,在乐曲的音乐处理上要有很多情绪变化,时而柔和、时而流畅、时而跳跃、时而活泼,总之要让流动的音乐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流水”部分的前一句,应加重右手中指的力度,向下压弹,左手不断的上下滑音,听上去就象是把石子丢在水中,形成了层层的水波,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

乐曲后半部分“流水”一段,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地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展现了流水由细流涓涓低迴婉转直至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

在演奏中,首先要求刮奏时要突出旋律音,在技巧和指法运用上要注意食指的用力,刮奏要轻,旋律音突出,左手的上滑音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派传统曲目《高山流水》的演奏要点《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

对乐曲的整体把握要有分有合:首先,就是要在乐曲的理解上把“高山”和“流水”这两部分分开,具体加以分析,借助音乐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获取关于乐曲直观的感觉;然后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达到演奏风格和表现情感的一致,完善整体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乐曲内容,深化音乐主题。

演奏该曲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对音准、节奏的把握,以及颤弦、揉弦等一些基本技巧的处理。

颤弦在乐曲中相当常见,但揉弦更为重要。

因为乐曲速度比较慢,所以几乎对每一个音都可能使用揉弦技巧,而实际上此曲中大多数音也的确需要揉弦技巧加以修饰。

因为揉弦技巧没有硬性规定,自由度较高,这就给演奏者提出了要求: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揉弦技巧。

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

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

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

这便是对演奏者的要求。

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

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起始一句,便将人拉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我们好像已经神游在三山五岳,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

所以,抓弦的低音部分要空旷,具有深度和广度,突出空间感和稳定性。

滑音要中正平和,使古风古韵油然而生。

抓弦中间的同度按弦弹奏,左手下按速度不宜过快,应徐徐而进,好似看到雄伟的山峰时的内心感受。

第一乐段中的颤弦技巧,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

成功的颤音,具有极强的弹性和质感,似乎触手可及,它会使人感觉到山谷中若隐若现的云雾就在身边盘绕。

所以,演奏者应该对颤弦技巧加以重视,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花指轻轻带过,好似一阵清风扶摇直上,又好似仙乐飘飘,让人感觉好像已经来到了神仙府第,人世间一切烦恼忧愁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至此,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观众听众,都应该感受到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本能,是深层的欲望。

在乐曲中,应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一乐段第一小节至第五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起始速度的掌握。

此处弹奏速度大致为每分钟三十二到四十四小节。

不能过慢,否则就会由于音的延续性衰减而影响音乐效果;也不能过快,过快会导致对乐曲的整体感觉发生变化。

如果对于速度的感觉不够清晰导致难于判断,可以借助节拍器等辅助工具。

根据以往的经验,年龄较小,或者对乐曲理解不深的演奏者,在弹奏时速度会相对快一些,并且经常有速度失控的倾向。

当然,这并不是表明速度越慢,演奏者就越成熟,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

一切应以和谐自然为标准。

二是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

此五小节中,有五处抓弦套同度按弦弹奏,均在每小节的开始处。

这一部分的抓弦为双八度抓弦,或称跨八度大抓,是相当罕见的特殊抓弦技巧。

顾名思义,这种抓弦所奏出的两个音相隔两个八度,而不是一般大抓的一个八度。

此技巧的弹奏,可用拇指和中指来完成,亦可用拇指和无名指来完成。

这可以根据弹奏者的手指长短情况和弹奏习惯来确定。

不过从完成乐曲的角度来考虑,利用拇指和未戴假甲的无名指来演奏会获得更好的音乐效果。

跨八度大抓这种技巧,是为了利用古筝低音的色彩和力度,表现出高山的雄伟气势,增加乐曲的感染力。

所以,抓弦中的低音需要浑厚以及纯净的音色,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尽可能减少低音中杂音的比例。

用肉指来拨弦,产生的杂音最少,可以获得相当纯净的乐音,并且也不会影响到力度。

只有无名指可以不带指甲做到这一点,所以,如果可能,应该利用无名指来完成此抓弦弹奏。

弹奏时,要注意抓弦的准确,尤其是中指或无名指抓弦的准确。

中指或无名指要真正把弦拨动起来,而不是僵硬地去“勾”弦或僵硬地去挤压筝弦。

必要时调整手臂或者身体姿势来使手指始终处在合适的弹奏位置。

在完成抓弦的同时,还要注意同度按弦的弹奏。

同度按弦,是左手在筝码左侧下按筝弦,从自然音上取得与其上方相邻自然音同度相合的人为音的一种基本弹奏技法。

它的弹奏方法是,首先右手同时拨响相邻的两根筝弦,在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在筝码左侧离筝码十六七公分处迅速下按相邻筝弦中音高较低的筝弦,使所按弦的原音高上升为其下方相邻弦的音高,构成同度和声。

总结同度按弦的弹奏特点,有三个“同”字:右手同时弹响相邻的两根筝弦;在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下按;产生的按音要和其上方相邻音相同。

同度按弦所产生的音不是单纯的单音,而是具有一定的上滑音效果,这一点应该注意。

在拇指双托时,指甲要以正面来触弦,面积要稍大一些,角度要合适,避免假甲平面与筝弦所在直线相交。

拇指假甲应严实地接触要托奏的两根弦,不能用假甲侧面“锯弦”。

整个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两种技巧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弹奏要坚定有力,音要饱满浑厚,粗犷奔放,余韵无穷,表达出高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和无以伦比的气势。

三是颤弦的弹奏。

此几小节中,有三处颤弦弹奏,此三处颤弦均处在弱拍位置上。

弹奏时,要注意颤弦要领,弹奏出高质量的颤音。

尤其是最后一处颤弦的弹奏,不同于前两处颤弦。

此颤音为十六分音符,比前面的颤音时值要短得多。

为了取得更好的弹奏效果,这个颤音应该运用持续颤弦的技巧来完成。

颤弦要持续下去,而不是像一般颤弦那样在下一个音产生之后就停止颤弦动作。

此颤弦持续到此小节结束比较合适。

四是按后滑弦的弹奏。

第三小节中,有一处按后滑弦的弹奏。

此技巧弹奏可分为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按弦,第二步是滑弦。

左手按弦要果断,要保证音准;右手的弹奏与左手的按弦配合要默契,不能抢先弹奏而产生不必要的滑音,影响整体音乐效果。

弹奏出来的按音应该饱满,音质要纯净,音高准确。

然后,在按弦的基础上进行滑弦。

滑弦一定要在固定按音4的音位上进行,从4音滑至3音。

此处弹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3音的下滑音死板地理解为从5音滑到3音,左手在滑弦进行之前重新下按,导致杂音产生。

第一乐段第六小节至第十一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大抓套同度按弦的弹奏。

在第十小节中,出现了大抓套同度按弦弹奏。

此处大抓属于八度抓弦,低音的处理以饱满浑厚为原则,可以利用中弹来得到需要的音色。

同度按弦要注意“三同”。

其他小节中出现的都是跨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其弹奏要点按照前面的讲解处理即可。

二是相邻下滑弦技巧的运用。

在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中,都出现了两个相邻的上滑音,在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左手的动作,不要为了准备下一次滑弦而过早抬起,以至于产生滑音性质的杂音。

要在下一个音弹响之后,再将左手抬起,准备下一个音的处理。

这样,产生的杂音由于音量较小,就会被刚产生的音所覆盖,对整体效果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下滑弦和上滑弦的相邻衔接弹奏。

在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中,都存在下滑弦和上滑弦相邻衔接的情况。

滑弦两两相连,并且滑音的时值不等,具有一定难度。

在弹奏时,首先要注意时值的控制,保证时值的准确;然后在上滑音结束时将音保持在止音音位,左手要稳定,不要缓腕,以免造成二次按弦;最后按照上滑弦的弹奏要领完成下滑音的弹奏。

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演奏者,往往由于控制不住左手的上抬节奏而导致过渡音时值较短,此处应特别注意。

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衔接应该形成一个整体,滑音之间的衔接要紧密,过渡要自然,以圆滑优美、余音绵长为标准。

四是颤弦的弹奏。

第八小节中的颤弦弹奏较为普通,注意技巧要点即可。

第十小节的颤弦是针对低音5的颤弦,而且后面接续花指弹奏,容易被忽视,所以在弹奏时要引起重视。

五是定时滑弦的弹奏。

第九小节中有两处定时滑弦弹奏。

定时滑弦是基于下滑弦和上滑弦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记谱与弹奏技巧相结合的滑弦技巧,这种技巧产生的音为定时滑音。

定时滑弦与下滑弦或者上滑弦非常相似,但定时滑弦对技术细节的描述比下滑弦或者上滑弦更为详细。

它详细地记载了定时滑音起音、止音的音高以及其时值。

定时滑弦的基本要领是:先确定音高的变化趋势、时值、音程等细节问题,据此选择适当的滑弦技巧,即确定先弹后按还是先按后弹;然后在曲谱所要求的时值基础上,左手进行滑弦动作,将定时滑音的起音滑至止音音高;要保证过渡音的全部放开,形成明显的滑音效果;滑音的各部分时值根据曲谱要求确定。

弹奏时,注意按照定时滑弦的弹奏要领来处理,奏出高质量的定时滑音。

根据乐谱,此处定时滑音本音和滑音6的时值要各占一半。

六是花指的弹奏。

在第十小节中,有一处花指弹奏。

这个花指的作用是衔接过渡,使后面的弹奏不至于太突然。

此花指的起音大体为倍高音1,止音大体为1。

在弹奏时要注意触弦点,不要靠近前岳山,也不要过于靠近筝码,基本控制在中弹位置附近。

整体的弹奏遵循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原则,以连贯流畅,饱满扎实,清晰明快,悦耳动听为标准。

第一乐段第十二小节至第十八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是抓弦套同度按弦的弹奏,二是颤弦的弹奏,三是花指的弹奏。

此三个问题在前面均已讲过,演奏者在演奏时按照前面的讲解处理即可。

四是前倚音下滑弦和本音按弦上滑弦的弹奏。

前倚音下滑弦的拨弦点要在中弹位置,要奏得柔和舒缓,滑音绵长,饱满浑厚,音色纯正。

摇弦要细腻柔和,连贯流畅,密度要大,各音连缀成一条线。

在摇弦进行一拍时,进行上滑弦,上滑弦在摇弦中进行。

上滑弦时,要注意上滑的速度,要缓慢圆滑,逐渐复原。

要注意下滑弦、摇弦、上滑弦之间的衔接,奏出完美的整体音乐效果。

此处前倚音的时值是一个容易引起困惑的问题。

一般此类性质的前倚音,其时值都非常短,但是这里有一个例外。

此处的前倚音是一个滑音,要占用后面主音时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半拍左右。

完成此下滑弦的弹奏之后,左手将音保持在2音上,右手转入摇弦弹奏。

注意在摇弦过程中,左手一定不要受右手动作的影响而不够稳定,要控制住音准。

当音进行到最后半拍时,右手仍然保持摇弦,左手开始进行上滑弦,将音还原到本音音位。

第二乐段,乐曲的感觉和第一乐段已经有所不同。

第一乐段速度较慢,运用了大量的跨八度抓弦来渲染高山雄伟的姿态,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在第二乐段,速度有所提升,并且加强了旋律性,整体感觉类似白描,从另一个角度来描绘山峰山谷的景色。

一开始的两个小节,旋律上完全相同,只是在音高上相差了一个八度。

这种不同音高的对比,好似回声,在山谷之间回荡。

给人的感觉要如身临其境一般,应该仔细分析体会。

上滑音与下滑音的结合,好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左手在低音区的打弦,凝重有力,深沉浑厚,更深化了高山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对比强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