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整合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合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合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学概述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P1

2、教育学:研究在这一现象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规律。P9

3、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真正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P12:

4、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成形期、发展期。P11~12

5、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礼记·学礼》P2

6、古代教育有哪些特征?P5

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

7、在国际教育界,现代教育被赋予哪几种形态P7

a 正规教育

b 非正规教育c非正式教育

8、现代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P7~8

a 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b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

c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地发

d 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

e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f 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完善

第二章教育的构成

1、教师成长: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P21

2、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教育影响。P18

3、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事了——夸美纽斯P18

4、符号情境:借助语言、文字所描、模拟或虚构而成的叙述情境。P36

5、教师的设计教学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P22

6、新任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存关注”阶段。P25

7、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

a 社会环境

b 学校文化

c 个人经历d自我更新P23

8、从教学与管理的面看,教师的职业角色如何定位?

从教学与管理的面看,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多样的,a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b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c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 d 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P19~20

第三章教育功能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P54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遗传素质。

2、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P55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d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个体发展具有哪些特征?P53~54

a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b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c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d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4、如何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P57

其一,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者个体的发展方向。其二,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的学生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其三,教育的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

第四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P72

二、

1、教育目的受到哪些方面制约?P72

教育目的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的制约。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87~88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P90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4、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P80~81

(1)、教育制度的制定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学制的建立,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总要求。

(3)、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受到社会人口状况的制约,同时受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4)、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教育传统,同时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5、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主要有哪些?P82~83

(1)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标志是什么?P95

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以《论终身教育》的发言,这标志着教育思潮的产生。

2、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年代是?P96

20世纪60年代

3、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P98~99

(1)在教育目的的维度上,终身教育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2)在个体受教育时间的维度上,终身教育不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与成人教育,它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

(3)在教育内容的维度上,一方面,终身教育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的内容是面向未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的创造性。

(4)在教育主体的维度上,终身教育突破现在学校教育“师授生受”的局限,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没有教师的教育。

(5)在教育对象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

(6)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7)最后,在教育功能的纬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彻底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拔人才的状况。

第六章学生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的素质分为哪几个层次?P120

从纵向上看,学生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从横向上看,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又分别是由若干种素质构成。

2、道德素质由哪些方面构成?P138

在我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一般都认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

3、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什么?P138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求善至善。

4、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有哪些?基本途径是什么?P155~156

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途径主要有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其中教学是基本途径。

5、试论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P127~129

(1)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

(2)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

(3)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4)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P144

(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7、课外活动有哪些特点?158~159

(1)自愿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

(2)自主性,课外活动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的活动

(3)灵活性,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内容。

(4)开放性,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学校围墙的限制

(5)综合性,课堂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

(6)实践性,课外活动从实质上看是一种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

第七章课程

名词解释:

狭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P164

1、根据课程形态,可以将课程划分为那几个方面?P164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和整合课程

2、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哪几种?P175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3、经验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杜威。165

4、教科书的编排方法有哪些?哪种方式最好?P177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有直线式、圆周式和螺旋式。

“螺旋式”是对一门学科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采取在各个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的办法来编排。这种编排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

第八章教学

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P20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P225

1、以实际训练位煮的教学方法有哪些?P206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2、直观教学方式有哪些?P203

实物直观法、模像直观法、语言直观法

3、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包括哪些方面?P22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学生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的意志。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什么?P195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5、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P207

6、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P197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7、什么是讲授法?P204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8、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220

第一,目的明确。第二,内容正确。

第三,方法恰当。第四,组织得好。

第五,积极性高。

9、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P203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或组织学生直接观察所学实物,引导学生形成有关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并发展其认知能力。

10、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发放及其分类。P204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法

③实习作业法

11、谈话法是指什么?谈话法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运用谈话法有哪些基本要求?请谈谈你的认识。P205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因材施教。但它的适用范围有限,多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水平,否则会导致“有问无答”的尴尬局面;它需时较多,而且要求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技巧。

12、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方面?P225

教学评价的内容:

(1)教学结果

(2)教师的教学行为

(3)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学评价的形式:

(1)总结性评价

(2)形成新评价

(3)诊断性评价

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名词解释:

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P234

1、教学风格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253

独特性、规律性、稳定性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信息媒介主要有哪些?P237

言语和非言语

3、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234

有效性、创造性、综合性

4、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有哪些?实现教学语言艺术的最根本的基石是什么?P238 要求:

(1)科学规范

(2)准确得体

(3)生动形象

(4)情感丰沛

(5)优美动听

(6)幽默风趣

实现教学语言艺术的最根本的基石是科学。

5、教学风格有哪些分类?理想的分类是什么?P257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之融合教育感想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之融合教育感想 篇一:走近特教名校感受社区融合教育魅力 走近特教名校感受社区融合教育魅力 ——县特校教师代表赴宁波达敏学校培训学习纪实 为学习借鉴外地学校先进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XX年10月16日至19日,我校胡江红校长带领甘辉莉主任及黎晶晶老师一行3人来到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进行社区融合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参观了该校校园文化,听取了《培智学习社区融合教学模式解读》主题报告,观摩了该校特色社区融合教学及支持性课堂教学,收获良多。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16 日下午,我们观摩了达敏学校师生在高鑫广场、欧尚超市的进行的社区教学模式展示活动;17日上午,观摩了该校晨会活动,倾听了“集体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三节公开课,第一节是生活适应,第二节是生活语文,第三节是生活语文,听课结束后参与了说课;17日下午参与了课堂教学设计意图交流与互动,观摩了该校学生“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技能展示活动;18日上午,聆听了该校刘佳芬校长关于“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的成果报告。 刘校长在报告中介绍,为让社区人员能够了解、接纳、支持师生进入

社区学习、实践,他(她)们走访了全区各个街道,先后在学校所在社区、街道成立“特殊教育协作理事 会”,继后过渡到区域所有街道和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并改名为“社区融合教学协作理事会”,形成了区域全社会办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提炼了“社区大课堂,生活为教材,居民似教师”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理念。该理念的原则是:“知能整合、知行合一”,是指在实施社区融合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将智障学生个体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进行调适、统整,在行动中学习知能,并通过知能的学习,获得行为的改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区融合教育是以社区为课堂、生活为内容、居民为教师,通过学校教学与社区教学相结合,最终实现智障学生“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经过多年社区融合教学的实践、应用,该校形成了六大亮点,即:特殊教育协作理事会是创举;“领导重视,政府支持”是关键;“利用社区资源”是核心;“课堂社区化,社区课堂化”是特点;“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根本;“科研引领,专家介入”是保障。形成了三大主要成果:一是建构了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二是出版了《培智教育社区化达敏的实践研究》专著;三是编写出版了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育相配套的支持性教育系列课程教材。 通过三天的专题培训学习,我们对特殊教育教学视野不断开阔。我们了解到达敏学校的社区融合模式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样板。该校校长刘佳芬说,学校确立“以生活 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为培养目标,进行“以生活为核心”的课

自学考试教育学二历年真题答案

200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4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2.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拉伊B.狄尔泰、斯普朗格 C.杜戚、克伯屈D.瓦斯凯、乌里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观点是典型的【】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遗传环境辐合论D.教育万能论 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C.创造性特点D.复杂性特点 5.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杜威是一位典型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者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者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者D.教育无目的论者 6.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 7.诱导学习动机一领会新教材_巩固知识一检查,这种教学模式是【】A.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B.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C.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8.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量力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9.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是【】 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B.范例教学法 C.非指导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10.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学者是【】 A.赖斯 B.泰勒 C.斯金纳 D.桑代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_____、_____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2.我国教师聘任制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_____、_____、辞聘等形式。 13.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4.学校的管理方法主要有_____、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_____、学术方法等。 15.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_____;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_____。 16.世界各国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 (1)分层教学;(2) _____;(3) _____。 17.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计划的编写上:(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 _____;(3) _____。 18.从测验目的的角度区分,测验可分为安置性测验、_____、_____和总结性测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2.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论述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15分) 33.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此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 哪些启示?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 2.论述美育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二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 ?国民教育制度 B ?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 ?学校教育制度 2 ?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A) A ?教育学 B ?教育哲学C.教育社会学 D ?教育经济学 3.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A ) A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 D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D) A .美育B.劳动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美育、劳动教育 5. 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D) A .目的B.内容C .方法D .功能 6.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7.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C) A .演示法 B .练习法 C .实验法 D .实习作业法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C ) A .桥梁作用 B .关键作用C.主导作用 D .决定作用 9.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B) A .循序渐进 B .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 .防微杜渐 10. “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C ) A .启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C.巩固性原则 D .量力性原则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学习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会认知世界的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要应用信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一)理论基础 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有关联的 事物,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质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进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变革: 1.信息技术引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文本)中的文字、静止图像以及教师语言变革为超文本 和网络环境中的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的资料集成,可以随时选择。 必要条件:具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优势: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 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 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取决于使用信息技术是否得当。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有利于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习。 必要条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变“人灌”改“机灌” 优势:数字化学习改变了时空观念,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经变得无围墙界限,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在数字化环境下, 学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3.信息技术引发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解者” 变为“设计者” 、“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共同探究者”。 4.信息技术引发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改善以往的知识运送单 向模式,而变为多项即从“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变为“师生和谐、平等”有利 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一位教师可与多个学生交叉互动,远距离交流,即时反馈与矫正。 总之,通过这次自学感受颇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 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 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 年限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展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思考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学原理 1、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广义: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育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者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者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教育起源上有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沛西·能,观点: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和动物届中,教育的产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看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但是否定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尽从个体的无意识的模仿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4)生活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观点:教育是来自对生活的需要。 5、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6、

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体会

好老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 体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中国好老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心得体会 今年1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2017“真体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兴安一小的蔡蕊和郭萌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数的简单应用》和《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两个教学案例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深度整合,课前微课预习,学乐云作业反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多频互动、平板的自学使用等,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北京大学的张生教授的讲座我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社会学 D.教育经济学 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5.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 A.目的 B.内容 C.方法 D.功能 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9.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0.“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2.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14.脑神经属于下列哪一类神经?()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中枢神经 D.周围神经 15.有预定目的,用专门方法的识记是()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16.长系列的材料,中间部分记忆的效果差,两端效果好,这是由于中间部分要受哪种抑制干扰?() A.前摄 B.倒摄 C.单一 D.双重 17.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18.年龄智商的公式是() A.IQ=MA/CA×100% B.IQ=CA/MA×100% C.IQ=MA/CA×100 D.IQ=CA/MA×100 19.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最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心得体会

2018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观后感 江源小学陈金贵 9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同一堂课,走进越秀”2018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网络教研活动》,受益匪浅,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陈老师和梁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

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梁老师给我们上的《圆的面积》这一课。《圆的面积》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数学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