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诗歌翻译第一人

合集下载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简介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1]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

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

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

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

好事者又冠以大师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误以为僧,群举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

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2]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苏曼殊苏曼殊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

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

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蒲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苏曼殊文言文翻译

苏曼殊文言文翻译

一、《淀江道中口占》
原文: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翻译:
孤村隐约升起轻烟,处处秧歌欢快地插秧。

瘦马无需忧愁远行路,桃花红似欲跃上吟鞭。

二、《题画》
原文:
海天空阔九皋深,飞下松阴听鼓琴。

明日飘然又何处,白云与尔共无心。

翻译:
大海天空辽阔深远,白鹤飞下松阴聆听琴音。

明日又飘然何处去,白云与你一同无牵无挂。

三、《本事诗十首·选二》
原文: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泪本是有情之物,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翻译:
乌舍轻盈如凌波仙子,肌肤如雪似玉;她亲自拿着红叶请求我题诗。

泪水本是情感之物,相逢却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遗憾。

四、《樱花落》
原文: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翻译:
十天樱花盛开,绕花观赏,岂能吝啬日日千回?
昨日风雨偏逢,谁能向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葬艳骨,不要将清泪滴入深杯。

多情之人莫向往事回忆,一寸春心早已消散。

苏曼殊的文言文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其诗风清丽明秀,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令人陶醉。

通过以上翻译,希望能让读者领略到苏曼殊的文言文魅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资料1.中国现在文学开始于1918年。

2.作家鲁迅的出现,是中国现在文学转型的标志。

3.现代文学创作的两个原则:一是“人性的解放”成为新文学的目标,二是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4.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晚清时候开始的。

5.维新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吸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想成果。

要求文学借鉴西方文化,表现西方的思想,新事物,心已经,表带爱国图强的民族主额民主思想,为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服务,在文学形式上,呼唤文体解放,主张“言文合一”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致力于打破封建旧文学的桎梏。

6.梁启超提出“世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取得创作实绩,7.成为“世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8.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

9.康有为是新文体散文的积极实践者。

10.1909年,南社成立。

苏曼殊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和雪莱诗歌的人,也是中国最早介绍欧洲浪漫文学的人之一。

11.徐枕亚的《玉梨魂》是“蝴蝶鸳鸯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成分的小说。

12.林纾以翻译为名。

13.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和《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4.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同照、耿济之、周作人。

郭邵虞,以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刊会。

15.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最早的成员包括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山、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6.1920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以法令的形式规定自小学一二年纪起,逐步该用白话文的国文课本,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现代汉语得以确立。

17.1930年,“左联”成立。

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18.1938年,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 “咒语”等。“陀罗尼”在梵 语中的意思就是“咒语”,汉 译为“秘密语”、“真言”或 “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是 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 佛、菩萨公德、誓愿及佛法精 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
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 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 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 “哦!莲花里的珠宝!”
《大悲咒》共84句,全部采用 音译,第一句 “南无喝罗怛那 哆罗夜耶”意为“皈依三宝”;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揭谛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意为“去吧去吧, 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 到彼岸, 愿正觉的法成就”。
诸如此类的陀罗尼均采用音译, 世代口耳相传,其所体现的神 秘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 则意趣全无。
4. “顺古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5. “生善故不翻”
三、“五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这是关于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基于三美论的《孤鸟》汉译比较研究——以郭沫若与苏曼殊的翻译为例

基于三美论的《孤鸟》汉译比较研究——以郭沫若与苏曼殊的翻译为例

ywjsxxk@许渊冲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的艺术》中指出,翻译诗歌,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本文拟以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歌《孤鸟》(A Widow Bird Sate Mourning for Her Love )为例,从“三美论”的角度,对其汉译的得与失进行比较研究。

一、意美比较所谓“意美”,简而言之,就是要传达出原诗的内容。

许渊冲认为,“意美”既是诗歌翻译的必要条件,也是诗歌翻译的充分条件。

雪莱原诗共分两节,每节四行。

诗歌第一节的一、二行虽然只是一句话,但蕴含的内容很多。

在这里,作者很巧妙地用“wintry”点明时间、用“up on a bough”点明地点、用“widow bird”点明主题意象、用“mourning for her love”点明事件,可谓高度精练简洁。

诗中有画,开头两行寥寥数语,作者就勾勒出了画卷的主体部分。

在郭沫若译本中,“有鸟仳离”大大偏离了原文的主题意象。

英语中,“widow”一词意为“寡妇”。

由此可见,“widow bird”这一拟人化的手法,不仅点出了此鸟的“性别”,同时含蓄地点明了此鸟悲伤的缘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所谓“仳离”,据《古今汉语词典》,特指“妇女被遗弃”,如《诗经·玉风》“有女仳离,慨其叹矣”。

根据郭沫若的翻译,此鸟仅仅是被其“丈夫”遗弃而已,那么,可谓“弃妇”而非“寡妇”。

郭沫若翻译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未点明诗歌描绘的时间——寒冬。

没有这个时间词语,下文冰天雪地背景的描述就失去了铺垫。

此外,原文“mourning”一词,此处意思是“因丧失某人而悲痛或哀伤”。

郭沫若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哭丧”一词,指“大声哀哭”,夸大了其悲鸣之声。

苏曼殊翻译的第一、二行,简洁明了,基本传递出了原诗的内容。

此处的“孤鸟”虽未点明此鸟的性别,但是抓住了“widow”隐含的孤独之意,翻译实为巧妙。

一个“栖”字,则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此鸟的动作。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他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僧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成就卓越,被誉为“近代诗僧第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曼殊生于广东香山,年幼时随母亲到日本横滨,13岁时回国。

由于家庭的管束极严,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了童真和纯朴的性格。

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国家游历,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和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内容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多个方面,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除了诗歌创作,苏曼殊还擅长绘画和翻译。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富有诗意。

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曼殊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的人格魅力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我们。

苏曼殊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简练、明快为特点,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摘要: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被视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文化交叠、击撞、融合造成的生命现象。

本文以苏曼殊的海外影响为主线,系统研究苏曼殊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和海外学者对他的研究。

通过全面系统的资料发掘和整理,把一个更立体的苏曼殊展现出来。

关键词:苏曼殊作品海外研究苏曼殊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他的身世和创作历程颇具传奇色彩。

他生于日本横滨,少年时在广东珠海和上海求学。

青年时留学日本,也曾游历香港及东南亚各国。

苏曼殊有广泛的海外交游圈,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他对海外文化和文学的认知与译介也是中国新闻学现代性发生的重要触媒。

一、苏曼殊在海外的文化活动苏曼殊于1884年9月28日出生于日本横滨,6岁时被领回故里,后赴上海学习中、英文。

1898年曼殊到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

1903年回到上海,于1907年又东渡日本。

苏曼殊在日本居留时间较长,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是在日本创作的。

苏曼殊还曾出国到过爪哇(印尼)、暹罗(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而且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有翻译和文学创作活动。

现收集其在海外的文学活动、作品以资佐证:1907年,苏曼殊在日本与章太炎、刘申叔一同创办《民报》及《天义报》。

1908年日本东京博文馆印刷的英译汉诗集《文学因缘》,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早的中英诗歌合集;1911年东京神田印刷所印刷的《潮音》和1914年东京三秀舍印刷的《汉英三昧集》是苏曼殊将自己搜集到的英译汉诗、汉译英诗和自己一些译诗合集出版;1914年三秀舍印刷的《拜伦诗选》,收录他翻译的40多首拜伦诗,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人诗歌翻译专集,影响最大。

此外还在日本发表了《〈曼殊画谱〉序》、《〈梵文典〉自序》、《海哥美尔氏名画赞》、《〈秋瑾遗诗〉序》、《岭海幽光录》、《〈文学因缘〉自序》等文,发表于1909年12月出版的《南社》第一集的《过平户延平诞生处》诗是苏曼殊1909年上半年居日本时所作;《淀江道中口占》由“淀江” 这一日本地名可知该诗亦写于日本;《为调筝人绘像》(二首)是写苏曼殊在日本结识的一位妓女百助眉史的;《寄调筝人(三首)》亦显然是写日本艺妓的发表于1910年12月出版的《南社》第三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ve battles to the Turkish hordes,
And shed the blood of Scio's vine ! Hark ! rising to the ignoble call ---
嗟尔俘虏馀,酹(lèi )酒颜何恧(nǜ )?
——苏曼殊 吾哓哓(xiāo)兮终徒然! 已矣兮何言! 且为君兮弹别曲, 注美酒兮盈尊! 姑坐视突厥之跋扈兮, 听其宰割吾胞与兮, 君不闻门外之箫鼓兮, 且赴此贝凯之舞兮! ——胡适
轮迦王表彰佛诞生处碑文》、小说《娑罗海 滨遁形记》
中国文学作品——《燕子笺》
主张 “不译介媚俗之作”
讴歌自由民主的进步诗人, 如拜伦、雪莱 彭 斯、歌德等,
原则 “ 按文切理, 语无增饰;陈义徘恻, 事辞相
称。” “传诗之美” 既不主张死板而不识变通的硬
译死译, 也提倡完全脱离原作, 并提出译诗要译出原诗的 “ 美” 和“情思”
The Isles of Greece 《哀希腊》 (第九段)——自小说《唐璜》 In vain -- in vain: strike other chords; Fill high the cup with Samian wine !
徒劳复徒劳,我且调别曲.
注满杯中酒,我血胜醹(rú )渌(lù ). 不与突厥争,此胡本游牧.
诗歌翻译特点三:译诗与作诗的特点紧密
《题师梨集》——“ 谁赠师梨一曲歌? 可怜心事正磋跄。琅玕欲报从何报? 梦里依稀认眼波。” 短短四句便有两句为问句, 更显诗人的心情。
Roll on, thou deep and dark blue Ocean--roll! Ten thousand fleets sweep over thee in vain; Man marks the earth with ruin--his control (The Ocean, Byron) 谁能乘跷? 履涉狂波? 藐诸苍生, 其奈公何? (《赞大海》 第二节)
■1903年,日本,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 ■上海,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之作 ■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 ■终生好友, 著名的革命党人:陈独秀、柳亚子、陈去病、章 太炎、冯自由、叶楚伧、邓孟硕……
画僧
糖僧——“摩尔登”法国大仲马小说
《茶花女》女主角所嗜食。 金牙齿变卖换糖吃。
How answers each bold Bacchanal !
算了,算了;试试别的调门: 斟满一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土耳其野人, 让开奥的葡萄的血汁倾流! 听呵,每一个酒鬼多么踊跃 响应这一个不荣誉的号召! ——查良铮
为好友戒画——1905年,赵伯先,
黄花岗起义,《荒城饮马图》,焚于 墓前
翻 译 成 就
英国文学作品——《拜伦诗选》(1919)、
雪莱、彭斯(A Red, Red Rose)、豪易特 (William Howitt )、歌德
法国文学作品——Victor Hugo《悲《阿
情僧——“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菊子 :《断鸿零雁记》(小说) 百助枫子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 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诗僧——《苏曼殊诗文集》(102首)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 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过若松町有感 示仲兄》(陈独秀)
革命僧
■东京,兴中会、光复会等
苏曼殊
◆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 的第一人
◆向中国全面介绍英国 诗歌作品方面起了开拓 性作用 ◆严、林、苏的翻译 活动——晚清翻译 “三足鼎立”的时代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 史》 )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词典 和梵文语法编纂家,广东香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 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梵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日语 。
首先, 诗体的语言形式决定了译者要做到词语的简洁、精悍, 不比七言或新诗 那样相对的自由。 其次,苏曼殊是“新文化运动”前的文人, 故而与林纾等人一样更钟情于旧时深 奥的古文。 再次, “曼殊的时代是个晦涩的时代”人们对时代充满了迷惑与离奇, 而这些因 素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形成倒影。所以, 对于苏译诗歌所呈现的“晦涩”, 我 们要从具体语境出发, 用历时的眼光去理解、去包容、去学习。
诗歌翻译特点四:用生僻字词,古奥难懂
A Red, Red Rose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赤蔷靡, 首夏初发苞; 恻恻清商曲, 眇音何远姚。
《哀希腊》The hero’ s harp, the love’ s lute! harp是一种大乐器, lute 是一种小乐器。这两种乐器分别指代希腊两位著名诗人荷马 与阿纳克里翁的诗 VS 坎侯和 鸣筝! The Isles of Greece (4) 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er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men in nations; --- 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 哀希腊 名王踞岩石, 雄视沙逻滨。 船师列千艘, 率土皆其民。 晨朝大点兵, 至暮无复存 一为亡国哀, 泪下何纷纷。
诗歌翻译特点一:以四言、五言为主
苏曼殊自己是诗人, 他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原诗的内容、格律 和风格作了一定的处理, 使译出来的诗读起来像诗, 用词典雅, 音韵 优美, 便于记诵, 易感动人。
诗歌翻译特点二:注重读者意识
作为译者的苏曼殊为了使自己的翻译作品能被中国读者接受, 充 分考虑了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审美习惯等,采用了改写、增删 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