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经络总论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5、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①体表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②脏腑与脏腑间的联系 ③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④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6、经络的病理变化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经络系统 发生的相应变化或出现的特殊现象称 为经络的病理变化。 其一,成为传注病邪的通路。 其二,反应内在病候。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10、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11、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 《难经》首载“奇经八脉”一词,并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十二经标本表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2、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
指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头、胸、
腹部。
“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
以头、胸、腹为结,称为四根三结。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足六经根结表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针 灸 学 · 经 络 总 论
4、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 肢,分为“手……经”“足……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咽喉(会合任脉) 项后(会合督脉)
阴
阳
维
维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 跷脉 阴跷: 内踝下(照海) 阳跷: 足跟外(申脉)
下肢内侧 下肢外侧
伴足少阴经上行 目内眦 (会合)
伴足太阳经上行 睛明
阴 跷
阳 跷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输布气血
络脉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足三阴——腹及胸 ❖ 手、足三阳——头面( “头为诸阳之会”)、肩背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例外: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部
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巅顶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第一侧线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经络总论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总论

手太阴、手阳明经别
• 手太阴:入腋,入走 肺,散大肠,出缺盆, 合手阳明
• 手阳明:入柱骨之下, 走大肠属肺,出缺盆, 合手阳明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 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 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部位: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的骨 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 脏腑。
第二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 一、根结: •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
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 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 二、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
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 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 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 本”部。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厉兑
厉兑 颊下,夹颃颡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 背俞与舌下两脉 溜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
养老 中渚 曲池 太渊 神门 内关
•
四街表
气街 头
胸
腹
胫
部位 止之 止之膺 止之背俞与冲 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
于脑 与背俞 脉于脐左右
踝上以下
四、四海
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经络总论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直行的主干 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路径 络——侧行的分支
经络的实质???
/theory/acu/200606/864.html
经络的实质结构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经络和脏腑的关系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
胸气有街——止之膺与背腧
气街
腹气有街——止之背腧,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胫气有街——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 经脉之气聚集通行的横向通路
髓海在脑---头部
四海 气海在膻中---胸部
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
血海在冲脉---下腹部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作用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3、简述十二正经的命名、体表循行分布规律。 4、简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5、简述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
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下节 腧穴总论
足阳明胃经
阴阳
经 脉 肢体内侧
太阴
阴
阴——阴经 少阴
阳
六脏
厥阴
属 肢体外侧
阳明
性 及 消
阳——阳经
六腑
太阳 少阳
长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脏腑
经 李家 张家
脉
在 内
儿子
女儿
属
属——直接联系
络
肺
大肠 络——互为表里
的
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腑
分布规律 前 后
阴经
四肢内侧和胸腹
前
太阴在前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掌握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走向与交接、 流注次序四大规律; 奇经八脉命名及其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了解经络的实质研究。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命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奇经八脉的作用
命名 功能
冲 冲脉
要冲
任 任脉
总任
督 督脉
总督
带 、 阴 阳
带脉
约束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系
维 跷
阴跷脉 阳跷脉 肢体运动
血十 海二
经 之 海
冲脉
任、督脉
阴阳脉脉之 Nhomakorabea之
海
海
一源三岐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自胞 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 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 岐”。
组成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命名
手 太阴 肺经
┼
手足 ┼ 阴阳 脏腑
足 阳明 胃经
手足
手太阴肺经
经 脉 体 表 循 行 的 部 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伍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专穴专线
注: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 四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密切与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经络系统重点内容
命名
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
走向与交接规律
流注次序
命名
奇经八脉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放射痛 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传变
辨证归经 指导疾病诊断
阳性反应点 指导针灸治疗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药物治疗
辨证归经
阳性反应点
经络总论小结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命名及三大规律; 奇经八脉命名及其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标--树梢,与人体头面胸背部位相应
标本
本--树根,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经气之所出,四肢末端的井穴
根结
结——经气之所归,头、胸、腹部
经气起始、归结的部位,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头气有街——止之于脑
手 太阴 足阳明 少阴 太阳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厥阴 少阳
记忆方法
三阴三阳衍化顺序 太阴 少阴 厥阴 先手后足 阳明 太阳 少阳 先手后足 E勾边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歌诀 一肺二大三胃经,四脾五心六小肠, 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胆肝相连行。
四、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厥阴在中 四肢 少阴在后
中
后
注:下肢在内踝上 8寸以下,足厥阴 在足太阴之前,在 内踝上8寸以上, 遵循规律。
阳经
四肢外侧和头面、 躯干
阳明在前 少阳在中 四肢 太阳在后
前
中
后
记忆方法
内侧
外侧
太阴(前缘)----阳明(前缘)
厥阴(中线)----少阳(中线)
少阴(后缘)----太阳(后缘)
太阴在前厥阴中,少阴内侧后面行, 外侧为阳阳明前,少阳太阳前后从。
走向与交接规律
记忆方法
手之三阴胸走手,
走 手之三阳手走头, 向 足之三阳头走足,
足之三阴足走胸。
交 接
胸部阴经相互衔, 阳经交接于头面, 表里阴阳在肢端。
手三阳
头
足三阳
手
足
手三阴
胸
足三阴
阴 升 阳 降
胸
手
头
足
胸
手
手
阳
太
明
阴
大
肺
肠
经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走 向 与 交 接 规 律 ( 一 足) 太 阴 脾 经
络脉
奇经系统——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记忆方法
经络系统组成多,十二经脉奇经数, 经别经筋与皮部,十五络脉和孙络。
四十二 一十五,
奇经八脉 浮孙数
经脉
络脉
三、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
十二经脉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胸
手
手 少 阴 心 经
头
足
胸
走
向
与
交
接
规
律
(
二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
胸
手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头
足
胸
走
向
与
交
接
规
律
(
三
手
足
足)
少
少
厥
阳
阳
阴
三
胆
肝
焦
经
经
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