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C 13 D
9
3 A 10 B 8 14
5
10
分类
C17 侧链 A/B
C21 甾类 羟甲基衍生物 反
B/C C/D 反顺
强心苷类 不饱和内酯环 顺、反 反 反
甾体皂苷类 含氧螺杂环 顺、反 反 反
植物甾醇 脂肪烃 顺、反 反 反
昆虫变态激素 脂肪烃
顺 反反
胆酸类
戊酸
顺 反反
11
四.立体化学
甾体母核有七个手性碳原子,C5、C8、C9、C10、 C13、C14、C17,故理论上应有128种光学异构体, 但由于稠环的存在及其引起的空间阻碍,实际上可 能存在的异构体大大减少,一般只以稳定的构型存 在。
16
C21
11 19 1
18 12
C20
17
C 13D 16
2
A
10
9
B
14 8
15
345 67
17
CH3
CH3
CH2
CO
H
5-孕甾烷
HO
孕甾烯醇酮
CH3 CO
O
黄体酮
18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 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 著形态学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黄体酮 临床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 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
19
(二)存在形式
C21甾类在植物体中除游离存在外,可与糖结合 成苷——C21甾苷类。其糖链多和C21甾的C3-OH 相连,少数连于C20-OH上。其苷类分子中除2-OH 糖外,还有2-去氧糖。
20
1.C21甾苷类大都与皂苷、强心苷共存于中药中, 如洋地黄叶和种子中,含有强心苷、皂苷及C21甾苷 (称为洋地黄醇苷或洋地黄醇苷类)。其无强心作用, 水解可生成糖及苷元。
8甾体及其苷类

三、强心苷类 ㈢理化性质
OO
OO
O
NaIO4
O
HO OH
HO H
OO
OHC OHC
H
OH
双甲酰化合物
NaBH4
OO
乙酰化
OH
O
O
AcO
(恢复羰基结构)
OH
OH
AcO
二乙酰衍生物
HO
二醇衍生物
三、强心苷类 ㈢理化性质
2.苷键的水解 强心苷中苷键由于糖的结构不同,水解难易
有区别,水解产物也有差异。 水解方法主要有酸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 酸催化水解: (1)温和酸水解 (2)强酸水解 (3)盐酸丙酮法水解
氯胺T
一、概 述----颜色反应
B.25%三氯醋酸乙醇液与3%氯胺T水液(4:1) 样品
荧光反应 毛地黄毒苷类:黄色
毛地黄强心苷类的区别 羟基毛地黄毒苷类:兰色 异羟基毛地黄毒苷类:灰黄色
一、概 述----颜色反应
五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 反应)
将样品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20%三氯化锑 (或五氯化锑)氯仿溶液(不应含乙醇和 水) 干燥后, 60-70℃加热,显黄色、灰蓝色、灰 紫色斑点。 (可用三氯化锑代替五氯化锑,反应结果相同)
海洋甾体化合物
1、白斑角鲨中的甾体生物碱内皮细胞增殖 抑制剂,作为新生血管抑制剂类抗癌药物 进入Ⅱ期临床
2、海洋蠕虫提取的一系列生物碱抗肿瘤作用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二、 C21甾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化合物 四、甾体皂苷类化合物
三、强心苷类
(一)概 述
(二)化学结构及分类 (三)理化性质 (四)提取分离 (五)波谱特征 (六)生物活性
卫生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

黄花夹竹桃糖苷
第17页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二、强心苷类化合物
(二)化学结构与分类
4.强心苷命名
甲型强心苷元以强心甾
( cardenolide) 为 母 核
命名,
乙型强心苷元以海葱甾
( scillanoside) 或 蟾 酥
甾(bufanolide)为母核
命名,前面加上各种取代
毛
基位置及名称。
毛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
第18页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二、强心苷类化合物
(二)化学结构与分类 5.实例 2)乙型强心苷:乙型强心苷主要存在于百合科、景天科等植 物中,如海葱(Scilla maritima)中得到原海葱苷A、海葱 苷A、葡萄糖海葱苷A等。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
第19页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二、强心苷类化合物
性降低或消失。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
第20页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二、强心苷类化合物
三、构效关系 (二)、强心苷元上取代基要有一定立体构型 3.C10-CH3氧化成-CH2OH或CHO后,作用增强,毒性也 加大。 (三)、在苷元或糖上引入乙酰基,活性增强。
(四)、糖 普通由2,6-二去氧糖衍生苷活性、毒性大于葡萄糖衍 生苷。
反
反
植物甾醇
脂肪烃
顺、反
反
反
昆虫变态激素 脂肪烃
顺
反
反
胆酸类
戊酸
顺
反
反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
第4页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一、概述
4.通性 甾类成份在无水条件下,遇强酸亦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与
三萜化合物类似。 (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现象:红 紫 蓝 绿 污绿色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ppt文档

存在,糖的种类有2-OH糖或2-去氧糖,2、6-二去
氧糖、 6-去氧糖等。
C
H3 O
O
C
H3 O
O O
C
H3
C
H3 O
O
O CH3 O C H3
O O
青阳参甙I I
OO
断节参甙
CH3
C
O
CO OH
O
O
C
H3 O
O
C
H3 O
O O
C
H2
C
H3 O
OO
C
H3
O CH3
青阳参甙 I
天然药物化学甾体及其苷类
本章内容
一、概 述 二、C21甾类 三、强心苷 四、甾体皂苷
一、概 述
胆固醇
β-谷甾醇
HO
HO
脱皮酸
蟾毒素
一、概 述
(一)定义;以环戊烷骈多氢菲为母核而衍生的产物。
甾
20
19
12
17
11
18 1
13
C
D
14
16 15
2
A
9 10
B
8
3
7
5
4
6
(二)分类:根据母核的稠合方式及C17不同侧链 进行分类。
酸亦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
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污绿色,三萜) 2. Salkowski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氯仿层显 血红色或青色,硫酸层显绿色荧光。
3. Rosenheim反应:样品+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 4. 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H3C H3C
H3C
HH
HO 7 脱氢胆甾醇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课件(可编辑)

27 25
HO
O
薯蓣皂苷元 O
HO
鲁维皂苷元
H HH
O O
3. 呋甾烷醇类:
27 OH
26 OH 25 O
HO
4. 变形螺甾烷醇类:
O 25
O
27
CH2OH 26
HO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甾体皂苷元: ➢ 良好结晶 ➢ 溶于亲脂性溶剂,不溶于水 ➢ 溶点随结构中羟基数目的增多而增高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浓硫酸反应: ➢ Libermann反应:溶于醋酐,加入醋酐-浓硫酸,产生黄-红-兰-
紫-绿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 Libermann-Burchard Reaction:溶于氯仿,加入醋酐-浓硫酸,
三萜皂苷最后显红、紫色;甾体皂苷最后显兰、绿色 三氯醋酸反应:三萜或甾体皂苷分别加热至100℃或60℃,红-紫色 五氯化锑反应(或三氯化锑):与皂苷的氯仿液显兰紫色 氯仿-浓硫酸反应:氯仿层显红或兰色;硫酸层显绿色荧光 冰醋酸-乙酰氯反应:微热呈淡红或红紫色
第二节 强心苷类
一、概述
强心苷:天然存在于植物中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 甾体苷类化合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及节 律障碍等心脏疾病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叶或根中,动物中至今尚未发 现强心苷类,但有强心成分存在
其合成是以甾醇为母核经多次生物转化而生成的
二、强心苷的化学结构和实例
1. 苷元的特点:环的稠合 ➢ 环的稠合方式对理化性质或生理活性均有影响,天然存
(三)显色反应
1、甾体母核所产生的显色反应
在无水条件下,遇强酸亦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与 三萜化合物类似
Libermann-Burchard Reaction:溶于冰醋酸, 加入醋酐-浓硫酸,甾体皂苷最后显兰、绿色等
天然药物化学--第8章---甾体及其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第8章---甾体及其苷类第8章甾体及其苷类⼀、选择题1.甾体皂苷不具有的性质是()A.可溶于⽔、正丁醇B.与醋酸铅产⽣沉淀C.与碱性醋酸铅沉淀D.表⾯活性与溶⾎作⽤E.皂苷的苷键可以被酶、酸或碱⽔解2.溶剂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总皂苷中各皂苷()A.酸性强弱不同B.在⼄醇中溶解度不同C.极性不同D.难溶于⽯油醚的性质E.分⼦量⼤⼩的差异3.可⽤于分离中性皂苷与酸性皂苷的⽅法是()A.中性醋酸铅沉淀B.碱性醋酸铅沉淀C.分段沉淀法D.胆甾醇沉淀法E.酸提取碱沉淀法4.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的试剂是()A.氯仿-浓硫酸B.三氯醋酸C.⾹草醛-浓硫酸D.醋酐-浓硫酸E.盐酸-对⼆甲氨基苯甲醛5.从⽔溶液中萃取皂苷类最好⽤()A.氯仿B.丙酮C.正丁醇D.⼄醚E.⼄醇6.下列化合物属于()C.螺甾烷醇型皂苷D.四环三萜皂苷E.甲型强⼼苷7.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反应()A.3,5-⼆硝基苯甲酸B.三氯化铁-冰醋酸D.20%三氯醋酸反应E.盐酸-镁粉反应8.可⽤于分离螺甾烷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皂苷的⽅法是()A.⼄醇沉淀法B.pH梯度萃取法C.醋酸铅沉淀法D.明胶沉淀法E.胆甾醇沉淀法9.有关薯蓣皂苷叙述错误的是()A.双糖链苷B.中性皂苷C.可溶于甲醇、⼄醇D.其苷元是合成甾体激素的重要原料10.含甾体皂苷⽔溶液中,分别加⼊酸管(加盐酸)碱管(加氢氧化钠)后振摇,结果是()A.两管泡沫⾼度相同B.酸管泡沫⾼于碱管⼏倍C.碱管泡沫⾼于酸管⼏倍D.两管均⽆泡沫E.酸管有泡沫,碱管⽆碱管11.有关螺甾醇型甾体皂苷元的错误论述是()A.27个碳原⼦B.C22为螺原⼦C.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D.六个环组成E.D、E环为螺缩酮形式连接12.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A.含A、B、C、D、E和F六个环B.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C.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D.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E.分⼦中常含羧基,⼜称酸性皂苷13.⽔解强⼼苷不使苷元发⽣变化⽤()A.0.02~0.05mol/L盐酸B.氢氧化钠/⽔C.3~5%盐酸D.碳酸氢钠/⽔E.氢氧化钠/⼄醇14.Ⅱ型强⼼苷⽔解时,常⽤酸的浓度为()A. 3~5%B. 6~10%C. 20%D. 30~50%E.80%以上15.甲型和⼄型强⼼苷结构的主要区别点是()A.A/B环稠和⽅式不同B.C/D环稠和⽅式不同C.糖链连接位置不同D.内酯环连接位置不同E.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16.只对游离2-去氧糖呈阳性反应的是()A.⾹草醛-浓硫酸反应B.三氯醋酸反应C.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D.3,5-⼆硝基苯甲酸反应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17.从种⼦药材中提取强⼼苷时,为除去油脂,可先采⽤()A.⼄醇回流法B.酸提取碱沉淀法C.⼤孔吸附树脂法D.⽯油醚连续提取法E.⽔蒸⽓蒸馏法18.在甲-Ⅰ型强⼼苷的⽔解中,不使苷元发⽣变化⽤()⽔解A.0.02~0.05mol/L HCl B.2%NaOH⽔溶液C.3%~5%HCl D.NaHCO3⽔溶液E.Ca(OH)2溶液19.⽔解强⼼苷时,为了定量的得到糖,⽔解试剂是选择()A.NaHCO3⽔溶液B.Ca(OH)2溶液C.0.02~0.05mol/L HClD.3%~5%HCl E.2%NaOH⽔溶液20.⽤于区别甲型和⼄型强⼼苷的反应是()A.醋酐-浓硫酸反应B.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C.⾹草醛-浓硫酸反应D.三氯醋酸反应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21.Ⅰ-型强⼼苷分⼦结合形式为()A.苷元-O-(α-羟基糖)xB.苷元-O-(α-羟基糖)x-O-(2,6-⼆去氧糖)yC.苷元-O-(2,6-⼆去氧糖)x-O-(α-羟基糖)yD.苷元-O-(6-去氧糖)x-O-(α-羟基糖)yE.苷元-O-(α-羟基糖)x-O-(6-去氧糖)y22.使强⼼苷中糖上的⼄酰基脱掉应采取()⽔解A.0.05mol/L HCl B.5%HCl C.5%Ca (OH)2 D.盐酸—丙酮E.5%H2SO423.2-去氧糖常见于()中A.黄酮苷B. 蒽醌苷C.三萜皂苷D.强⼼苷E.甾体皂苷24.强⼼苷甾体母核的反应不包括()A.三氯醋酸(Rosenheim)反应B.Salkowski反应C.3,5-⼆硝基苯甲酸(Kedde)反应D.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E.醋酐-浓硫酸(Liebermann-Burchard)反应25.⽤于区别甲型和⼄型强⼼苷元的反应是()A.醋酐-浓硫酸反应B.⾹草醛-浓硫酸反应C.3,5-⼆硝基苯甲酸反应D.三氯醋酸反应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26. 强⼼苷不饱和五元内酯环的呈⾊反应不包括()A .亚硝酰铁氰化钠(Legal )反应B .3,5-⼆硝基苯甲酸(Kedde )反应C .碱性苦味酸(Baljet )反应D .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E .间⼆硝基苯(Raymond )反应27. 下列化合物属于()HA .螺甾烷醇型皂苷元B .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元C .呋甾烷醇型皂苷元D .甲型强⼼苷元E .⼄型强⼼苷元28. 下列化合物属于()HA .甲型强⼼苷元B .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元C .呋甾烷醇型皂苷元D .螺甾烷醇型皂苷元E .⼄型强⼼苷元 29. 下列化合物属于()A .异螺甾烷醇型皂苷B .⼄型强⼼苷C .螺甾烷醇型皂苷D .甲型强⼼苷E .呋甾烷醇型皂苷 30. 下列化合物属于()A.甲型强⼼苷B.螺甾烷醇型皂苷C.异螺甾烷醇型皂苷D.⼄型强⼼苷E.呋甾烷醇型皂苷31.从植物的叶⼦中提取强⼼苷时,为除去叶绿素,不选⽤的⽅法是()A.⼄醇提取液经活性炭吸附法B.⼄醇提取液经氧化铝吸附法C.植物叶⼦经⽯油醚连续回流提取法D.稀碱液皂化法E.⼄醇提取液浓缩后静置析胶法32.不属于2-去氧糖的是()A.β-D-加拿⼤⿇糖B.α-L-夹⽵桃糖C.α-L-⿏李糖D.β-D-洋地黄毒糖E.β-D-夹⽵桃糖33.甲型强⼼苷甾体母核C-17位连接的基团是()A.甲氧基B.五元不饱和内酯环C.六元不饱和内酯环D.五元饱和内酯环E.六元饱和内酯环34.甲型强⼼苷甾体母核连有糖的位置是()A.16位B.14位C.12位D.3位E.4位35.Ⅱ型强⼼苷⽔解时,常⽤的⽔解试剂是()A.0.02~0.05mol/L HCl B.5%NaOH⽔溶液C.3%~5%HCl D.5%NaHCO3⽔溶液E.饱和Ca(OH)2溶液36.强⼼苷α、β不饱和内酯环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溶液是()A.酸⽔B.碱⽔C.⽔D.酸性醇E.碱性醇37.不能区别甲型和⼄型强⼼苷的反应有()A.碱性苦味酸(Baljet)反应B.3,5-⼆硝基苯甲酸(Kedde)反应C.亚硝酰铁氰化钠(Legal)反应D.间⼆硝基苯(Raymond)反应E.三氯化铁—冰醋酸(Keller-Kiliani)反应38.在含有强⼼苷的植物中⼤多存在⽔解()的酶A.D-洋地黄糖B.D-洋地黄毒糖C.D-葡萄糖D.L-⿏李糖E.L-黄花夹⽵桃糖39.⽔解I型强⼼苷多采⽤()A. 强烈酸⽔解B. 温和酸⽔解C. 酶⽔解D. 盐酸丙酮法E. 碱⽔解40.具有溶⾎作⽤的苷类化合物为:A.蒽醌苷B.黄酮苷C.三萜皂苷D.强⼼苷41.利⽤铅盐法分离皂苷,中性醋酸铅可沉淀()A、中性皂苷B、酸性皂苷C、甾体皂苷D、中性和酸性皂苷42.下列⽔解⽅法中,最易得到1型强⼼苷苷元的是()A、酶⽔解B、强烈酸⽔解C、缓和酸⽔解D、碱⽔解43.皂苷在下列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最⼤的溶剂是()A、⼄醚B、丙酮C、氯仿D、丁醇44.强⼼苷⽤强烈酸⽔解后,其产物是()A、原形苷元+ 单糖B、原形苷元+ 双糖C、脱⽔苷元+ 单糖D、脱⽔苷元+ 双糖45.提取分离强⼼苷过程中,应注意控制()A、提取剂的⽤量,碱的⽤量B、提取时的温度,酸碱的⽤量C、提取时间,酸的⽤量D、适宜的温度,酸碱性和抑制酶的活性46.皂苷具溶⾎作⽤的原因为()A.具表⾯活性B.与细胞壁上胆甾醇⽣成沉淀C.具甾体母核D.多为寡糖苷,亲⽔性强E.有酸性基团存在47.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A.分⼦较⼤,多为⽆定形粉末B.有显著⽽强烈的甜味C.对粘膜有刺激D.振摇后能产⽣泡沫E.⼤多数有溶⾎作⽤48.区别原薯蓣皂苷与薯蓣皂苷的⽅法是()A.1%⾹草醛-浓硫酸B.三氯化铁-冰醋酸C.醋酐-浓硫酸D.α-萘酚-浓硫酸E.盐酸-对⼆甲氨基苯甲醛49.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反应()A.3,5-⼆硝基苯甲酸B.三氯化铁-冰醋酸C.α-萘酚-浓硫酸反应D.20%三氯醋酸反应E.盐酸-镁粉反应50.可⽤于分离螺甾烷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皂苷的⽅法是()A.⼄醇沉淀法B.pH梯度萃取法C.醋酸铅沉淀法D.明胶沉淀法E.胆甾醇沉淀法⼆、填空1.按皂苷元的化学结构可以将皂苷分成和两⼤类,它们的苷元含碳原⼦数分别是_个和_ _个。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课件

CH3 11H
CH3
21
13
3
1
A
10
B9
4
5
H
H
12
C
8 14
H
17
D
20
O
15
E
F
22 23
16
O
25 27
稠合方式
A/B 顺(cis) 5-H 反(trans) 5-H
B/C 反
8-H, 9-H
C/D 反
14-H
取代基 C1, C3, C26-OH D5, 25(27) C10, C12 → O
2、提取方法 1) 皂苷提取通法
醇水提取 脱脂 正丁醇萃取 原料
粗总皂苷
2) 脱脂 醇提物 浓缩 石油醚脱脂
适当浓缩 放冷 叶绿素折出 抽滤
3) 除叶绿素 醇提物
滤液
4) Pb盐 5) Al2O3, 活性炭
除去杂质
6) 原生苷和次生苷
原生苷:抑制酶解, 新鲜药材; 低温快速干燥; 高浓度醇(>70%)
苷元:结晶性
2、溶解性 苷元:亲脂性
3、化学反应
1)内酯环
a. 开环反应
O
苷:不定形粉末 苷:亲水性
O
O
O
O
17 14
H KOH EtOH
17 14
OH(OEt) OH
17 14
OH
OH
OH
b.降解
O
O 1) O 3 2) Z n
OO
O OH
H O
O
OOH
KH 3 CO H4IO
OH
OH
2)去羟基脱水 3)形成半缩醛
次生苷:利用酶活性,发酵(毛地黄毒苷);化学方法(西地兰)
天然药物化学第八章甾体及苷

第六章甾体及其苷类目的要求:1.掌握甾体及其苷类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2.掌握强心苷、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颜色反应及其应用。
3.掌握强心苷的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及酶水解法在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强心苷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掌握甾体皂苷及苷元的提取方法及沉淀分离方法。
5.熟悉强心苷、甾体皂苷的波谱特征,掌握甾体皂苷的红外光谱特征。
第一节概述天然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包括动植物甾醇(也称固醇)、胆酸、维生素D、动物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植物强心苷、蟾酥毒素、甾体生物碱、甾体药物、昆虫激素等。
虽然这些成分来源不同、生理活性不同,但它们的化学结构中都具有甾体母核----环戊烷骈多氢菲。
这类成分涉及到生理、保健、节育、医药、农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甾体的定义又名类固醇化合物(steroids),因其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1936年给这类化合物提出一个总称“甾体化合物”,“甾”字很形象化地表示了这类化合物的骨架,即在含有四个稠合环“田”字上面连有三个支链“〈〈〈”。
C10、C13上各有一个甲基,称为角甲基。
有4个环,C3位有OH取代,并与糖成苷。
C10和C13位有角甲基,C17位有侧链。
根据侧链结构不同,天然甾类成分又分为许多类型。
二、研究进展1903--1932年,甾醇及胆酸的研究阐明了甾体的碳架结构。
1928--1960年,动物激素的发现和工业生产。
1960--80年代末,避孕药物的合成及其应用与昆虫激素的发现。
三、基本结构和分类在甾体母核上,大都存在C3羟基,可和糖结合成苷。
而C17侧链有显著差别,根据C17侧链结构的不同,可将天然甾类分为不同类型,如表8-1所示。
四.立体化学甾体母核有七个手性碳原子,C5、C8、C9、C10、C13、C14、C17, 故理论上应有27=128种光学异构体,但由于稠环的存在及其引起的空间阻碍,实际上可能存在的异构体大大减少,一般只以稳定的构型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葱
夹竹桃
毛地黄
二、生物合成
以甾醇为母体经多次转化而逐渐生成,涉及到大约 20种酶的作用,如还原酶、氧化还原酶、苷化酶、乙 酰化酶等。
三、化学结构和分类
强心苷是由强心苷元(cardiac aglycone)与糖 (sugar)二部分构成。
Keller-kiliani 颜色反应(强心苷类颜色反应)
C21甾苷类溶于含少量Fe3+,如含FeCl3或Fe2(SO4)3的 HAc,沿管壁滴加浓H2SO4
界面及HAc层颜色变化(蓝、蓝绿色)
苷元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强心苷
一、概述
强心苷是能增强心肌收缩作用的甾体配糖体, 其结构的共同点是甾体骨架,17位侧链为不饱和五 元内酯环或六元内酯环,3位连有各种六碳糖。
(3-epidigitoxigenin);C14位-OH都是b-型
(C/D环顺式)。
2. 结构类型
根据C17位侧链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
甲型:C17位侧链为五元环的△ab--内酯 乙型:C17位侧链为六元环的△ab,--内酯 这两类大都是b-构型,个别为a-构型,a-构型
无强心作用。
甲型强心苷元:
毛花洋地黄苷B和苷C,糖链相同,苷元上 羟基位置不同;C14、C16-OH,其中C16-OH能
与C17-b-内酯环的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C14、
C12-OH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苷C在水中溶解 度大于苷B,氯仿中则相反。
但糖基和苷元上羟基数目的多少对溶解性也有 一定的影响。如乌本苷是一个单糖苷,却有8个 羟基,水溶性很大(1:75),难溶于氯仿。
O
HO HO HO
CH3 O
鼠李糖 O
OH
OH
乌本苷
3. 脱水反应
强心苷混合强酸(3%~5%HCl)加热水解 时,苷元往往发生脱水反应。 (1)C14-OH最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缩水苷元。
O
O
H+ OH O (洋地黄毒糖)3-葡萄糖
O
O
3分子洋地 + 黄毒糖,1分
子葡萄糖 HO
如果4位有双键,则水解的同时3-OH与6-H脱水 形成共轭双键。
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L-B反应) 样品溶于冰醋酸,加浓硫酸-醋酐(1:20),产生红→紫→蓝→绿 →污绿→褪色。
2. Rosen-Heimer反应(三氯乙酸反应) 样品溶液点于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加热至60℃, 显红色→紫色斑点。
3. Salkowski反应
O O
H+ OH O 鼠李糖-O-葡萄糖
O O
+ 鼠李糖 + 葡萄糖
当14位有羟基同时16位也有羟基时,16-OH也能与
17-H脱水,形成共轭双键。
O
O
OH H+
OH
O 鼠李糖-O-葡萄糖
O O
+ 鼠李糖 + 葡萄糖
4. 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是研究强心苷组成的常用方法,分化学 方法和生物方法两大类,化学方法主要有酸水解、 碱水解和乙酰解;生物方法主要有酶水解。糖部 分不同,其水解产物难易及产物均不同。
OO OCH3
OO O C H 3
O OCH3
青阳参苷II 断节参苷
(四)理化性质
1. 大都是结晶形化合物;一般亲脂性较强(分 子中往往存在酯键);可溶于石油醚、乙醚等 亲脂性溶剂中,不溶于水;C21甾苷类水溶性 增大。
2. 具甾体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由于C21甾苷类分子中2-去氧糖的存在,故存在
22 23
20
b a 24
r
O
21
O
R
ba
r
O
O
OH
HO
H
乙型
OH
HO
海葱苷元
3¦bÂ,14b¦-二羟基海葱甾4,20,22- 三烯
(二)糖部分
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C2位上有无-OH分为aOH糖及a-去氧糖两类。后者主要见于强心苷。
❖1. a-羟基糖
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D-葡萄糖、L-鼠李糖外,还有: (1)6-去氧糖如:L-夫糖、D-鸡纳糖等。 (2)6-去氧糖甲醚如:D-洋地黄糖、L-黄夹糖等。
苷元- (a-去氧糖)3-a-羟基糖 → 苷元 + a-去氧糖 + a-去氧糖 + a-去氧糖-a-羟基糖
苷元- a-羟基糖- ( a-去氧糖)3 →苷元- a-羟基糖 + a-去氧糖 + a-去氧糖 + a-去氧糖
✓主要水解苷元和a-去氧糖之间的苷键或a-去氧
糖与a-去氧糖之间的糖键。
✓而a-去氧糖与葡萄糖之间的糖键不易切断。 ✓对苷元影响较小,不会引起脱水反应。 ✓但不适于16位有甲酰基的洋地黄强心苷类,
反
顺
甾体皂苷类
含氧螺杂环
顺、反
反
反
植物甾醇
脂肪烃
顺、反
反
反
昆虫变态激素
脂肪烃
顺
反
反
胆酸类
戊酸
顺、反
反
反
四、立体化学
甾族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复杂。因仅就环上而言,
就有六个手性碳原子,可能有的立体异构体数目为
_______个。
20
12 19
17
11
18 1
C 13 * D
* 14 *
16 15
2
9*
A * 10 B 8
1H
B
6
2A 5
C 8
7
14
D 15
4 3
R
17
18
16
2
1
A 4
19
11
10 B 9
5
67
H 13
12
C
D
8 14
15
R 17
16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A/B顺式 C/D顺式
A/B反式 C/D顺式
(2)取代基
苷元母核上的C3、C14位上都有羟基:
C3-OH多为b-型--洋地黄毒苷元,少数为a-型
(命名时冠以“表”字)—3-表洋地黄毒苷元
样品溶于氯仿,沿管壁滴加浓硫酸,氯仿层显血红色或青色, 硫酸层显绿色荧光。
4. 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反应
将样品醇溶液点于 滤纸上,喷20%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的氯仿 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加热,显黄色、 灰蓝色、灰紫色斑点。
第二节 甾体化合物
一、C21甾体化合物 (一)定义
C21甾(C21-steroids)是一类含有21个碳原子的甾体 衍生物,由植物中分离出的C21甾类都是以孕甾烷 (pregnane)或其异构体为基本骨架,是目前广泛应 用于临床的一类重要药物,具有抗炎、抗肿瘤等生物 活性。
H
2. 取代基的构型
天然甾类成分C10、C13、C17侧链大多为b-构型,
以实线表示。由于C3上有羟基,故取代基的构型实质上 是指C3羟基的空间排列,有两种类型的异构体:
C3-OH, C10-CH3顺式:b型(实线) C3…OH, C10-CH3反式:a型或epi(表)型(虚线)
五、颜色反应
甾类成分在无水条件下,用酸处理,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用这 些反应来初步鉴别该类成分或供比色分析。
大麻糖等。
CH3 O
H,OH
HO OH
D-洋地黄毒糖
HO
O
CH3
H,OH
OH L-夹竹桃糖
CH3 O
H,OH
HO OCH3
D-加拿大麻糖
(三)结构举例
甲型强心苷
(D-洋地黄毒糖)3 O
R1
OH H
O
O
R1 R2
R2
洋地黄毒苷 H
OH
(digitoxin)
狄高辛
OH H
(digoxin)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一)理化性质
在此种条件下,16位甲酰基水解为羟基,得不 到原生苷元。
B. 强烈酸水解
用较浓酸(3%~5%)长时间加热回流或同时加压,可
水解Ⅱ型和Ⅲ型强心苷,得到定量的葡萄糖,可水解a-
羟基糖。
因为a-OH阻碍了苷原子的质子化,使水解较困难。
但此法常引起苷元失去1分子或数分子水,形成脱水苷 元,即次生苷。
C. 氯化氢丙酮法(Mannichhe和Siewert法)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Steroids and Their Glycosides
第一节 概 述
天然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包 括动植物甾醇(也称固醇)、胆酸、维生素D、肾上 腺皮质激素、 强心苷、甾体生物碱、甾体皂苷、昆 虫激素等。
虽然这些成分的来源与生理活性不同,但它们 的化学结构中都具有甾体母核——
C17位上连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即△ab--内酯——强心
甾烯型;以强心甾(cardenolide)为母核命名。
22 23
20
a
b
O
21 O R
O O
14
OH
HO
H
甲型
3
5
HO H
OH
毛地黄毒苷元
3¦bÂ,14b¦-二羟基-5bÂ-强心甾-20(22)- 烯
乙型强心苷元:
C17位上连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即△ab,-双烯--内酯,分 为海葱甾二烯和蟾蜍甾二烯;以海葱甾(scillanolide) 或蟾蜍甾(bufanolide)为母核命名。
一般糖基多的原生苷比次生苷或苷元的亲水性强、
亲脂性弱,可溶于水等高极性溶剂而难溶于低极性溶剂,
多为无定形粉末。
洋地黄毒苷是一个三糖苷,但3分子糖都是洋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