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真菌的致病性
➢ 致病性真菌感染:全身性疾病,局部炎症和病变 ➢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抗生素、放疗免疫低下,鹅口疮, 肺炎、食道炎 ➢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蕁麻疹等 ➢ 真菌性中毒:黄曲霉菌
寄生虫的致病性
➢ 原虫:胞内感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 非洲和美洲锥虫、利什曼原虫。
➢ 蠕虫:胞外慢性感染,血吸虫
呕吐、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作用于呕吐中枢
呕吐为主、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 结构: ➢O-特异性多糖链:LPS中变化最多、最不稳定的一部分。 单糖的种类和数量决定LPS的不同。 ➢核心寡聚糖:LPS中变化最少、最稳定的一部分。分内 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是所有细菌LPS都一样的部分。 ➢类脂A:是决定细菌LPS生物活性、特别是毒性的组成 部分,是内毒素的毒力成分。
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
相关概念: 1.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 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有一定的嗜性,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只对动物致病;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 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 病。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力和毒力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体液因素
溶菌酶
防御素和 干扰素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抗感染中的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先天性免疫(种族进化)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抗体的免疫作用。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身体中,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时刻保持警惕的“军队”,而感染则如同来犯的“敌人”。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防御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白细胞、抗体、淋巴器官等。

这些组成部分协同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身体的天然屏障,如皮肤和黏膜,会试图阻止病原体的进入。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这第一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细胞就会被激活。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战士”。

其中,巨噬细胞会迅速吞噬病原体,并将其分解。

而淋巴细胞则分为 T 细胞和 B 细胞,它们具有更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力。

T 细胞可以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而 B 细胞则会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从而标记病原体,使其更容易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这就像是给敌人贴上了“标签”,方便免疫系统进行识别和攻击。

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时,它能够有效地清除感染,使我们恢复健康。

然而,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感染的持续或加重。

例如,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过度,对身体自身的组织造成损害。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相反,如果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无法有效地抵抗病原体,就容易发生反复感染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 HIV 病毒攻击了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从而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甚至是一些对正常人无害的微生物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感染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一次感染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记忆”。

当同一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免疫记忆。

例如,我们接种疫苗就是利用了免疫系统的这种记忆功能,通过引入无害的病原体成分,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从而在真正遇到病原体时能够迅速抵抗。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感染和免疫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是指生物体被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关键防线。

本文将对感染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感染知识点1. 病原体类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于人体内或外;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真菌和寄生虫则是多细胞生物,感染方式与细菌和病毒有所不同。

2. 传播途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3. 典型感染疾病:典型的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采取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二、免疫知识点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提供早期的防御措施;后天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够在感染后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3.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分子,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人体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以对抗不同的病原体。

4. 免疫记忆:通过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对之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这使得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免疫保护,例如天花病毒。

三、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和免疫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病原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后,通过吸附、侵入、复制、 释放等阶段,完成感染过程
感染的后果:感染可能导致人 体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严 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并清除病原体,引发炎症反应 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感染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突破人体防线,引发感染。
感染与免疫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性
疫苗研发需要深入了解感染与免疫机制 疫苗设计需基于对病原体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因子的认识 感染与免疫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疫苗候选株 疫苗临床试验需要基于感染与免疫的评估指标
感染与免疫的未 来展望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添加标题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接触传播:病毒通过 接触口、鼻、眼等黏 膜部位或间接接触污 染物品表面传播
消化道传播:病毒 通过污染食物、水 源等经口摄入传播
性传播:某些病毒 通过性接触传播
病原体的入侵机制
感染的来源:病原体通过空气、 接触、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
感染的机制:病原体在人体内 寄生、繁殖,破坏人体免疫系 统,引发感染症状
特异性防御机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通过激活特定类型的细胞来攻击和破坏被感染的细胞或外来入侵者 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特定的抗体来中和或消除外来抗原,阻止其与细胞结合 协同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特异性防御作用 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具有复杂的调节机制,确保防御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免疫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新型疫苗研发:针对新型病毒和细菌的疫苗,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免疫疗法创新:个性化免疫疗法和细胞免疫疗法,有效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感染与免疫是人类健康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旨在了解人体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反应机制及发展预防和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学社会不断钻研感染和免疫学的新进展。

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简述感染与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感染--病毒1. 神经坏死病毒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毒,以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缺陷为主要特征。

最近,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相关基因的缺陷可以导致该病毒感染。

这项研究为神经坏死病毒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合胞病毒合胞病毒感染是引起佩干斯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佩干斯病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然而一项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使用仿生病毒。

仿生病毒是合成的病毒核酸,可以通过潜在作用机制来治疗合胞病毒感染。

3. 谷蛋白病毒谷蛋白病毒感染是一种罕见但有严重并发症的疾病。

一项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以加强对于谷蛋白病毒的抵御力。

二、免疫研究1. 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体内具有抗炎作用的蛋白质。

最近,研究人员揭示了IL-10在肠道细菌感染时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表明,IL-10可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减少对于感染的炎症反应。

这项成果或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炎疗法,以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抗体的活性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它可以识别并清除外界的病原体。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检查人体血液样本,揭示了抗体活性的变化规律。

这项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抗体的作用机制,从而提高治疗感染的治疗效果。

结语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感染和免疫研究没有止境,它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问题,也是我们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思考。

感染和免疫研究的进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它使我们更加接近理想中的健康生活。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利用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进行抗感 染免疫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基因疗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修饰机体的免疫细胞或组织 ,提高抗感染免疫反应。
新型抗感染免疫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
研究新型抗菌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治疗细 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抗炎药物
研究新型抗炎药物,以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症 状。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能够清除损伤和感染的组 织,并刺激免疫系统的进一步反应 。
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适应性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两种方式。
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能够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 NK细胞等。
体液免疫
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破坏。
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01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
和扩散。
调节免疫应答
02
免疫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能够根据感染的情况产生适当的
免疫应答,防止过激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促进组织修复
03
免疫系统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清除死亡和受
损的细胞,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1 2 3
适应性免疫
人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 持久且特异的免疫反应,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免疫记忆,即人体 能够记住曾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暴露时迅 速并有效地进行防御。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功能,能够根据感染的严重程 度和类型来调整其反应强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组 织损伤。

感染与免疫应答

感染与免疫应答

感染与免疫应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染和免疫应答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又颇为复杂的概念。

当我们不小心受伤,或者接触到病原体时,感染就可能发生。

而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机制来对抗这些“入侵者”。

感染,简单来说,就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等。

这些小小的“敌人”有的通过呼吸道进入我们的身体,比如感冒病毒;有的通过消化道,像一些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还有的可能通过皮肤的伤口乘虚而入。

一旦病原体成功入侵,我们的身体并不会坐以待毙,免疫应答这个强大的“防御系统”就会被激活。

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第一道防线,就像是城堡的外墙。

它反应迅速,但相对比较笼统,对各种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方式较为固定。

皮肤和黏膜就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城墙一样,阻挡着病原体的侵入。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这道防线,体内的吞噬细胞,比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像勇敢的战士一样冲上去,将病原体吞噬并消灭。

此外,一些细胞还会释放炎症因子,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发热和疼痛。

这其实是身体在给我们发出信号,告诉我们“这里正在打仗,需要支援”。

而适应性免疫则更加“精准”和“智能”。

它就像是一支经过特训的特种部队,能够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特异性的反应。

适应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 T 细胞来执行任务。

当病原体的信息被传递给 T 细胞后,T 细胞会被激活并增殖分化为不同的效应 T 细胞,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体液免疫则依赖 B 细胞产生抗体。

B 细胞在接收到病原体的刺激后,会分化为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或者更容易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作战策略,以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6
天然免疫的组成包括:
生理屏障
细胞因素
体液因素
其它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7
细胞因素-吞噬细胞
主要指体内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
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8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9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0
吞噬结果
完全吞噬: 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 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 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 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 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1
细胞因素-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 细胞的靶细胞。
5
(1) (2) (3) (4) (5)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垂直传播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6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决定感染结局(疾病或者非临床症状) 的3个因素:
(1)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2) 宿主的免疫力 (3) 环境
病原体(pathogen)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 物,又称为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7
1.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 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 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或机会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8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
11.1 感染
一.感染途径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11.2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11.3 免疫学实际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二.血清学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四.免疫预防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3
第一节 感染
一.感染途径
二.病原体及其致病性(以细菌为例)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称为毒力
• 侵袭力 •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 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1. 吸附和侵入能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3.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9
2)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 同: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1
(2)内毒素(endotoxin)
• 来源于G-的胞壁物质脂多糖(LPS), LPS 中的有毒组分是其脂质部分—脂质A。当 菌体裂解时释放,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 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 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各种G-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 异性。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22
体液因素
正常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含有的多种抗 菌物质,直接杀死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 胞的作用强大,配合作用。包括: 补体系统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2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 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 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 杀死100万只小鼠,1mg 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3
•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机体 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 起的病理过程。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 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 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1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感染过程的发展和结局
• 大多数的感染为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生任 何显著的症状与体征。 • 有些病原体在最初感染后,潜伏影响可持续多年。 • 病原体亦可与宿主建立起共生关系。 • 疾病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具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 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 素(perforin) 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也可通过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杀伤靶细胞。而且NK细胞 活性较其它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 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4
一、感染的途径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 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 理过程。决定其结局(疾病或者非临床 症状)有3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 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 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 起的感染。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第二节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4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5
I、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
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是 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 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 的刺激或诱导。抗感染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 随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两者互相配合,扩大 作用。
外毒素 内毒素
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10
(1)外毒素(exotoxin)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G+,在生长过程中合 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 白喉毒素等);或者存在于胞内,当细菌溶解 后才释放的毒素(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1) 通常为蛋白质; (2) 抗原性强; (3) 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 (4) 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5) 毒性作用强,中毒剂量小(μg/kg); (6) 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