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共49页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 1 Mu isME e 2] l ,L vMH , o eP ta.C mpro fi g l n B r ,e 1 o ai no s mae.
pia i n t u f c l t o s ra e—r n e e .Th e i n i n l g i fc n e o edr d r e d me so ai ma ng o e —
t l i y[] o u stT mo r2 0 .6 3 5—3 1 r r sJ .Jcmpt i o g,0 2 2 :3 a a wa As s 4.
pyit l x ei c[] E R do,0 6 5 ( ) 3 1 3 . h ia epr neJ . u J ail 0 , 7 3 :3 —3 5 n i e r 2
【 5 O c l One Z n e D, c l J G,T tn A. f c v n s fd a —su c T s a a E f t e eso ul o reC ei
popci l ddcmpro x ept n o otJ . ai rset ebi e o ai ni al g ai t h r[]R d— v n s n a e c
o, 0 1 2 9 3 : 3 l2 0 , 1 ( ) 7 9—7 9 4 [ ]Ma ai Bn J X e 1 6 c r M, ii , u E X,e a. oo e t epams p o p ci t 1C l ca n o ls : r se t e r l v
16 40
内蒙古 医学杂志 In r noi Me 2 1 n e gl dJ 0 1年第 4 Mo a 3卷第 1 2期
n u y ms e r s :CT a go r p y n MR a go r p y o d t c in n ig a h a d n ig a h f r e e to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澳大利亚学者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于1982年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简称Hp),并因此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Hp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且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
世界上超过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 [2]。
临床使用西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疗效较好,但存在细菌耐药性、药物副作用大及病人依从性差等弊端,使临床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近年来中医学者对Hp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临床研究进展1.病机中医认为HP感染相关性胃病多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HP感染属中医“邪气”,病邪乘虚而人,或正虚邪恋,出现虚实并见,本虚标实,或生寒、或化热,出现胃脘疼痛、胀满、嘈杂等症状。
周正华等[3]研究认为Hp所导致胃病的病机实质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康美清[4]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和湿热证患者Hp感染均较高,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侵袭致脾胃功能下降,日久虚弱,故脾胃亏虚是Hp能侵入体内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而脾胃湿热又是Hp易感环境,所以Hp致病同时存在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两种病机。
2.辩证关于HP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中医注重辨证分型,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健脾益气、和胃助运、清热化湿、滋阴益胃等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其在缓解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许多学者认为HP感染以脾胃湿热、肝郁气滞等证型感染率较高,而脾胃虚弱等证型感染率较低。
如李东灿等[5]研究了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同时选择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09)03--0135--03 选择性地与黏液层及上皮细胞膜的碳水化合物部分结合,紧
密地黏附于上皮细胞上,促使肌动蛋白收缩,形成黏着蒂样
自从1983年澳大利哑学者Warren J.R和Marshall B.
速;Hp感染后,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在胃黏膜的
J.A.等[1钉研究发现胃溃疡的Hp检出率在
59%~86%,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几乎都是合并存在的, 而且在消化性溃疡发生之前必定先有慢性胃炎。而且
Goodwin
C.S.等口1把发炎的胃黏膜比喻为漏雨的屋顶,只
含量和表达有所增加,致使胃黏膜细胞增殖加快【2“。Hp感 染的患者,胃腔内抗坏血酸浓度低于未感染者。抗坏血酸从 血液运至胃腔能和其中的亚硝酸盐起反应。阻止其形成亚硝 基复合物,在阻止氧化剂损伤DNA上起关键性作用。Hp 诱导炎细胞浸润胃黏膜,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在退 变、死亡和裂解中,释放出大量氧自由基,后者通过脱氨作用 使基因发生突变。 Hp感染与P53基因的改变在胃癌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万方数据
・136・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49卷第3期
ActaAcademiae
Medicinae
diangxi 2009,Vol 49,No 3
Hp菌株具有空泡毒素(vacA),可导致上皮细胞的空泡损
害,促进胃黏膜炎症形成。
2.2
体,感染率为84%}而在相配对的对照组186例中,其Hp感 染率仅为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Hp可 以产生空泡毒素,它是Hp的又一毒力因子。vacA基因按 信号区(sl、s2)和中间区(ml、m2)组成不同贬型,一般分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Hp感染是胃肠道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积极根除Hp能够有效防治此类疾病,同时可以明显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目前多数研究已经肯定了Hp感染与胃部疾病、肠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Hp感染的致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本文在分析Hp感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Hp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报道,包括慢性胃炎与Hp感染的相关性,胃癌与Hp感染的相关性,PU与Hp感染的相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与Hp感染的相关性。
标签:胃肠道;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感染幽门螺杆菌(Hp)属于阴性革兰氏微需氧菌,可在人体的十二指肠各区域及胃部生长繁殖,并对胃肠道防御机制造成严重破坏。
在胃肠道黏膜保护机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可引发Hp感染,如不能及时控制Hp感染,将会加剧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并诱发多种胃肠疾病[1]。
为了有效控制Hp感染与缓解Hp感染相关性胃肠疾病的病情,则应了解胃肠疾病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早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对近年来胃肠疾病与Hp感染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报告如下。
1.Hp感染的特点Hp中含有多种致病因子,定植于胃黏膜后致病因子可直接生成大量毒素,并参与炎症诱导反应、细胞损伤与凋亡过程,进而对宿主组织产生间接损害作用,并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形成或组织发生癌变。
Hp感染具有的特点如下:首先,男性Hp感染率略高于女性,这主要与男性经常外出就餐及承受较大的社会、生活压力相关,但男性Hp感染率与女性Hp感染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其次,Hp感染与年龄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儿童期、50岁~60岁为Hp感染高发年龄阶段,60岁以后Hp感染率逐渐降低[2]。
饮食习惯可对Hp感染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与Hp感染存在負相性的饮食习惯包括经常食用大蒜及豆类、豆制品,而经常食用熏制食品或腌制食品则容易造成Hp感染。
此外,相关研究证实,Hp感染可受到职业因素的影响[3]。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0T07:20:06.37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胡顺装[导读]胡顺装(东海惠民医院;江苏省连云港222300)【摘要】在临床上常见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情况下,患者会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机体相应病症会出现。
出现胃病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西医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将细菌耐药性提高,下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近几年来,临床提出中医治疗,本文对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在慢性感染中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进入胃部后,处于酸性环境,大量繁殖,对胃部造成损伤,将免疫反应以及炎性反应诱导,在感染这一病菌之后,患者会出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主要临床症状是腹胀、反酸、嗳气等,若未能及时治疗患者,胃部恶性肿瘤发生可能会大大增加,临床常用西药治疗此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肠道菌群平衡造成影响,因此,临床提出中医药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可以将患者不良反应减少,提高患者治疗疗效。
本文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供相关人员参考。
1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抗Hp感染的认知中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正气不足,因为脾胃虚弱,导致外邪入侵。
在中医学上,此病属于“胃脘痛”、“痞满”、“泛酸”等范畴,认为患者存在饮食不节情况,脾胃虚弱,为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提供了一定前提。
脾胃虚弱会导致患者出现气虚、血瘀的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肠病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有效治疗此病,前提是对患者脾胃功能进行改善,为患者调理正气,将邪气摒除。
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论治,将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不拘泥于某一味中药的抗菌作用,属于临床推荐的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医药在根除Hp感染、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方面取得独到进展,文章对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病因病机、体质、辨证分型、及药物的治疗做一简要综述以指导临床运用。
标签: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综述自从1983年Marshll和Warren年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现已证实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子、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1]。
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根除治疗方案三联或四联疗法疗效肯定,但存在不良反应大、极易产生耐药性[2]及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中医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症状和病理,联合西药有协同增效作用、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较少、复发率低等优势[3],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Hp感染的病因病机认识《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中医“邪气”范畴,从临床症状来看,Hp感染相关性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等病证的范畴,其多与饮食不节有关,脾胃升降失常、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阻滞是其主要病机。
其中脾胃湿热是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病机,但究其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脾虚为主,标实是以在脾虚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
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是Hp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又为Hp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4]。
因此,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升降职司通畅,HP才不易侵入胃腑。
既使感染,也不致发病或发病轻微或易于祛除。
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的大法。
2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21中医体质与Hp相关性研究HP作为一种致病菌作用于机体,宿主的应答是千差万别的,宿主对证候转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疾病的“从化”具有内在的制约性,亦即“客随主变”[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菌株致病性的差异主要与其毒力基因型的 多态有关。它们包括空泡细胞毒素基因 (VacA 基因)和细胞毒性基因(CagA 基因) 及毒性相关基因蛋白。最近研究认为, 菌株和 宿主之间的多样性是由于多株菌株感染而不 是单一菌株导致宿主体内的遗传多样化。
三、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疾病 (一)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 诊治研究进展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引 言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HP是慢性胃炎(CG)、
消化性溃疡(PU)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致病菌。 1990年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 上,HP还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此外, 还发现HP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癌发生有 密切关系,被WHO列为第一级致癌物质。
三、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疾病 (一)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
1.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
慢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超过95%,其感
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2.Hp与胃癌发生相关 (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感染增加胃癌发生 的危险性; (2)根除Hp可阻断或延缓胃黏膜萎 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但是否能逆转这两种病 变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途径
Hp感染率与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职业 以及饮用水有关。经济状况差、居住拥挤、文化程 度低,Hp感染率越高。农民的Hp 检出率高于城镇 居民;饮用池塘、沟渠、河水者 Hp 的检出率高于 饮用井水或自来水者;大学以上学历者 Hp的检出 率低于中学以下者;农民、医务人员 Hp 的检出率 显著高于工人、教师和干部。家庭成员多者 Hp的 感染率高。但是否吸烟或饮酒其Hp感染率无统计学 意义。
贫血。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 2 3 益 气 活 血 法 : 伟 润 等 [ 衍 化 四君 子 汤 , 设 对 .. 钟 1 用 并
照 组 ( 甲硝 唑 和 维 酶 素 )进 行 疗 效 观 察 。结 果 治 疗 组 Hp 用 , 清 除 率 为 5 . , 有 效 率 为 8. 。 照组 分别 为 3 . % 41 总 82 对 75
除 率 无 显 著 差 距 , 副 反 应 治 疗 组 仅 出 现 3 远 低 于 对 照 但 例
组2 9例 。提示 中药根 除Hp副作 用小。于鹰[ 1从湿热探讨 1
H p相 关 性 胃炎 , 临证 选 用 半 夏 泻 心 汤 加 减 , 常用 蒲公 英 、 竹
茹 、 兰 、 子 等 药 物 以加 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 清 化 湿 热 及解 毒 化 湿 功 能 。 佩 栀
连 6 , 芪 1 蒲 公 英 2 , 黄 g 5 g, 0g 白术 、 皮 、 苓 、 陈 茯 白芍 、 草 、 甘 柴 胡 、 朴 各 l ) 疗 肝 胃不 和 型 HP 厚 Og 治 AG6 0例 , 西 药 对 与 照 组 比较 ,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和 7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总 O 3 差
曹 志 胜 等 用 5 O种 中草 药 对 Hp进 行 抑 菌 试 验 , 现 黄 芩 、 发 金 银 花 、 蓝 根 、 黛 、 子 、 果 效 果 最 佳 , 抗 菌浓 度 达 l 板 青 诃 杏 其
: 5 。 艺 等 _对 伟 用 l 6种单 味 中 草 药 及 胃病 常 用 方 剂 26 徐 7 3 进 行 了 Hp有 毒 和 无 毒 株 分 类 抑 菌 研 究 发 现 , Hp对 黄 连 高 度 敏 感 , 抗 菌 浓 度 为 l: 2 ; 芩 、 黄 、 参 、 其 30黄 大 丹 吴茱 萸 、 玄 胡 、 青 叶 、 草 、 榆 中 度 敏 感 。复 方 制 剂 中 , 金 丸 高 度 大 甘 地 左 敏 感 , 菌 浓 度 为 l: 2 ; 连 丸 、 幽 养 胃方 中度 敏 感 。 抗 30香 清 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