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斜率

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斜率

多普勒效应计算公式斜率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当波源和接收器相对运动时,波的频率和波长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医学领域用于超声波成像、在天文学中用于测量星体的速度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以及其斜率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

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波源静止时和当接收器静止时。

当波源静止时,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f (v + vo) / (v vs)。

其中,f'是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是波源的频率,v是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o是波源的速度,vs是接收器的速度。

当接收器静止时,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f (v vs) / (v + vo)。

同样,f'是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是波源的频率,v是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o是波源的速度,vs是接收器的速度。

以上就是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公式的斜率的意义。

斜率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

在多普勒效应的计算公式中,斜率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变形,得到频率变化与速度变化的关系:Δf / f = (vo vs) / v。

这里,Δf是频率变化,f是波源的频率,vo是波源的速度,vs是接收器的速度,v是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看出,频率变化与速度变化成正比,而比例系数就是斜率。

这意味着斜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频率变化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当斜率为正时,表示频率随速度变化而增加;当斜率为负时,表示频率随速度变化而减小。

另外,斜率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多普勒效应的物理意义。

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示频率变化对速度变化的敏感度越高,即波的频率对波源和接收器的速度变化更为敏感。

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1

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1

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多普勒效应的发展过程和理论解释,通过具体例子重点讲述了声波和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并且介绍了多普勒效应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及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原理。

说明了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研究多普勒效应的重要性主题词:多普勒效应; 原理,应用正文: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鸣笛而来时,人们会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相反,当火车鸣笛而去时,人们则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低.像这样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频率有所变化的现象就叫做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于1842年首先发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多普勒效应的正式提出是1842年在布拉格举行的皇家波西米亚学会科学分会会议上的论文《论天体中双星和其他一些星体的彩色光》。

该论文的主要结论是:(1)如果一个物体发光,在沿观察者的视线方向以可与光速相比拟的速度趋近我们,或后退,那么这一运动必然导致光的颜色和强度的变化。

(2)如果在另一方面一个发光物体静止不动。

而代之以观察者直接朝向或者背离物体非常快速的运动,那么所有的这些频率变化都会随之发生。

(3)如果这一“趋向”和“背离”不是按照上述假定的那样,沿着原来视线的方向,而是与视线成一夹角的方向,那么除了颜色和光强的变化,星体的方向也要变化,这样一星体同时会在位置上发生明显变化。

[1]论文首次发表出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因此被很多人质疑和批评。

1845年在荷兰进行的火车笛声实验验证了多普勒效应的正确性,多普勒效应才开始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实际。

多普勒效益的第一次应用始于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军用飞机开始出现,英国由于国土面积小在遭遇空袭预警能力很弱,饱受了来自空中的洗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沃森-瓦特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研制出了最早期的雷达,在英国的东海岸建立了对空雷达警戒网,该雷达墙天线有100米高,能测到160千米以外的敌机,依靠这个雷达墙,英国总能及时准确的测出德国飞机的架数、航向、速度和抵达英国本土的时间,牢牢把握住了战争主动权,有效的降低了德国空军的杀伤力,在这场英国保卫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作用。

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第 1 3 卷 总第 7 5期
根据 ( 1 ) 式, 可知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

中 学 理 科 园 地
学 习指导
例I : -Y 1 ] 火车以4 0 m / s 的速度行驶 , 火车上 汽笛 的频
率 为6 0 0 H . 如果 接 收 者 以5 m / s 的 速度 向火 车驶 来 的方 向 奔跑. 他 听到 的汽 笛 的频率 为多 少 。( 设 声速 为3 4 0 m / s ) 。
此时的波长为 :
A “ , _ △ 砺 : ( 5 )
速度为u , 波源发出波的频率为厂 0 , 波长为A 。 , 波在介质中传
播的速度为 ; 接收者运动的速度为 , 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广 , 波长为A, 0在多普勒效应 中, 存在三种相对运动 : 波源
静止 ( = O ) , 接 收者 运动 ; 接 收者 静止 ( u = O ) , 波源 运动 ; 波 源与 接收者 同 时运动 。下 面分别进 行讨 论 。
综合( 1 0 ) 、 ( 1 1 ) 式可得:
厂= = ( 1 2 )
厂=
3 4 0 丽 + 5× 6 0 0 = 6 9 0 ( H z )
6 0 k H z  ̄信号 ,
例2 : 蝙 蝠 以5 r e d s 的速 度扑 向夜蛾 . 发 频率是 多 少 ( 设 声速 为3 4 0 m / s ) 。
了变 化 。 导致 接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接 收频 率发 生 了变化 。 波源 靠 近接 收 者时, 分 母 上取 “ 一 ” , 频 率 增加 ; 波源远离接收者时 , 分 母 上取 “ + ” . 频率 变小 。 1 - 3 波 源与接 收者 同时运动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应用123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应用123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应用一多普勒现象的发现1842年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一天,他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驰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汽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汽笛声变弱,音调变低。

他对这个物理现象感到极大兴趣,并进行了研究。

发现这是由于振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使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不同于振源频率的现象。

这就是频移现象。

因为,声源相对于观测者在运动时,观测者所听到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

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

这一比值越大,改变就越显著,后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二多普勒的相关现象及原理1 与声波相关火车汽笛的声调由高变低,这是因为声调的高低是由声波振动频率的不同决定的,如果频率高,声调听起来就高;反之声调听起来就低.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为了理解这一现象,就需要考察火车以恒定速度驶近时,汽笛发出的声波在传播时的规律.其结果是声波的波长缩短,好像波被压缩了.因此,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传播的波数就增加了,这就是观察者为什么会感受到声调变高的原因;相反,当火车驶向远方时,声波的波长变大,好像波被拉伸了。

因此,声音听起来就显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 f /(u-vs),其中vs为波源相对于介质的速度,v0为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频率,u表示波在静止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当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v0取正号;当观察者背离波源(即顺着波源)运动时,v0取负号. 当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vs前面取正号;前波源背离观察者运动时vs取负号. 从上式可以很容易得知,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靠近时,f1>f ;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远离时f1<f设声源S,观察者L分别以速度Vs,Vl在静止的介质中沿同一直线同向运动,声源发出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且Vs 小于V,Vl小于V。

多普勒效应推导公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多普勒效应推导公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我的心灵栖所范文精选6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我的心灵栖所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个栖所,那里安静祥和,让人能够平静心情,舒展身心。

对于我来说,我的心灵栖所就是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座智慧的殿堂,也是我的心灵的港湾。

每当我走进这个安静的空间,我就感觉到一种宁静,仿佛迎面吹来的风是清晨的新鲜空气。

这里没有喧嚣和嘈杂,只有一片安详的氛围。

即使人们开口说话,也会小声细语,充分尊重他人的空间和时间。

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一种温馨和宽容,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喜欢在这个安静的环境里,阅读一本本好书,品味文字背后的韵味。

当我翻开书页,我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时间似乎停滞了,只有我和书籍互动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

这里没有烦恼和纷争,只有文字带给我的智慧和启发。

每一本书都是一位智者的才华结晶,他们的思想留在了这里,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们交流。

久而久之,我发现我的思维更加开阔了,我能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对世界有了不同的理解。

除了阅读,图书馆也是我写作的地方。

在这里,我可以静心思考,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

我喜欢在这里寻找灵感,从中汲取养分。

每当我感到迷茫或困惑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里,用文字向世界倾诉。

文字就像一柄有力的武器,可以帮助我诉说内心的痛苦,也能够让我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感动。

在图书馆的写作角落,我可以认真思考每一个字词,将自己的情感倾注让文字成为我的另一个声音。

除了阅读和写作,图书馆还是我与他人交流的地方。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可以一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有时,我会偶遇一位杰出的人物,我会抓住机会与他们交谈,向他们请教问题。

这些交流不断激发我的思维,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的心灵栖所,是一个神圣而宁静的地方。

在这里,我可以逃离喧嚣的世界,与文字和思想交流。

在这里,我可以静心思考,汲取智慧的养分。

在这里,我可以与他人交流,互相学习,相互鼓励。

我的心灵栖所,是我与知识和友谊结合的地方,是我成长和进步的源泉。

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过程

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过程

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过程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多普勒效应。

说实话,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高深,但别怕!我们就像逛街一样,慢慢走,一步一步来,把这个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甚至还能让你笑出来。

你们知道吗,当警车在你身边呼啸而过时,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在和你“玩游戏”呢!它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声音,而是多普勒效应的活生生的例子。

2. 多普勒效应是什么?2.1. 定义那么,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呢?简单来说,当一个声源(比如一辆开得飞快的车)向你靠近时,你听到的声音会变得更高;而当它远离时,声音则会变得更低。

就像一首歌曲的节奏,来得快时你心里就欢快,远去时又显得有点忧伤。

想象一下,当你在路边等朋友,听到那声轰鸣,心里是不是忍不住跟着节拍摇摆?2.2. 生活中的例子多普勒效应不仅限于警车哦!飞机飞过时,你也会听到类似的效果。

想象一下,你正仰头看着天空,突然一架飞机呼啸而过,嗖的一声,声音在你耳边响起,简直就像是神秘的音乐会现场。

这种“声波追逐”的感觉,让生活多了几分乐趣!甚至在日常的对话中,假如你正对着一个快速跑来的朋友喊话,那他跑得越快,听到的声音就越高,这是不是有点像“开玩笑”呢?3. 数学背后的秘密3.1. 基本公式好了,现在我们来点干货,聊聊多普勒效应的公式。

虽然数学听上去有点头疼,但咱们用简单的方式来理解。

假设一个静止的观察者,和一个移动的声源,声音的频率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 = f times frac{v + v_0{v v_s。

其中,(f') 是你听到的频率,(f) 是声源的原始频率,(v) 是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_0) 是观察者的速度(向声源靠近为正,远离为负),(v_s) 是声源的速度(向观察者靠近为负,远离为正)。

别被公式吓到,实际上它就是告诉我们声音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3.2. 实际应用你知道吗?这个公式在很多地方都有应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雷达,警察抓逃犯时的追踪,甚至在天文学中,科学家们用它来研究遥远星系的运动。

多普勒效应解析运动物体的频率变化

多普勒效应解析运动物体的频率变化

多普勒效应解析运动物体的频率变化多普勒效应是描述运动物体频率变化的现象,广泛应用于天文学、气象学、声学等领域。

它揭示了当声源、光源、无线电源或其他波源与接收者相对运动时,波的频率如何受到影响。

本文将对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解析。

一、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多普勒效应源于运动物体相对运动引起的波长变化。

当波源与接收者相对运动时,相对速度会导致波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波的频率。

其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 近源观测:当接收者与波源靠近时,相对速度增大,波的频率增加;当接收者与波源远离时,相对速度减小,波的频率减小。

2. 远源观测:当接收者与波源靠近时,相对速度减小,波的频率减小;当接收者与波源远离时,相对速度增大,波的频率增加。

根据以上原理,可以推导出多普勒效应的数学表达式:f' = f * (v ± vr) / (v ± vs)其中,f'表示接收到的频率,f表示波源的频率,v表示波的传播速度,vr表示接收者与波源之间的相对速度,vs表示波源与介质之间的相对速度。

正负号的选择依赖于运动物体与接收者是靠近还是远离,靠近取正号,远离取负号。

二、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多普勒效应在天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测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距离等关键信息,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常见应用:1. 行星运动分析:通过观测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多普勒效应,研究者可以推断它们的运动轨迹、速度和质量等参数。

这有助于揭示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和天体的物理性质。

2. 星系红移测量:多普勒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星系红移的测量中。

当星系远离地球时,它们的光频率会发生降低,通过测量这种频率变化,可以推断星系相对于地球的远离速度,为宇宙的膨胀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3. 恒星运动分析:多普勒效应可用于分析恒星的运动状态以及恒星系统的运动学特性。

通过观测恒星的频率变化,研究者可以推测星系的质量、轨道周期和轨道形状等信息。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多普勒效应原理及其应用摘要:多普勒效应就是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得波得频率与波源发出不同频率得现象.本文首先介绍声波与光波中多普勒效应得原理,然后结合原理阐述多普勒效应在我们现在生活中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多普勒效应;原理;应用引言多普勒效应就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得,她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多普勒认为,物体辐射得波长因为光源与观测者得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在运动得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

在运动得波源后面,产生相反得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波源得速度越高,所产生得效应越大。

根据光波红/蓝移得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得速度。

恒星光谱线得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得速度。

除非波源得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则多普勒位移得程度一般都很小。

所有波动现象(包括光波) 都存在多普勒效应。

正文1 多普勒效应得原理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

当观察者移动时也能得到同样得结论。

假设原有波源得波长为λ,波速为c,观察者移动速度为v:当观察者走近波源时观察到得波源频率为(c +v)/λ,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则观察到得波源频率为(c—v)/λ.1.1声波中得原理设声源得频率为,声波在媒质中得速度为V,波长λ=V/。

声波在媒质中传播得速度与波源就是否运动无关,故总就是以决定于媒质特性得速度V来传播。

波得频率数值总就是等于每秒钟通过媒质中某一固定点得完整波形得数目。

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一,声源不动,观察者以速度VB相对于媒质运动,即VB≠0,Vs=0、此时观测者不就是停在原地等待一个个得波来“冲击",而就是迎上去拾取更多得波,那么观测者接收到得声波得频率为'=(V+VB)/λ=[(V+VB)/V]* (1)上式表明当观测者向着静止得声源运动时,接收到得声波频率为声源频率得(1+v/V)倍,故听到得声调变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作者:胡元康
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采用简单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对多普勒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逐步推导出多普勒效应定量公式;为了易于理解,通过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多普勒效应;相对运动;波源频率;接收频率
引言
多普勒效应是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就是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波源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者会感到波的频率会变高或变低。

例如,火车鸣笛进站时,站台上的人听到汽笛声音调变高,即频率变高;火车鸣笛而去,听到汽笛声音调变低,即频率变小。

多普勒效应中,包含三个对象:即发出波的波源、波和接收者;有三个物理量:即速度、频率和波长。

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波源、接收者和波传播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选取静止的介质为参照系。

在这个参照系中,设波源运动速度为u,波源发出波的频率为f0,波长为λ0,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V;接收者运动的速度为υ,接收者接收频率为f',波长为λ'。

在多普勒效应中,存在三种相对运动:波源静止(u=0),接收者运动;接收者静止(υ=0),波源运动;波源与接收者同时运动。

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 公式推导分析
1.1 波源静止(u=0),接收者运动
这种情况,存在两种运动,即接收者靠近波源和远离波源。

(1)接收者靠近波源
此时,波以速度V在运动,在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了 f0个波走的距离为V,接收者在单位时间内向波源运动了υ的距离。

也就是波相对于接收者走过了V+υ的距离,即单位时间内,越过接收者波的个数为:
■=■f0 (1)
即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f0 (2)
(2)接收者远离波源
此时,单位时间内,波相对于接收者走过了V-υ的距离,可得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f0 (3)
综合(2)、(3)式为:
f'=■f0 (4)
波源静止(u=0),接收者运动,实质是波相对于接收者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导致接收者接收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当接收者靠近波源运动时,分子上取“+”,频率变大;远离波源时,分子上取“-”,频率变小。

1.2 接收者静止(υ=0),波源运动
这种情况,也存在两种运动:波源靠近接收者和远离接收者。

(1)波源靠近接收者
此时,要注意波源在运动,波也在运动,波源和波同时靠近接收者。

在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波个数为f0,在Δt时间内,波源发出波个数为Δtf0,波源移动距离为Δtu,波通过距离为ΔtV。

波源发出Δtf0个波均匀地分布在ΔtV-Δtu(假设波传播速度大于波源移动速度)这段距离之内,则此时的波长为:
λ'=■=■ (5)
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f0 (6)
(2)波源远离接收者
同理,当波源远离接收者,在Δt时间内,波源发出Δtf0个波均匀地分布在ΔtV+Δtu这段距离之内,此时波长为:
λ'=■=■ (7)
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f0 (8)
综合(6)、(8)式为:
f'=■f0 (9)
接收者静止(υ=0),波源运动,实质是波的波长发生了变化,导致接收者接收频率发生了变化。

波源靠近接收者时,分母上取“-”,频率增加;波源远离接收者时,分母上取“+”,频率变小。

1.3 波源与接收者同时运动
(1)相向运动
当波源与接收者同时运动时,实质上,波相对于接收者的速度、波的波长都发生了变化。

此时,首先分析接收者以υ的速度靠近波源运动时,波以速度V+υ通过接收者。

根据(1)式,可知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 (10)
同时,波源又靠近接收者,根据(5)式,可知波长为:
λ'=■ (11)
综合(10)、(11)式可得:
f'=■=■f0 (12)
由(12)式可知,波源与接收者相向运动时,互相靠近,接收者接收频率变大。

(2)反向运动
同理,当波源与接收者反向运动时,由于接收者离开波源,波以速度通过接收者,根据(3)式,可知接收者接收频率为:
f'=■ (13)
同时,波源又远离接收者,根据(5)式,可知波长为:
λ'=■ (14)
综合(10)、(11)式可得:
f'=■=■f0 (15)
由(15)式可知,波源与接收者反向运动时,互相远离,接收者接收频率变小。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将(12)、(15)式合并,用来表示波源、波和接收者三者之间速度、频率的关系,得到多普勒效应的一般定量公式:
f'=■f0 (16)
其中,取正负符号的规则是:接收者靠近波源,分子上取“+”,远离波源,分子上取“-”;波源靠近接收者,分母上取“-”,远离波源,分母上取“+”。

(3)追及运动
波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追及运动,是多普勒效应中的特殊情况,遇到这类问题时,主要是把握住接收者和波源之间是靠近还是远离的情况,根据(16)式正负符号的规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应用举例
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多普勒效应一般公式的应用。

例1:一列火车以40m/s的速度行驶,火车上汽笛的频率为600Hz,如果接收者以5m/s的速度向火车驶来的方向奔跑,他听到的汽笛的频率为多少。

(设声速为340m/s)。

解:这是一个接收者与波源同时相向运动,根据(12)式,可以得到:
f'=■f0=■×600=690(Hz)
例2:蝙蝠以5m/s的速度扑向夜蛾,发出60kHz的信号,夜蛾收到信号后,以3m/s的速度逃离,问逃离时夜蛾接收频率是多少。

(设声速为340m/s)。

解:这是一个接收者与波源之间追及运动的问题,蝙蝠是波源,夜蛾是接收者,夜蛾对蝙蝠来说,是远离,因此,(16)式中分子上取“-”。

蝙蝠相对于夜蛾来说,是靠近,因此,(16)式中分母上取“-”。

于是,夜蛾获得的信号频率为:
f'=■f0=■×60=60.35(Hz)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推導,学生会对多普勒效应有更深地理解,只要把握住多普勒效应中包含的三个对象(波源、波和接收者)和三个物理量(速度、频率和波长),理解其相对运动中实质性的变化,波源静止,接收者运动,实质是波相对于接收者的速度发生了改变;接收者静止,
波源运动,实质是波的波长发生了变化;同时,掌握多普勒效应一般公式中分子分母正负符号的准则,许多多普勒效应的问题都可以迎难而解。

参考文献:
[1]朱贤贤.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关系[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0(11):29-30.
[2]李卫平,李浩,马巧丽.如何让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多普勒效应[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10):27-28.
[3]王锴.多普勒效应的频率的三个定量公式及其解释[J].湖南中学物理,2013(6):55-56.
[4]黄海铭,杨俊涛.基于运动学基础知识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J].物理通报,2015(6):16-17.
[5]印晓明,陈坤.激波与驻波—两个奇妙的声学现象探幽[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1):8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