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 病理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以医学角度,从名词解释和病理学角度对心肌梗死进行探讨。
一、心肌梗死的名词解释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MI)指的是心肌(即心脏肌肉)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或闭塞导致缺血缺氧,并随之发展为不可逆的坏死过程。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常常伴随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的病理学1.缺血性坏死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或闭塞时,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将受到限制,引发缺血缺氧的病理过程。
心肌组织对缺氧特别敏感,当缺血时间超过20分钟后,心肌细胞开始发生受损,如果持续缺血时间更长,则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2.斑块形成与破裂冠状动脉病变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斑块形成是指血管内膜下胆固醇和脂质等物质沉积,逐渐形成斑块。
当斑块破裂时,血液凝结在斑块处,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的堵塞。
3.心肌梗死的发展过程心肌梗死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指的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48小时内,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
亚急性期指的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48小时至2周内,心肌组织开始修复,形成瘢痕组织。
慢性期指的是心肌梗死发生后2周以上,瘢痕组织进一步稳定,但心肌功能受损。
4.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心肌梗死除了直接引起心肌坏死外,还可能导致多种合并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等。
这些合并症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5.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和影像学等检查手段。
治疗方面,早期诊断和迅速复流是心肌梗死的关键。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和介入手术等。
三、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控制心肌梗死的发生可以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首先,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摄入;其次,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合理的运动量也很重要;最后,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
简述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修复方式

简述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修复方式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肌血供不足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
在心肌梗死过程中,心肌细胞的死亡会导致心肌的收缩力下降,造成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是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修复方式的简述:
病理变化:
1.心肌细胞坏死:心肌梗死时,心肌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坏死区域从梗死灶中心开始逐渐扩散,形成坏死区。
2.炎症反应:坏死的心肌细胞会引起炎症反应,白细胞和炎性细胞会聚集在坏死区域。
3.纤维化:坏死的心肌细胞会被成纤维细胞取代,形成瘢痕组织,从而导致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修复方式:
1.血管新生:在心肌梗死过程中,新生血管会在坏死区域周围形成,以促进血液循环,为修复提供营养和氧气。
2.心肌再生:在坏死区周围的正常心肌组织中,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以补充坏死区域的心肌细胞。
3.瘢痕缩小:在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会逐渐缩小,从而恢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血管新生、心肌再生和瘢痕缩小等修复方式,可以促进心肌的修复和恢复。
同时,预防和及早治疗心肌梗死也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的阻塞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的疾病。
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I. 定义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突发性阻塞或闭塞造成心肌血供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该病病情急剧变化,潜在的致死风险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痛,伴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的变化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出准确的诊断。
II. 病理生理机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者破裂后形成的血栓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引起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1. 斑块形成与破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斑块主要由胆固醇、脂质和细胞成分等组成。
斑块内形成的纤维帽和炎症细胞的积聚易于破裂,并暴露出内皮细胞、胆固醇和血小板等,进一步触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
2.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活化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和炎性介质,诱发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会导致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
3. 心肌缺血与坏死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当心肌血供不足时,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内能量不足,细胞功能逐渐受损。
若血流不能迅速恢复,心肌区域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4. 炎症反应与修复心肌梗死后,机体会激活炎症反应,体液和细胞免疫细胞迁入坏死区域,清除坏死细胞,产生肉芽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坏死组织逐渐被胶原纤维和瘢痕组织替代。
5. 心肌重构与心脏功能损害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组织被瘢痕组织代替,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同时,梗死区域周围的心肌也可能发生代偿性增生和重构,导致心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改变。
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MI的形态变化是⼀个动态演变过程。
⼼肌缺⾎后不久,电镜下表现为⼼肌纤维肌浆⽔肿,轻度的线粒体肿胀和糖原减少,是可逆性损伤。
⼼肌缺⾎1/2~2 hr后,⼼肌纤维发⽣不可逆性损伤,表现为线粒体明显肿胀,嵴不规则和不定形基质致密物的出现等。
梗死后4~12 hr内,基本⽆⾁眼可见的变化,在四唑氮蓝(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时,梗死⼼肌因氧化酶的缺乏呈⽆⾊,⽽未梗死⼼肌呈蓝⾊。
光镜下,⼼肌纤维出现凝固性坏死变化,⽔肿伴有出⾎,嗜中性粒细胞开始浸润,染⾊质凝集在核膜下。
18~24 hr时,梗死灶呈苍⽩⾊。
光镜下,梗死边缘的⼼肌纤维变长呈波浪状和肌浆凝集,梗死的⼼肌肌浆明显红染。
24~72 hr时,梗死灶呈伴有污点的苍⽩⾊,有时充⾎明显。
光镜下,整个⼼肌纤维凝固性坏死,核消失,横纹消失,肌浆变成不规则粗颗粒状,肌纤维呈条索状,梗死区炎症反应明显,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达⾼峰,3~7天时,梗死灶变软,呈淡黄*⾊或黄褐⾊,梗死灶外周出现充⾎出⾎带。
光镜下,⼼肌纤维肿胀、空泡变,胞浆内出现颗粒及不规则横带(收缩带),在梗死灶周边带开始⾁芽组织增⽣,梗死区开始机化。
间质⽔肿,常见出⾎。
10天时,梗死灶凹陷,呈黄*⾊或红褐⾊,软化明显并可见⾎管化的边缘,周围充⾎带更明显。
光镜下,吞噬细胞吞噬作⽤明显,在梗死灶边缘可见有显著的⾁芽组织。
⼏周到⼏个⽉后,胶原蛋⽩进⾏性沉积在梗死灶内,⾁芽组织增⽣并机化形成地图形⽩⾊瘢痕。
心肌梗死的临床病理讨论

心肌梗死的临床病理讨论引言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心肌梗死的临床病理进行讨论,介绍其病理变化、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病理变化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心肌细胞坏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心肌细胞坏死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特征,其过程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心肌细胞发生坏死,胞浆内可见到嗜酸性颗粒的中性粒细胞。
在亚急性期,坏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嗜酸性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形成巨噬细胞。
在慢性期,坏死的心肌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形成瘢痕组织。
炎症反应是心肌梗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炎症反应的发生使得炎症细胞聚集于病灶区域,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的发生。
纤维化是心肌梗死的后期变化。
在慢性期,心肌梗死区的坏死组织逐渐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组织。
这种纤维化过程可能导致心肌功能的损害,甚至心力衰竭的发生。
病因及发病机制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当冠状动脉腔内的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破损的内皮细胞上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阻塞,从而引起心肌梗死。
除了冠状动脉疾病,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炎、心脏瓣膜手术等。
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的升高等。
胸痛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部剧烈的压榨样疼痛,可向左臂、颈部和下颌放射。
胸痛通常持续30分钟以上,且不能被硝酸甘油缓解。
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常表现为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ST段抬高通常起初呈现急性期,持续几天至几周不等。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变化
急性期时心肌呈大片状凝固性坏死,心肌强直,充血水肿,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肌溶灶,随后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形成,病变波及心包,可出现反应性心包炎,波及心内膜引起后壁血栓形成,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可破裂,破裂可发生在心室游离壁、乳突肌、心室间隔处,按梗塞灶的大小及其在心壁的分布情况,分为三型:
1、透明心肌梗塞。
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3、灶性心肌梗死。
一般坏死组织约一到两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六到八周后进入慢性期,形成疤痕来愈合,成为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疤痕大的可逐渐向外凸出而形成室壁瘤扩张,梗塞附近心肌的血供随供支循环的建立和逐渐恢复。
病理学实训报告心肌梗死

一、引言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
本研究通过病理学实训,对心肌梗死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了解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和发生机制。
二、实训材料与方法1. 实训材料:新鲜心脏组织样本、显微镜、切片机、染色剂等。
2. 实训方法:(1)组织样本处理:将新鲜心脏组织样本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成切片。
(2)切片染色: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切片进行染色。
(3)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1)梗死灶形态:心肌梗死的梗死灶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
梗死灶中心为坏死组织,呈灰白色,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
(2)梗死灶组织学特征:梗死灶中心区心肌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坏死改变,细胞质呈嗜酸性。
梗死灶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和炎症反应带,其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3)梗死灶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在梗死灶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可见心肌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 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
(3)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
(4)心脏负荷过重: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
四、结论通过对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实训,我们了解到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和发生机制。
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包括梗死灶形态、组织学特征以及梗死灶与正常心肌交界处。
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和心脏负荷过重。
了解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和发生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五、讨论1. 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的病理学特点

心肌梗死的病理学特点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的发生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增厚,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坏死。
二、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心肌细胞坏死。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细胞死亡。
心肌细胞坏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功能受到影响。
三、心肌重构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为了适应新的血液供应情况,会发生心肌重构。
重构过程包括心肌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
新的心肌细胞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以维持心脏功能。
然而,过度的纤维化可能导致心室壁变薄,引起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四、心肌纤维化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后的另一种病理变化。
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坏死的心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心室壁变硬,心脏功能下降。
纤维化的程度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五、并发症
心肌梗死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破
裂、室壁瘤等。
这些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总之,心肌梗死的病理学特点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细胞坏死、心肌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等。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tholog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定义
指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应 区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 围的心肌坏死
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动脉持续性痉挛)---血流减少甚至中断
(2)过度劳累---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 肌缺血
部位
(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 >(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左室侧壁
类型
(1)心内膜下梗死: 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1/3的心肌, 可累及肉柱和乳头肌。严重者导 致环状梗死。 (2)透壁性梗死: 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深达室壁 2/3。
病理变化
MI的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心肌缺血后不久,电镜下表现为心 肌纤维肌浆水肿,轻度的线粒体肿 胀和糖原减少,是可逆性损伤。
7、机化瘢痕形成
心肌梗死后,若病人仍然存活,则梗死灶被 机化修复而成瘢痕。
光镜下,吞噬细胞吞噬作用明显, 在梗死灶边缘可见有显著的肉芽组 织。
几周到几个月后,胶原蛋白进行性 沉积在梗死灶内,肉芽组织增生并 机化形成地图形白色瘢痕。
合并症
1、心脏破裂
主要由于梗死灶周围中性粒细胞和 单核细胞释出的蛋白水解酶以及坏 死的心肌 自身溶酶体酶使坏死的心 肌溶解所致。
好发部位为: ①左心室前壁下1/3处,心脏破裂后血液流入 心包,引起心包填塞而致急死。 ②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流入右心室,引起 右心功能不全。 ③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 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心肌缺血0.5---2 小时后,心肌纤维 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表现为线粒体 明显肿胀,嵴不规则和不定形基质 致密物的出现等。
梗死后4---12 小时内,基本无肉眼可 见的变化,在四唑氮蓝(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时,梗死心肌因氧化酶 的缺乏呈无色,而未梗死心肌呈蓝 色。
4、心外膜炎
心肌梗死波及心外膜时,可出现无菌性纤维 素性心外膜炎。
5、心功能不全
梗死的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以至丧失,可引 起左心、右心或全心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患 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6、心源性休克
有人认为,当左心室梗死范围达40%时,心 室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即 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2、室壁瘤
可发生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但更常发生在愈 合期。由于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室 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 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可引起心功 能不全或继发附壁血栓。
3、附壁血栓形成
由于梗死区心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 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为血栓形成提 供了条件。血栓可发生机化,或脱落引起大 循环动脉栓塞。
光镜下,心肌纤维出现凝固性坏死 变化,水肿伴有出血,嗜中性粒细 胞开始浸润,染色质凝集在核膜下。 (新鲜的心肌梗死)
18---24 小时时,梗死灶呈苍白色。 光镜下,梗死边缘的心肌纤维变长 呈波浪状和肌浆凝集,梗死的心肌 肌浆明显红染。
24---72小时时,梗死灶呈伴有污点 的苍白色,有时充血明显。 光镜下,整个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 核消失,横纹消失,肌浆变成不规 则粗颗粒状,肌纤维呈条索状,梗 死区炎症反应明显,嗜中性粒细胞 浸润达高峰。(新鲜的心肌梗死)
3~7天时,梗死灶变软,呈淡黄色 或黄褐色,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 血带。光镜下,心肌纤维肿胀、空 泡变,胞浆内出现颗粒及不规则横 带(收缩带),在梗死灶周边带开 始肉芽组织增生,梗死区开始机化。 间质水肿,常见出血。
10天时,梗死灶凹陷,呈黄色或红 褐色,软化明显并可见血管化的边 缘,周围充血带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