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厚德载物。
在此精彩的历史画卷中,“人立国家,民为本”已成为一切兴衰的基本格言,提醒我们在一切事务中,要始终牢记民本观念,坚决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对民众的信任及赠予,以真正的回馈社会和国家的奉献。
概述:民为贵,这一命题是在古今中外被广泛赞誉和赞美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中枢力量,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倡导文明政治,尊重人权,提倡和谐社会,尊重个性的尊严,认真实施民本政策,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国家发展增添底气。
尊重人权:尊重人权是民为贵的本质所在,政府需要通过具体措施维护和谐社会,持续推进民本政策实施,加强个人尊严的尊重,让人民具备自由行为和正当权利,丰富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安宁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应当维护各种民众的权利,例如教育权、宗教自由权、免受暴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是民为贵的重要原则。
应当传承和发挥礼让、尊重、谅解等优秀传统社会价值,把社会原则贯彻到每一个层面,营造文明政治氛围,使每个公民珍视他人的尊严和人权,坚决抵制暴力、谩骂,促进政治生活文明有序,让社会能够和平发展。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为贵的根本。
各级政府应当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和民生水平,促进各阶层人民经济收入相对均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贯彻,加强社会凝聚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创建更加共建共治的和谐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激发:加强激发是实现民为贵的最优策略。
全体人民需要理解和认同民为贵的理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反腐败、依法治国、专家外经济,大力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创新,构建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添彩。
结语:民为贵,国家的发展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政府应当不断推进民本政策,尊重人权,提倡文明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民思想,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众的荣辱意识,让人民享有更完善的社会福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导入(5分钟):
a.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并巩固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b.提问:“民为贵”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引起学生思考。
2.课文讲解(15分钟):
a.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的含义。
b.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进行阐述。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三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孟子·梁惠王下》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教学目标:
a.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民为贵”思想。
b.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基本认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c.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绘画比赛,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孟子思想的精髓。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知识竞赛,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辩论赛,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辩论能力。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征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讲座,聆听专家的讲解,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绘画比赛,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应用: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提出深入的观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帮助,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民为贵 教案

四、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五、小结:
教
学
反
思
备课组长: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8)得天下有道()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三、课内探究:
1、“汤放桀,武王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
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
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淑()胥()溺()谆谆()践()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荐()
2、检查重点字词的积累: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民为贵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备课人
李星
难点
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思想家对民众地位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本意识。
3、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故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出“民为贵”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提出“民为贵”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贵”“次”“轻”的含义;“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中的“是故”“丘民”的意思等。
5、思想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民为贵”的思想还有没有价值?如何体现?6、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字词、句式和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内容涉及《孟子》中的三章经典篇章。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章:《告子下》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告子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2. 第二章:《离娄上》内容简介:本章记录了孟子与离娄的对话,离娄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3. 第三章:《万章下》内容简介:本章讲述了孟子与万章的对话,孟子主张君王应以仁义为本,以道德教化百姓,实现国家和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三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
3. 引导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观点及现实意义。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孟子》三章,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孟子思想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难理解句子。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观点及现实意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结合孟子思想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告子下》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离娄上》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3. 《万章下》仁政为本,道德教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孟子》三章的内容,简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观点及现实意义。
最新《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12学习目标:31、熟读成诵。
42、讲解本文。
5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6教学过程:7一、导语:8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910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11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13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14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1516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7三、解释本文18【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1920“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2122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24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25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26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27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829《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30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教案二:《孟子:民为贵》

《民为贵》教案学习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学习方法: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图书:《民为贵》【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结合拓展阅读文章理解孟子的观点,理清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时酣畅淋漓、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一百多个篆字。
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晓常识,知作者安排学生说说自己对孟子的了解,并从文中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孟子政治主张的句子,大声朗读后,说明选择理由。
答案示例: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文中多个语句均可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不必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明观点,理思路1. 浓缩明观点。
(1)引导学生将孟子想表达的观点浓缩在五个字以内,要求必须从原文中抽取组合。
答案示例:人和必胜,多助必胜,得道多助,得道必胜等均可。
(2)学生边读边在文中圈画,并在组内讨论交流。
2. 分层理思路。
(1)引导学生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为两到三层,并说明分层理由。
答案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天时不如地利……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后面三句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对这一观点进行阐明。
通过比较,明确“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层:“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作者提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就是“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是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6、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与前一节一样。
四、巩固练习。
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
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
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
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
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
圹______谆_____朝觐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通_____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2)于传有之(传记)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害)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民为贵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孟子锋利痛快的议论风格和层次井然,明畅通达而又曲折有致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民贵民轻”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5)所欲与之聚之(为、替)
(6)所恶勿施,尔也(如此、这样)
(7)其何能淑(善)
(8)谆谆然命之乎(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暴之Fra bibliotek民而民受之(暴露)
(10)使之主事而事治(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既成(古:祭祀所用的生畜;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古:中原地区;今: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3)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4)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
(5)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
(6)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
五、拓展延伸。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第二,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第二课时
(1)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被动句)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判断句)
(3)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状语后置)
四、巩固练习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民众最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国君最轻。
【赏析】“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二、设问导读
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学检测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稷______粢_______桀______
教学难点
难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写作训练法,辐射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导学案
一、复习回顾:
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不少于300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检查
社稷(jì)粢(zī)盛(chéng)桀(jié)圹(kuàng)谆(zhūn)朝觐(jìn)于传有之所恶(wù)勿施苟为不畜(xù),终身不得暴(pù)之于民,而民受之舜相(xiàng)尧二十有载尧崩,三年之丧(sāng)毕夫(fú)然后之中国于传(Zhuàn)有之水獭(tǎ)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几千年,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写下自己的收获,在点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练习。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
(2)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