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绘画作品欣赏(山水篇 下)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张仃傅抱石(1907-1999),原名张联奎,字仃仲,号匡时,以字行,以号为名。
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是近代著名画家、收藏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弘扬者和发展者”,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画风深受古人王蒙、东坡、米芾、贺麟的影响,结合南画与北画双绘山水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下面就来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以山为主,在表现山的形态上,他注重用线描的力度和速度,抓住山的气势,表现山的险峻和挺拔,山石的质地和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张仃傅抱石运用“石无常形”的手法,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自然山石的变化多端,把画面构图得以简练生动传神,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到无限的遐想。
在画风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擅长以淡墨勾画,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纹理,有一种深远绵长、空灵超逸之美。
但又不乏极其细腻的刻画,将文字和线条结合自如,细腻入微,富有诗意,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他还擅长用淡墨渲染云雾,使山的形体更加灵动,增添了画面的空灵感和神秘感。
他的作品颇具情韵,富有意境,给人以意境空灵、超然物外的感觉。
在表现手法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以点、笔、悬笔、拖笔、使形、斜绖、平铺、背锋、碰锋、碰笔、排锋、顿笔等,详细捕捉了山水对象的自然状态。
他擅长利用点、笔的捷运动感及空白装饰美感,其作品如泼墨意象般自由自在,意态万千,浑然天成。
在山水画的内容上,张仃傅抱石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他的作品以山水自然风光为创作题材,采风于广阔大自然,恪守山水画的承传传统,兼收并蓄取各家长处,以创新的观念和全新的面貌重现中国画传统。
其中既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元素,也有他对自然山水的新诠释,使得他的作品不乏现代感。
他还擅长以山水画表现人物,运用构图、用墨、笔境等手法,在山水画中塑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以刻画细腻入微而著称,笔调丰富圆融,气韵生动,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个人风格鲜明,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格局。
(完整)(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

(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诗情"与“画意"——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的艺术赏析摘要:《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
题目出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整幅画都是从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上下功夫,概括了祖国的壮美江山”.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关键词: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诗意画傅抱石,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南昌人。
他是中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人。
傅抱石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
其间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
擅长山水、人物,早年师法古人,尤其推崇石涛。
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
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
风格独具,开创了现代金陵画派的全新风格.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从而画意深邃,章法新颖,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徐悲鸿赞其画曰:“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可见对其评价之高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
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
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
9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
金陵画派杰出人物山水画赏析

金陵画派杰出人物山水画赏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幅作品是傅抱石有名的“抱石皴”,画家用硬笔散锋轻轻的皴出山体的结构,所形成的独特'抱石皴'。
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白云萦绕山体,夕阳落在远处,整幅画形成气势如虹。
《西陵峡》是傅抱石用破笔散锋的“抱石皴”法,在皮纸上将西陵峡表现得苍劲雄健,水墨淋漓,意境浩瀚。
画面构图饱满,峰不见顶反而愈显其高耸挺拔、气势磅礴。
作品重视大形节奏,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巴山烟雨钱松喦的极目海天江苏宜兴人,画作整体气势、地方特征、时代精神,作品中饱藏了画家炽烈的爱国热情,笔下的岩石、古树、流水、舟桥都成了“人”的化身,焕发出生命活力。
画家题款:极目海天意气豪,蛟宫贝阙撼波涛。
一杆欲把三千丈,踏上蓬莱钓大鳌。
山高水长宋文治江苏太仓人。
师从吴湖帆。
后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
其早年作品风格疏秀;中年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
峡江图云壑奔流图万壑松风图千里江陵一日还魏紫熙河南人,作品以人物画为主,'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他的信条峡江帆影云峰秋山图给人的感觉:站在云峰山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山绵延不绝,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小村庄,高大的白杨树被多情的秋风晕染成了金黄色。
一幅“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的晚秋醉美画卷。
云涌秋山峡江帆影神女峰亚明安徽合肥人,参加过新四军,他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
大江东去高山流水观瀑觅向。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一)傅抱石(1904~1965),现代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江西新余人。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毛主席诗意八开册1964--1965年作(2.3亿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款识:一、韶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甲辰所作二、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九六四年夏,敬拟七律答友人诗意,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抱石写。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四、虎踞龙蟠今胜昔。
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写。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五、寥廓江天万里霜。
抱石,敬拟采桑子重阳词意。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抱石,敬拟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南京记。
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七、风展红旗如画。
抱石敬拟如梦令元旦词意。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八、登庐山诗意。
抱石敬拟。
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题签:傅抱石画册。
赵朴初题。
钤印:赵朴初印《毛泽东诗意册》,计八页,作于1964--1965年间,画家正处于创作颠峰期。
册页反映着五、六十年代现实景象。
抱石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题作画,始于1950年。
江山如此多娇横幅纸本设色1959年7—9月人民大会堂藏江山多娇镜心1962年作(201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题识:曾涛同志惠教,一九六二年九月,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之印、换了人间此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同题材作品,图写毛泽东《沁春园·咏雪》词意。
按照抱石先生的说法,描写祖国江山的辽阔宽大,美姿多娇,触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为它献身,极其完美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气概。
傅抱石山水佳作赏析【二】

傅抱石山水佳作赏析【二】草堂读书图立轴设色纸本 1942年作诗堂:元气淋漓,真宰上诉。
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
吾知其必难有加乎此也。
悲鸿叹题,壬午(1942)之秋。
钤印:徐(朱)、悲鸿(白)款识:石涛上人晚岁构草堂于广陵,致书南昌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有云:平坡之上树散数株,阁中一老叟,此即大涤子大涤草堂也。
又云:请勿书和尚,济有发有冠之人也。
闻原收藏临川李氏,后辗转流归异域余生也。
晚不获睹矣。
今经营此帧,聊记长想尔。
民国三十一年春,制于重庆西郊,傅抱石。
钤印:抱石(白)送苦瓜和尚南返立轴设色纸本 1942年作送苦瓜和尚南返设色纸本 1943年作款识:送苦瓜和尚南返。
凉云日夕生,寒风逗秋雨。
况此摇落时,复送故人云。
飞锡竟何之,遥指广陵树。
天际来孤鸿,哀鸣如有诉。
败叶声萧萧,离思纷无数。
登高欲望君,前津满烟雾。
余按苦瓜上人于康熙癸酋燕南返博问亭,有诗送之。
问亭旗人,而知苦瓜颇深。
可知白燕楼中固不同施愚山南昌北兰寺,夜对八大山人时也。
壬午七月既望,傅抱石于蜀中。
铃印:抱石、新谕、抱石斋送苦瓜和尚南返纸本设色 1942年作(1034万元,2008年5月北京国拍)款识:凉云日夕生,寒风逗秋雨,况此摇落时,復送故人去,飞锡竟何之,遥指广陵树,天际来孤鸿,哀鸣如有诉,败叶声萧萧,离思纷无数,登高欲望君,前津满烟雾。
苦瓜于康熙癸酉自燕南返博问亭,以诗送之,苦瓜极深可想白烟楼中,不同施愚山南昌北兰寺,夜对八大山人时也有感,塗此。
壬午正月初二日,抱石于重庆西郊。
钤印:抱石长寿(白)、印痴(朱)此图为傅抱石37岁时所作。
作者描写清代诗人博尔都送别画家石涛去光陵的场景。
整个构图严谨,用笔潇洒,大气磅礴,如疾风暴雨,大胆过人。
但在细微之处可见精微率真。
这是傅抱石一生中最精的作品之一。
烟云一见又商量设色纸本 1942年作款识:烟云一见又商量。
壬午十一月初写,望日补成之即,以周栎园赠黄济叔句题此,时近傍晚,阴黑益甚。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
他是我国极有创造性、影响很大的国画大师。
青年时的他便酷爱绘画、书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画家石涛。
1933年他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擅画山水、人物,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评论家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笔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两次重要突破。
首次变化为南宋李唐所创造的“卧笔侧锋”;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独创的“散锋笔法”为转折点,即著名的“抱石皴”。
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
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
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
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
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听雨图立轴 1947年作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间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写生。
四川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向来多雨,傅抱石先生由于经常仔细观测山区的雨景,并通过不断的水墨实践,逐渐创造出一套专门描绘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还十分注意山势雨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傅抱石参加军委政治部的抗战宣传工作,随三厅机关从武汉辗转广西、贵州等地,到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度过了八年的岁月。
撤至重庆的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
傅抱石与一些画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乔、高龙生、胡风等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附近的赖家桥,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赖家桥约一、二里远的金刚坡下的农舍里,傅抱石自号为“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是群山环抱的一块谷地。
从沙坪坝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边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岭,可以到达沙坪坝。
傅抱石的“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又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凋零朽败的农舍。
书画欣赏:大师笔下的瀑布,清凉一夏!傅抱石飞瀑瀑布

书画欣赏:大师笔下的瀑布,清凉一夏!傅抱石飞瀑瀑布傅抱石 1953年作观瀑图山本静,水流则动。
溪水是山川的血脉,它起源于岩石或山的交汇处,众水汇而成潭,两崖逼而为瀑。
飞瀑落下后,形成水口,岩石零落,溪水飞溅,便形成壮观景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历来文人墨客,常以瀑布诗或画来倾诉自己的胸怀。
其众流攒冲、鸣湍叠濑,正可以比兴之手法,将心声一吐为快!张大千 1938年作观瀑图傅抱石画瀑布傅抱石天池飞瀑“未曾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苏轼的这首诗若用来形容傅抱石的画风,是最为恰当不过了。
1949年作山瀑清会图傅抱石的作品最得心应手的,当属飞瀑流泉和雨景山水。
尤其是他的飞瀑流泉,从入蜀直至去世,一直没有间断,成为傅抱石山水画作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也标志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
1954年作太华飞瀑图其独创的抱石皴画山石飞瀑,破笔散锋,或提或按,或湿或干,顺来逆往,自由挥洒,尽显博大雄伟之气。
山水之间,层层渲染,申明阴阳,挽结虚实。
而点景之笔谨严细巧,以致使乱头粗服的画面跌宕生姿。
真可谓大胆落笔挥毫情,小心收拾臻妙诣。
二老观瀑傅抱石往往醉后作画,欣赏他笔下的飞瀑图,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磅礴之气从画面中悠然而起,若风旋水泻、毫飞墨喷;似闪电雷鸣、惊涛扑岸;又如狂飙戾天、浓云惨淡……这正是傅抱石的画风,于磅礴大气中见精微,于蓬勃生机中显率真。
傅抱石听瀑图 1945年作此画绘于1945年,画家金刚坡居住经历行将结束,正值年富力强的创作巅峰期。
本幅技法上,熟练地运用他独创的“抱石皴”,势如狂风骤雨,不仅成功的描绘了悬崖峭壁、瀑布飞流的宏大场面,而且表现出灌木葱翠、流云残雾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态。
笔墨功力造诣深邃,己臻炉火纯青的境界。
画意强烈饱满,巧妙地留着空白,使垂帘直泻的飞瀑,湍急奔流的溪水,与水口伫立的矾石和摇戈的葱绿灌木,构成一首庞大的交响乐章。
傅抱石观瀑图傅抱石镜泊飞泉傅抱石观瀑图傅抱石观瀑图黄君璧画瀑布黄君璧是一代山水画大师,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
美术作业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赏析

美术作业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赏析傅抱石(1908年-1968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美术学会创始人之一,也是山水画、花鸟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以奇特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笔触而闻名,对中国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傅抱石的作品《保俶塔》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赏析。
《保俶塔》是傅抱石于196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以保俶塔为题材,展现了傅抱石独特的绘画风格。
保俶塔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古老的砖石结构的浮层式木构宝塔。
傅抱石以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色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传递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
这幅作品的构图非常独特,整个画面被分为两个部分。
居中的是浓郁的绿色山川,给人一种宽广、深远的感觉。
傅抱石通过夸张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充分表现了山川景色的壮丽与美丽。
这种色调的运用和对细节的突出加强了整幅画的视觉冲击力,使观者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画面的左上角,傅抱石描绘了一片深红色的屋顶。
这种鲜明的色彩选择与背景中的绿色山川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屋顶看起来更加鲜艳夺目。
这种对比可以表达出傅抱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推崇,也是他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致敬。
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傅抱石描绘了保俶塔的宝塔身影。
保俶塔是古老的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钦佩。
傅抱石通过对保俶塔的描绘,使得整幅画更具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宝塔。
傅抱石在画中的山川、屋顶和宝塔都以夸张的线条和饱和度鲜艳的色彩进行描绘,这种表现方式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他运用了独特的审美观点和绘画技法,通过简化形象、凝练笔触和丰富色彩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无限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傅抱石的作品《保俶塔》集中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杰出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建筑物和色彩的处理,向观者传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