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和地狱的启示

合集下载

《天堂和地狱》读后感

《天堂和地狱》读后感

《天堂和地狱》读后感《天堂和地狱》读后感1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衫之下,正在沉思之中。

突然,他的沉思被打断。

“老头,你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一个武士用嘶哑而恳求的声音问道,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慢慢睁开了双眼,角边露出了一丝笑容。

武士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脏乱,剑上全是铁锈,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的像个小丑,你还能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只听“唰”的一声,武士拔出剑来,他被激怒了,把剑指到老僧的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将要落下时,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惊呆了,对眼前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肃然起敬,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充满了感激的泪水,“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切恶劣,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事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

不要让怒火燃烧,理智弃恶就是从善。

《天堂和地狱》读后感2我是一棵广玉兰树,我生活在属于我自己的大自然里,我觉得我是大自然中的幸运儿。

当我看见自己的叶子在慢慢的发芽时,我屏息凝视着,那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叶子,绿的那么自然,那么纯朴,而背后又白的那么透明,带着春的气息与花竞相斗艳着,渐渐的,我长大了,还是那么的绿,身旁似乎大了些,比起以前,更是富有勃勃生机。

又过了几日,我已经可以与身旁那天生就美丽的花苞一起倾听鸟语花香了。

当“第二天”的太阳再次升起时,我已经长大了,油而滑亮,身旁的花朵也已经逐渐开放,映着淡淡的.香气。

有着一种美的幻觉。

“第三天”我不再美丽,庞大的身躯已经渐渐老了,看着身旁的花朵究竟凋谢,我还多少有一点安慰。

如今的身体只能为我遮挡风沙了,了却吧“第四天”我没有了光彩,一阵风吹过,我飘落下来,就是如此,我结束了一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天堂与地狱》是约翰·格里高利·邦德(John Gray)的一本著名哲学作品,它通过对世界历史的深入思考,探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极端,分别被称为天堂和地狱。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整本书以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差异,并给出了对这两个极端进行思考和评判的观点。

作者认为,天堂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社会,人们可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而地狱则是人类苦难和罪恶的集合。

尽管天堂理念富有吸引力,人们却常常在追求天堂时犯下错误,最终导致天堂重现地狱。

这种观点使我深思,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一个天堂般的社会?书中从宗教、哲学、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

作者认为,人们对天堂的追求往往源于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通过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约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类的追求。

然而,作者也指出,天堂的建设并不可持续,因为人性本质的种种局限性和脆弱性。

这让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地狱的威胁。

阅读《天堂与地狱》也让我反思了人的欲望与邪恶的本质。

书中提到了人类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常常导致社会的腐败和压迫,从而使地狱逐渐壮大。

我深感人性的弱点和贪欲可能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堕落和毁灭。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寻找适当的平衡,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注定无法摆脱地狱的阴影。

然而,书中也给出了一种积极的观点,即在地狱中也有对天堂的渴望。

作者认为,在地狱中经历的痛苦和挣扎可以唤醒人们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想到,只有经历过地狱一般的苦难和挣扎,我们才能真正珍惜天堂,珍惜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

《天堂与地狱》给了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警示。

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让我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堂,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_天堂与地狱读书心得五篇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_天堂与地狱读书心得五篇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_天堂与地狱读书心得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天堂与地狱读后感(一)《天堂与地狱》这一个故事讲的一个大善人死后。

天使飞来接他上天堂的时候,大善人想到地狱去看看地狱与天堂的差别,结果才知道,天堂与地狱其实只相差一点点:自己给自己夹食物---地狱;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食物-相互养活对方。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意思。

我们平常形容两种很大差别的时候,总是说“好比天堂与地狱”。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大的差别只有那么一点点,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

可见,人们之间的态度很重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千人糕”这样一个故事吧;哪怕一点点也是通过许多只手作成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在一个森林里,没有任何工具,也没有任何食物,也没有任何人理你,难道这不是地狱吗?你能坚持多就久?只有我们先帮助别人,别人自然会帮助你。

人人付出一点点的爱,这个世界更温暖、幸福。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二)今天,我读了一篇《天堂地狱之别》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上帝带着教士去看地狱,地狱里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

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勺,但是汤勺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有办法进入口中。

他们又来到了天堂,这里跟上次的房间一模一样,但这里的人看起来又快乐又饱足,而且他们的汤勺和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教士很疑惑,上帝说:“因为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文章用天堂和地狱的对比手法描写出了真实生活中人们对朋友、邻里之间的关心。

地狱的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从不顾及他人,就觉得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很冷漠,从而每个人都吃不饱饭;而天堂的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觉得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也要帮着做,从而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快快乐乐的。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让生活无助而苍白,但彼此的关心和爱却使每一个人渺小的力量汇成江海。

所以,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团结友爱,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这样别人也能在危难时刻帮助我们。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是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阅读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死后世界的故事,人们死后会进入天堂或地狱,根据自己一生的善恶行为而定。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善恶行为的思考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中的生活,展示了人们死后的命运取决于他们一生中的行为。

在天堂中,人们过着幸福而美满的生活,每个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奖赏。

而在地狱中,人们受尽痛苦和折磨,承受着他们一生中所犯下的罪孽。

这种对人类行为的善恶判别,让我不禁思考自己一生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另外,小说中对天堂和地狱的描写也让人深思。

天堂被描绘成了一个美丽而和谐的世界,人们心怀善意,彼此关爱,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

而地狱则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漆黑一片,人们被火焰烧灼、恶鬼折磨,生不如死。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明白了善恶行为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天堂与地狱》还通过对主人公悔过与转变的描写,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只要人们悔过自新,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有机会走向天堂。

这给我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说明即使犯错误也不是绝对无法挽回的,只要我们努力改变和进步,就有可能得到重生与救赎。

总而言之,读完《天堂与地狱》后,我深深地思考了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评判是多么重要。

这本小说不仅让我思考了自己,还带给了我对死后世界忧虑与期望。

关于地狱天堂从中学到了什么作文

关于地狱天堂从中学到了什么作文

关于地狱天堂从中学到了什么作文《关于地狱天堂,我学到了》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狱和天堂是什么样子呀?我最近了解了一些关于地狱和天堂的故事,学到了好多东西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地狱里,每个人都拿着很长很长的勺子,想要用勺子舀饭吃。

可是勺子太长了,怎么都没法把饭送到自己嘴里,大家都饿得不行。

而在天堂呢,也是同样的长勺子,但是大家互相帮助,你喂我吃,我喂你吃,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开开心心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要互相帮助。

就像在学校里,我的同桌忘带铅笔了,我借给他,下次我忘带橡皮了,他也会借给我。

这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就像在天堂一样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死后去了地狱,那里又黑又冷,大家都愁眉苦脸的。

然后他又去了天堂,天堂里又亮又暖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我明白了,心情好才会像在天堂,总是不开心就像在地狱。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开开心心的,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要总是哭鼻子,要笑着去面对,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像天堂一样美好啦!《关于地狱天堂,我学到了》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地狱天堂,这可有意思啦!我听说在地狱里,人们都很自私,只想着自己。

比如有一堆好吃的糖果,大家都抢着往自己兜里装,谁也不让谁,结果谁都没吃到多少,还弄得不开心。

可是天堂就不一样啦!在天堂,要是有了好吃的糖果,大家都会分享。

你给我一颗,我给你一颗,每个人都能吃到好多好多的糖果,而且还特别快乐。

这让我知道了分享是多么重要呀!就像上次我把我的玩具车带到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大家都可高兴了,那种感觉就像在天堂一样。

还有哦,地狱里的人总是互相指责,互相吵架。

而天堂里的人会互相鼓励,互相夸奖。

我们在班级里也要多鼓励同学,不要总是说别人不好。

这样我们的班级就会像天堂一样温暖啦!。

天堂与地狱观后感

天堂与地狱观后感

天堂与地狱观后感影片《天堂与地狱》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对人性、良知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在观影后深受触动,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的经历。

影片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

天堂象征着纯洁、正义,地狱则象征着黑暗、无尽的苦难。

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最终选择了追求真相和正义,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电影中的天堂并非完美,它居住着那些历史上有功德的人们。

而地狱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罪恶的地方。

这种对比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

人们在天堂中生活着,看似美好,却陷入了追求功德和地位的困境中。

与此同时,在地狱中生活的人们却仍然保有着一些纯真和对善恶的判断。

这让我意识到,人性中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罪恶的一面。

并不是所有的罪人都应该被永远放逐到地狱,也不是所有的善人都应该得到天堂的奖赏。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之间扮演着一个观察者和调和者的角色。

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两个世界的平衡,引发了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力量对抗。

这也让我思考了正义和真相的价值。

有时候,为了追求正义,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不怕与权威对抗。

正义需要一个勇敢的人去捍卫和实现,而主人公正是这个人。

电影中还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是主人公回到现实生活后,他选择了沉默,不再讲述自己的天地奇遇。

这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对真相的接纳和忽视。

有时候,我们与真相擦肩而过,选择保持沉默,害怕直面真相的冲击。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对真相的忽视,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电影给了我一个警示,正义需要有人勇敢地挺身而出,讲述真相,唤起社会对于真相的关注和重视。

影片以宏大的题材,细腻的情节和精湛的演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一面。

我在观影过程中思考了很多,对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

综上所述,影片《天堂与地狱》通过展示天堂和地狱两个极端的世界,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读后感
《天堂与地狱》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道德的思考,
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小说以天堂和地狱作为象征,通过描述主人公在人生中的选择和经历,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善良与邪恶,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矛盾,他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最终
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选择,让人深思生活中的抉择和决定,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我们会被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内心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真正的信念和追求。

另外,小说也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善良面。

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失望和绝望,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邪恶,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让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通过阅读《天堂与地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我们需要不
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和信念。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思考,我们才能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的天堂。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时光,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

读《天堂与地狱》有感

读《天堂与地狱》有感

读《天堂与地狱》有感1. 引言《天堂与地狱》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并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法国19世纪初的社会背景为背景,描写了法国社会的黑暗与堕落,以及人性中的天使与魔鬼的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性与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将从人性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小说带给我的思考三个方面,谈谈我读《天堂与地狱》的所感所想。

2. 人性的复杂性《天堂与地狱》以广泛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既有善良纯洁的天使,也有堕落邪恶的魔鬼。

这些形象的交织与碰撞,使人对人性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其中,主人公让·瓦尔简(Jean Valjean)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形象。

他曾经是一个被剥夺人性的囚犯,但在善良的主教的帮助下,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从此以后,他成为了一个充满仁爱和宽容的人物。

通过对让·瓦尔简的描写,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潜能。

与让·瓦尔简相对应的是切纳赛市长(Chenonceau Mayor)图尔伯·多浴尔伯(Tholomyès)等人的堕落形象。

这些人物的出现使人们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一面,而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某种环境和诱惑的影响。

3. 社会问题的反思《天堂与地狱》以法国19世纪初的社会为背景,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与堕落。

小说通过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描写,使我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中,小说中关于贫困问题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生活贫困的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尽了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这些形象令人感到心痛,反思社会对贫困人群的漠视和不公。

通过揭示这一社会问题,小说对社会产生了批判性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贫富差距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其他诸多社会问题,如法律与公正、道德与良知等。

这些问题的描写使我们反思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对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堂和地狱的启示
摘要:教育应给予孩子内有“仁”,外有“礼”,这样孩子才能适应社会,快乐成长。

关键词:教育;仁者;礼教
最近时常困惑,网络报道中不断提到,某名人的儿子未成年,犯轮奸罪被收监。

某高校大四学生因多门功课不及格,无法拿到毕业证,跳湖自杀。

某人,27岁因向父母要钱没有如愿,害自己的父母。

一件件,一桩桩,不说是孩子的亲人怎样,就连我们这些看报道的人都心痛且欷歔不已。

我作为一个母亲、一个从事二十多年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到底是哪里错了?
可以断定每一个父母、每一位老师、每一个教育机构都是真实地希望自己能够给那个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的生命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但是这些孩子无疑没有收获到健康和快乐。

如果“爱”是我们的初衷,“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是结果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才能让他们收获健康和快乐呢?
一个偶然的时机,我读到这么一则故事:
一个使者去地狱和天堂考察,看见被罚到地狱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直叫,痛苦不堪。

使者疑惑,明明看见每个人的碗里盛满了食物,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痛苦?这时却发现这些地狱里的人,每个人的手都被锁在一个一米多长的勺子把上,原来是勺子难用。

地狱这些人越想吃就越吃不到口,内心承受着无比的煎熬,于是一个个面容枯槁,面黄肌瘦。

这个使者又到了天堂,他看见天堂里的人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他心想:天堂的日子怎么这么好啊?结果他看到一个现象,大吃一惊,天堂里人的食物和地狱里人的食物没有差别,每个人手里也是拿着一个一米多长的长把勺。

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天堂和地狱的奥秘:天堂里的人那么和美是因为他们用长把勺互相喂别人。

而地狱里的人也是用长把勺,但是喂的是自己……这么长的把手让食物永远喂不到嘴里……
故事的结果让我陷入沉思:天堂和地狱本无区别,那么是什么让天堂和地狱里的人落到如此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多像现实生存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伴随着我们一辈子的东西就是生活与成长。

如果说生活与成长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拿在手里的长把勺的话,健康和快乐又何尝不是我们都想吃到嘴里的美食呢?我突然有两点启示,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一、仁者不忧,坚持有“仁”之心
“健康”是建立在摄取正确、足量的“营养”之上,如今社会人们的人才观,直接影响了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我们是否忽视了建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意识才是他们健康的根本呢?
中国字“仁”,之二人为仁,其内涵原本就是互助和谐者为仁,孔夫子有云:仁者不忧。

当快乐和健康是我们的美食的时候,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秉持着这个“仁”字,真正地为他人着想的时候,那些美食也许就会进入到我们嘴里。

所谓“助人者助己”“悦人者悦己”就是那些“仁”者的真实体验吧。

二、恭俭庄敬,礼教也。

礼之失烦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古人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礼”为规矩、法则,其基本点就是“谦和”。

就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些孩子,我想根本结症就是礼的缺失、规则意识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带给孩子和别人的将是无尽烦恼和痛苦。

“快乐”是建立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之中的,而这个其乐融融的社会是需要建立在每个人所共持的礼、义,也就是我们共同遵循的规矩、法则。

而促使每个人能够遵守规则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自身的规则意识,就像天堂的那些人,当每个人都把自己长把勺里的食物喂给别人的时候,自己和所有的人才能面色红润、和和美美。

儿童成长的过程本应是一个规则意识逐渐形成、规则逐渐行为化的过程。

我们应适时给予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建立规则并按照规则行事的指导。

明理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建立的缘由,有时候这些规则和礼数看起来好像是一种限制,但最终却是健康人格的重要保护。

给予孩子恭俭庄敬的礼教,让孩子知礼义,明廉耻。

我想这样内有“仁”,外有“礼”的孩子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这个社会所接纳,才能有施展抱负的空间……才能真正地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我永远都愿体会着那句话: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