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与回顾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的关系(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和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就是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方法论。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复习与回顾如何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3、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是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复习与回顾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决定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人们对整用来观察问人们认识个世界的总题、处理问题和改造世界的看法、根根本原则、本观点。根本方法。世界表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枯萎。(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形神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神——意识思维的东西。之辩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何呶?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

悬崖庄子梦蝶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在梦中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东西证明我们的感觉是很不可靠的.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那么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及周围世界也很可能是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思维与存在何者为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与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的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系的,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问同一性问题,即思题维能否正确认识存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在的问题。能性、至少彻底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稼施肥有技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庄看地在的问题。巧,看天又看苗。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农民种植什么, 气候,土地,种子,市场供求思维客观情况企业制定产生产成本,产品供求品价格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

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小结: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内容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本问从生活实践看:题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原因从哲学研究看: 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从哲学发展看: 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 D.存在即被感知5(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大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C

高二政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高二政治—— 哲學常识(世界观、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行动,促进食物的发展②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世界观)人的意识有正误。形成正误意识的原因: 主观:①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②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客观: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世界观)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之间各个部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世界观)联系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不能生拉硬扯,主观捏造联系。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的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4.(世界观)联系具有多样性。 因果联系: ①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②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 起的关系。 ③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④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一是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只因。二是二者的区别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论 综述 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中各种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由列宁、毛泽东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它消除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对立,也结束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认识论问题同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它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把认识的发展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同客观实在过程的辩证法统一起来,成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反映论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反映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形式。哲学一词,在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一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既是世界观有时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二、关于世界观的论述 (一)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叫总的根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呢?就是说它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最普遍的适用性。例如:自然观的原理、观点既适用于机械运动、又适用于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既适用于奴隶社会、又适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 (二)世界观具有阶级性 世界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归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崇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注:世界观确实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唯物和唯心,和阶级不能直接挂钩,如在劳苦大众中,也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世界观存在) (三)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生产力水平,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哲学则把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教案.doc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教案 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1.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表现。 2.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3.价值观包含在人生观中。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奉献还是索取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看法和观点,是既唯物有辩证的。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是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第一课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a]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的世界,宇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有自

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是总结科学发展的全部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所作出的科学结论。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a]1.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精神性的;而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2.意识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生动丰富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在人们能够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采取正确的行动、做好工作,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意识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四、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物质第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次练习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当前页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3.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8.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9. 《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世界观、方法论对应表

名称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①意识的物质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如何做: ①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意识能动作用 表现: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把想象变成现实) ③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 物发展 要求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②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因为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①离开运动谈物质要反对是形而上学,②离开物质谈运动要反对唯心主义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反对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反对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 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 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 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 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 ②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 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 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 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知识大总结

三、辩证法 1、联系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联系的条件性】:『世界观』: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方法论』: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事务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合。部分以无序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合。『方法论』:(1)注重整体,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着眼,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优化结构。 2、发展:『世界观』:一、发展的定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三、发展的道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d.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a.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b.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c.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二、坚持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1)明确事物所处之阶段和地位,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2)具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四、(1)注重量的积累。(2)要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发展和飞跃。(3)坚持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3、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世界观』:一、含义: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同一性: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B.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 世界观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方法论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3: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3: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界观4: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5: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 方法论5: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2: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世界观3: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三点可选择而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在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发展的原因:(内外内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3: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失去时机促成飞跃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一定的世界观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分裂的方法论;也没有以方法论为依据的世界观。 其次,世界观往往是一种预设的假说,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世界观往往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走向成功,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 一种世界观往往不是由单一的方法论所指导。 最后,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世界观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的,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由于世界观是对世界等一系列事物的看法,会对他的方法选择产生影响,所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做事的方法是可以被人看见的,从而推断出他的世界观,所以说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打个比方就是世界观是基因,方法论就是植物的果实。 5.阅读图片文字,撰写短文;1000字以内.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不具有特殊性的普遍事物。成功和失败具有矛盾性,偶然和必然必然也具有矛盾性,成功的特殊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失败的特殊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接的,任何人都可能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成功往往来自于偶然,因此必然会经历失败,即失败是必然的。目前虽然还未成功,但已具备了成功的主因,只要主客观条件成熟,及一定能成功的必然趋势,这就是成功的必然性。而成功是许多条件作用的结果,不是其中那一条条件能决定,所以成功过程表现出众多的不确定性。成功的主因和条件的积累,由于快慢和各种条件的成熟、具备及相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成功过程呈现迟早、大小、快慢等等的不确定趋势,这些不确定性就是成功的偶然性。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具备了所有的条件之后,需要一个平台,才能把这些条件得以展示,古人云:“完事具备,只欠东风。”成功需要条件,条件的达成,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是必然结果,通过外界环境得到的是偶然结果,偶然结果难以到达,成功就难以达到,那么失败也就是必然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母亲必然有儿女”成功必然要经历失败,必然的失败导向偶然的成功。 撰写人:邹洋 班级:工商一班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生活与哲学 世界观方法论整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第二部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第三部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神创论。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观的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意义】要求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意义】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意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与回顾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的关系(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和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就是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方法论。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复习与回顾如何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3、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是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复习与回顾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决定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人们对整用来观察问人们认识个世界的总题、处理问题和改造世界的看法、根根本原则、本观点。根本方法。世界表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枯萎。(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形神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神——意识思维的东西。之辩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何呶?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一定的世界观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分裂的方法论;也没有以方法论为依据的世界观。 其次,世界观往往是一种预设的假说,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世界观往往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走向成功,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 一种世界观往往不是由单一的方法论所指导。 最后,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世界观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的,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由于世界观是对世界等一系列事物的看法,会对他的方法选择产生影响,所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做事的方法是可以被人看见的,从而推断出他的世界观,所以说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打个比方就是世界观是基因,方法论就是植物的果实。 5.阅读图片文字,撰写短文;1000字以内.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不具有特殊性的普遍事物。成功和失败具有矛盾性,偶然和必

然必然也具有矛盾性,成功的特殊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失败的特殊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接的,任何人都可能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成功往往来自于偶然,因此必然会经历失败,即失败是必然的。目前虽然还未成功,但已具备了成功的主因,只要主客观条件成熟,及一定能成功的必然趋势,这就是成功的必然性。而成功是许多条件作用的结果,不是其中那一条条件能决定,所以成功过程表现出众多的不确定性。成功的主因和条件的积累,由于快慢和各种条件的成熟、具备及相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成功过程呈现迟早、大小、快慢等等的不确定趋势,这些不确定性就是成功的偶然性。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具备了所有的条件之后,需要一个平台,才能把这些条件得以展示,古人云:“完事具备,只欠东风。”成功需要条件,条件的达成,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是必然结果,通过外界环境得到的是偶然结果,偶然结果难以到达,成功就难以达到,那么失败也就是必然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母亲必然有儿女”成功必然要经历失败,必然的失败导向偶然的成功。 撰写人:邹洋 班级:工商一班

【精选】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8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含解析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科学的哲学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④正确的哲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哲学与世界观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部分,其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统称为客观世界或物质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或者精神世界。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事物共同特征进行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最普遍、最一般的看法和观点,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它不同于对某个事物或某个方面的零散的、具体的或个别的看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上讲的方法论是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不同于具体方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更加强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人的世界观决定其方法论 C.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世界存在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无论从党的建设理论还是实践看,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都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①不存在脱离正确世界观的方法论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一定的世界观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分裂的方法论;也没有以方法论为依据的世界观。 其次,世界观往往是一种预设的假说,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世界观往往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走向成功,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 一种世界观往往不是由单一的方法论所指导。 最后,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世界观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的,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由于世界观是对世界等一系列事物的看法,会对他的方法选择产生影响,所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做事的方法是可以被人看见的,从而推断出他的世界观,所以说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打个比方就是世界观是基因,方法论就是植物的果实。 5.阅读图片文字,撰写短文;1000字以内.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没有不具有特殊性的普遍事物。成功和失败具有矛盾性,偶然和必然必然也具有矛盾性,成功的特殊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失败的特殊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接的,任何人都可能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成功往往来自于偶然,因此必然会经历失败,即失败是必然的。目前虽然还未成功,但已具备了成功的主因,只要主客观条件成熟,及一定能成功的必然趋势,这就是成功的必然性。而成功是许多条件作用的结果,不是其中那一条条件能决定,所以成功过程表现出众多的不确定性。成功的主因和条件的积累,由于快慢和各种条件的成熟、具备及相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成功过程呈现迟早、大小、快慢等等的不确定趋势,这些不确定性就是成功的偶然性。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具备了所有的条件之后,需要一个平台,才能把这些条件得以展示,古人云:“完事具备,只欠东风。”成功需要条件,条件的达成,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是必然结果,通过外界环境得到的是偶然结果,偶然结果难以到达,成功就难以达到,那么失败也就是必然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母亲必然有儿女”成功必然要经历失败,必然的失败导向偶然的成功。 撰写人:邹洋 班级:工商一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