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每种材料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每种材料的作用1.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嵌入或嵌出锂离子来完成正负极之间的电荷传递。
常用的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LiFePO4)等。
正极材料的选择需要兼顾容量、循环寿命、价格等因素。
例如,钴酸锂具有高比容量和循环寿命,但成本较高,而锰酸锂具有较低的比能量但成本较低。
2.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也称为锂储存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墨、石墨烯等。
负极材料通过嵌入和释放锂离子来实现电荷的储存和释放。
石墨具有较高的嵌锂能力和导电性能,能够很好地嵌锂离子,并且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
3.电解质:电解质是将正负极进行隔离,同时允许锂离子在两者之间移动的关键部分。
在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电解质有有机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两种。
有机电解质常用的是含有锂盐的有机溶液(如聚合物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能。
而固体电解质是一种新型的电解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4.隔膜:隔膜通常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薄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正负极隔离开,防止直接电子短路,并允许锂离子通过。
隔膜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导电剂:导电剂通常是用于增加电池正负极电导率的添加剂。
由于正负极材料通常是非金属材料,它们的电导率较低,因此需要添加导电剂来提高整个电池系统的导电性能。
导电剂通常是碳类材料,如天然石墨、碳黑等。
6.添加剂: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而在正负极材料中加入的。
常见的添加剂有粘结剂、增容剂等。
粘结剂用于固定正负极材料的形状,增强电极和集流体之间的接触,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增容剂主要用于提高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充放电速率。
在锂离子电池中,不同材料之间需要进行匹配,以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正负极材料的选择、电解质和隔膜的设计以及添加剂的使用,都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充放电速率、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循环性能。
硬碳负极材料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能量密度:硬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通常比石墨负极材料高,可以达到 300mAh/g 以上,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2. 良好的循环性能:硬碳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长,可以达到数千次甚至上万次,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3. 良好的安全性:硬碳负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好,不易发生热失控,因此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温热解、化学气相沉积、水热合成等。
其中,高温热解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过在高温下将有机物热解,可以得到硬碳负极材料。
硬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随着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要求不断提高,硬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等优点。
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硬碳负极材料将会在未来的锂离子电池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环保、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其发展历程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飞机等各行各业。
正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成分,本文将就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做详细介绍。
1.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占据了电池体积和重量很大的比例。
正极材料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储存正极离子(Li+)的载体,完成电荷传输并储存电荷。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正极材料有三种:钴氧化物、镍钴锰氧化物和铁锂磷酸锂(LFP)。
(1)钴氧化物钴氧化物是第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设备通常是NMC622,NMC811(指里面的Ni、Mn、Co比例)等。
钴氧化物具有高容量、高效率、高循环寿命等优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价格高、存在安全隐患(高温、过充)和环保问题。
(2)镍钴锰氧化物镍钴锰氧化物是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及较高的稳定性。
在电池能量密度方面比钴氧化物优异,且成本较低。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容量和较高的储能效率,因此被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动工具。
(3)铁锂磷酸锂铁锂磷酸锂是一种新型的正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长寿命、较高的安全性等优点。
同时,它可以承受高的放电速率和充电速率,适用于高流量应用,如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
然而,铁锂磷酸锂相对于其它型号,容量较低且价格较高,也限制了它的商业应用和大规模商业化的推广。
2.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储存锂离子(Li+),完成电池内部的电子传输和离子传输。
其中,石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但石墨负极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容量限制、安全问题等。
摩擦俱乐部是一种新型材料,被认为有望成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1)石墨石墨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且是有机物,对环境较为友好。
但是石墨负极其容量受限,难以充分满足未来高能量和高功率需求的电池应用的快速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自锂离子电池诞生以来,研究的负极材料主要有两种:碳系负极材料(石墨化碳材料以及无定形碳材料)和非碳基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纳米氧化物和其他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要求具有以下性能:
(1)锂离子在负极基体中的嵌入与脱嵌的氧化还原电位应尽可能低,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
(2)在基体中大量的锂离子能够发生可逆的嵌入和脱嵌以得到高容量密度,即可逆的x值尽可能大;
(3)在整个嵌入和脱嵌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应可逆并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可保持较平稳的充放电;
(4)掺入化合物应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σe)和离子电导率(σi),这样可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放电;
(5)主体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液体电解质形成固定电解质膜;
(6)掺入化合物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形成固定电解质膜后不与电解质发生反应;
(7)锂离子在主体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
(8)从使用角度而言,主体材料应该便宜且对环境无污染。。
锂电池负极材料-四大霸主-有什么特点

锂电池负极材料”四大霸主”有什么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储存锂的主体,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与脱出。
锂电池充电时,正极中锂原子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且锂离子向负极运动与电子合成锂原子。
放电时,锂原子从石墨晶体内负极表面电离成锂离子和电子,并在正极处合成锂原子。
负极材料主要影响锂电池的首次效率、循环性能等,负极材料的性能也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总成本5~15%左右。
负极材料种类上,包括碳系负极、非碳性负极。
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经从单一的人造石墨发展到了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人造石墨为主,软碳/硬碳、无定形碳、钛酸锂、硅碳合金等多种负极材料共存的局面。
四种负极材料对比独占一方的石墨烯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因为质地薄、硬度大且电子移动速度快而被科学家广泛推崇,并冠以“新材料之王”的美誉。
尽管这位“王者”优异的化学性能被新能源市场所看好,但是至今为止依然停留在“概念化”的阶段。
如果将石墨烯用作锂电负极材料的话,需要独立的上下游产业链、昂贵的价格还有复杂的工艺,这让众多负极材料厂商望而却步。
尽管如此,国内依然有一些企业砥砺前行,目前中国安宝、大富科技以及贝特瑞等知名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石墨烯产业。
但是,行业内关于石墨烯用作负极材料的质疑也在不断发酵,有人认为石墨烯的振实和压实密度都非常低,又加之成本昂贵,作为电池负极材料前景十分渺茫。
但是鉴于它的热潮还在持续,说它是“一方霸主”也不为过。
控制“主场”的人工石墨目前负极材料主要以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为主,这两种石墨各有优劣。
湖州创亚总经理胡博表示:“天然石墨克容量较高、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但吸液及循环性能差一些;人造石墨工艺复杂些、价格贵些,但循环及安全性能较好。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充电电池,由锂离子和其他化学物质组成。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等优点,在各种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1. 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是由锂离子化合物组成的。
常见的正极材料有锰酸锂(LiMn2O4)、钴酸锂(LiCoO2)、磷酸铁锂(LiFePO4)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2. 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是由碳材料组成的,如石墨。
石墨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提供电池充放电反应的反应物。
3. 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连接正负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的。
有机溶剂常用的有碳酸酯类、醚类等,锂盐通常使用的是六氟磷酸锂(LiPF6)。
电解液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4. 隔膜:锂离子电池的隔膜位于正负极之间,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防止短路。
常用的隔膜材料有聚合物薄膜,如聚丙烯膜(PP)和聚乙烯膜(PE)等。
5. 外壳和连接件:锂离子电池的外壳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
外壳起到保护电池内部结构和固定电池的作用。
连接件用于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和外部电路。
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正负极材料之间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施加正向电压,使得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嵌并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材料上嵌入。
在放电过程中,外部电源移除,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脱嵌并迁移到正极材料上嵌入。
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通过电解液中的锂离子的迁移来实现电荷的传递。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可逆的,即电池可以多次充放电。
但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池容量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变化和电解液的降解等原因。
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也会受到循环次数的限制。
锂电池负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电池正负极之一,也是锂电池中起到放置锂离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锂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因此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电池领域的热点之一。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有金属锂、碳材料和合金材料等。
金属锂负极材料是最早使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之一,具有高容量和良好的循环寿命等优点。
然而,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出现锂枝晶和锂针晶的产生,造成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问题,因此现在很少应用。
碳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碳材料可以分为天然石墨和人工炭黑两种。
天然石墨是由石墨矿石经过加工和石墨化处理得到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循环寿命。
人工炭黑是通过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碳质原料进行热裂解得到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和嵌入。
合金材料也是一种重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合金材料具有高容量、较长的循环寿命和快速的充放电速率等特点。
常用的合金材料有锡合金、硅合金和锂合金等。
锡合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合金材料之一,锡合金能够与锂发生合金化反应,形成锂合金化合物,从而实现高容量的储能。
硅合金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导电性,但是由于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而形成微裂纹,导致循环寿命减弱。
锂合金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很好的循环性能,但是锂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外,还有一些新材料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应用,例如石墨烯、硼化锂等。
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可以实现锂离子的高速传输;硼化锂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能够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总结起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关乎锂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对于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碳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而合金材料和新材料也在不断被研究和开发,以期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三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差异

三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差异三类常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分别是石墨、金属锂和硅。
它们在结构、性能和应用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1.石墨:•结构:石墨是一种碳材料,由层状的碳原子构成。
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三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形成平面网状结构。
•性能: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它的比容量较低,一般为372mAh/g左右,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应用: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应用非常广泛,特别适用于需要高循环寿命和稳定性的应用领域。
2.金属锂:•结构:金属锂是一种金属负极材料,以纯金属形式存在。
它的结构为金属晶格,没有分子结构。
•性能:金属锂具有极高的比容量,达到3862mAh/g,使其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但金属锂在与电解液接触时容易发生剧烈的钝化和极化反应。
•应用:金属锂主要用于锂金属电池,这类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但由于金属锂的剧烈反应性以及空气和水分的敏感性,使用上会面临较多的安全问题。
3.硅:•结构:硅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纳米级别的硅颗粒或硅合金。
硅材料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常常表现为非晶态或部分晶态。
•性能:硅具有非常高的比容量,达到4000mAh/g左右,使得电池能量密度可能大幅提升。
然而,硅材料在锂离子插入和脱嵌过程中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结构破裂和容量衰减等问题。
•应用:硅负极材料的应用对于提高锂电池的特定能量密度非常有潜力,但目前仍存在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方面的挑战。
总结来说,石墨是锂电池常用的负极材料,具有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的优势,但比容量较低;金属锂具有极高的比容量,但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挑战较多;硅具有极高的比容量,但在体积膨胀和结构稳定方面存在问题。
不同的负极材料选择与需求和应用相关,综合考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以满足不同电池设计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石墨在价格性能比方面有着优势,价格低,良 好的放电平台,比容量高可达372mAh/g,但是在 第一次充放电时,会在碳表面形成钝化膜,造成容 量损失碳电极的电位与锂的电位很接近,当电池过 充电时,金属锂可能在碳电极表面析出,形成枝晶 而引发安全性问题,这些促使人们继续研究寻找碳 负极材料的替代物。因此,天然石墨的改性主要在 于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
天然石墨的改性方法:
包覆有机物:能够有效的阻止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层状
剥落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复合炭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改善天 然石墨的界面性质,防止溶剂化锂离子插入石墨层问造成的结 构层离使其不可逆容量损失降低,而且库伦效率,比容量,以 及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均大大改善。
有沥青包覆,二元共聚物包覆,树脂热解碳包覆,羧甲基纤维 素包覆,环氧树脂等进行包覆,超声浸渍包覆等。
国内:Li4Ti5012具有可供锂离子快速运动的 三维通道,并且具有电位平台宽、循环寿命长、 表面不形成钝化膜、成本低等优良性能,是非常 理想的活性材料。电极是能量贮存和转化的主要 场所,也是荷电粒子(电子和离子)出入的通道。为 了使电极过程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电极还必须 具有良好的电子和离子传输能力。在电极制作工 艺中,通常采用将活性材料粉末与石墨、碳黑或 纤维等导电剂混合的方法来提高电极的导电能力。
掺杂物
溶入乙醇 进行混合
真空气氛 烘干烧结
表面氧化处理:氧化改性主要是去除了天然石墨表面的部分
羧基而增加了酯的含量,氧化改性对天然石墨的结构稳定性的 提高作用不是很明显,天然石墨表面状态的变化有利于减少形 成SEI膜时锂离子的消耗,抑制溶剂和电解质的分解,从而使 首次循环的不可逆容量降低,氧化后的样品的首次充放电效率 提高,去除了活性高的缺陷结构,提高了石墨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了纳米级微孔及通道数目,形成了致密的钝化膜 。 工艺流程
石墨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国外:自从Sony公司商品化1865型锂离子蓄电池, 单位体积比能量大约以每年10%的幅度增加,主要 贡献来自负极碳材料,天然石墨具有石墨化程度高、 比容量高、成本低的优势,一直是负极材料研究开 发的重点之一,日本SANYO公司采用优质天然石墨 为原料,通过表面修饰,提高其充放电循环性能, 已成功用于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外研究天然石墨作 负极材料迅猛发展,其实际应用范围也从便携式电 子产品拓宽到电动自行车、航空航天、空间军事等 领域。
各种锂离子负极材料性能比较:
比容量 碳材料 200~40 0 可逆容 循环性 导电性 量 能 300~3 不好 好 50 充放电 效率 90%
金属氧化物 (Li4Ti5O12)
金属间化合 物(Sn基)
约172
接近 100%
好
不好
几乎 100%
不高
约600
金属氮化物 200 (Li7MnN4)
约50% 不理想,一般 迅速下 降 100% 差 好
工艺流程
按比例混合
高速搅拌至溶 剂挥发完
烘干
气氛保护下 烧结
掺杂:硼、硅和金属元素锡、锑及其氧化物、合金、金属
间化合物等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嵌锂容量,掺杂以上各种高 理论嵌/放锂容量组分制备成复合材料,能在保持碳材料的 良好循环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嵌/放锂容量。
工艺流程
石墨去油 等前处理
按比例混 合
石墨+溶剂 磨介 助磨剂 研磨一段时间 旋风分离
钛酸锂:
钛酸锂空间点阵群为Fd3m,Li4Ti5O12中O原子 构成FCC的点阵,位于32e的位置,3个Li 则位于8a 的四面体间隙中,Ti 和剩余的Li 位于16d的八面体 间隙中,其结构式可写作:[Li]8e [Li1/3Ti5/3]16d[04]32e。
浸渍并搅拌 一定时间 干燥 洗涤 干燥
机械研磨:机械研磨能改善性能的原因是:容量增加是因
为微孔、微腔等数量的增加,不可逆容量的增加是因为表面 积的增大,电压滞后是因为填隙碳原子的存在,循环性能变 差是因为可移动的和某些成健的填隙碳原子使微孔消失以及 电解质钻进孔。并在锂嵌脱过程中形成了附聚物颗粒。 另外高强度的震磨可以在六方石墨中引入菱方相,从而降低 石墨在电解液中的层剥。 工艺流程
Li4Ti5012是理想的嵌入型电极,它作为负极材料 具有以下优点: (1)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晶体结构能够保持 高度的稳定性,而使其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平 稳的放电电压。 (2)具有相对较高的电极电位,使得该电极材料 能够在大多数液体电解质的稳定电压区间中使用, 从而避免了电解液分解现象或保护膜的生成。 (3)制备原料(Ti02、Li2C03或LiOH· H20等)来 源也比较丰富。 Li4Ti5012表现出了较好的单一电压平台,平 均脱嵌锂电压为1.5 V,但是该材料固有电导率 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钛酸锂作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国外:日本石原产业应用了以湿法反应为基础 的粉体合成技术,通过让锂和钛进行湿法反应,使 材料组成均匀,并通过控制粒子的最佳形状,得到 了与理论容量近似的170mAh/g的充放电容量。 目前,国外对钛酸锂的研究工作比较靠前,已经将 钛酸锂与Li[Ni1/3Mn3/2]O4、Li2Co0.4Fe0.4Mn3.2O8 LiCoO2等不同的正极材料组成锂离子电池、全固态 锂离子电池或半电池超级电容器,并进行了系统性 能检测。但是,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仍 需继续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国内:现在商品化锂离子蓄电池广泛使用的负极 材料是碳材料,概括起来碳负极材料的发展主要经 历了三代:第一代中间相碳微球和微碳纤维,可逆 比容量约为310mAh/g,不可逆比容量约20 mAh /g,这类材料的电极制备工艺简单,倍率放电性 好,但价格较高。第二代是低表面积的人造石墨, 可逆比容量约330 mAh/g,不可逆比容量30mAh /g左右,价格较便宜,从材料的低成本和高容量 的发展要求看,高堆积密度的天然石墨是今后的发 展趋势,该第三代负极材料的可逆比容量可高达 350 mAh/g,不可比容量约为40 mAh/g,价格 可望降到15$/kg以下。但单纯的天然石墨不能简 单用作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材料,必须通过造型、 表面修饰来提高材料的涂膜性、电极的充放电特性 和降低不可逆比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