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导读:【成语】:

约法三章

【拼音】:

[yuèfǎsānzhāng]

【解释】:

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举例造句】: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成语典故】: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

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①。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②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在根据约法三章,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行县乡邑,将刘邦的约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第三,更为直接的是,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一再表示他率军入关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

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正当刘邦在灞上约法三章时,项羽也已扫平河北,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渡河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由于诸侯联军中的士兵从前大多曾被秦征发到关中服徭役,轻折辱秦吏卒。这样,项羽部下的两部分军卒中间,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猜忌。

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取胜,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项羽听说此事,不但没有想办法安抚,反而害怕这些秦吏卒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

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对这个从前的沛县亭长先行入关更是愤愤然。还在西进的路上,他便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雍在关中,表明项羽根本不准备承认刘邦入主关中。刘邦本来就对项羽深怀忌惮,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又气又惊。正在这时,有人向他提出距(拒)关,毋内(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建议,便不顾刚刚向关中父老豪杰许下的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的诺言,立即派兵关闭函谷关,准备将项羽率领的诸侯军拒之门外。这一举动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

当时项羽已拥兵40万,号称100万,而刘邦的兵力只有10万,力量对比相当悬殊。况且诸侯联盟尚未破裂,此举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诸侯联盟的对立面,犯了众怒。果然,项羽军至函谷关而不得入,大怒,立即下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并命令黥布等破关而入,直至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驻军的霸上仅相距40里。一时间,咸阳之东战云密布,气氛十分紧张。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形势不对,忙转变立场,暗地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称王关中,任子婴为相,他还想独吞秦宫中的珍宝。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刘邦一贯贪财好色,可入关以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①正当项羽紧张地部署消灭刘邦时,不料消息不翼而飞。项羽的叔父项伯在秦未亡时曾因杀人犯罪而被张良所救,所以听到消息,连夜驰往刘邦营中,劝张良赶快逃走。张良急忙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意识到,宴请项伯。席间,刘邦不仅频频为项伯祝寿,而且约为婚姻。在赢得了项伯的好感后,又竭力表白自己,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项伯连夜回营,力劝项羽改变初衷: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②有勇无谋的项羽被说动,暂时放弃了消灭刘邦的计划,从而失去了一次取胜的良机。

第二天,刘邦率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鸿门项羽军中,再次表白:我和将军齐心协力,自己无意作关中王。致使项羽改变了消灭刘邦的初衷。但范增仍不相信刘邦的表白,主张趁机杀死他以除后患。所以

在宴饮之时,再三示意项羽下手,但项羽却默然不应。范增无奈,只好令项羽从弟项庄在席前舞剑,伺机刺杀刘邦。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刘邦处境危险,便至军门召来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冲入宴席,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见樊哙如此威猛,便赐酒一斗,生猪肘一块,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而食之。项羽又问樊哙还能饮酒否?樊哙借题发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发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①项羽无言以对,只好请他入座。

刘邦见气氛有所缓和,便借口入厕离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逃出项羽军营,回至灞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分析

法治成语故事 一、立法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的思想。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 1.执法如山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

如何跟孩子约法三章2

约法三章2 跟孩子制定的任务清单,必须是有章可循的;积分、清单都必须要一目了然的。所有的任务确定了,每个任务完成了得到多少积分,喜欢的事情、愿望清单需要多少积分兑换等这些都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坚决执行了!让孩子自己去保存获得的积分,比如:用存钱罐或小盒子放他赚来的积分,每当他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们立刻给予孩子相应的积分,同样当他想获得某项特权奖励的时候,他也必须要用相应的积分来进行兑换;执行计划必须要:坚决!这样孩子才会配合。 (一)在执行计划当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1、给孩子积分的时候一定要准时、及时,否则孩子就会失去信心,也不要敷衍他说:一会再给你……否则他就没有办法把他的行为和后果(如叠的被子跟他立即得到奖励这事没法立刻联系起来),那么孩子就会丧失了之后再做这件事的动力了,所以给积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 2、任务单中给出了包括了孩子房间当中的内务(如保持地面的整洁、床铺的干净、脏衣服必须放到脏衣篮等),一定要设置一个时间,并且告诉孩子你会在这个时间点去检查他的房间,然后针对每一个完成的任务奖给孩子相应的积分,同一项任务的检查时间每天最好是保持一致的,这样孩子的生活会更有规律,从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遵守规矩的好习惯。比如:起床10分钟后我去收拾你的床铺,我去看一看,检查你的床铺有没有收拾干净。那么这一项任务就是在每天起床之后的10分钟的时间里面妈妈要去固定检查的,如果收拾干净了,那么相应的2积分给到你;如果没有,今天没有机会再获得这2积分了。这样的话好的一点就是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间里该做什么样的事,让他的生活更有规律。我们设置这样的奖励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规律的生活,让他能够去遵守规矩,这样你最好把每一天要检查的时间确定下来。 注意事项:不要提前去透支这个积分点。比如:我今天特别想享受清单上的某一个特权(想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供大家参考! 一、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让步九十里。比喻让步和回避,避免冲突。 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习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千金买骨(郭隗):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杀妻求将(吴起):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惊弓之鸟(更羸):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二、秦朝 一字千金(吕不韦):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成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焚书坑儒(秦始皇):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穷图匕见(荆轲):比喻事情开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形容刻苦学习。 三、汉朝

刘邦约法三章指哪三章

刘邦“约法三章”指哪三章? 约法三章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曾做过亭长。亭是县下面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 有一次,刘邦押着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断开小差,刘邦估计到达骊山时,这批民夫会逃跑完的。一天夜里,他叫民夫们都吃饱饭,喝足酒,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干脆都逃走吧,我也准备逃亡了!”说罢,把民夫全部放了。有十几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愿离开他,表示要跟他一块去逃亡。 他们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去。走着,走着,前方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前面……路上……有……有一条大蛇!”刘邦此时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士走路,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子,冲上去一剑把蛇砍成两段。壮士们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后来,有人把刘邦斩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编成一段迷信故事:刘邦斩蛇走了之后,有个老婆婆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又问:“你的儿子被谁杀了?”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成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我怎能不哭呢!”说完,老婆婆就不见了。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刘邦是

约法三章成语典故

约法三章成语典故 约法三章是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约法三章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约法三章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 约法三章成语典故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约法三章成语解析[释义]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

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 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约法三章成语造句1. 千色给自己的约法三章,对自己好,对钱好,对值得同情的人好。 2. 既然决定了无论如何也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修为,并且已经与奥特约法三章,对于这建议他自然没有任何意见,随口应道,“好啊,我们马上滴血认主吧!”。 3. 衣小东以妻子年轻漂亮容易招风惹草为由,竟给秀秀约法三章立了规矩:不许秀秀穿招眼的衣服,不许她和别的男人接触,不许她和陌生人说话,不许她单个出门。 4. 天佑啊,要不咱俩约法三章怎么样?我以后每天给你五千字的更新,你别来烦我怎么样? 5. 这次把你们集中起来,是想跟你们约法三章。 6. 潘美作为先锋已经出发了,赵匡胤约法三章,要求大军不得伤害符太后、小皇帝、文武百官以及汴梁百姓。 7. “约法三章”同样理当如此,中央开始,各地跟进,向公众“约法三章”,停建楼堂馆所,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让“三公”经费大幅实现负增长。 8. 那么我和你们约法三章,可以么?

管教技巧:和孩子约法三章

安心拒绝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呜呜抱怨,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总让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然而请记住,以长远的眼光看来,妥协是有害的。一旦说了“不”,就一定要坚持。 如果孩子求你买一件你不想给他的东西,譬如含暴力的电脑,或者晚饭前吃的糖块,你得说“不”,然后解释为何拒绝他。一旦你给出了解释,就别再讨价还价,谈判协商,甚至放弃刚才的主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设下规则。你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有些事情你说了算。 选择措辞 “公平”和“信用”这类词对孩子很管用,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例如,当的儿子坚决不肯清理桌子时,你可以说:“大家都为打扫房间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儿,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对你的女儿说:“你打算啥时候把收好啊?”如果她说晚饭后会做,却没有执行,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守信用!说好了要做的,现在要说到做到。” 另一个巧点子就是表示惊讶。当孩子胡闹时,往往会说:“又来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现出不解和惊讶——尽管这可能需要奥斯卡明星级的演技。你可以说“你最近表现好多了,我可真没想到你会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欢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这么做的。” 适可而止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惩罚也不要过分。别老想着“该怎样才能教训教训这小子?”多想想怎样能帮助孩子达到你的期望。说到底,有效的纪律还是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现在对简单的规则——如“不打妹妹”或“说真话”——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学会在将来与人打交道时尊重朋友、坦诚待人?记住,纪律严明的目标不是权力与控制,而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中有所成就。 永利博线上娱乐城https://www.360docs.net/doc/7516976992.html,

奇货可居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奇货可居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奇货可居 【拼音】: [qíhuòkějū] 【解释】: 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常比喻凭借某种独特的技能或事物谋利。奇货,稀少的货物;居,储存。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举例造句】: 老刘新收藏了个古玩,自认为奇货可居,不肯轻易出手。 【成语典故】: 秦庄襄王本名子楚,年轻的时候曾在赵国都城邯郸做质子,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赵国,他在赵国的处境非常艰难。当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子楚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就去见子楚,向子楚游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子楚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明白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就引吕不韦与他坐谈,谈的内容非常深入。

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亲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养子。华阳夫人就趁安国君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赐送厚礼给子楚,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梗概 篇一:情节概括 情节概括 七擒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骥) 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仓卒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初中生玩手机约法三章

初中生玩手机约法三章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实例,一起来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一、学校与家长一起确立使用手机的原则 如上学期间不能携带手机,防止学生沉迷游戏、早恋等不良现象。若有些家长有必要让小孩带着手机上学,方便联系,应该和学校老师说清楚,到校后让孩子及时上交手机给学校老师保管,放学时候再还给学生。初中生玩手机约法三章 同时学生在家期间,家长要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用途等等。特别现在放假期间,更要控制好小孩手机使用。白天大部分家长都要上班或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小孩管教,很多小孩就会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二、让小孩学会分场合使用手机 紧张的学习压力,偶尔通过手机来放松一下精神也未尝不可,但一些小孩只要拿上手机,就无法离开,不管在什么场合。 在寒暑假、过年等等这些假期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经常会聚在一起,促进感情,但一些孩子觉得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是不会批评自己,手机便玩的肆无忌惮,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家长在出门前应该交待好使用手机的事宜,不要觉得这是小事。 三、小孩若过度玩手机,应建立处罚制度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如果过度玩手机,应该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让学生知道乱玩手机的后果。没有适当的处罚,只会让我们的学生玩手机更加肆无忌惮。 四、帮助我们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互联网世界里,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其中,好的信息可以促进我们的发展,提升内涵。但同时在手机世界里充满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加上大部分中小学生自控力较差,学生对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易产生兴趣,深陷其中。初中生玩手机约法三章 面对这些不良信息,不要说我们的小孩,就是很多大人也不能够很好地抵制这些诱惑。这些内容无形中会教“坏”学生如何运用色情、暴力的手段去犯罪,破坏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别开生面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别开生面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别开生面 【拼音】: [biékāishēngmiàn] 【解释】: 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出处】: 于杜甫的《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举例造句】: 一项别开生面的复古街机冲击波。 【成语典故】: 最早,“别开生面”来自这句诗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这两句诗的典故与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有关,因为这是杜甫称赞曹霸绘画高超的诗句。后来,也见于《红楼梦》中。后人用来描述奇特有创意的活动、文笔或者绘画,很多场景可以用。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场作画,并时常给于丰厚的赏赐。由于曹霸受到皇帝的宠幸,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和官府人家,都以藏有他的画为荣。大家不惜以很高的价钱,来收购他的墨迹。

长安北面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阁内四壁上绘有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七十多年前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的。由于年代已久,原先栩栩如生的功臣像,现大部分已经剥落,不仅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有的甚至难以辨认。为此,玄宗把曹霸召来,要他重新画过。要重画功臣肖像谈何容易。曹霸阅读了大量史料,对照已经暗淡模糊的功臣肖像,仔细琢磨,精心构思,然后挥笔绘制。不久,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并且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既擅长于画人物,又擅长于画马。一次,玄宗传曹霸进宫,当场叫人把他最喜爱的一匹叫玉花骢(cong)的名马牵来,命曹霸为它作画。曹霸叫侍从把一幅巨大的白绢裱糊在殿壁上,同时对玉花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然后转过身,飞快地挥舞墨笔。不多久,威武神骏的玉花骢就展现在白绢上。玄宗越看越满意,马上叫侍从取来许多金帛赏赐给曹霸,并且封他为左武卫将军。 但是好景不长,玄宗在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后,爱好声色,奢侈荒淫,长期不理政事,曹霸也越来越少被召进宫去作画。后来他又因一件小事获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只得离开长安。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玄宗逃往四川。曹霸也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一次,著名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家里看到曹霸画的《九马图》,得知这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也在成都,便马上去寻访。几经打听,终于在街头找到了曹霸。

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35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处: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图文稿

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 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 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 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 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 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 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 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 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周恩来

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及意思

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及意思 【篇1】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及意思:一事无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老和尚对省辟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一事无成的意思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篇2】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及意思:先声夺人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

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心,决定逃亡。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淄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先声夺人的意思是: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篇3】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及意思: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

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

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篇二:多多益善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氏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寓意好的典故成语故事篇三:乘兴而来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

《史记故事》阅读考查题

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家长要与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要与孩子"约法三章" 孩子刚出生时,怎么看怎么乖。等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们发现,孩子越来越麻烦,毛病越来越多。吵他?不满足他?其实,孩子和我们成年人一样,也不喜欢遭受呵斥、拒绝,如果在和孩子互动时学会洞察孩子的心理,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孩子的毛病便不是毛病,困扰家长的问题便不是问题。我在和4岁的儿子相处时,常在“尊重”的基础上运用下面几个方法,不管是遇到分歧还是发生问题,每次都能顺利解决。 一、约定时间 这一招很有效。 有一次,他在小区滑梯上玩耍,到了吃饭时间还舍不得走。我提醒他该回家吃饭了,他大声说:“不!”我说:“那咱们再玩5分钟好不好?”他见我没有强制他回家,并又给了他5分钟的时间,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拿出手机,让他看时间,并告诉他5分钟后是几点几分。时间到了,我提醒他,他凑过来看一眼手机后就跟我回家了。 他喜欢看动画片,为了避免他的视力受损,在家我们很少看电视。但不让他看电视又不现实,于是我们约定,每周有半个小时的看电视时间,他可以选择一次性消费完这半小时,也可以分期消费这半个小时。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成年人做某件事正在兴头上时,突然被强制停下,心里一定会很不乐意。孩子也是一样的,为了避免他被强制,就要有言在先,约定时间,这样孩子就感觉到被尊重了,会很乐意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的。 二、规则之内让他自主 经常见孩子在商场内哭闹,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某种东西,大庭广众之下,父母通常很恼怒。其实,要避免这个情况出现,在进商场之前,就应和孩子定好规则:孩子有什么权利,可以要求什么,什么是孩子权限之外的要求,哪些要求是不能被满足的。每次进商场之前,我都会先和儿子约定:他可以在一定价格的范围内自由选择一种商品。儿子很守约,如果你想让他再多挑一件,他都不同意,他认为约好了的事情就要做到。 带他买衣服鞋子时,担心他挑不合适的衣物,我一般是先快速看好一些合适的衣物,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买哪一件,基本上他都比较快乐地作出选择。 当他的意见和我们的相左时,我们通常会尊重他的选择。毕竟,我们是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或许他的想法不太成熟,那为何不让他在失误中逐渐变得成熟呢? 三、允许孩子生气、哭泣 孩子哭哭啼啼或者生气愤怒,父母们往往很烦,会说:“这种小事也值得哭,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竟然还敢生气!”其实,生气、愤怒、快乐都是情绪的必要表露,我们从小被灌输“生气、愤怒是不好的”,是不能随便表露的,于是便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让生气、愤怒、悲伤的情绪化解,那么必然用摔东西、发火、骂人、生闷气等方式来表达情绪,要么伤害了别人,要么伤害了自己。 我自己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看见孩子哭就烦,也曾经试图压制孩子的情绪。当我了解了情绪管理这个问题后,孩子再有负面情绪时,就对他进行疏导,他不仅愿意向你袒露心扉,也很容易忘记不愉快。现在,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管理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