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一、中医养生保健的概述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顺应四时变化,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身心健康。

2. 注重个体差异: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保健方法应因人而异,个性化调理。

3. 防病于未然:中医养生保健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4.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人体整体功能的协调,强调心、身、神的和谐统一,提倡全面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5. 中医特色: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1)合理搭配: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五味等属性,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2)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

(3)注重营养:保证膳食中营养素的充足,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

(4)食疗调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核桃等。

2. 运动养生(1)选择适宜的运动:根据个人兴趣和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2)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5天。

(3)适量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以微微出汗为宜。

(4)动静结合:运动与休息相结合,运动后要注意放松,避免肌肉关节损伤。

3. 情志养生(1)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例题解析】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第二节治则一、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就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

即以热药治寒证。

(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

即以寒药治热证。

(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

中医养生讲座小结(3篇)

中医养生讲座小结(3篇)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为了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普及中医养生知识,近日,我们举办了一场中医养生讲座。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小结。

二、讲座内容1. 中医养生概述讲座首先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养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 中医养生原则讲座详细讲解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1)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养生应注重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2)气血充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养生应注重调养气血,保持气血通畅。

(3)脏腑和谐:人体脏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养生应注重调理脏腑,保持脏腑和谐。

(4)经络通畅: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养生应注重疏通经络,保持经络通畅。

3. 中医养生方法讲座介绍了多种中医养生方法,包括:(1)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人体质和地域特点,合理调配饮食,以达到养生目的。

(2)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养生目的。

(3)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以养生保健。

(4)针灸养生:针灸养生是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目的。

(5)按摩养生:按摩养生是通过按摩手法,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养生目的。

4. 中医养生误区讲座还指出了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如:(1)盲目跟风:部分人盲目跟风,追求特效药或特殊养生方法,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体质特点。

(2)过度依赖药物:部分人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

(3)忽视生活习惯:部分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养生的影响,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

三、讲座总结本次中医养生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让广大听众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叠经降糖、降压、调脂、眼科对症治
亚 庚
疗,症状或有改善,唯仍有反复。观

其体胖,面红,舌暗红苔薄黄少津、

脉弦带数。阴虚阳亢、瘀热互阻之象

显。应病员提出非药治疗要求,以既

病防变的中医养生法试治,嘱起居有

常,不妄作劳、饮食调摄、适度活动、

怡情养性、详细讲解细节,制定具体
养生方案。
如此一个月后,患者体重从78㎏降至71.5 ㎏,腰围从95㎝降至87㎝,血糖6~8毫 摩尔之间,诸症均有好转。半年后体力 增加,视物清晰,脂肪肝消失,血糖降 至5.3~5.8毫摩尔,血脂正常。随访至今 已7年,仍坚持养生,现神清气爽、形体 适中、无大腹便便、精力充沛,血糖控 制在正常范围,近三年咳喘诸症未作, 亦未住院,除仅服用一种降压药外,多 年糖尿病、眼病、慢支继感、高脂血症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一】中医养生优势与特色




(一)中医养生形成
储 亚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

指一切有益健康的方法。


•中医养生理论的构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

景、哲学背景、和医学背景。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苍生百姓,丰富和发 展中医养生学内容。
《黄帝内经》的问世

太上养神
亚 庚
《太子御览》:“太上养神,其次养 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 也”。
内容:淡泊名利、宽容别人、心存善 良、知足长乐、调节情志、乐观向上、 恬淡虚无、想像自悦、博爱制私、养
名 中 医 工 作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
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烦躁和激动 。
06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医养生建 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遵循自然规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每天规律的作息 时间。
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 时的睡眠。
午间小憩
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
心态平和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筋骨,畅通气血。
情志调护
0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恼怒,以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
发。
夏季养心与清热解暑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 、绿豆、乌梅等,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起居调摄
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防暑降温 。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不安,以利于心神的宁静和阳气的固守 。
节约医疗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养生保健,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 社会资源。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 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02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 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未病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秋季养肺与滋阴润燥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白色食物、酸味水果,如梨、 百合、银耳等,以养肺生津,缓解秋燥。
起居调摄
秋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传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

那么,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这意味着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这种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一处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部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整体。

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地域的差异等,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规律,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环境来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

“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则表现为身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烦躁、失眠等症状;阴气过盛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问题。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使之保持平衡。

这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在饮食上,热性体质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寒性体质的人则适宜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治未病”也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未病先防要求我们注重养生保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心情舒畅等。

既病防变则要求我们在患病后,及时治疗,同时注意调养,防止疾病的传变和复发。

中医养生还注重“气血调和”。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滋润等功能。

气血充足且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如果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即便下黑便甚多。经静脉注射抗血纤溶芳酸、
维生素K1、止血敏等无效,患者亦拒绝住院,
遂用中药治疗。诊其脉象豁大而空,舌苔淡白。



此乃劳倦伤脾,中气虚衰,气不

摄血,血溢于肠。以致便血量多。

势颇危急,堪虚气随血脱,危殆立

至。亟拟固气摄血,先塞其流。 生黄芪30g 党参30g 生白术12g 山
膜血管迂曲,黄斑水肿出血。血糖每升15.7毫
摩尔,甘油三脂、低密度胆固醇均有升高,
血压波动在160/100毫米汞柱左右。

叠经降糖、降压、调脂、眼科对症治
亚 庚
疗,症状或有改善,唯仍有反复。观

其体胖,面红,舌暗红苔薄黄少津、

脉弦带数。阴虚阳亢、瘀热互阻之象
内容:饮食有节、调和无味(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为充)、因人膳食、季节进膳以及药
膳、进食、饮酒、茶、水、盐等细节
均有阐述。
动以养形


生命在于运动,《吕氏喜秋》:“流水不 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 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运体以祛病,体 活则病离。”
作 室
方式、日光保健。

太上养神
亚 庚
《太子御览》:“太上养神,其次 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 本也”。
内容:淡泊名利、宽容别人、心 存善良、知足长乐、调节情志、乐观 向上、恬淡虚无、想像自悦、博爱制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私、养性立志、发泄悲郁、喜笑养生
等。

饮食有节


唐代孙思邈言:“安身之本必资于 食。”提出:“食五味,必不得暴嗔 ,须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 少,不欲顿而多。”
惯干预,提倡适度体育锻练和加强医
疗随访,对提高CAG稳定疗效具有临床
意义。
例2、固气摄血治便血
储 亚

康某某,男,74岁,退休工人。1977年11月30 名 日诊;患者素有黑便史已30余年,常遇劳而发, 中 曾住院检治为“胃下垂,胃出血”。昨因乘车 医 外出,疲劳过度,于进晚餐时突然头晕目眩, 工 面色晄白,额上冒汗,气短懒言,心悸怔忡, 作 神情委顿异常,身摇不能安坐,腹部隐隐作痛, 室
芋肉15g 煅龙骨30g 牡蛎30g 麦门
工 作 室
冬12g 五味子4.5g 槐花12g 地榆
12g 阿胶12g 炖冲。


服药2剂自汗渐少,头晕得减,惟仍 神倦乏力,心悸少气,脉象细软而
庚 名 中
数。蒲辅周曰:“失血之后,脉证

相符为吉”。虽获小效,未入坦途, 工
固气涩血之方再进3剂;继用益气、
工 作
界人工免疫先驱。

• 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独特方法,丰 富发展世界健康学。



(二)当今人类健康追求凸显

中医养生的重要
中 医




养生目标
亚 庚
• 简言之是为了“健康长寿”。
名 中
•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 医
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WHO健康定义)。
工 作 室

滋阴、养血药调补。7日大便转黄,
室Hale Waihona Puke 诸证逐渐消失。储亚

嗣后,每年冬天予膏方调补,

以墨旱莲半斤煎汤去渣代水,

纳健脾养胃,益气补血之药浓

煎收膏,频服至立春为止。随

访20年余,便血未发。





本例便血量多,血脱气脱之象已露, 名
故必须固气涩脱,谨防变证,便血顽 症,病后膏方调养取效,足证“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陈年久病,三 分治七分养”,诚非虚言。
医 工
饮食卫生,营养平衡,忌口科学。

适度锻炼,常亲小劳,劳逸结合。

药养结合,人参补药,辩证施养。
CAG康复治疗


CAG病情迁延,病理恢复比较缓慢。
庚 名

CAG患者易受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与

Hp感染等影响,较多反复。


对CAG康复患者继续适量应用健脾清热

化瘀的中药治疗,重视饮食与生活习
名 中 医
2、储亚庚、顾建国、张卫国,纾萎方治疗慢 工
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2008年获全国

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2等奖。

3、储亚庚、顾建国、顾炳岐,健脾清热化瘀
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干预其胃黏膜病
理改变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上海市科学
技术成果。
成果创造性、先进性——背景


研究成果针对当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庚 名

起居、季节、心理、饮食、文

化、运动、按摩、药物、房事

、针灸、劳动、自然与民间养 生法等。
作 室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 ”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
名 中 医
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内容: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咽 唾养生、衣着舒适、沐浴洗漱、睡眠

脾--汉·张机

善用兵者,必先囤粮;善治邪

者,必先养正--清·刘恒瑞


正强邪盛者,亟祛邪以保正;正弱邪强

者,亟保正以御邪--清·冯兆张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 犹可透热转气--清·叶天士
医 工 作

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弱久病,补益
为先--清· 喻昌
应用要点


•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 医 工 作

例3 糖尿病 慢性支气管炎


庚 合庆某,男,53岁,浦东人。2003年8月10 名
日就诊。患Ⅱ型糖尿病3年,口干欲饮,易饥 中
多食。多年来反复咳喘、发热、吐脓痰,诊 为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继发肺 部感染,每年住院治疗2~3次方安。近日突然
医 工 作 室
出现视物模糊、变形,某院眼科检查见视网
《黄帝内经》的问世
储 亚


• 标志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形成,全书 中
162篇有40多篇涉及养生。


• 阐述生命,重视“精、气、神”调养。
作 室
• 确立“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中医养生贡献卓著


•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
庚 名
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十六世纪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世
名 中 医 工
理检查:未见胃粘膜萎缩、肠化降低二个

级差;痞满、嘈杂等证未作,饮食如常,

形体渐丰,能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继服纾
萎方药3个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体健,
胃镜病理复查无萎缩、肠化。
CAG科研

笔者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
照的方法,研究显示:健脾清热化瘀的 纾萎方药在干预CAG组织病理改变方面
名 中 医
60~69岁4人,50~59岁3人,寿过古稀

者33人,占82%,平均寿命79岁,是

古代平均寿命的二倍多,比现代人平

均寿命超出10岁。
• 提示:中医保健养生可显著促进人类 的健康长寿是个不争事实。
国人健康遇到新情况


• 太平盛世,大多数 人自然把养生保健 提上日程。

人均寿命普遍延长, 医疗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增高。

主张健脾清热化 庚
瘀三法联用—— 名
特色明显




重视养生、饮
爵床等用药国 室
食、运动和生
内外未见文献
活习惯干预—
报道——药多
—优势突出。
创新


专家意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果核准:本项科研经上海市科学技术
庚 名 中
委员会核准为市科委科研成果。


发证日期:2009年4月1日
作 室
疗效取得关键一
汤、锭八剂及分内服、外用剂等,四季药养
,膏方,药膳等。

膏方
亚 庚

膏方养生亦当注重阴阳和精、

气、神三宝辩证纠偏,因人施养,

以平为期,和谐为要。用胶、用糖 适量为宜。
工 作 室



二、养生诸法在既病防变中的应用
名 中





先贤格言



上工治未病--《难经》
中 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
庚 名 中 医


• 社会竞争激烈,精

神压力增加,营养
•时代发展需要和人类
结构转化,劳动类
自身健康的追求,凸显
型转变,影响人们
中医养生的重要。
健康。



(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名 中





中医养生的原则
亚 庚

• 顺应自然
•上工治未病
中 医
• 形与神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