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
人文艺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人文艺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1. 引言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天才。
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对音乐发展和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包括其特点、影响来源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2. 艺术家背景与影响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在一个音乐世家中长大。
他接受了严格的音乐教育,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技巧。
他受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如巴赫和亨德尔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当时流行曲目的元素。
3. 莫扎特风格的特点•天赋与技巧:莫扎特拥有卓越的音乐天赋和极高水平的技巧,他可以自如地驾驭各种乐器并且才华横溢。
•丰富的旋律创作:莫扎特的音乐以其美妙动人的旋律而闻名,他能够用简单的音符构建出既优美又复杂的旋律线。
•和声与曲式结构:莫扎特深谙和声学,他巧妙地运用和弦与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变化。
他也善于运用各种传统曲式(如奏鸣曲、交响曲等)来组织音乐结构。
•表现力与情感:莫扎特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情感表达,能够让听众产生共鸣,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4. 艺术家互动与创新莫扎特在他短暂而多产的30多年创作生涯中,不仅写下了大量原创作品,还积极参与了当时音乐界的互动。
他与同代音乐家如贝多芬、海顿等保持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启发。
这种互动不仅为莫扎特的音乐带来了新观念和创意,也对整个古典音乐时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莫扎特对后世音乐的影响莫扎特的音乐成为古典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旋律创作、曲式结构、和声学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贡献,使得他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无论是浪漫主义时期还是现代音乐,都可以看到莫扎特风格的影子。
6. 结论莫扎特以其卓越的天赋和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人文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员。
他富有个性与情感并通过音乐来表达,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指头,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
[3]蔡 松 琦 , 蔡 幸 子 . 钢 琴 宝 典 . 广 州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出 版 社 ,
(2)明亮而圆润的音色,就要求手臂用松而不懈的通透力 2001.7.
量,使指尖发音敏捷、略有“点”的感觉,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感觉。
[4]赵丽宏.莫扎特的造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8.
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 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大胆采用了调 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 现力和美感。
莫扎特以其热爱音乐的职业态度,创作了新颖独特、智慧与 自然紧密结合的钢琴奏鸣曲。在通常的环境下,他的灵感却如潺 潺泉水长流不绝,无穷无尽。他不断地求索和探寻,并综合各种 不同风格于一体,形成他独特的清新淡雅的生活化风格。
愉快的享受。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掌握莫扎特奏鸣曲 构规范、个性、严谨,大部分体现的是抽象结构思维,主题形象比
的纯正风格作一简单论述。
较简单朴实,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也不强烈,基本上是四小节为
一个乐句。
一、莫扎特奏鸣曲的写作风格
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音乐主题、动机、分段作框架划分清楚,要逐音、逐句、
深。第三,以小见大的空间意识。顽石一块,杂草一丛,墨苔淋漓, 乃山间一隅。第四,以大观小的鸟瞰式空间布局,讲究提神太虚, 游目周览、时空交错。最后,观画者的知觉补偿性也是国画经营 的高妙所在。“踏花归去马蹄香”,蝴蝶数只飞逐马蹄,赏者自觉 蹄有余香,实中见虚、无中生有。
四、结语
从宏观上看,国画是典型的表现性艺术,作画者和观画者主 体地位不断纠结,既是“天地一沙鸥”的鸿蒙,却有“我心即宇宙” 的全息通感。这正是抽离思维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国画艺术蕴涵 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方式,是民族绘画语言形态生成的深层动因。
浅谈莫扎特性格经历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浅谈莫扎特性格经历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1. 引言1.1 莫扎特的性格特点莫扎特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富有表现力,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莫扎特的性格特点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深情和灵性。
莫扎特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总是充满了情感和热情,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这种情感的表达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使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莫扎特是一个天生的天才,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独特的创作才华。
他的天赋使他能够在音乐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创作出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也使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后世音乐家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1.2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优美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湛的曲式构建上。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被认为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注重对称、逻辑和秩序,同时也不乏情感表达和个性特点。
莫扎特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常常被描述为富有灵性和超凡脱俗。
他擅长运用变化丰富的旋律结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和声运用也十分出色,能够巧妙地编织各种音乐元素,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莫扎特在曲式构建上也表现出色,他创造了许多经典的乐曲形式,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体现了他对音乐表达的独特见解和才华横溢的创作实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研究,成为古典音乐领域中的传世之作,展现出他音乐的永恒魅力。
2. 正文2.1 莫扎特的童年经历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莫扎特的童年经历也让他形成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下,莫扎特接受了大量的训练和挑战,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卓越。
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让他在创作音乐时注重细节,追求和谐统一的音乐构思,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精湛的技巧和感人的情感。
关于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

Moa z t是众所周知 的音 乐神 童 , r 三四岁便展 示 出惊人 的音 乐天赋 。6岁至 1 , 7岁 他在 父亲的带领 下离开 出 生地 萨尔茨堡 , 游德 、 法 、 周 奥、 意等 欧洲列 国, 大约 在 7 O个大 中城 市巡回演 出过。在 此期 间 , 莫扎特广泛接
特所 受到的 影响表 面上 看似 乎只是 某几 个人 或 某些 方 面的 , 实上却并非这 么简单—— 无论哪一 个方面 事
综 合 音 乐风 格 是 最 为 典 型 的 ;而作 为德 奥 民 族歌 唱剧
有娱 乐性 , 它应 该在 规 范 的范 围 内富 于表 现 力 ; 它应
该是 “ 自然的” 即避免 不必要 的复杂技 术 并使任 何 正 ,
的奠基人 , 莫扎特 的民族主 义倾 向也是极其 明显的。 歌剧是莫扎特 一生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 , 在西方音
应 该 是 全球 性 的 , 受 民 族 的 限 制 ; 不 它应 该 既 高雅 又
虽然莫扎 特受 多人影响 、 吸收 多国风格 因素 , 最终
形成其独具魅 力的综合音 乐风格 。 但是 , 与此 同时他又
在其歌剧创 作 中继承 着德奥音 乐的传 统而确立 了德 奥 民族歌唱剧。作为 1 8世纪古典音 乐的代表 , 莫扎特 的
I 0 戏居 之家I 0 A MEDR MA H
关于莫扎特“ 综台" 音乐 风格问题的探讨
口陈 波
内容提要
莫扎特作 为 1 世纪 古典主 义音 乐的典型代表人物 , 8 其音 乐突 出体现 了符合
1 世 纪中、 8 晚期音乐理 想的综合性特征 。 莫扎特的这种独具魅 力的综合音 乐风格与他 幼年周 游 欧洲列 国的特殊 生活经历 密不可分 ,他就是在巡 回演 出的过程 中吸收容纳各 种音 乐风格
浅谈莫扎特性格经历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2.4 莫扎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也正是他性格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感受力在音乐创作中得以体现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多样且情感真挚的,他能够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使人们在聆听他的作品时产生共鸣。
1.2 论述性格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情感和技巧。在探讨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他的性格和经历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莫扎特的性格是一个多面的存在,既有天才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也有普通人的渴望和焦虑。这种独特的性格特点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技巧和创新也是他性格影响的体现。他善于运用复调和对位法,创造出优美细腻的音乐效果,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独树一帜。
莫扎特的性格经历对其音乐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史无前例的音乐天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3.2 展望莫扎特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莫扎特的童年经历也塑造了他的性格。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这些特质在他成年后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童年时期的经历也使得莫扎特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程度异常高,他不断努力钻研音乐理论和技巧,不断追求音乐的完美。
莫扎特的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他的性格和情感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风格和作品表达。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W.A.Mozart)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横跨古典音乐和歌剧,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尤其是他的咏叹调作品更是令人称奇。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便是其中一个极富魅力和深刻内涵的代表作。
本文将对该乐曲的演唱和风格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音乐特点、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出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去向何方》这首乐曲的背景和意境。
该乐曲是莫扎特创作的经典咏叹调之一,属于古典音乐中的声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而备受推崇。
这首乐曲的主题是对生命和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沉思和感慨。
通过这首乐曲,莫扎特将人生的疑问和追问转化为了音乐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内涵。
对这首乐曲的演唱和表达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和情感投入,才能真正传达出其魅力和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对《我去向何方》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动听,起伏跌宕,展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在旋律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抒情激昂的部分,又有深沉内敛的部分,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表达方面的多样性和深度。
乐曲的节奏富有变化,旋律线条清晰,既有激昂的快板部分,又有细腻的慢板部分,给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空间。
整体上,乐曲的音乐特点非常突出,充分展现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魅力。
在演唱方面,对《我去向何方》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投入。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要注意掌握好音准和音色的表现。
乐曲中的高低音部分要分清楚,保持音准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音色的表现,使之与乐曲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演唱者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要用心感受乐曲的内涵,投入到角色中去,展现出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声音的表达和音乐的演绎,将莫扎特对生命智慧的思考和情感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乐曲的美妙和内涵。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技术处理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技术处理摘要:莫扎特的作品风格多样、特色鲜明、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在某些抒情表现的处理上显得细致入微。
他创作的一些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史上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完美结合,赋予艺术歌曲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该文通过对莫扎特声乐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其演唱风格及技术处理上的技巧。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技术处理莫扎特艺术歌曲讲求规范、准确、音准、节奏要一丝不苟,不可过于随意。
不能像演唱浪漫派作曲家的一些作品那样,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采取滑进式。
另外,莫扎特的风格决定了演唱者应该有控制、有节制,无论从音量上还是感情的抒发上,要具备含蓄、典雅的特点,但同时又是十分自然而非做作的。
这样的演唱让人听起来似乎不是用歌喉在唱,而是在用心向人们表达着自己最美好的情感。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所谓风格,也就是艺术个性,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造诣上成熟的标志。
不同的作曲家风格必然不同,受到时代、环境、教育以及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莫扎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的充满戏剧性,曲调优美;有的积极乐观,朗朗上口;有的充满幽默,欢快活泼。
(一) 语言、体裁的丰富性莫扎特创作的歌曲中主要采用意大利语和德语、法语这三种语言。
这种在语言方面的丰富性是与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种族有关的。
这些语言由于发音的不同决定了歌曲演唱的风格与表达的不同。
但从他最被称道的几首艺术歌曲来看,它们均是用德文来演唱的,而且也具备了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含蕴优雅、多变而不失自然,歌词搭配恰当,堪称早期德国艺术歌曲的典范。
他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是谱写出优秀歌曲的前提。
莫扎特艺术歌曲体裁丰富,有的是18 世纪意大利风格的,如《亲切的平静》;有的类似于歌剧咏叹调风格,如《鲁意丝烧毁情书》、《在孤寂的村里》等;有的更像是民歌,如《小纺纱女》;有的是像孩童般的活泼与纯真,如《渴望春天》、《在初春》和《儿童游戏》等;有的歌曲具有宗教般的肃穆与和平采用了颂歌的体裁,如《欢乐颂》;有的又充满了人生的惜别、哀叹、眷恋、幽默的情景,如《离别之歌》、《鸟儿喜欢换地方》、《老太婆》等。
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作为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人们所知晓的。
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交响乐,钢琴曲,室内乐,合唱曲等等,但是他的歌剧作品却是最为著名的。
他的歌剧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并且在当时的音乐界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中,莫扎特在歌剧咏叹调方面的成就无疑是无人能及的。
咏叹调是一种典雅的艺术形式,它通常用于音乐剧或歌剧中的某些场景。
咏叹调的核心音乐元素是旋律线,这种旋律线需要在持续时间和音乐上有所改变才能达到情感的表达。
莫扎特的咏叹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的情感表达。
在这方面,莫扎特与歌手和演员紧密合作,以此打破歌剧中的固有形式,获得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表述。
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非常注重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高度的音乐性和戏剧性。
莫扎特的咏叹调大多数是由明亮、优美、抒情的旋律构成的,这些旋律非常入耳。
他的旋律不断地改变速度、不断地变化音调,不断地引导着观众的情感。
他的咏叹调风格非常注重和声和调性,通过他的音乐来传达特定的情感。
比如,当一个角色陷入悲伤和沮丧的状态时,音乐的旋律线和和声的运用也会产生所需要的效果,使得观众与角色共情,这是莫扎特咏叹调所具有的最大魅力之一。
莫扎特的咏叹调通常包括两个或三个音乐部分,以表现角色情感的不同变化。
其中,第一部分通常会有一个典雅而抒情的旋律来引出主题,作为歌剧的提示。
第二部分通常以较快的节奏表现角色的行动和决定,以及展示不同的音乐技巧。
第三部分通常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和声和音色等手段使音乐内容更加充实和复杂。
总之,莫扎特的咏叹调风格非常注重音乐与情感的融合。
他的音乐充满了生活和表现力,充满了情感和深度。
他的旋律充满了优美和抒情,充满了色彩和生气。
他的咏叹调为歌剧带来了新的生命和艺术意义,成为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问题的探讨内容提要莫扎特作为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其音乐突出体现了符合18世纪中、晚期音乐理想的综合性特征。
莫扎特的这种独具魅力的综合音乐风格与他幼年周游欧洲列国的特殊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就是在巡回演出的过程中吸收容纳各种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才逐渐形成了综合的音乐风格。
由于综合音乐风格是包含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融合性的整体风格,由此便带来莫扎特音乐中是否带有突出的本民族音乐风格的问题。
莫扎特作为德国歌唱剧的奠基人,在其歌剧创作中确实带有明显的本民族风格倾向。
本文就莫扎特音乐中综合音乐风格与其音乐中民族性特征的关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民族性音乐特征歌剧德国歌唱剧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ong Amadeus Mozart)是众所周知的音乐神童,三四岁便展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
6岁至17岁,他在父亲的带领下离开出生地萨尔茨堡,周游德、奥、法、意等欧洲列国,在大约7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过。
在此期间,莫扎特广泛接触各国作曲家和演奏家,从他们身上以及作品中汲取新的作曲风格和各种音乐形式。
他还将各国的音乐风格消化吸收、加以整合,逐渐形成其个人的风格――也就是当时蔚为风尚的所谓“综合”(synthesized)音乐风格。
这种音乐风格是18世纪中、晚期的音乐理想中所提倡的。
18世纪是“世界主义时代”,民族差异与人类的共同性相比,缩小到最低程度。
德国交响乐家活跃于巴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活跃于德国、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莫扎特在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本身就已经具有融合性风格特征了。
如德国作曲家J?C巴赫作为意大利华丽风格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融入了德国音乐语汇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华丽风格特征影响到莫扎特;又例如作为柏林乐派“情感风格”代表人物的C?P?E巴赫,其作品中也融合了“华丽风格”的因素。
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所受到的影响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某几个人或某些方面的,事实上却并非这么简单――无论哪一个方面给予莫扎特的影响都不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合成的。
尽管莫扎特继承了C?P?E巴赫、海顿等人的德奥传统,但这一“民族性”的继承本身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多元性继承,而并非纯粹传统的继承。
所以,就算我们单独谈莫扎特的“民族性”,这一“民族性”也是综合了的民族性,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匡茨于1752年曾在柏林撰文写到:“今日的德国风格是不同民族的风格的混合物,在这种风格中,每一民族都可以找到某种与它相关的,因而绝不会使它感到不高兴的东西。
如果反思一下,前面提到各种风格之间的差异时所说的一切思想和经验,必须容许对纯意大利风格而不是纯法国风格的偏爱。
然而因为前者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深蒂固,而是变得无拘无束稀奇古怪,也因为后者始终过于简单;人人都会同意,一种融混二者的优良要素的风格必然日益普遍,更受人们喜爱。
一种被许多人,而不是只被一国、一省或一个特定民族所接受的音乐风格,一种由于上述原因因而只会受到赞许的音乐风格,如果它是建立在可靠的判断和健康的感情之上的话,必然是最佳风格。
”[1]可见,匡茨认为由各民族音乐的最佳特点组成的音乐风格是最理想的。
沙巴农于1785年也曾宣称:“今天,在全欧洲只有一种音乐……我们大陆的这一通用语言。
”[2]18世纪中、晚期被认为符合理想的音乐就像匡茨和沙巴农所说到的那样:它的语言应该是全球性的,不受民族的限制;它应该既高雅又有娱乐性,它应该在规范的范围内富于表现力;它应该是“自然的”,即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技术并使任何正常的敏感的听者都可以立即接受和感到愉快。
由此,我们可以说莫扎特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具有混合民族风格优越性的通用音乐语言,是符合18世纪音乐理想的。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如此地易于让人接受,且富有独特的生命力与活力了。
而关于莫扎特个人音乐风格的问题,我认为莫扎特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地方主要在于他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莫扎特一生受他人音乐的影响,包括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肖贝特、格鲁克、马蒂尼、萨马丁尼、约瑟夫?海顿、C?P?E巴赫等等著名作曲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各国作曲家的影响,但是他又高出他人之上。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是在吸收与融合了各国音乐风格以及各个作曲家的作曲技法与风格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前面提到的“综合”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具有高度融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所以,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应该是分解的意大利式或法国式的华丽风格,也不应是分解的海顿或肖贝特――这是不客观的。
虽然,莫扎特从未创造新的形式,但是他却将各种风格当作是通向总体风格的个别现象,以此创造出一种普遍的、无所不包的风格――他将德奥的、意大利的和法国的丰富多彩的各种风格加以融合再创造,从而形成其独具特征的音乐语言风格,这种音乐风格是一种混合民族的风格,是一种世界性的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莫扎特是18世纪古典主义综合音乐风格最典型的代表。
由于综合音乐风格是包含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融合性的整体风格,由此便带来莫扎特音乐中是否带有突出的本民族音乐风格的问题,因为莫扎特作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在其歌剧创作中确实带有明显的本民族风格倾向。
那么,莫扎特的这种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及其音乐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莫扎特独特的“综合”音乐风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两种提法是否存在矛盾?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虽然莫扎特受多人影响、吸收多国风格因素,最终形成其独具魅力的综合音乐风格。
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在其歌剧创作中继承着德奥音乐的传统而确立了德奥民族歌唱剧。
作为18世纪古典音乐的代表,莫扎特的综合音乐风格是最为典型的;而作为德奥民族歌唱剧的奠基人,莫扎特的民族主义倾向也是极其明显的。
歌剧是莫扎特一生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莫扎特对歌剧领域的重大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莫扎特总共写了17部歌剧,大致上从侧面勾勒出了他一生精神运动的发展轨迹。
莫扎特后期创作的歌剧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表现出莫扎特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782年,26岁的莫扎特在信中这样写道,“德国,我可爱的祖国,正如你所知道的,我为她而自豪……在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德国人都是卓越的……甚至于格鲁克不也是德国人把他造就成为一位伟人的吗?”[3]1783年,莫扎特又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现在把我的计划告诉你。
我不相信意大利的歌剧时代会很长久,我对德国人抱有希望!我要为德国歌剧时代呕心沥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剧,德国为什么没有?德国人的歌唱才能难道比不上法国人和英国人?连俄国人也不如?那么等着瞧吧!我现在就要依靠我的创造力动手写部德国歌剧。
”[4]莫扎特在信中提到的那部歌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但实际上他于1782年就已经写了一部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
这是德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民族歌唱剧,它的诞生改变了德国歌剧以前一味盲目抄袭意大利歌剧的状况。
歌德对这部歌剧赞美不已:“莫扎特一出场,我们的一切追求简洁和努力都归于失败。
《后宫诱逃》使得其他的东西都相形失色。
在我们的剧院还未上演过我们自己的、如此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
”[5]这部作品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开端,表明了莫扎特强烈要求在音乐中体现出本民族特色的愿望。
因此,在其后的歌剧创作中,莫扎特尽管采用的是意大利歌剧的形式,但在音乐里我们却能听到德国民间音乐的旋律。
例如,莫扎特创作于1786年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虽然由意大利人达?蓬特编剧,并遵循意大利喜歌剧的格式,用意大利语演唱,甚至主要演员也都是意大利人,但音乐无疑是德国的。
我们将《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德国民歌《违法猎人》进行比较;或者把第一幕费加罗的咏叹调和德国民歌《乡村民兵》对照来看,就不难看其与德国民间音乐的这种亲密血缘关系。
可见,莫扎特的民族性因素并不仅仅体现在其民族歌唱剧里,而是很自然地融进了各种歌剧形式之中,这种融合也正体现出莫扎特综合音乐风格的特征。
《魔笛》作为德国民族歌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我们当然可以从中看到德奥民族性的音乐语汇与鲜明的民族性风格特征。
然而,《魔笛》给人的印象却不仅仅是狭隘的本民族风格的体现,我们看到的是莫扎特将18世纪各种音乐思想和音乐风格的融合。
《魔笛》包含了不同歌剧体裁的音乐风格特点:意大利声乐的丰茂,德国歌唱剧的民间幽默,独唱咏叹调;被赋予新的音乐内涵的诙谐重唱,适用于德国歌词的新的有伴奏宣叙调,庄严的合唱场景,甚至恢复巴洛克的众赞歌前奏曲的技巧,加上对位式伴奏等等。
例如,第一幕夜后的咏叹调由宣叙调引入,它的两段重要咏叹调“呵年轻人,不要怕”和“我心中狂怒”都采用了意大利正歌剧中常见的花腔技巧;第二幕两个祭司的二重唱恢复巴洛克众赞歌前奏曲的技巧,具有宗教合唱风格;摩尔人莫斯塔托的咏叹调急促地歌唱,帕帕杰诺和帕帕杰娜在终场二重唱中快速的字句反复带有意大利喜歌剧因素;帕帕杰诺所唱的“我是快乐的捕鸟人”则是典型的德奥歌唱剧自身带民族风格的歌调。
莫扎特将它们成功地融合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我们可以从莫扎特歌剧创作中看到西方18世纪中、下叶的歌剧与器乐发展最高成就的成熟经验与原则的提炼与综合。
包括蓬勃发展的意大利歌剧、德奥歌唱剧、亨德尔的清唱剧、意大利正歌剧、格鲁克改革的歌剧和渗透其间的法国抒情悲剧,以及交响曲、四重奏、奏鸣曲式或赋格等器乐创作及技法的多方面影响。
所以说,莫扎特音乐中的综合性音乐风格特征是18世纪生活和思想的国际化现象在音乐领域中的突出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歌剧中的民族性因素肯定是存在的,不论是在德奥歌唱剧还是意大利歌剧中。
这种民族性因素或许是莫扎特出于“爱国”进行创作的一个根本动因,但是,在莫扎特歌剧甚至所有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是纯粹德奥式的,包括第一部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或代表莫扎特歌剧最高成就的《魔笛》,又或是受德奥作曲家影响继承了德奥民族传统创作的器乐作品……它们尽管与德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又都是融合了各种风格和各种因素的具有综合性风格的音乐作品。
因此,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整体,音乐中的各个因素都是内在统一的,不可缺少的。
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并放大莫扎特音乐中的德奥民族性而忽略了他最为重要的综合风格特征,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住莫扎特的音乐。
综上所述,关于莫扎特音乐风格中的综合性风格与其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综合性风格是莫扎特音乐的一个整体风格特征,它符合18世纪国际化的趋势和音乐理想的追求。
这种融合了各种音乐风格精髓的总体风格是一种普遍的、能够雅俗共赏的音乐语言,它是莫扎特的独特性之所在。
而莫扎特继承的所谓具有德奥传统的民族主义音乐,在我看来它本身就是融合了的,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