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价值的再认识

V l 6.No 4 o_ 2 . De . 0 0 c2 1
日 本新感觉派文学价值的再认识
。 胡环
( 青岛科 技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山东 青岛 2 6 6) 60 1
[ 摘
要] 新感觉派是2 世 纪2 年代中后期 出现在 日 0 0 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一出世, 便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轩
文 艺领域 出现 的现 代主 义 思潮 得 以普及 和强化 。 意 大 利 的未来 派、 国的表 现派 , 德 由瑞 士而法 国的达达 主义 , 而法 国的超 现 实主 义 纷纷 兴起 , 些 欧 洲 继 这
日 的新感 觉派是2 世 纪2 年 代 中后期 出现 的 本 0 O 日本最 早 的现代 主 义文 学 流派 , 的出现标 志 着 日 它 本 现代派 文学 的诞 生 , 同与其 相对 立 的无 产 阶级 文 学一起 揭开 了日本现代 文学史 的序幕 。同时, 中国 对 文学创作 也产生 过 重大影 响 : 第一 次是 2 世纪 2 年 O 0
第2 卷第4 6 期
2 1年 1月 00 2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iga nvri cec n eh ooy(oil c ne) ora ndoU ies y f inea dTcn lg S ca Si cs oQ toS e
hitr . so y
Ke r s n o s n a in l m; d r i h o ;fr l m y wo d : e — e s t a i o s mo e n s s o l o mai te s
一
、
前 言
重 新认识 其在 文学史 上 的价 值和地位 。 二、日本现 代主 义 文学的先 锋 军 第 一 次世界大 战给 整个 世界 带来 的混乱 , 人 使 们 深 陷虚无 和哀 愁 的深 渊, 而使得 2 世纪 初欧 洲 从 0
第七课:新感觉派

沈从文认为穆时英“是聪明人,虽组织故事综合故事的能力,不 甚高明,惟平面描绘有本领,文字排比从《圣经》取法,轻柔 而富于弹性,在一枝一节上,是懂得艺术所谓技巧的。作者不 只努力制造文字,还想制造人事,因此作品近于传奇;(作品 以都市男女为主题,可说是海上传奇。)作者适宜于写画报上
作品,写装饰杂志作品,写妇女电影游戏刊物作品。‘都市’成就 了作者,同时也就限制了作者”。[1]
法文班学习。1928年开始创作,
并出资创办《无轨列车》等文学
期刊。1939年奉汪伪政府命创办 《文汇报》,报未出即遭刺杀。
刘呐鸥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在日本长大, 熟悉的是“当时在日本流行的文学风尚”[1],
包括所谓“新兴文学”、“尖端文学”,即十月
革命后兴起的苏联文学和现代派的西方文
学,也包括日本的“新感觉派”。刘呐鸥将之
英认为:“每一个人,除非他是毫无感觉等人,在心的深底里都
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每一个人,都是
部分地,或是全部地不能被人家了解的,而且是精神地隔绝了
的。”[1]
[1] 穆时英:《公墓· 自序》,《公墓》,现代书局1933年版。
《Craven “A”》开首一大段以相当情色的文字描摹一个抽着 Craven “A”香烟的年轻姑娘余慧娴,“每个男子都爱她,可是每 个男子都不爱她”但是在“我”眼中,她“却是一个寂寞的,疲倦的 半老的妇人的剪影”。余慧娴心里腻烦的时候抽烟,是因为她时 刻感到寂寞的来袭:
场、电影院、花店、大旅馆以 及奔驰的列车。
《都市风景线》是刘呐鸥唯一的小说集。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 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摄入。刘呐鸥小说的意义, 在于它说明了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不能认为只是对
都市男女病态心理的夸张的猎奇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文化常识-文学篇-新感觉派

文化常识-文学篇-新感觉
派
新感觉派是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1924年,川端康成、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杂志《文艺时代》,以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
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
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纷纷转向左翼文学,川端康成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
《文艺时代》也于1927年4月停刊。
新感觉派的活动遂告结束。
现代日中文坛上的“新感觉派”

作者: 一鸥
出版物刊名: 外国问题研究
主题词: 新感觉派;文学流派;川端康成;横光利一;资本主义世界;穆时英;文学特征;刘呐鸥;梅雨之夕;京派作家
摘要:<正> “新感觉派”在二十年代中期登上日本文坛。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等人,以其全新的创作理论与实践,成为这一派的中坚。
他们生活在“更新的词汇、诗和节奏的感觉中”,以描写人主观上内在和外在的感觉为其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文学是当时危机深重,风起云涌的日本社会现实的产物;是一部分意识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崩溃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迷惘不安的哀吟。
一九二七年,这个仅存二、三年的文学流派,在无。
浅论《雪国》中的新感觉派艺术手法

浅论《雪国》中的新感觉派艺术手法《源氏物语》开辟了日本文学“物哀”的源头,从此“物哀”和“幽玄”成为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川端康成也深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他也将欧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融入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传统里。
所以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既有对日本传统的继承,又呈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中意识流等手法的应用。
“物”指自然万物,“哀”从字面上看是悲哀的意思,但其实悲哀只是物哀所表达的情绪中的一种。
川端康成也强调过:“平安时期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在日本传统的审美里,悲和美是相通的,从悲的事物中产生一种哀愁情绪以增加美感。
《雪国》通篇都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主人公驹子洁净美丽,虽流落风尘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自己学习三弦、记日记,因为不想成为“那种女人”而在命运面前顽强挣扎。
驹子对岛村的爱更是卑微的不求回报,只是在雪国默默地等待着岛村的到来。
当岛村知道驹子对他的爱慕时竟产生了对驹子的可怜,驹子的爱岛村眼里只不过是一场美丽的春梦而已,对驹子来说是生命价值所在的努力,但在岛村看来这也只是一种虚无的徒劳、可望不可即的憧憬。
对于岛村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人们抱有非现实的想法徒劳无益地追求它们的时候,才对它们感到“一种虚幻的魅力”,他为了逃避非现实的工作带给他的虚无感而来到雪国,岛村不辞辛苦地登山是如此,对驹子和叶子的追求也是如此。
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的肉体的现实的美,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以往的追求“如同一场梦”,叶子的精神的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可企及的。
在岛村身上本来就含着一股哀的情愫,他可怜驹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
叶子冷艳的美让岛村倾心,但这种感情只是精神上的,带有一种非现实性。
岛村无论是对驹子还是叶子的感情都让人感到一种虚幻性。
当叶子的身体在火中坠落,岛村看到的是一种非现实的美,仿佛生死均已停滞。
三个主人公各自的坚持与追求从始至终都是一场虚无,在虚无所带来的哀愁中感受美的存在,这三个主人公身上均体现出川端康成人生虚无的思想。
日本文学流派

日本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20世纪初在“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主要限于小说。
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针对“砚友社”的庸俗写实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旧道德、反对因袭观念的旗帜,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在艺术形式上,他们主张“排除技巧”,在语言上,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之所以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确立时期的主导理论,是由于自明治维新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现代文学迟迟未能形成。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社会现实的阴暗气氛日益沉重,在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之前流行的“砚友社”形式主义的文学和初露苗头的追求积极理想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阴暗现实的摧残下相继夭折。
日本作家们对时代普遍感到悲观与幻灭,他们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世纪末思想中发现了投合他们兴趣的观念。
这就是自然主义在日本成为风靡一时的文艺运动的缘故。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最初是由几个作家按这种文学理论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开始的。
1901年小杉天外的作品《流行歌》,1902年永井荷风的作品《地狱之花》,都是按照左拉所提出的自然主义理论写成的作品。
小杉在他的作品序言中指出,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无所谓善恶美丑,作家的责任就是按照“自然”的现象如实去写。
永井则在他的作品的跋文中,主张作家应该着力去刻画由“祖先遗传”带来的“动物性”。
这一时期,作家们对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还只停留在对左拉的理论的介绍上。
1906至1910年期间,出现了一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评论家,最有影响的是美学家岛村抱月与文艺评论家长谷川天溪,还有片上天弦、相马御风、中村星湖、本间久雄等人;鼓吹自然主义,以长谷川最为热心,他的代表论文有《幻灭时代的艺术》、《排除逻辑的游戏》、《现实暴露之悲哀》等。
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破理显实”和“觉醒者的悲哀”等口号。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田晓(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
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
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
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
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
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
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
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
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摘要]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
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
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
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
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
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
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
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
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
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
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
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1924年,横光同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
他的短篇小说《头与腹》和长篇小说《上海》(1931)被认为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作品。
1930年发表《机械》,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
主要作品还有《家徽》(1934)、《旅愁》(1946)等。
1947年12月30日,因胃溃疡去世。
横光提倡新文学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
在手法上,受表现派、结构主义及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影响,大多采用心理分析方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期转向传统主义。
基于以上理论,横光利一创作了《苍蝇》、《太阳》等作品。
《苍蝇》可以说是横光利一的成名作。
该小说虽短,但却能传达出丰富的内容。
作者通过片段性的描写给予读者不同以往的感受。
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手法。
例如:
「馬は一条の枯れ草を奥歯にひっかけたまま、猫背の老いた御車の姿を捜している。
」
「すると、廂をもれた日の光は、彼の腰から、円い荷物のような猫背の上へ乗りかかって来た。
」
「緑色の森は、漸く溜まった馬の額の汗に映って逆さまに揺らめいた。
」
以上这些拟人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作者的眼中,世界物质性的外在力量远远超过了人自身的力量,人被物质所控制,在物质面前,人变得软弱无力。
这不是作者的悲观,而恰恰是作者对真实现实的反映。
《苍蝇》一文中,登场人物里有青年、有老人、也有农妇、乡绅,但不管是谁,为了几个豆包而坠落到山崖下面去了。
这正是现实的反映。
再有,从空荡荡的客栈出来的马车,到收到儿子身染重病的电报的农妇、私奔的青年男女、被母亲牵着手的小男孩,再到一夜暴富的乡绅,各个人物依次出现。
当马车坠落悬崖的时候,放大在“苍蝇”眼里的“坠落下去的放纵不羁的马的腹部”等。
这种犹如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显得十分新奇,也充分反映了新感觉派的创作特点。
除此之外,《苍蝇》里也使用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
人类可以创造物质,控制物质,理所当然地应该比苍蝇强大。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小说中,作为强者的人最后坠落悬崖,而作为弱者的苍蝇却能飞在空中。
经过这样含讽刺意味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状态。
《太阳》也是横光利一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太阳》(1923)主要描写了许多王子把上古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看作是“太阳”,为她的美丽而倾倒的故事。
故事中对因爱欲纠缠而产生的人类斗争进行了华丽的描写。
其表现手法可传达出新感觉派出奇的表达效果。
例如:
「彼は小石を拾ふと森の中へ投げ込んだ。
森は数枚の柏の葉から、月光を払ひ落として呟いた。
」
虽然简短,但却能传达给读者新鲜的感觉。
这正是新感觉派样式的范例。
所谓的新感觉派的感觉性特征,一言代之,就是剥去自然的外相,深入物体本身而触
发的主观的直接感受。
三、总结
横光利一作为新感觉派的“旗手”,给近代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一生的挚友川端康成为他写的悼词中,这样对横光评价:“他是和西方战斗的新的受难者,是东方传统中新的悲剧的先驱者。
”这给予了横光相对客观的评价。
在茂木雅夫的「日本文学の魅力―横光文学の位置」一书中这样写道:「横光文学は構成の、和洋独特な『蠅』『碑文』『花園の思想』『機械』、洋風特有な『上海』『紋章』、和風霊妙な『旅愁』『睡蓮』『夜の靴』などで小説らしい小説を開示している。
日本文学はこの横光を抜きにはありえない。
」由此可见,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对以横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的研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于荣胜.日本现代文学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长新.日本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茂木雅夫.日本文学の魅力―横光文学の位置.星云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