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浅谈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历来脍炙人口。

唐宣宗特示“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这广者”。

毛泽东也是非常喜欢白诗的。

他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开头写下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旁一路密圈。

下面我们一同探讨白居易诗中精品《琵琶行》《琵琶行》妙在哪里呢?妙就妙在它将同在天涯海角的两个不幸沦落人一体化,可谓主宾俱化,同声同气,“专一而又专一,感慨复加感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从知音之寻到幽怨之声,从漂泊之泪到命运之叹以至迁谪之意,无不充分说明这点。

而在艺术上,则“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真正达到“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王若虚《滹南诗话》)的境界。

本文试图将“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吟之人”二者如何相应相通、相映相亲的特点分析出来,从中领会白诗高处所在。

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结语
尽管日本文学自古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但时至近现代,日本 文学却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松尾芭蕉 及其俳句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而俳句对中国“五四”期间小诗的盛 行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了周作人、郭沫若等 “五四”时 期的文学巨匠。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最 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节选)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 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 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 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 满腹。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 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 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 为后世话柄。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 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 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 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 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 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 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 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 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背景导入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 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 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 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日本古典文学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例

日本古典文学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例

09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日本古典文学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例胡桂涓一、前言自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诗人、学者互相学习,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从成书于奈良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与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可见唐朝甚至更早期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都对陶诗进行了模仿或改造。

本文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中与陶渊明有关的诗句为研究对象,拟从中日文学交流史的视角考察其创作过程,探究日本歌者在素材选取、情景塑造、主题模仿、词汇引用、文化改造、诗语创造、价值取舍等方面受陶诗的影响过程,进而挖掘其对陶诗的受容规律,了解中华文化对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的影响。

二、陶渊明作品在日传播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记载,《论语》《史记》等中国文献典籍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传入日本。

日本自公元630年向唐朝派遣大批使者,于公元894年废止,在这264年间,遣唐使、留学僧、留学生等留学人员购买、手抄或接受唐人赠送的文献典籍并带回日本,如遣唐使曾抄写《白氏文集》并带回日本,池田龟鉴的研究表明《枕草子》一书的命名便来源于白诗的“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鉴真把大批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还有使者重金购求张文成的书籍。

据日本藤原佐世所编《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到公元9世纪末,传入日本的汉文书籍已达1579部,16 000多卷。

正如曹汾所说:“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在唐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1]葛继勇认为在日本整个遣唐使的历史时期中,与唐朝同期的奈良时代(710—794)是唐代长安文化被吸收、引进并充分利用的最突出时代[2],此时各种仿制品应运而生。

沈德潜曾评价陶诗:“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有痕迹便消失之。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陶渊明多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而“诗贵平淡”恰好是日本汉诗的基本审美标准[3]。

浅谈日本文学

浅谈日本文学

浅谈日本文学国金1221班李亚宁 2012161314日本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非常大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兴于八世纪,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

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 。

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皆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

甚至同时各地已经出现明显方言上的差异。

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物语》。

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

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著,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

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

伊吕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

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的诗歌黄金时期,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杰出的诗人,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学兴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近代日本文学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1868年-1945年)近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宣城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答案在最后)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第二、三段,“大约在9世纪初,白居易诗歌就已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宫廷的喜爱……白氏文集》成为几代天皇的修身课程”“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平安时代文人的创作”,接着阐述白诗在日本获得的广泛认同及其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四段,“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平安时代的日本获得广泛认同,一方面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白居易诗歌中的感伤诗和闲适诗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拨动了宫廷贵族和知识阶层的心弦”,继而深入分析白诗获得广泛认同的两方面原因;
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也影响到了平安时代文人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女作家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其开篇《桐壶》中,桐壶帝与其妃子之间的凄美爱情与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里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桐壶帝在爱妃死后感叹“天命如此,抱恨无穷”,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除《长恨歌》外,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还多次借用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在《须磨》一回中,被流放的源氏公子在仲秋之夜望月思乡,吟诵了白诗“二千里外故人心”。此处的借用流畅自然,毫无生涩之感,足见紫式部对白居易诗歌的熟识和掌控力。

日本汉诗在中国讲解

日本汉诗在中国讲解

明代对日本汉诗的集中著录:
郑若曾《郑开阳杂著》、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王昂《沧海遗珠》,乃至清代钱谦益《列朝诗集》、 朱彝尊《明诗综》、以及《御选明诗》等总集中, 都辟有专栏,收录日本汉诗。这些作品因为缺少日 方资料的佐证,目前尚难遽断真伪,但其如此批量 登场,无疑是需详加考察的课题。
清末的日本汉诗编选:
空海离合诗的历史价值:
1、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对于空海等遣唐使来 说,其最高的文明成果,不是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是中国 文化的瑰宝,唐代达于巅峰的文学样式——汉诗。空海竭尽全 力搜罗整理的汉诗作法大成《文镜秘府论》,就是他对这一文 明巅峰崇拜景仰的结晶。离合诗也许是因为初露峥嵘,当时的 诗论家还未及予以关注,《文镜秘府论》对之没有道及,但 “反音法”,“回文对”等细微的文字锤炼功夫,已为空海所 瞩目。当然,离合诗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故向无佳作,但 对刚刚接触汉字文明、刚刚尝试汉诗创作的当时的日本文人来 说,这无疑是汉字构造和汉诗艺术的最巧妙的组合,具有无穷 的魅力,它极为困难,也极富挑战性。空海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并获得了成功,因而受到唐代文人的高度赞赏,使他们对这位 来自文明后进国的文化使者刮目相看。这份光荣,无异于当今 时代的一个小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正缘于此,空海 到晚年还念念不忘,告之于弟子真济,并使其书之于自己文集 的序言。
19世纪后半,以俞樾编选《东瀛诗选》为代表,日本汉诗作为一 个东亚汉文学的整体存在,被正式纳入中国文人的视野。该书收 作家548人,诗5297首,不但是中国研究日本汉诗的奠基之作,在 日本也是规模空前的一部总集。其编选所用日人诗集多达163种, 堪称日本汉诗最大规模的西传。作为晚清大儒,俞樾对日本汉诗 的平章月旦,现在已成为研治此业者的必备参考。但有违俞樾初 衷的是,由于他的选材局限于日商岸田吟香所提供的资料,在诗 人和作品的入选上与日本一般认识多有乖违,所以当时在日本并 未引起太大反响。其实,真正的第一部中国人编选的日本汉诗集, 应为旅日文人陈曼寿所编《日本同人诗选》。该书出版早于《东 瀛诗选》,但因编者、叶煒《扶桑骊唱 集》、聂景孺 《樱花馆日本诗话》,也都是晚清文人对日本汉诗 在华传播所作的有益尝试。

“雪、月、花”中表现出的日本国民性

“雪、月、花”中表现出的日本国民性

浅谈“雪、月、花”中表现出的日本国民性【摘要】日本诗词中常出现的代表四季之美的“雪月花”,不仅象征美好的事物,更代表日本清廉洁白的国民性。

“雪月花”正是由于这种特性被日本国民深爱。

【关键词】雪月花;美意识;国民性;清廉洁白;神圣所谓“雪月花”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作《寄殷协律》,将四季之美寄托于这三物之上。

想象一下,寂静的夜,初长成的梅花映照着皎洁之月光,此时,银白色的雪融化,悄然滴落于梅花之上,仿佛闪现出另一朵水之花的倒影。

此情此景正是雪月花之风景。

不过在艺术作品之中,担当着重要位置的雪月花仅是美意识最大表现吗?作者试图从新的视点来探索其与国民性的关系。

不单是象征美,之所以其在日本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其代表日本清廉洁白的国民性。

从古至今,中文诗歌喜用“雪、月、花”形象代表美丽风景,从而寄托思念抑或喜爱之情,白居易《寄殷协律》中一节写到:琴诗酒友皆可抛,雪月花时最忆君。

此诗正是白居易为赠与其部下殷协律表达思念之情所作。

另一方面,日本最初出现“雪月花”之意是在万叶集,「雪の上に照れる月夜に梅の花折りて送らむはしき子もがも」。

之后便作为宴席之上的作诗之题歌咏美好事物。

重提雪月花之意已至近代,当川端康成获得文学奖之时做了一番演说。

在演讲稿之中他深情款款的咏叹:「雪の美しいのを见るにつけ月の美しいのを见るにつけつまり四季折々の美に、自分が触れ目覚める时実にめぐりあふ幸ひを得た时には亲しい友が切に思はれ、このよろこびを共にしたいと愿ふつまり美の感动が人なつかしい思ひやりを强く诱い出すのです。

この「友」は、広く「人间」ともとれませう。

また「雪、月、花」といふ四季の移りの折々の美を现わす言叶は日本においては山川草木、森罗万象、自然のすべてそして人间感情をも含めての美を现わす言叶とするのが伝统なのであります。

这篇文章主要意思正是歌颂雪月花,代表了人间美丽的四季。

歌颂雪月花正是将所有山川草木、森罗万象,时间所有的景象覆盖上人自己的感情,抒发心中思绪的一种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

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

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

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

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根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

另据川口久雄统计,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

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

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见臣下小野篁时,赋汉诗曰:“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小野篁奏曰:“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

”天皇感慨道:“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

”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

日本《史馆茗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

据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

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

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

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

当时白居易还在世。

诚如明万历46年,那波道圆在和活字版《白氏文集》之(后序)中所言:诗文之称于后世,不知其数千家也。

至称于当时,则几希矣,况称于外国乎?……在鸡林〔注一〕,则宰相以百金换一篇,所谓传于日本新罗诸国。

呜呼,菅右相者,国朝文章之冠冕也。

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

岂复右相独然而已矣哉?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剩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

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

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

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时的日本平安文坛崇尚汉诗文,文人聚会,以会吟诵诗汉诗文为本事与才华。

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凭空是作不出好诗来的,所以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

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

该书将所收一千多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

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多了就知道怎么写。

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化用其中的句子。

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

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

《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

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

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

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

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

据南宋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

”白居易自称:“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

”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

王荆公因此叹曰:“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

”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

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

洵具有慧眼卓见也。

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

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

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

”〔注二〕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

……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白居易自己给元稹的书信当中也说:“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由是增价。

”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如阳春白雪,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明白晓畅,似下里巴人,因而众口传唱。

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水平的中国诗人又能有几个,何况是日本人?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天马行空、工巧深刻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其中,如《歌舞》、《买花》、《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首首如剑,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是因为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

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因此早年大志逐渐被消磨,为避祸远嫌,他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老庄思想以及对归隐田园的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感伤诗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但随着元和六年,母亲去世和爱女夭折。

白居易丁忧居渭村三年期间,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后又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

从此,他开始转而求禅问佛,“作为一个被人世矛盾和苦恼击倒的人,把佛教作为净化灵魂的教义和实践”。

〔注三〕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正如其在《晏生闲吟》中表明的:“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

白居易晚年更加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转而信奉净土宗,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以踏上往生极乐的西方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说愿“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在白居易后期的很多作品中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时代,统一强盛的大唐迅速衰落,出现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

这和平安时代天皇威权旁落,各地武家政权兴起的社会现实十分类似。

但在平安文学当中,很少有人接受白居易那种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谕诗。

虽然菅原道真在任赞歧守时,曾作《寒早十首》组诗,反映走还人、老鳏人、药圃人、驿亭人、赁船人、卖盐人等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况。

但作为整个平安时代腐朽没落的贵族公卿阶层而言,他们绝没有兴趣去关系下层民众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组诗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乐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种关于表现意图的明确宣言”,因而“对于这种直接的政治批评手法,道真根据日本关于诗歌应当具有雅趣风姿的传统观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