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浅析日本小说《棉被》的创作特色

浅析日本小说《棉被》的创作特色作者:邵春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棉被》作为一部宣告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确立的标志性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的意义和知名度。
作家田山花袋采用中立性的描写方式和自我告白性的创作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上的“丑恶”,将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棉被》;中立性;自我告白;“丑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标志性作品《棉被》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的意义和知名度。
1907年发表后被译成多个版本广为人知。
在日本国内这部作品也收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第一作”等颇高的评价。
彼时的日本文坛受到西方以左拉、莫泊桑等代表的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即强调人的生物本能支配其社会行为。
作家们尝试着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审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在这种背景下,作家田山花袋完全按照自然主义文学理论所创作的《棉被》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家岛村抱月认为这部作品是肉欲的人、赤裸裸的人的大胆的忏悔录。
一、中立性的描写方式提起田山花袋的描写特色,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将从眼睛映入头脑里的活生生的情景,原原本本地再现在文学上”。
《棉被》的故事情节是作家从自身取材,以自己和女弟子的生活为原型进行构思,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忧郁的作家——竹中时雄。
为了养活妻子同两个孩子,他还要不时地去做地理书籍的编辑。
人到中年的竹中,感到对妻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在创作上也郁郁不得志。
他对自己单调的生活感到厌倦,认为自己孤独的内心无人能理解。
而芳子——这个充满着青春气息并立志于文学的美丽女孩被竹中收留,成为了他的弟子。
芳子美艳的融资和温柔的声音使竹中迅速的陷入难以自拔的单相思之中。
这种爱慕之情为竹中的妻子所嫉妒也收到芳子父亲的反对,竹中只能把自己的爱欲强压在心头,终日郁郁挂环。
不久之后,女孩有了恋人,对方年轻有为,后来还成为了东京每夕报社的编辑局长。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18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刘 莹(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 威海 264504)摘 要:太宰治,“无赖派”作家。
人们对于太宰治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的评价各不相同。
太宰治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既是太宰治痛苦人生的折射,又是那个特殊时代烙印在人们身上的产物。
太宰治的作品包罗万象,翻案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探究太宰治文学中的翻案作品,对于进一步了解太宰治及其作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太宰治;翻案文学;日本传统文学;西洋文学;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41-03一、太宰治的一生太宰治于1909年6月19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本名为津岛修治,是家中的第六子。
虽然津岛家在当地是地主富豪之家,但是从小太宰治就没有享受过父亲的疼爱和重视,在家庭里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和意义可言。
这种看似不受家长重视的成长环境使得太宰治的性格自小就变得忧郁和敏感。
太宰治从小喜欢作文,进入中学后就开始了文学写作。
太宰治崇拜和一生都在追随的是作家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一度是青年时代的太宰治模仿的对象;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使得太宰治受到了打击。
1929年受共产主义影响,并烦恼于自己的出身问题,太宰治第一次自杀。
193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系,期间和咖啡馆女招待一起投河,这是第二次自杀,结果女店员死亡,太宰治却活了下来。
后与艺妓小山初代私奔到东京,和津岛家族断绝关系。
1935年,太宰治以短篇小说《逆行》角逐日本史上第一个文学奖芥川奖,最终惜败给石川达三的《苍氓》。
揭秘日本历史上的那些经典变态事件

揭秘日本历史上的那些经典变态事件1、日本的第25代武烈天皇是有名的暴君与荒淫君主,曾经照来一批年轻的女子,让她们脱光了衣服,看了很久的公马和母马的激情大片。
然后,武烈天皇命令手下去挨个摸女人的下身,发现出现潮湿的人就马上当做淫妇,一刀杀掉,发现没有的人就招进宫,作为宫女。
2、日本最初天皇死后,是必须用很多活人来殉葬的。
殉葬的方式特别的残忍,是把婢女以直立的方式活埋在坟墓的周围,把下半身埋到土里,组成一个人墙。
人墙好几天都死不掉,每天都在不断哀鸣。
有的人上身还会被野兽撕咬,凄惨到了极点。
第11代天皇即位后,终于停止殉葬,改用陶俑。
于是日本有了自己的“兵马俑”。
3、1953年2月,日本首部性教育电影上映。
片名是《十代的性典》,主演是当时的著名影星若美文子及南田洋子,“十代”在日语里就是“十多岁的一代人”的意思。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马上大卖,此后日本的性教育电影红火起来,后来就成了XX片,大家懂得4、战国时,织田信长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的,而这个男的是个非常落魄的人。
信长说:“咱们两是一天生的,命运的差别却这么大呢。
”穷人说:“我和你的差别只是今天的事,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所以只有一天的差别。
”后来织田信长死在本能寺之变,一日之内就地覆天翻,真的是一天的差别。
5、1951年7月,东京上演一部叫《谎话的盛装》的女剑侠剧,主演者名为浅香光代。
浅香光代在打斗戏里,她的短裙经常会被掀起来,结果导致男性观众热烈追捧这部戏。
此后的一年里,全日本女剑侠剧大行其道,上演了200多部。
6、1948年4月,78种避孕药在日本上市,得到了全国的关注。
不久,大阪一家性娱乐场推出“被缚女郎SHOW”,这个是日本SM 表演的鼻祖。
两年后,这家娱乐场创刊了日本第一部SM杂志《奇谭俱乐部》7、1945年8月18日,战败的日本政府内务省向全国的警察发出了一个俗称为“性的防波大堤”的通告,要求警方帮助在全国尽快建立接待驻日美军的性服务设施。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论文】

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一、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发展的简况一是主张单纯的艺术创作思路,反对现有的风俗与道德,在丑恶中挖掘美,在美丽中抨击丑陋的东西,为此其选材多是以阴暗的环境为大背景,表现变态的、病态的美。
二是内容和艺术凸显其巧妙的求美艺术形式。
从形式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展现出执着的追求,创造了许多形式美丽的文学精品。
内容上虽有有消极的一方面,但是,也描写了一些正面的、美丽的事物和人物,追求刺激,大胆描写性和肉欲等。
总之,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展现出的就是一种想排除世俗的成见和道德的制约,追求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单纯的美丽价值目标,结果物极必反,彰显了诸多的两面性。
尽管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毕竟无法摆脱日本天生的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和感染,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气。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诸多的影响,原因众多,比如政治上两国的往来允许、文化交流的基础、中国本身社会状况、思想发展状况和作家本身对文学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等等,具体如下:(一)中日两国政治、外交上的交流允许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踏上中国国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后,就再也没有关上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改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日关系交往比较频繁,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
这些都为中日文学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是引发中国文学作家寻找和接受一种异样的文学思潮的强大外推力。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民变不断、政局动荡的时代,执政阶层采取一种攘外安内的国策,促使当时中国作家思想意识受到限制,在内容和选材上很不自由,往往只能选取和政局无关的对象进行描写;同时生活过得也非常艰辛和困苦。
这就促使中国作家急于寻找一种摆脱郁闷和苦恼的文学形式。
日本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的特征加藤周一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第一,涉及文学在文化整体中的作用;第二,涉及历史的发展类型;第三,涉及语言及其文学表现法;第四,涉及文学的社会背景;第五,涉及世界观的背景。
探讨这些特征的相互关系,就会弄清贯穿于各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现象的固有结构(至少是一种固有模式)。
在这种结构的框架内,无疑是可以有条理地叙述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日本文学的。
所以,同时假设这种结构,前提是为了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
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比如《万叶集》,可以说它远比同时代的佛教理著,都更能明了地表现出奈良时代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
摄关时代[1]的宫廷文化,产生过高度精练的和歌及物语文学,但却没有建立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在日本史上,镰仓的佛教与德川时代[2]的一部分儒学大概是例外吧。
然而,法然和道元的宗教哲学,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体系。
仁斋和伹徕的古学,对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但也没有产生更为抽象、更为完整的思维。
日本文化无可争辩的倾向,历来都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切合具体的、非体系的、充满感情的人生的特殊地方来运用语言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莫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比如,摄关时代的艺术家,在佛像雕刻和画卷方面发挥了叹为观止的独创性。
但是,在赞歌和雅乐方面,日本人的独创性究竟发挥到何种程度是令人怀疑的。
诚然,在音乐方面,室町时代[3]创造了能乐,德川时代创造了净琉璃。
可是这以后,一度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模式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室町时代采用水墨画发展成为狩野派[4]绘画,一方面出现了南宗画派[5],另一方面融合日本画,绽开了琳派[6]的绚丽的花朵,并终于产生了浮世绘[7]木版画。
日本人微妙心理探微

日本人微妙心理探微作者:雷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初期代表作之一。
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上,并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
一经发表,便受到好评。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饲育》中黑人士兵出现后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变化等,探析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小说《饲育》心理学日本人微妙心理一、引言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
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
”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
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
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
”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
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
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
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
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
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
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摘要:日本文学突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心态,尤其凸现为对变态描写的情有独钟,主要是表现人性阴暗、性变态、乱伦、血腥与暴力的热爱。
日本文学传承了本土文化,同时吸收了东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受此影响,在日本人原本的自卑、侵略性格的改造下,将日本文学变异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变态倾向的文学。
关键词:性欲变态暴力死亡变态
日本文学作为反映大和民族性格和气质的外化表现形式,能很好的窥视其特点中最主要的成分:变态美学。
造成日本文学根深蒂固的变态传统的这种文学现象跟文学“变异”有着重要联系。
文学变异指的是以民族文学为母本,以外来文化为父本,它们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
这种新的文学形态,其实是对原有的民族文学性质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并进一步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日本文学正是在千百年来同中国、西方文化文学思潮流派不断的碰撞、磨合、交融、发展中逐渐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日本民族外化的精神气质:极具侵略性;极端自卑性。
另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狭隘扭曲的民族气质。
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造就了日本文学中特别的一种“倾向”,即:文学中的变态色彩极端且浓厚。
从日本文学的起源到日本近现代文学我们不难看出,在日本小说界和日本电影界中最具日本特色以及最能代表日本民族性格的便是其中对与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节以及嗜血暴力此类变态描写刻画的情有独钟。
纵观日本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学中极具本土特色的变态描写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对刻画人性心理阴暗扭曲的热衷;表现性变态、性虐待、乱伦、血腥、暴力描写的情有独钟。
另外,日本文学尤其是暴力电影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嗜血、暴力、残忍的刻画。
这种极具视觉感官冲击性的电影画面还原了日本文学中的暴力因子。
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结这三方面是日本文学中变态成分的重要体现。
一、变态描写——人性阴暗描写
“鬼才”芥川龙之介善于深入人性底层挖掘人性深处复杂扭曲的一面,这可以通过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地狱变》窥其一斑,手法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谷崎润一郎的《纹身》以变态的享乐主义闻名:江户时代一个叫清吉的纹身师以欣赏被纹身者的痛苦为乐,他的夙愿就是能用自己全部心魂在一个美女肌肤上纹身。
他终于选定了一个艺妓,他让她闻了迷药,在她背上刺了一只巨大的母蜘蛛。
次日,美女在入浴时痛苦的呻吟挣扎。
清吉在对艺妓这种痛苦中沉醉并玩味她的痛苦。
股崎润一郎的另一部作品《富美子的脚》更为变态,作品写了老头养了个女佣名叫富美子,他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绘富美子美丽的脚,老人家弥留之际,不能进食,要求富美子用脚指头夹着棉花,蘸米汤喂到他嘴里。
这也体现了股崎润一郎作为异色极端美观体验、追求变态感官刺激的一个代表。
二、变态描写——性变态描写
“《源氏物语》中对性乱的不厌其烦的重复描写与宽容态度,而
川端在晚期也写过许多关于乱伦、老年人变态情爱的小说。
川端在《千羽鹤》中描写了一种乱伦的情感,并且不是一般的乱伦,有着多重的乱伦关系,菊治爱上了父亲爱过的女人太田夫人并与她发生了关系,事后太田夫人深感内疚,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而自杀了。
后来菊治对太田夫人的思恋之情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
”有“小说之神”之称的志贺直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的情节也非常代表性:主人公是他外公和他母亲乱伦的产物,男主人公的老婆又被老婆的堂弟夺去贞操。
这种乱伦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一种肉体关系。
渡边淳一在《幻觉》中刻画了美女精神病医生冰见子和父亲的不伦之恋和冰见子通过接触形形色色不同的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
病人之后自己陷入崩溃。
三、变态描写——死亡情结的表现
变态的描写导向的多是作品中主人公的不可避免的横死,这种模式也往往深刻影响着写作者本人自己,因此这种写作模式被看成一种自杀式写作颇有些道理。
看过一篇关于日本作家“自杀式写作”的评论文字,深以为然。
像历史上选择自杀的日本作家就有不少: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等。
这些作家全都选择了自杀,我个人觉得原因是这样:这些作家涉世很深,看透了世间繁华,花开花落。
然而他们执念把自己视为普通人。
想要当凡人,需要谦虚卑微作为基础。
这有两种感情基调作为基本:慈悲和理性。
但是对于日本社会来说,对于日本文人浸淫的文化气质来说,二者都是外来货,求之不得。
属于日本本土的文化气质是蛮横的武士道
精神。
于是他们只好保持着死的状态回到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将自己缔造的主角杀死。
这种痛苦的写作让作家纠结得无以复加。
说他们热爱自杀,那倒未必。
他们只是想做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那些死者只不过想要杀死作品中已死的自己,却没那能耐。
由于民族情感使然和自幼耳闻的缘故,我对日本的印象首先是弹丸之国。
这么一个弹丸之国却能产生如此与众不同的一种文学形态,具体表现在他的变态型和暴力型上。
对日本人同样也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日本人嗜血、好战、而且好色,甚至有些猥琐。
但我又常常能发现日本文化中非常美好的一面:当身穿和服的少女肩倚一把轻伞,倘佯在樱花灿烂的树丛中,樱花瓣掉落在少女轻轻挽起的发髻上,这难道不是一种达到极致的美么?日本人的礼貌和洁净,和他们的嗜血好杀相比,难道不矛盾吗?
这让人想起美国学者罗斯·本尼迪克特那本著名的《菊与刀》。
这本书用优雅素美的菊花和用于杀人的刀对大和民族的性格进行
了既精练又准确的概括:“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
”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何乃英.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4,03期
[3]吉峰.变态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j]. 上海:复旦学报,2006, 01期
[6]叶渭渠.日本小说经典(日本文学典藏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郑飞,女,山东潍坊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