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医学文档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的药物。
总结词
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是预防和控制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β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总结词
β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和缓解心绞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ACE抑制剂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
ACE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该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用药需定期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一项长期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某药物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该药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总结词
该中药制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需关注其成分及作用机制。
要点一
要点二
临床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可快 速缓解症状,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依赖性风险。
药物治疗的效果取决于药物的选择、 剂量、使用频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 因素。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某些严重或特 定疾病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 切除病变组织或修复损伤部位
来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效果明显 、治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一
评估结果
有效
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 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无效
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甚 至加重,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 没有提高。
部分有效
患者的部分症状得到改善,生 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确定
无法确定治疗效果,需要进一 步观察或进行更多的评估。
05 临床诊断与治疗 的未来发展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病例进行分析, 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 分析等,以揭示疾病规律和预测疾 病发展趋势。
病例分析结果
疾病特征总结
根据病例分析结果,总结 疾病的特征,包括临床表 现、病程、并发症等。
诊断与治疗建议
根据病例分析结果,提出 针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参 考。
个体化药物
根据患者基因型和药物代谢特点,开发更有效的 个体化药物。
远程医疗
远程诊断
利用远程技术为患者提供异地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电子病历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方便医生远程了解患者病情。
移动医疗
利用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 疗等。
医源性疾病

(二)手术性医源性疾病
由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或其他 原因在手术中引起的。 1、引起出血 2、伤害神经 3、损伤脏器 4、突然死亡:最严重的并发症
5、合并感染 6、脏器粘连:腹腔手术多见 7、梗塞、梗阻:常见于管腔器官 的手术,如血管、淋巴管 8、瘘管形成:多见于缝合部位 9、导致狭窄 10、异物致病
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1、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与药物的药理特性和剂量有关; (2)极少数过敏体质或特异性体质 引起的; (3)药物治疗后的继发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
2、手术致病原因 (1)手术并发症:损伤性治疗 (2)业务水平低 (3)误诊、误治 (4)未严格消毒 (5)术准备不足 (6)术后管理不当
(三)输血性医源性疾病
1、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热原反应而非感染或 溶血,多于输血后30分钟至1小时之 内。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入抗 原血小板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传播疾病 (1)输血后肝炎:乙肝、丙肝 (2)艾滋病 3、污染细菌致病 4、空气栓塞
3、过敏反应:与药物无关,与过 敏体质者有关。 4、二重感染:长期或大量应用抗 菌药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特别 是广谱抗生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引起的。 一般发生在采用激素或抗代谢 药(如抗肿瘤药)的20天以内。
5、致畸、致癌: 20世纪60年代 英国反应停事件 已知能致癌的药物有多种,如 环磷酰胺 6、药物依赖性:主要为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吗啡。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 医源性疾病?治疗性 医源性疾病包括哪几个方面? 2、医源性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预防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 指在诊治及预防疾病过 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 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 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
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一)按病因学分类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
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
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医护论 坛 ・
20 0 9年 4月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卷第 l 0期
药源性疾病 的诊 断与治疗
孙 丹 . 鑫 鑫 赵
( 军航 空大 学 门诊部 药房 , 空 吉林 长春
102 ) 3 0 2
【 关键 词】 源性 疾病 ; 断 ; 药 诊 治疗
【 中图分类 号】 9 93 R6.
f 标识 码】C 文献
32药 源 性 疾 病 的 治 疗 .
某 院在 2 0 0 8年 3月一 9月接 诊 了 7例药 源 性疾 病 患 者 . 7例 患者 中 , 成 人 患者 , 6例 1例婴 儿 ; 中 , 5例 , 2例 : 其 女 男 其中 , 3例是 硝西 泮导 致 的脯 功能 紊乱 : 1例婴 儿是 使 用氯 霉 素诱发 的灰 色综 合征 ; 患 者是维 生素 K引 起 的黄疸 。 3例
现 、 理学检 查 、 化检 验等 资料是 诊 断的依 据 。 病 生 对疑 为药源 性 疾病 的病例 要求 有详 细 的记 录 。如有 可 能 , 要设 法从 多 种
33药 源 性 疾 病 的 处 理 原 则 及 预 防 措 施 .
331药 源 性疾 病 的处 理 原 则 若 怀疑 出现 的 病症 是 由药 物 ..
所 引起 , 而又不 能 确定 为某 种药 物 时 , 可能 , 先是 停止 应 如 首
用 的 所有 药 物 这 样做 不 但 可 能及 时 制 止 药物 继 续损 害 机 体. 而且 有助 于诊 断 。 药后 , 停 临床症 状减 轻或 缓解 常可 提示 疾病 为药 源性 。此 后根 据病 情采 取治 疗对 策 。由于药源 性疾 病 多有 自限性 特 点 , 药 后无 需 特 殊 处理 , 药 物 自体 内 消 停 待 除 后 . 以缓解 , 状严 重时 须进 行对 症治 疗 。 可 症 如致病 药物很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揭示了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药源性消化系
统疾病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进展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流 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不同 药物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因 素。
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开展了诊断方法和 治疗策略的研究,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常见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
疗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
与应对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管 理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与 展望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药 物使用不当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 的消化系统疾病。
提高临床研究的严谨性和 可重复性
加强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规范和 标准化,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 度和可重复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药源性消化系统疾 病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 展与展望
基础研究进展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了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对胃肠道黏膜、消化
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
02Βιβλιοθήκη 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针对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了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药源
性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记录
保留用药记录和医疗记录, 以便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进 行追溯和分析。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谢 ,尤其 对三 大 营养 物质 代谢具 有重 要调 节作 用 ,生 中 ,T S H的分泌 反 应对T R H 作用 的敏 感性 降低 ,导致
H 分 泌 减 少 ,这 种 情 况 下 ,暴 露 于寒 冷 环 境 中 的机 理 剂量 的T H 对 蛋 白质 、糖 、脂 肪 的合 成 及分 解 代谢 T 均 有 促进 作 用 ,而T H过量 时则 对 分解 代 谢 的促 进 作 体 基础 代谢 率 ( B MR ) 降低 ,御寒 能 力也 随之 下 降 ,但
专题 论坛 S p e c i a l F 0 m 硼
t
D r u g - - i n d u c e d t h y r o i d d y s f u n c t i o n
药源性 甲状腺功能异常
中 国人 民解放 军 总 医院 内分泌科 谷 秀莲 窦京 涛
中 图分 类号 R 5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1 5 - 0 0 1 7 — 0 6
S H水 平 。 状 腺 素( T ) 和 三碘 甲腺 原 氨酸 ( T ) 。体 内约 5 0 %的T H T 存 在于 甲状 腺 外 ,并主要 以结 合形 式存在 于 循环 血液 1 , 2 ̄ p , , I T S H分泌 的药物 ①糖 皮质激 素 :糖皮 质激 素
临床药师在参与诊治药源性疾病的作用

临床药师在参与诊治药源性疾病的作用何敬成〔##市##第一人民医院 528300〕文摘:本文主要阐述药源性疾病的定义和成因,提出药源性疾病的产生背景、诊断、治疗以与评分机制;为临床药师进展抢救性治疗和预防性监测提供方向。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响一、定义药源性疾病是药物在进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以药物自身的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作为致病因子,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损害,表现有典型临床症状和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1];是严重药物不良反响通过系统理论和实验室证据验证的疾病总称。
药源性疾病根据致病因子可划分为:机体中毒型、细胞炎症型、胚胎畸变型、组织增生型、发育不全型、机体萎缩型、变性浸润型、血管血栓型、功能改变型和赘生癌变型[2]。
而实际工作中机体中毒型发生频率最高,也最容易识别。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需要检验指标和药动学理论;临床药师应根据用药特点鉴别致病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监护工作和药物治疗。
具体按用法用量划分为:1、药物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见于病理、遗传因素和联合用药等。
药物代谢、排泄途径的改变是血药浓度升高的主要诱因。
此类患者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肝肾功能以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治疗方案应以拮抗或促进药物代谢排泄。
药源性疾病的转归与怀疑药物的去除时间呈正相关,因此疗程长短不一。
2、与剂量无关的药源性疾病,它常以免疫系统改变和遗传学改变为诱因。
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免疫、肝酶测定3、药物用法改变和配伍反响所致,此类反响见于有长期服药史患者;因血药浓度骤然改变使机体出现与治疗作用相反的症状。
二、产生背景:医师的药理学、药动学知识不足以解决新发或严重的不良反响,临床诊断往往无视药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同时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长期使用排它性和循证医学的开展为药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药师可通过对照实验评价药品的相对危险度,除了总结该药品的不良反响发生率外,还可以分析其主要暴露因素;为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
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
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
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的婴儿,后来发现是“反应停”造成的。
早在1967年国外学者就发现,有人应用干扰素后会出现寒战、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后来应用聚细胞后亦发现类似的不良反应。
有统计资料表明,长期应用左旋咪唑引起“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者达25%,应用利福平致此症者达30%。
中国大约有2000万聋哑人,其中60%~80%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尤以儿童使用者居多。
中国1989年统计表明,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为10%~30%。
药源性肝脏病发生率为10%左右,肝炎病人中20%是药物所致:消化道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0%~40%;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约5%~20%是药物引起;药源性肺病约4.7%~7.3%。
减肥药芬特明、氟苯丙胺在1996年达到使用高峰,1997年7月18日,FDA发布了公共卫生咨询报告,33人因服用此类药品发生心脏瓣膜变形和反胃,随后其对心脏瓣膜损害的有更多报道,1997年9月15日氟苯丙胺及其右旋体被取缔。
3 分类药源性疾病约有200种,截至2013年,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3.1 根据发生机制分类为使人们能找到共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1、药理作用相关类用药剂量决定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
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2、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此外,各种能抑制免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也能促进二重感染。
本类疾病可以预测。
3、与化学刺激相关类药品的化学刺激作用决定于药物及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的严重程度则与药物浓度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
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预测本类疾病。
4、与给药方式相关类这是一类因药物特定方法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生决定于药物剂型的物理性质和给药方式,与制剂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药理性质无关。
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则可不发生。
如植入药物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或纤维化,口服药片卡在咽喉部,静脉注射药液中的微粒所致血管栓塞,注射液污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等。
5、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这类疾病与给药时程有关,与给药剂量无关,常见于那些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有反跳现象的药物。
例如苯二氮卓类、阿片类、β-受体阻断剂及可乐定等。
从药理上是可以预测的。
远离毒品,可以防止吸毒成瘾,也能证明这一论断。
6、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本类疾病的特点是具有家族遗传性,难以预测。
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呼吸停止时间延长等。
7、与药物过敏相关类本类疾病均与免疫应答的活化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与剂量大小无关,是难于预测的。
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8、与基因毒性相关类有些药物可损伤人类基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
如己烯雌酚、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右旋糖酐铁、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等可致癌;孕妇服用己烯雌酚、氯丙嗪、甲氨蝶呤、白消胺、安定、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四环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可致婴儿先天畸形。
3.2 根据病理特点分类1、中毒型:有些药物会抑制细胞生长,有严重的细胞毒作用;有些药物对酶有毒性,如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秋水仙碱有纺锤体毒性,抑制细胞分裂。
2、炎症型:此型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各种皮炎。
3、畸形发育型:有些药物用于妊娠3个月内的孕妇能导致胚胎损害,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如妊娠期间为预防先兆流产注射孕激素,结果造成女婴的生殖器男性化。
4、发育不全型:如婴幼儿服用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
5、增生型:如服用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
6、萎缩型:如糖皮质激素注射后所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发生萎缩性变化,此时可见表皮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7、变性和浸润型:此型某些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形式,组织学显示此时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及多形核细胞浸润。
8、血管水肿型:多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时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9、血管栓塞型: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
10、赘生型和癌变:如长期使用砷剂时掌跖部可产生疣状损害并可演变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
又如乙双吗啉治疗牛皮癣引起的白血病。
4 疾病特点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但掌握下列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1、有明确的用药史追问患者用药历史,肯定药物是致病因子,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当时所用药物容易查明。
应当注意:发病前用过那些药物,查询比较难,特别是老年人及文化较低的人群,牛奶中的抗生素(青霉素等)、猪肉中的瘦肉精(平喘药)、食品中的添加剂及蔬菜、果品上的残余杀虫剂等容易被遗漏;化妆品、染发剂、牙膏中的药物常被忽视。
中药无毒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否用过中药,亦应在查询之列,不可遗漏。
2、停止给药可终止疾病发展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在停止给药后,可使病情迅速好转或完全痊愈。
值得注意原有基础疾病是否允许停药,不允许停药时是否有取代的药物,应全面考虑,权衡利弊;确定先后停用那个药物或停止全部所用的药物;别忘记停止应用含有药物的食品及日用品等。
3、“再激发”试验可再现停药后消失的疾病此试验虽然可靠,但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再现过敏反应,即使是最低剂量,亦有引起死亡的危险。
因此,现在一般较少采用。
4、药物与疾病现象有因果依存关系对病程中的“用药时间表”和“发病日程表”进行对照分析,可发现给药时疾病发生,停药时疾病消失,再给药疾病又发生。
可排除药物以外的致病因素,是诊断药源性疾病的可靠方法。
5 影响因素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
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2、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
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6 预防措施6.1 加强药品监管认真贯彻《物品管理法》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法律措施:(1)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实行许可证制度;(2)严格药品标准审定,颁布药品品种的审批权限;(3)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由国家实行特殊管理;(4)加强中药材管理;(5)严格进口药品和出口药品的审批原则;(6)对制造、销售假药、劣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
凡违反药品管理法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7)依法打击不科学、不真实的虚假广告。
6.2 加强临床药学工作药学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医师与药师应面向临床病人:(1)了解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力规律,不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对其安全性、有效性作出评价,以决定病人是否应用;(2)以病人为对象,综合运用药理学和药剂学知识,研究给药方案是否合理,有无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3)监督病人的用药行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4)要慎重使用新药,试药前应参阅有关资料,试用中应密切观察药效及药物毒性,并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5)对作用强烈,治疗指数低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为调整给药量提供科学依据。
6.3 坚持合理用药正确、有效、安全的用药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1)首先要明确诊断,依据病情和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药;(2)用药前要详询用药史,凡有青霉素等过敏史的患者,都要禁用此类药物;(4)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破伤风抗毒素等生物制品、细胞色素C等生化制剂、泛影酸钠等诊断药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并做好抢救准备;(3)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生理特点及肝、肾功能状态,实行个体化用药;(5)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性质,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及疗程;(6)老人服药,小儿服药都应在帮助病人服完药后离开;(7)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服用复方制剂一定要了解所含药物成分,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