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理论概述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读名著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到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影响。
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不同的影响。
2. 阴阳学说:《黄帝内经》强调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3. 五脏学说:《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 经络学说:《黄帝内经》阐述了经络系统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流动的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疾病诊断与治疗1. 辨证论治:《黄帝内经》强调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辩证分型,再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食同源:《黄帝内经》提倡“药食同源”的理念,即认为药物和食物有着相似的作用,可以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 针灸治疗:《黄帝内经》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药物治疗:《黄帝内经》记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方,强调了药物的选择、用量和配伍原则。
三、健康养生1. 调养心态:《黄帝内经》提出了“怒伤肝、忧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的理论,强调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强调均衡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倡根据季节和个体差异来调整饮食。
3. 运动保健:《黄帝内经》提倡适当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四、预防与保健1. 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了早期干预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2. 调节生活作息:《黄帝内经》认为生活作息规律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倡规律作息、适当休息。
3. 环境卫生:《黄帝内经》提倡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清洁卫生、通风和环境的调节。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生相克。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归类于五行,以调节五行的平衡来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调节。
其中,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气的流通与调节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血液则是滋养和输送氧气养分的载体。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中医将疾病根据其表现特点划分为不同的证候。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草药治疗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基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
中药有单味药和复方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伍和剂型。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
针灸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拍打、推压等手法来调节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中医知识理论知识点总结

中医知识理论知识点总结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思路、治疗方法等。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哲学是中医基本的理论之一。
阴阳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有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与阴阳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2.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气血流通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调理气血来实现的。
3.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
所谓病因就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中医治疗强调的就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上来寻找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眼睑等外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2. 闻诊中医医生通过闻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气味。
3. 问诊问诊是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按压人体穴位、脉搏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药主要通过药物的组方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另一种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人体穴位来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保健1. 起居调摄起居调摄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提倡按时起居,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2.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提倡根据四季变化和个体体质调理饮食。
3. 运动保健中医主张适当的运动可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学中医知识点总结

学中医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2. 五脏六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肠、胆、膀胱、三焦、膈)等器官,它们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3. 精气神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精、气、神三种物质构成,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能量基础,神是意识和情感的基础。
4.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命机能的两种重要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所致,这些因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
6. 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综合分析病情,作出辨证施治的决策。
7. 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活动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综合分析病情。
2. 舌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病情。
3. 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中草药、中药制剂等中药材和药物来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针、艾等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治疗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推拿按摩等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源于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主要包括《内经》、“五行”理论及阴阳论等理论。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典籍,记载着关于天人交互,和谐宇宙,调和五脏六腑,运用草药以及“穴”治疗等传统医学理念,是中医深厚的文化积淀。
“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认为宇宙,人和社会一切事物都是融合与相生,现象之外还有深层的本质,道法自然,唯物之中有非物之理。
阴阳论,是印尼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套哲学思想,它把人体生理病理及自然界一切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万象外非,万物私是莫辩阴阳之本,宇宙存在阴阳气的变化,也影响着一个有机体生存的健康状态。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马淑然一、概念中医经典理论的概念是如何?它对中医学有什么样的影响?中医经典理论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中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做出过巨大贡献,成书年代较早,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属于经典理论却有不同的说法,纵观学术界有关的说法可以概括为四种论点。
二、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四大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主要观点第一种论点是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本经典著作作为四大经典的观点。
这个观点首先见于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在这本书里他指出中国古代有四圣,即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书中他为四圣之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解释,这也许是四大经典的最早的提法。
第二种观点是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四大经典。
这种观点是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界西学中班在教学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四大经典的概念。
其后在196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五所高等院校编写第一版高等院校中医试用教材的时候,在出版说明中也有类似的提法。
第三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作为四大经典。
持这种观点的是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班,他们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所说的四大经典就是这四本。
第四种观点是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
持这样观点的在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中占有统治地位,因为我们在对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中以及职业医师的考试中都是以这四种内容作为作为四大经典的内容。
所以最后这一种说法,在目前占有统治的地位。
(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主要成书在春秋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是论文汇编的形式,这构成了《黄帝内经》的编纂的特点。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素问》、《灵枢》各有81篇,一共是162篇。
该书依据当时古代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知识,并与中医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论述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医学体系,如其在形态学上记载食管/肠管=1/35,与现代1/37接近,脏象经络学说对于现代生命科学来说具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关于疾病当时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疾病的传变等几个方面,比如在发病方面内经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的观点,在病因方面认识到了六淫、七清、饮食、劳倦等等。
在病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至今在中医的临床上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的传变上论述了阴阳、寒热、表里、内外等。
就诊法学说来看,在内经中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并提出了四诊一定要合参,这种思想对现在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治则治法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补虚泻实等等,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三)《难经》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秦越人(扁鹊)所著。
全书是以设难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的经文进行阐释,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所以难经又叫做《黄帝八十一难经》。
除论述一些常见的病症之外,还着重论述了针法、脉学及一些常见的病证。
《难经》不但推衍《黄帝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创独取寸口,将寸口分寸、关、尺三部,《难经》对脉学的创新一直到中医现在的临床我们都在沿用。
第二点《难经》系统的介绍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补充了《黄帝内经》对于经络循行的不足。
第三《难经》提出了三焦和命门学术。
《四库全书提要》言“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把《难经》奉为和《内经》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一部古代的经典。
(四)《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这部书的撰写成功可以说是对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在《内经》和《难经》这两部著作中都是偏于理论的阐发、生理、病理诊断,治法、治则的阐释为主,关于药物的治疗则论述较少,比如在《内经》中只有13个方剂,大部分都是理论的阐述,《难经》也是对《内经》疑难问题的解答,《伤寒杂病论》却确立了明确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体系。
其编纂特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分外感病和内伤杂病。
2.在《伤寒论》中以外感病为重点,采用条文形式论述了病证的变化诊断及治方和药物。
在《金匮要略》中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的规律。
3. 对外感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提出了六经辨证。
指出六经的传变规律,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以六经辨证的形式来论述外感病的依次传变规律。
《伤寒论》对中医学的中医学中的贡献非常大。
首先《伤寒论》将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运用于疾病的诊断过程。
这种使用对于我们指导临床医生从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进行分析、辨证,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第二,张仲景又将汗吐下和温情消补八法用于疾病的治疗,完善了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第三,《伤寒杂病论》中理法方药都具备,而且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临床治疗学的著作,因此我们把《伤寒杂病论》称为中国医药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学的专著,对临床学来说是一个奠基之作。
(五)《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托名为神农。
它系统的总结了汉代以前民间用药的一些知识。
《神农本草经》一共收载365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功效不同,对药物划分出来了三类。
第一类叫做上品一共有120种,上品的主要作用是主养命以应天,都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称为了君药,这种药没有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很小,可以长期服用,比如人参、阿胶。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滋补强壮,益气生津、益气养血的作用,而阿胶具有养血补血的作用。
中品主要是养性以应人,这些药既有补虚又有祛病的作用,又为臣药,这些药物一般有小毒或者无毒。
比如鹿茸和红花。
对于中品来说《神农本草经》认为临床上的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来使用。
下品一共有125种称作佐使药,这些药物都具有剧烈的毒性,主要可以去除体内的各种病邪,,比如大黄、附子。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把中药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并对药物分上中下三品,这种分类至今在我们中医的临床上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还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配伍原则和方法。
(六)温病学说温病一词首见于《内经》,其次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所阐发。
比如说在《内经》中提出来这样一句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是如果在冬天感受了寒邪而冬天不发病,潜伏到了春天就会得温热病,首先提出了温病的概念。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病,有热病,有温病。
” 这里所谓的湿病、温病、热病实际上都是如果温热病的范畴里。
张仲景提出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说法对后世温病学的确立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
公元3世纪晋代医家王叔和认为温病的感染是由于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提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说法。
公元7世纪之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都对温病学有所发展和阐发。
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主张使用寒凉的药物。
明末医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给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代表人物:1. 叶天士叶桂字天士,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和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纲领,对于辨治外感的温热邪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叶天士对于温热病发明了验齿、辨舌、辨斑疹、白痞的诊断方法,这对于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提高临床的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在治疗温病上善用清热解毒、芳香开窍、滋阴增液的方法,奠定了温病学的治疗、治法的基础。
学生总结他的经验写了两本书,即《温证论治》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这两本书中我们看到叶天士对温病学的重要贡献。
2. 吴鞠通吴鞠通名塘,江苏淮阴人。
他继承了叶天士的学说,参考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并借鉴历代医家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了《温病条辨》。
把温病的证候分为上、中、下三焦论治。
上焦,主要包括心肺,中焦主要是指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主要包括脾胃和肝,下焦主要是肚脐以下的部位,一般指肾。
三焦辨证对辨治疾病的部位、深浅和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们现在用的治疗外感温热病的方药比如说银翘散、桑菊饮都是吴鞠通所创立的,至今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3. 王孟英王孟英名士雄,浙江海宁人。
他以《内经》、《伤寒论》的经典理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理论为“纬”,著成《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是一个综合性的书籍。
4. 薛生白薛生白又名薛雪,是与叶天士齐名的一个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著作叫《湿热病篇》。
他认为湿热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名,意思是说湿热病不同于温病,也不同于伤寒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要充分的引起重视,他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的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和认识。
温病学派在医学界在明清时期处于鼎盛的阶段,在没有抗生素发明以前,温病学派的一些方药,对于抵抗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病立了汗马功劳,温病学派的他的主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
对于温病和伤寒历代医家有不同的争鸣。
第二,温病学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突破《伤寒论》的框架,创立出温病学派,而且使用的药物具有轻巧、清爽而且灵验,药效高,简称为“轻、清、灵、巧”这是温病学家所使用的药物治疗温热病见长的原因所在。
三,温病学说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体系,来辨治典型的外感温热疾病,以逆传心包、湿温或者伏气温病这样的学说和理论来辨治非典型性温热性的疾病。
第四,温病学派重视预防及潜伏期的温热并的治疗,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注意固护津液和保护元神的思想。
第五,叶天士所创立的验齿察舌,辨斑疹白蓓的温病诊断方法,对中医学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温热病的辨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讲解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有关中医经典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要求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对中医学的特色和贡献;掌握经典理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