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学号:1154155姓名:洪伟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

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

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

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

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

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包括:
1.集权统治:控制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削弱和消灭反对派。

2.经济计划:实施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化政策,强调国家的重工业和军工方向,削弱农业和轻工业。

3.强制劳动和恐怖:通过强制劳动和恐怖手段来实现目标,消灭异见者和反对意见。

4.崇拜个人和集体:通过宣传和崇拜个人和集体,加强领袖的神化和身份认同。

5.宣传机器和反智主义:控制教育和宣传机构,扩张的宣传机器,打压知识分子和文化领域。

6.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国际秩序,影响世界局势。

这些典型特征反映了斯大林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一些特点。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斯大林模式1. 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对国家进行集中管控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经济政策模式。

2. 特征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确定生产目标和资源配置。

–例如,苏联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实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如莫斯科地铁建设、巨型钢铁厂建设等。

•国有化:国家将私有企业和资源收归国有,通过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整。

–例如,苏联通过国有化政策将重要行业和资源收归国有,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产业。

•强制集体化: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将农村中的私有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收集起来,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例如,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实行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例如,苏联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五年计划和资源分配。

3. 影响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在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人民生活: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和党对社会的控制,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

•社会代价: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代价,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个人自由受限、农业问题等。

4. 总结斯大林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它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和社会代价。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是什么?大家如果对“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有点陌生,别着急,咱们慢慢聊。

简单来说,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有点像咱们家里做饭,锅里放啥,锅底热了,所有的味道都出来。

但这锅的火太猛,锅里的食材可能就会被煮糊,甚至烧焦。

这么一说,你可能就能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了:大锅饭,重管理,强控制,但控制得太死,搞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先说经济,斯大林时期搞的可不只是为了做个“穷光蛋”翻身,还是大力推动工业化的。

那时候,苏联国家面临的挑战可大了去了,既有国内的贫穷,又有外部的压力。

所以,斯大林就靠着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把这个国家硬是往前推。

对比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就像是创始人从零开始,拼命搞融资,拼命烧钱,只是他们的“烧钱”方式有点儿极端,人民就像是那种“拼劲儿太猛”时,手中的资源总是有点儿不够。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功?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举个例子,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真的是一跃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说斯大林有一手“治国神技”的原因。

你看,工业化的速度比火箭还快,钢铁、机械、化肥啥的都开始大规模生产,苏联的工业化可真是飞速的。

这一点,就像是有人做了个“大跃进”的决定,大家一个个拼命干,结果有的地方确实迎来了成绩。

可是,话说回来,问题也不是没出现。

大家都知道,经济这块儿看似火力全开,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你能想象吗?农民种地,收获却都被国家收走,自己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得继续去工作,结果饿肚子的人不在少数。

工厂里的工人也是,工作时间长得不得了,工资却不给力,甚至像走钢丝一样,踩一脚就有可能掉下去。

就像是你拼了命给别人干活,最后薪水却不够填饱肚子,这能高兴得起来吗?三、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再说到政治,斯大林那时候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严苛到极点。

有句话叫“铁腕治国”,斯大林就是那个用铁腕管理一切的掌舵人。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以及他们实行的政治制度,为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斯大林模式最为著名。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完全由斯大林控制,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管理,力争创造“接二连三”的建设目标,故而受到钦佩和推崇。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现了极快的工业化,使苏联从落后赶超至先进,在斯大林模式推行期间诞生了苏联优秀建筑作品,如莫斯科对号公园住宅和民众广后景院,使得苏联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弊端也相当显著: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斯大林都未能通过真正的参与和选举形式实现,因此影响了苏联建筑项目的参与式设计和实施,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缺乏创新的严重情况,让许多苏联建筑仅仅能在社会范畴上作出了改善的贡献而无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和方向。

此外,在斯大林模式下施行的政策,加上苏联存在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造成苏联建筑的投资不足,技术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建筑项目的完成,令苏联建筑无法发挥它之前的潜力。

总之,斯大林模式有政治上巨大的弊端和投资上的缺乏,也有它在苏联建筑水平发展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 手,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 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特征
积极
弊端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 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农工轻比例失调, 经 令性计划模式,排 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地方压抑 济 斥市场调节 权力高度集中, 政 党政不分,忽视 治 民主法制 在当时形势下保证 党对新生政权的领 导,发挥…维系了 政局的稳定
斯大林模式弊端

苏联的各种文化作品盛行对领袖的 个人崇拜,扼杀了文化创作和学术 研究的自由,极力要求对党和领袖 歌功颂德,对人民和对国外进行虚 假的、夸张的宣传。苏联最终走向 了文化专制主义,掩盖了社会深层 的矛盾和阴暗面。
斯大林模式弊端

正如苏联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 “被认为是真理的不是那些符合实 际和经过实验的东西,而是那些经 过‘斯大林同志’所肯定的东西才 是真理。”在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 式中,由于斯大林高踞“理论权威” 的宝座,禁止思想理论的自由研究 和探索。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工业飞速发展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1933年-1937年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农业全盘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方针: ——农业集体化,取代新经济政策
农 体民 农加 庄入 集 农 民 用在 餐集 体 农 庄
农业成就: 实施及 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 问题: 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问题: •行政手段,违背农民自愿,强迫加入 •农民利益损害,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弊端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 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 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 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 / 9。
个人崇拜 民主法制 破坏
压制学术思想的 创造性
高度集中,用行政 能统一全国人民 思 手段来管理思想及 想 的意志 学术上的问题
斯大林政治模式的特征
1、党的组织行政化 2、国家权力个人化 3、干部制度委任化 4、个人崇拜普遍化 5、监督机制无效化 6、党政机关官僚化 7、法律制度虚无化
斯大林模式弊端
斯大林模式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工业化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并 不明确归工人农民所有,公有制被 严重地空泛化了。公有制很大程度 上是官有制,无论是国营工厂还是 集体农庄都是由国家权力和官员掌 控。
斯大林模式弊端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病是非常严重的, 包括: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 指定接班制、控制选举制、消灭异 己制,此外还有以党代政制、等级 授职制、官员特权制等。
诗人写诗献给斯大林:“斯大林!春天的太 阳——这是你!你瞧一下,犹如洒下温暖的阳光, 田野上麦穗串串,鲜花盛开,心搏得更欢,血变 得更热。” 民间诗人苏莱曼· 斯塔利斯基在自己的诗作中称 斯大林是“不可战胜者”、“幸福的缔造者”、 “全世界的建筑师”,并断言“整个地球都听从” 他。 作曲家其中一首有这样的词:“在苏维埃大地 上,黑夜不会由黑暗来代替,太阳——斯大林在 它上空照耀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